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706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docx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

学科分类:

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

一般课题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六融合路径效果评价

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是“职教20条”中一项重要的改革部署,也是一项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重大创新。

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后,先后推出了15个领域16种证书,开展了两批次试点,首批试点院校1988个,第二批试点院校3278所,共计5266个。

2019年9月22日,9省(市)首次举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考试,18所职业院校702名考生参加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288名学生取得了首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校参与了汽车专业领域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首批试点工作,2019年学校新投入300万元建立了培训考核站,8名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取得培训师证,12月组织了32名同学参与了考核认证。

“1+X证书”制度是基于我国现实背景的首创。

但在试点过程中存在企业参与度不足、学校积极性不高、用工单位对证书的接受度不广、与学生学习联系不紧等“四不”现象,需对“1+X证书”制度实施的基础条件、方法路径、对策研究等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课题界定

1+X证书制度从其内在逻辑上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1+X证书”制度的“1”代表学历证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凸显其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凸显其服务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功能。

跨界性职业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1+X证书制度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过程中学历教育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的诉求,它是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与应然。

1+X证书制度的关键在于“1”与“X”之间的融合,即表现在组织、资源、时空等层面实现融合,又表现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实现整合,其关键是“课”“证”共生共长,从而实现技能培训与人才培养的充分匹配。

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技术技能教育,而且还要担负起面向社会人员的人力资本开发;既服务学生,又兼顾社会,因此,1+X证书制度是一种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就业服务的制度设计。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白永祥(2020)基于CNKI文献库,针对“1+X证书”制度的410篇相关研究文献,从文献数量统计、文献分布统计、研究主题与内容统计等六个维度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应解决的四个关键性问题,即加快1+X证书制度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证融通”和“三教”改革;教考分离、多方参与及共同治理;构建“政行企校人才培养共同体”。

李政(2019)从“1+X证书”制度的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等方面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解读,提出了现阶段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可遵循的策略。

田志磊等(2019)对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峰论坛会议进行介绍,提出将此制度有机嵌入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还需处理好内外两方面关系的论断。

李虔等(2019)通过对试点的分析,认为这一制度在证书建设、院校实施和配套制度等方面还需要以顶层设计指导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促进试点工作与现有教育教学过程互通互融,完善1+X证书的配套制度体系。

若干学者结合人才培养、专业、课程等从“证书制度”“教育教学改革”“学分银行”“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培训评价”等进行分别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

谢晶(2018)认为国外以国家资历框架为基础的职业资格制度,大致可分为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衔接型框架、以南非为代表的变革性框架、以英国为代表的改良型框架三种类型。

从各国资历框架的设计来看,无论资历等级设置为多少级,其技能型等级设置基本为五级,并且与职业资格等级一一对应,五级以上等级细分的差别主要是各国学历(学位)设置不同。

国内对“1+X证书”的研究从理论认识上虽然有的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与措施,但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论述没有摆脱国家职业资格的框架束缚,未把“1”与“X”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研究,因而在“1”与“X”的“协同融合”上提出措施的针对性不甚符合现阶段学校的实际,其操作性也值得商榷。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较为具体可行的课证融合措施,解决“1+X证书”落地过程中的存在的“四不”现象,推动“1+X证书”健康、快速发展。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价值:

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操作内容的有机融合,打通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为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学内容模块、质量认证体系等,实现专业群的六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三是鼓励多元利益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1+X证书制度涉及政府、试点院校及在校师生、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等多方主体,整合力量打造新型国家考试制度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设计。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探讨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具体方法路径,形成可借鉴、推广的实践成果;通过对“1+X证书”实现的一般规律与共同要素等内容的理论研究,为“1+X证书”制度的落地提供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为基础,对“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的基本条件、具体路径与对策分析、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1)“1+X证书”制度实施的重要性与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的必要性研究。

主要研究“1+X证书”制度概念与内涵、重要性;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实施的必要性等。

(2)“1+X证书”制度实施遴选条件研究。

从区域、产业、企业;学校、专业等方面对实施“1+X证书”制度的各主体应具备的客观条件、组织等前提条件提出操作的规范性要求。

(3)“1+X证书”制度实施的方法路径研究。

围绕就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创新性地提出实施专业群的融通、课证融合等“六融合”的具体方法路径。

(4)“1+X”证书的对策研究。

在加强顶层设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培训评价标准的差异化与自主权、加强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5)“1+X证书”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围绕“社会认可度、企业贡献度、学生的参与度、评价机构的客观度”四个维度,从书证融通效果、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多元主体参与接受度等三个层面开展绩效评价,构建“1+X证书”制度“三层四度的评价体系”。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内容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方法路径研究、“1+X”证书的对策研究。

本课题预计的创新之处是:

