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7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docx

精神病学综合学习总论与各论

第三章常见的精神症状与综合

一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种种异常与其病理机制的临床基础学科。

二精神症状特点:

1,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到的损害。

三症状学的研究方法:

1,描述:

抓住症状的特征进行描述,以显示其与其他现象的差别2比较:

按照不同层面对两个现象进行一一比照分析3分类:

按照现象的不同属性遵照一定的原则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以便于区分4维度分析:

由于精神症状是大脑病变的反映,因此在研究精神症状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剖析。

第二节常见的精神症状

主要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回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其他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感觉:

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和神经症等多种精神障碍。

1)感觉过敏: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多见于神经症,慢性疼痛障碍

2)感觉减退:

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3)内感性不适: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多见于神经症,精分,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

2、知觉障碍知觉:

是感觉器官所收集的信号在大脑中的整体呈现。

1)错觉:

是客观刺激作用域感官,却被错误地感知。

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2)幻觉:

是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幻听:

是最常见的幻觉幻听最常见于精分,幻听具有评论性,争论性,命令性。

一般认为实时评论性或争论性幻听对精分诊断意义最大。

幻视,幻嗅,幻味,幻触:

是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领域出现的幻觉。

幻视多出现在谵妄患者,同时伴有意识障碍。

后三者较为少见,多见于精分。

3)其他幻觉:

a思维化声:

又称思维鸣响,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被声音重复或在头脑里回响,机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

b机能性幻觉:

最常见的是机能性幻听,指患者在出现客观听觉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幻听。

c反射性幻听:

在某一感官受到刺激时,另一感官同时产生幻觉。

d内脏性幻觉:

是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内部的异常知觉。

多见于精分

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主要区别是,患者所体验到的映像的定位差异,假性幻觉的映像只是出现在患者的心灵中或脑内,感觉不到映像的来源有明确的定位,而真性幻觉的映像出现在患者的外部空间。

3、其他知觉障碍:

1)视物变形症:

(包括视物变大症和视物变小症);2)空间知觉障碍;3)时间知觉障碍;4)非真实感,又称现实解体

二、思维障碍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

正常的思维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思维的具体性;2、思维的目的性;3、思维的实际性;4、思维的实践性;5、思维的逻辑性

1、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迫促:

话多,注意力易转移,头脑中不停地出现大量的念头,因此有主观上不得不说的体验。

多见于躁狂状态。

与其近似的还有思维奔逸,有叫意念飘忽,有音联意联,随境转移的特点,见于躁狂状态。

2)思维迟缓:

患者表现为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调低沉,反应迟钝。

思维迟缓的一个极端是思维贫乏:

为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见于精分。

3)思维中断:

思维进程可以被突然打断,在患者会体验到脑子里一片空白,旁观者会发现患者在谈话进行时突然中断。

是诊断精分的重要症状。

4)持续言语:

患者往往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

见于痴呆或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中。

5)病理性赘述:

患者讲话罗嗦,抓不住重点,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枝节太多,以至掩盖了主要的内容。

多见于痴呆、癫痫和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思维松弛:

患者的思维内容丧失了正常的结构,言谈内容含糊不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可理解的联系。

最常见于精分。

思维松弛可以下列形式表现:

出轨,接触性离题,词的杂拌(如果言语的内在联系甚至语法结构都出现了严重的破坏,句与句之间缺乏联系,称之为破裂性思维,常见于精分,严重时就称为词的杂拌。

),思维不连贯。

7)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为概念的转化,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某一抽象概念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多见精分。

8)语词新作:

患者自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予只有患者本人才能理解的含义。

或将不同意思的词融合、浓缩、拼凑在一起,表达特殊的观念。

9)逻辑倒错性思维:

主要特点是推理完全不合逻辑,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

一般见于精分。

2、思维内容的障碍:

1)妄想:

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

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

妄想总是自我中心的,即妄想的内容对患者本人意义至关重要。

妄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临床上的妄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被害妄想: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患者坚信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用种种方式加害自己。

常见精分和妄想型障碍b被控制妄想:

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

这一般是精分的特征性症状c关系妄想:

多与被害妄想相伴随。

患者认为环境中无关的事件、物体、人物都与自己发生了某种联系d夸大妄想:

