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69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docx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卷专题测试六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

专题测试六 综合应用题专项训练

                  

1.(2018·福建)某研究小组对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一】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1)现有如下装置:

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B(填标号,下同)和D或E。

②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在长颈漏斗中加水形成一段水柱,观察水柱是否变化(或其他合理答案)。

③用收集的氧气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

【实验二】 探究H2O2质量分数、溶液pH、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设计如下表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

H2O2质量

分数/%

pH

温度/℃

每分钟

气泡数

1

30

5

20

2

30

6

20

3

30

11

20

4

15

11

30

5

a

11

b

①实验1~3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溶液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或其他合理答案)。

②a=15(或20);b=20(或30)。

【实验三】 探究制取氧气的适宜催化剂

(3)实验方案如下:

Ⅰ.用MnO2、CuO、Fe2O3、Cr2O3四种催化剂分别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滴入氯化钙溶液制成含等质量催化剂、大小相同的海藻酸钠微球,备用。

Ⅱ.取30粒含MnO2的海藻酸钠微球,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改用其他三种微球,分别重复上述实验,得到如图的锥形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①每次实验时,海藻酸钠微球数应相同的原因是确保催化剂用量一致(合理即可)。

②用含MnO2的海藻酸钠微球进行实验,60s时压强瞬间回落,其原因是产生速率过快,导致气压过大,橡皮塞被弹出(合理即可)。

③从实验曲线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CuO。

2.(2018·南京)碳及其氧化物性质的应用。

(1)如右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其原因是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2)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将一定质量的金刚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固体全部消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CO2;将生成的产物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充分吸收并测定其质量,当金刚石的质量恰好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时,则可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4)在实验室里,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简述其理由。

答:

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不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解性的大小不同,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分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同。

(5)写出碳在高温时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要使80g氧化铜完全还原,需要碳的质量至少是多少?

解:

设使80g氧化铜完全还原,需要碳的质量至少是x。

C+2CuO

CO2↑+2Cu

12 160

x  80g

  x=6g

答:

需要碳的质量至少为6克。

3.(2018·安阳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某同学利用如图1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挤压滴管后,单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2)实验室可采用如图2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①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2NaCl+H2O+CO2↑。

②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气体。

③用A装置可制取密度最小的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④在D中补画出CO2的收集装置图。

(3)实验室要制取4.4g二氧化碳,请计算需要用多少克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

解:

设实验室要制取4.4g二氧化碳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80%x            4.4g

 x=12.5g

答:

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2.5克。

4.(2018·淮安)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题图1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为白磷和红磷提供80℃的温度环境,将烧杯中的白磷隔绝氧气。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达到其着火点。

(2)验证锌与铁的金属活动性:

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图2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U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硫酸剩余的情况可能是AB(填序号)。

A.左、右两边均有剩余

B.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C.左、右两边均无剩余

D.左边无剩余,右边有剩余

(3)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H2+CuO

Cu+H2O):

根据题图③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图③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b-a)∶a(用含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AC(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

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没有丙装置

5.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酸为专题,对酸的五种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总结及应用,请回答有关问题:

(1)酸的化学性质①——酸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酸的化学性质②,图中M所代表的物质类别是金属或金属单质。

黄金是一种常见饰品,现实生活中,少数商贩用黄铜冒充黄金出售,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加以鉴别。

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样品的成分,将60g稀HCl分三次加入到盛有10g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下表,则该黄铜样品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为36%。

   物质质量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加入稀盐

酸质量/g

20

20

20

充分反应后剩

余固体质量/g

8.7

7.4

6.4

(3)酸的化学性质③——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盐酸可用于金属制品表面除锈等。

(4)酸的化学性质④——酸与盐的反应。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要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发生反应,可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盐酸,气球的变化是先胀大,后变瘪。

(5)酸的化学性质⑤——酸碱中和反应。

①向109.5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中,加入密度为1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mL,此时所得溶液的pH<7;若使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20mL。