一是创新性提出了“1+X证书”制度实施专业群的融通、课证融合、基地融合、师资融合、育训融合、赛证融合的“六融合”的方法路径;二是提出构建“社会认可度、企业贡献度、学生的参与度、评价机构的客观度”的四个维度;开展书证融通效果、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多元主体参与接受度等三个层面的“三层四度的评价体系”。

三是校企合作开发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课证融合实施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以及本专业(群)职业能力考核标准等教学实践创新成果。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按课题内容的内在逻辑分层逐级展开,实践方案贯穿其中。

一是按照制度执行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制度落地基础条件——制度执行的核心要求(六融合)——制度落地效果的评价——制度落地的保障的逻辑顺序,有序开展研究;二是把研究的各项成果运用于实践,不断修订、完善“1+X证书”制度的各阶段实施方案,增强方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本课题采取下列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知网、参考相关文献、学术报告等文献资料,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围绕本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相关研究。

(2)实地调研法:

运用问卷、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从企业、学校、用工单位、考核评价机构、学生等层面,围绕考核内容、学生技能素质、优化用工环境、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进行调研研讨。

(3)总结归纳法:

剖析校内外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等相关“1+X证书”的实践案例,提取其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归纳总结“1+X证书”的共有特性,将实践过程成功的经验转化为可借鉴、可复制的理论成果。

本课题预计的主要实施步骤为:

(1)2020年8月—9月,组织学习省厅文件,撰写、修改课题申报书;组织研讨“1+X证书”;举办“1+X证书”讲座;开展校内“1+X证书”的调研工作。

(2)2020年10月---2021年5月,开展企业、评价机构、学生、相关学校的调研,撰写“1+X证书”调研报告;围绕“1+X证书”制度概念与内涵、实施“1+X证书”制度的各主体应具备的客观条件等进行理论研究。

(3)2021年6月---8月,研讨、修订完善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的实施方案;召开各层面座谈会、研讨会,对“六融合”的具体方法路径、“三层四度”的评价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的对策措施等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提炼相关实施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专业实践阶段成果。

(4)2021年9月—2022年10月,修订完善各专业领域的“1+X证书”的实施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准备课题结题事宜。

本课题的预计阶段性成果为:

(1)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

“1+X证书”制度六融合的方法路径研究;

(3)论文:

“1+X”证书的对策研究;

(4)论文:

“1+X证书”的“三层四度的评价体系”研究;

(5)调研报告:

湖北省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6)实施方案:

2021年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的实施方案;

(7)教学标准: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基于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

(8)教学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职业能力考核标准。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本课题主持人为学院校长、教授、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对汽车工程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发展路径有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先后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1项,主持市级以上课题2项,合作著作1部。

本课题团队共有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5人,高等职业教育专家3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5人;主持省级课题研究5项,编著教材20余部,共在核心刊物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50余篇。

我校作为“1+X证书”的试点单位,在指导方指导下,建立“1+X证书”试点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的组织架构,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了试点工作。

学校有开发完整的“1+X证书”的师资培训、学生培训方案、培训认证课程、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能力本位培训模式,形成模块化职业技能教学体系;第一批共有32人参加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中级证书考核,通过率100%

在该领域“1+X证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下列观点:

1.1+X证书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1+X证书制度是一种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就业服务的制度设计。

2.1+X证书的关键在于“1”与“X”之间的有机融合,融合的路径就是实行“五融合”;

3.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力争构建三层四度的评价体系研究。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01-19].http:

//

[2]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EB/OL].[2020-01-19].http:

//

[3]戴勇,张铮,郭琼.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29-32.

[4]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25-28.

[5]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72-76.

[6]程舒通.“1+X证书”制度工作的理念、思路、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2):

25-30.

[7]邵名果,李传伟.“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6):

68-72.

[8]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9-14.

[9]杨堆元.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中“X证书”考核标准探讨[J].职教论坛,2019(7):

54-58.

[10]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

13-17+64.

[11]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1+X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误区规避[J].教育与职业,2019(15):

5-12.

[12]王雪琴.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缘起、逻辑及其实施[J].职教论坛,2019,(7):

148-151.

[13]唐以志.“1+X证书制度”:

一种关于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的制度设计[N].光明日报,2019-08-13(15).

[14]谢晶.国际视野下国家资历框架对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启示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18,(8):

[15]李鹏,石伟平.新时代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逻辑与行动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9):

81—86.

[16]王晓辉.职业教育模式与双证并重的制度设计:

比较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

(1):

47—49.

[17]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72-76.

[18]林夕宝,余景波,刘美云.“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

(1):

4-11.

[19]胡正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91-94.

  [20]王兴,王丹霞.1+X证书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

7-12.

课题编号:

85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