患者病态地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

多见于精分e非血统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非父母亲生,自己是名人后代。

又成为替身妄想f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

前者是患者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甚至是不可饶恕的罪孽,简直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多见于抑郁症g极度与钟情妄想:

前者多见于男性,患者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实。

后者多见于女性,患者坚信某一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爱上了自己,尽管两人从未讲过话。

多见于精分h贫穷与疑病妄想:

多见于老年期精神障碍如老年抑郁和老年期痴呆。

i其他类型的妄想:

思维扩散,思维插入,内心被揭露感(又称为内心被洞悉感)

2)强迫观念:

某一观念在患者脑子里反复出现,患者明知不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

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

强迫性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追究一些对患者本人生活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回忆,强迫性对立观念。

除了强迫观念外,强迫现象还可以以强迫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3)超价观念:

是一种直接涉及自我的确切信念,就患者的人格和个人经历而言,其发生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推理也较合乎情理,因此有可理解之处。

但由于观念过于偏激,大多数人不能理解。

可见于人格障碍,疑病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症。

三、注意障碍注意:

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

而注意集中是保持这种关注的能力。

注意特征:

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涣散和注意减退时最常见的注意障碍。

四、记忆障碍记忆为既往事物与经验的重视。

过程:

1识记2保持3再识4回忆

临床上分为瞬时记忆(半分钟之内)、近记忆(数天之内)、和远记忆(数月至数年)

临床常见的记忆障碍症状有:

(一)遗忘症1顺行性遗忘:

主要是近记忆削弱。

这是脑器质性病变的症状。

2逆行性遗忘:

典型的形式发生在头部外伤后,神智清醒后患者对外伤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3选择性遗忘:

遗忘的内容和范围与某种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密切相关,而与此无关的记忆相对保持良好。

多见于与心音有关的精神障碍。

(二)错构:

是记忆的错误,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外伤性精神障碍。

(三)虚构:

患者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

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

(四)似曾相识症或熟悉感和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

五、智能障碍智能以理解力、计算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为表现,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功能。

智能障碍分为

(一)精神发育迟滞:

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大脑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造成发育受阻或不全,随年龄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二)痴呆:

由于慢性或进行性的大脑疾病导致的综合征,其中有多种高级皮层功能紊乱。

意识一般清晰。

出现较明显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害。

六、情感障碍情感的异常可以表现在三种方式上:

(一)情感的性质发生改变:

常见症状有:

1、抑郁:

是负性的情感的增强,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哀声叹气。

一般见于抑郁症。

2、高涨:

“节日般的心情”,他们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兴趣,但都不能持久,容易转移。

一般见于躁狂状态。

欣快感:

虽然也以情绪偏高为主,患者内心有喜悦幸福的体验,但患者是自我封闭的,动机与主动性都下降,智慧的利用下降,给人一种呆傻、愚蠢的感觉。

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

3、焦虑:

焦虑总伴有主观的不适和客观的异常表现。

急性发作性焦虑称之为惊恐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数十分钟。

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少数人还会出现人格解体症状。

4、恐怖:

恐怖是患者对外界客观对象的恐惧,且害怕的程度与处境不相称。

害怕时很痛苦,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最常见有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后者有时会同时出现惊恐发作。

(二)情感的波动性发生异常临床症状有:

1、情感淡漠:

情感活动的严重衰退。

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都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多见于精分。

2、情感脆弱:

在外界轻微刺激下甚至不存在明显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

严重时有叫做情绪失禁。

多见于精分。

情感倒错:

情感活动与患者的言行、周围处境严重不协调,称之为~~~,多见于精分。

(三)情感与患者的思维、行为或所处处境不协调。

七、意志行为障碍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对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调节控制作用。

意志活动具有指向性、目的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一)意志活动的障碍:

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向。

(二)运动行为的障碍:

1、精神运动型兴奋:

是指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可进一步划分为: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患者的言语动作增多,与其思维、情感活动的增多相一致,并和环境密切配合。

多见于躁狂状态。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患者的言语动作增多与思维情感活动不相配合,动作单调杂乱,既无动机也无目的,使人难以理解,与外界环境也不相协调。

2、精神运动性抑制:

是指整个精神活动的降低,言语动作迟缓减少。

1)木僵:

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活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