②上述氢氧化钠溶液中Na+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20。

6.(2018·恩施)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和含杂质5%(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的石灰石制备CO2,他们选择的制取和收集装置如图所示。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和探究: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导管的连接顺序是b→d→c→e→f。

(2)若消耗的石灰石为100g,理论上可得到CO241.8g,但实际收集到的CO2质量与理论值不符,原因可能是装置内残留有二氧化碳(或混有空气、混有氯化氢气体等)(填一种)。

(3)探究装置A中残留液的溶质成分。

【提出问题】残留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思考判断】残留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填物质名称),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实验验证】同学们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均验证了残留液中的溶质有HCl,请完成下表。

方法

实验操作

现象(数据或化学方程式)

结论

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所选的指示剂为紫色石蕊试液

现象: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pH<(填“>”“=”或“<”)7

用化学药品检测,且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可能选用的药品为CuO(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化学方程式:

CuO+2HCl===CuCl2+H2O

残留液中的溶质有HCl7.(2018·信阳模拟)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氢氧化钠可以和酸或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2)图1曲线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的图象。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②某同学取一滴c点时的溶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加热蒸干,得到白色晶体。

对于其成分,甲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乙同学认为是氯化钠,丙同学认为是氯化钠和氯化氢。

你认为乙同学的判断正确,原因是C点时盐酸滴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由于氯化氢易挥发,蒸发后得到的是氯化钠晶体。

  

(3)图2所示仪器常用于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若气体发生装置选用图2中的B装置,请简述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答:

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通过长颈漏斗加水,若长颈漏斗的玻璃管内形成水柱的高度不变,证明装置不漏气。

(4)图3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实验时D装置中发生的现象为红色粉末变成了黑色。

②E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5)某同学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若用200g含氧化铁质量分数为80%的赤铁矿,理论上可以炼得纯铁的质量是多少?

解:

设理论上可炼出纯铁的质量是x。

Fe2O3+3CO

2Fe+3CO2

160      112

200g×80%   x

 x=112g

答:

理论上可以炼得纯铁112克。

8.(2018·贵阳)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碱、盐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甲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

(1)实验现象为试管内液面上升,甲同学由此判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小组内其他同学认为甲同学方案不完善,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二】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乙同学向一定量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滴加过程中温度变化如表:

加入盐酸体积V/m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混合溶液温度T/℃

15.2

19.6

22.0

26.0

28.2

26.7

25.7

24.7

23.7

22.9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混合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溶液温度升高;过量盐酸起冷却降温作用,反应停止热量散失,温度逐渐下降。

(5)小组内其他同学提出“将10%的盐酸直接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也能得出相同结论”,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不合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6)丙同学将甲同学和乙同学实验后的溶液混合,未发现明显现象。

现将混合液中的氯化钠进行提纯,具体的操作为先加稀盐酸至没有气泡产生,对混合液进行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探究三】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分步反应。

【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的反应是分步反应,第一步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当碳酸钠反应完后才发生第二步反应。

丁同学向106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不考虑CO2的溶解)。

(7)A→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8)若B点横坐标为150,则其纵坐标为2.2。

9.(2018·河南)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其俗名为d(填字母)。

a.纯碱 b.烧碱 c.苏打d.小苏打

(2)右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时溶液pH变化的示意图。

①根据图示判断,该实验是将硫酸(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硫酸”)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②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

(3)为除去粗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MgSO4、CaCl2,某化学小组设计了以下方案:

①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②写出加入Ba(OH)2溶液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微溶物不形成沉淀)

答:

Ba(OH)2+MgSO4===Mg(OH)2↓+BaSO4↓。

③溶液X中含有哪些杂质?

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答:

溶液X含有的溶质除氯化钠外,还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取样,不断滴入稀盐酸,开始没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

(4)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0g石灰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6.7g(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质量之差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则二氧化碳质量为100g+10g-106.7g=3.3g。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2HCl+CaCO3===CaCl2+H2O+CO2↑

100          44

x           3.3g 

 x=7.5g

×100%=75%

答:

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