重时患者保持一个姿势,不语不动,不进饮食,不自动排便,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在木僵患者中,可出现蜡样屈曲和“空气枕头”,还可出现违拗症(有主动性违拗和被动型违拗)2)缄默症:

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

见于精分、癔症及儿童期的选择性缄默。

3)作态与特殊姿势;4)刻板动作;5)模仿动作;6)抽动;7)强迫行为;8)冲动与攻击行为。

八、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清晰程度的降低,也可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改变:

1、嗜睡;2、意识混浊;3、昏睡;4、昏迷;5、朦胧状态;6、谵妄(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幻觉、错觉。

以幻视多见,幻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

有定向力障碍,自我定向机环境定向均受到严重损害。

谵妄状态多在夜间加重,昼轻夜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偶见持续数月。

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和全部遗忘。

谵妄主要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和急性脑病综合征。

谵妄的病死率可达十分之一。

)7、意识改变状态。

九、自知力自知力又称作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第三节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一)幻觉妄想综合征:

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

特点是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多见于偏执型精分。

(二)精神自动症:

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征。

多见于精分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紧张综合征:

以患者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

(四)遗忘综合征:

又称科尔萨科夫综合征。

其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

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

(五)Cotard综合征:

以虚无妄想和否定妄想为核心的一种综合征。

多见于抑郁状态。

第五章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一常见可引起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疾病:

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病,脑外伤,脑肿瘤。

二阿尔茨海默病(AD)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相为痴呆综合症。

起病徐缓,病程呈进行性,总病程为2~12年,发病早,有痴呆家族使者病程进展较快,头2~4年逐渐发展,愈来愈重,治疗效果不佳,最终因营养不良,褥疮,肺炎等并发症或衰竭死亡。

Ⅰ可能病因:

阳性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抑郁症史。

Ⅱ病理解剖:

大脑半球皮质弥漫性萎缩,脑回皱缩,脑沟增宽,尤以颞,顶叶和前额叶明显。

Ⅲ组织学检查:

存在大量神经元脱失,皮质突触显著减少,特征性病理改变:

神经细胞内有双股螺旋微丝构成神经纤维缠结(NFT);以淀粉样蛋白为核心形成细胞外老年斑(SP);神经元颗粒空泡变性及血管壁淀粉样蛋白变性。

Ⅳ临床表现:

(一),认知功能障碍1,记忆障碍,AD早期的突出症状,早期主要累及短期记忆,记忆保存和学习新知识困难,表现为好忘事,丢三落四。

2,视空间和定向障碍3,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含糊,刻板啰嗦,表达不得要领。

4,失认和失用,表现不能识别物体,地点或面容。

5,智力障碍,以全面性智力减退为特征,表现为思维能力迟钝,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不能区分事物的异同,不能进行分析归纳,说话自相矛盾而不能觉察。

(二),人格改变颞,额叶受累者常有,表现为懒散,退缩,自我中心,敏感多疑,言语粗俗,常训斥他人,行为不顾社会规范,不讲卫生,藏匿物品,出现暴力行为。

(三),精神行为症状(BPSD)

 1常有的精神症状有:

(1)妄想,认为有人偷自己的东西等;

(2)身份识别障碍,不能从容辨认人物;(3)幻觉,如幻视; (4)抑郁心境,担忧无关紧要的事情;(5)焦虑。

 2 常有的行为症状有:

无目的徘徊,激越,反复抱怨,无目的的事情

 3有的患者可于夜间出现错乱,激动,幻想和妄想,称为日落综合症。

Ⅴ诊断:

 金标准:

病理诊断(包括活检和尸检)

  心理检测是评价有无痴呆及痴呆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

  核心症状﹢支持特征中至少一项则可能患AD

  ⑴核心症状:

早期,显著的情景记忆障碍,包括①逐渐出现进行性记忆功能下降,超过6个月;②客观检查发现显著的情景记忆损害,主要为回忆障碍,再提示或再认实验中不能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③情景记忆障碍可在起病或病程中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认知改变一起出现。

  ⑵支持特征:

①存在颞叶萎缩;②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异常;③PET的特殊表现;④直系亲属中已证实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导致的AD。

鉴别诊断:

1:

年龄相关记忆障碍(AAMI)2:

血管性痴呆(VD);3:

正常压力脑积水(NPH);4:

麻痹性痴呆。

治疗:

1,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治疗。

   

     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乙酰胆碱之酶抑制剂,通过抑制ACH降解而提高脑内ACH含量,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如石杉碱甲,多奈哌齐,重酒石酸卡巴拉汀。

   2,对症治疗(1),抗焦虑药(2)抗抑郁药(3)抗精神病药

   3,康复保健

第三节血管性痴呆(VD)

作为脑血管病的结局,病程进展呈现阶梯性,波动性,有时可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稳定阶段,有的记忆可好转。

有一半患者死于缺血性心脏病,其他可死于脑梗死或肾并发症。

Ⅰ可能病因:

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机能衰退。

Ⅱ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情绪不稳定及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为主,激恼衰弱综合症。

 2,局限性精神系统症状,假性延髓性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中枢性面肌麻痹,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失用。

 3,痴呆,以记忆力下降为主的痴呆。

虽然出现记忆障碍,但自知力存在,既知道自己记忆力下降,易忘事,而准备记事本以防忘事。

 4,表现出脑血管病变的不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Ⅲ诊断:

急性起病,有卒中发作史,如无则病程呈阶梯进展,多有局部体征,MRI或CT发现有多处梗死灶,人格大部分完整,智能衰退较晚。

要点;前提是存在痴呆,认知功能的损害不平均,可有记忆丧失,智能损害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自知力和判断力可持续较好。

Ⅳ治疗:

除了预防和治疗原发脑血管疾病外,VD的治疗原则为:

改善血流,预防再发脑梗死,促进大脑代谢,以阻止疾病进展,改善和缓解症状。

第四节其他脑变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一):

路易体痴呆(DBL)

1神经病理表现:

在边缘旁叶,黑质,新皮质,海马区及迷走神经背核有大量的路易氏小体。

有的存在老年斑,但合并神经纤维缠结。

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认知损害,已注意功能和视空间能力损害突出。

2诊断依据:

①认知损害有波动性②伴有幻视觉③原发性帕金森病症状

3治疗:

抗帕金森药物如左旋多巴﹢苄丝肼,DA受体激动剂,也可使用ACHEI改善认知症状。

(二):

额颞叶痴呆(FTD)是额颞叶变性所致,在45~65岁起病,男女比例相等,一半患者有家族史。

早期有明显的人格改变和社交行为改变,出现情感紊乱,幻觉和妄想。

记忆受损比AD患者轻,视空间技能相对保存。

(三)帕金森所致的精神障碍

病理变化:

中脑黑质和脑桥蓝斑的色素细胞变性,减少,脱失,导致作用与纹状体的多巴胺减少。

60岁起病,男多于女。

临床表现以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为主。

常见精神障碍1,心境障碍,2,痴呆,3,精神病状态。

治疗时,注意选用锥体外系副作用低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小剂量的氯氮平或奥氮平。

第五节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一)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表现为头疼,极为疲倦,呕吐,易激惹,怕光,颈部强直及视盘水肿,发热有时不严重。

可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昏昏欲睡,严重时可导致昏迷,部分有谵妄,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二)克雅病所致精神障碍朊病毒的一种,侵犯大脑皮质,可见灰质内神经细胞脱失及星形细胞增生,星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原形空泡。

早期以精神行为症状如焦虑,注意涣散为主,伴有视觉障碍如视力模糊复视甚至视幻觉。

成年人发生迅速进展的痴呆和肌阵挛而脑脊液正常,需考虑本病。

无特殊治疗方案。

(三)麻痹性痴呆梅毒感染后,2%~5%的患者在初次感染后的2~30发展为麻痹性痴呆。

起病初期出现构音障碍,反射亢进癫痫样发作,伴有记忆障碍,易激惹以及情绪波动。

痴呆的同时可伴多种症状,如欣快,幼稚的自夸和夸大妄想。

青霉素是各类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抗精神药和抗抑郁药可用于本病。

第六节:

脑外伤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脑外伤后遗忘(PTA),这是一种逆行性遗忘,患者忘记脑外伤当时以及其后一段时间的经历。

PTA的长度一般是指受伤一刻开始,直至正常的连续性记忆恢复为止,通常由数分钟至数星期不等。

PTA的长度可以座位临床评估脑外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针,即PTA愈长,脑外伤愈严重。

脑震荡后综合征:

是各种脑外伤的慢性后遗症中最普遍的。

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记忆减退,对声光敏感,疲乏,情绪不稳等。

第七节:

脑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

脑肿瘤可损害正常大脑组织,压迫临近脑实质或脑血管,在场里内压增高,以致产生神经系统症状或癫痫发作。

第八节:

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

(一)发作前精神障碍

表现为前去症状和先兆。

先兆对决定癫痫源的起始部位有很大的定位价值。

(二)发作时精神障碍

包括:

1.癫痫自动症:

自动症是指发作时或发作刚结束时出现的意识混浊状态,此时患者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完成无目的、无效率的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或行为。

其主要与颞叶自发性电活动有关系。

2.神游症:

比自动症罕见

(三)发作后精神障碍

(四)发作间期精神障碍1.慢性精神分裂样症状2精神障碍3人格改变4智能障碍

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指由脑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疾病等影响脑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精神障碍。

病因:

1。

能量代谢障碍2.中枢神经系统缺氧3.毒性物质4.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5.中枢神经生化改变6.应激反应

以上躯体疾病是最主要的因素,除此以外,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环境因素,应激状态,缺乏社会支持等也可影响。

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

1.精神症状与原发躯体疾病发生的时间有先后关系,病情在程度上有平行关系。

2.一般在躯体疾病的急性期或严重阶段出现精神障碍。

3.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急性脑并综合征,慢性躯体疾病引起慢性脑病综合征,从急性到慢性可有抑郁狂躁幻觉兴奋木疆等精神症状并在整个过程中具有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特点。

4.精神症状与各种躯体疾病之间并无特异性联系。

5.精神症状在许多情况下呈现昼轻夜重的现象。

6.治疗原发疾病并及时处理精神障碍,可使精神症状好转。

第七章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一一氧化碳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造成组织缺氧。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可引起脑循环障碍、脑水肿;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

一氧化碳中毒可引起不对称的苍白球坏死,海马、黑质也有不同程度损害,还有皮质下白质脱髓鞘改变。

损害还可波及额叶、枕叶.内囊.外囊.胼胝体等部位。

皮质神经元可出现变性.坏死.胶质增生。

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导致神经精神障碍。

第八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substance):

指来自体外,能影响人类的情绪、行为,改变人的意识状态,并导致依赖的一类化学物质。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类、阿片类、兴奋剂、致幻剂等。

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

药物依赖(drugdependence),又称药瘾(drugaddiction),是指对药物强烈的渴求。

病人为了谋求服药后的精神效应以及避免断药而产生的痛苦,强制性地长期慢性或周期性地服用。

药物依赖性有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

精神依赖是指病人对药物的渴求,以期获得服瘾药后的特殊快感。

精神依赖的产生与药物种类和个性特点有关。

容易引起精神依赖的药物有:

吗啡、海洛因、可待因、度冷丁及巴比妥类、酒精、苯丙胺、大麻等。

躯体依赖,是指反复使用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化或生理变化,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存在于体内,以避免出现戒断综合征的症状。

轻者全身不适,重者出现抽搐,可威胁生命。

可引起躯体依赖的典型药物是:

吗啡类、巴比妥类和酒精。

耐药性(tolerance)是指在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临床效应逐渐减低,如欲得到与用药初期相同的效应,必须加大剂量。

滥用(abuse):

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明显的不良后果,如损害身体健康,无法完成重要的工作,甚至导致法律问题等。

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而没有明显的耐药性和戒断症状的产生。

戒断(withdrawal):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和体征。

其发生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反跳,不同药物导致的戒断症状因药物理性不同而不同,通常表现为与所使用哟啊无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犒赏效应:

研究者发现动物脑内存在一种“愉快中枢”或“强化区”,用弱电流刺激该区域可产生一“犒赏效应”。

该区域存在于除新皮层以外的脑区几乎所有的部分,尤其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该种位于边缘系统的犒赏系统是导致药物依赖的结构基础。

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

1.有长期或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历史。

2.对精神活性物质有强烈的渴求及耐受性,故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二:

①不能摆脱使用这种物质的欲望;②对觅取这种物质的意志明显增强;③为使用这种物质而经常放弃其他活动或爱好;④明知这种物质有害,但仍继续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