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32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的具体措施;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张角建立太平道;黄巾起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了解黄巾起义的社会背景;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

黄巾起义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政絮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情况?

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本课我们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讲授新课

一、东汉的建立

1、新莽篡汉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

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

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

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未蒙其利,

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王莽改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2、东汉的建立:

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恢复国号:

汉。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内容: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祸拏ná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huì”,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后汉书•冯衍列传》

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还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并大力提倡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你知道汉光武帝时期“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

4、作用: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盛世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是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中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宦官是指在宫中服饰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3、政治特点:

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真正的官员受到排挤迫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材料一: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平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太平道: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

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太平道创建背景:

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以公正的眼光来看,黄巾军无疑是正义之举。

3、过程:

经过10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领导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

起义军头裹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王朝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面对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军最后被镇压下去。

4、意义:

最终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汉灵帝死后,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已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课堂小结

东汉政权之所以出现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的局面,固然是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皇权的至高无上。

造成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四)、课堂练习

1、汉唐时期,出现许多盛世局面,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B)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东汉初年,出现较为安定的局面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出现下列哪个皇帝有之间关系的是(C)

A、汉高祖B、汉武帝C、光武帝D、汉景帝

3、下列对“光武中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社会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发生在西汉中期

4、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D)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B、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五)、板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

1、新莽篡汉

2、东汉的建立:

3、光武中兴内容:

4、作用: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2、政治特点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2、太平道

3、过程

4、意义

(六)、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

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

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提问1:

东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

都城在哪里?

开国皇帝是谁?

学生回答:

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教师点拨:

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国家?

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学生回答: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中兴”。

(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

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提问: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学生回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学生回答: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教师点拨:

如果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那么,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则直接把东汉推向了瓦解的境地。

三、黄巾起义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研读”,分析黄巾起义的原因。

教师进行点拨。

提问:

黄巾起义的领袖是谁?

这场起义有何特点?

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张角。

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起义最终失败。

提问:

黄巾起义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学生回答: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合作探究:

你能比较一下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程标准: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光武中兴、外企宦官交通专权、黄巾起义。

简述了东汉的建立初期,在刘秀的励精图治下出现了光武中兴,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的专权导致世风日下,政治腐败,最终走向衰落。

而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使之名存实亡。

学情分析:

东汉的兴亡内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得故事性都是比较强的,所以对学生而言,充满的趣味感。

学生也很好理解政治斗争的特殊,喜欢历史表像上的故事,所以打开本课的大门并不难,老师应该设计更为巧妙的教学结构,让学生们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知道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基本史实、黄巾起义和东汉的衰亡。

2、通过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专权的对比,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外戚宦官专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通过

光武中兴和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的表现和外戚宦官专权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学难点:

东汉衰败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过程:

一、新课预习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2、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多次减免赋税,裁减官员,缓和了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

3、东汉中后期开始,由于皇帝年幼,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4、公元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农民起义。

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之走向灭亡。

二、新课导入:

东汉王朝,同学们相对比较陌生,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点的王朝之一,让我们欣赏一个小故事,去揭开这个王朝奇特的面纱。

东汉外戚擅朝政,汉质帝抱怨梁冀专擅:

此乃跋扈将军也。

梁冀心怀怨恨,以鸩弑君。

一个大臣竟然因皇上一句怨言就敢毒杀皇帝,足见这个大臣的胆量与权势是多么的嚣张。

带着这些趣谈,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光武中兴

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刘秀称帝光武中兴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以改革的幌子建立新朝。

由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而王莽不切实际的改革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反抗王莽统治的赤眉绿林起义。

经过十几年的政治、军事斗争,西汉宗室刘秀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洛阳建立汉朝,史称东汉。

师:

什么是光武中兴?

生:

东汉初年,刘秀励精图治,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

师:

刘秀处心积虑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可惜历史的发展偏离了他的设想,东汉走上了一条迥异的发展道路。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

皇帝的妻族或母族,每当皇帝冲龄继位时,年幼无力亲政,往往由太后秉政,而太后又将朝政托付于其父兄,形成了外戚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的局面,把持朝政。

宦官:

在皇宫内伺候皇家生活的阉人,又成中官。

皇帝成年后,欲从外戚手中夺取政权,一般都依靠最亲近的宦官。

材料一:

东京(东汉)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后汉书皇后纪》

师:

阅读材料,剖析东汉的外戚宦官政治有哪些影响。

皇后

汉章帝皇后

汉和帝邓皇后

汉安帝阎皇后

汉顺帝梁皇后

汉灵帝董太后

汉灵帝何皇后

外戚

窦宪

邓骘

阎显

梁冀

董重

何进

皇帝

汉和帝

汉安帝

汉顺帝

汉桓帝

汉灵帝

汉少帝

阅读表格(或见课本61页码),分析东汉皇帝继位的特点?

生:

东汉皇帝继位普遍年幼,而且皇帝寿命都不算长,所以上一任皇帝的皇后成为太后,控制下一任皇帝。

师:

皇后作为一妇道人家,一般没有政治才能,而拥立幼君则更有利于她们控制朝政,享受权力、富贵,因此皇后在父兄的帮助下,一般都会拥立幼君。

材料二:

和帝即祚幼弱,而窦氏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

——《后汉书·宦者传序》

师:

所以皇帝如果希望夺回政权,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

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二十年,跋扈无比。

汉桓帝依靠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的力量,发动兵变,杀死梁冀,夺取政权。

但是又宠信单超等五人,朝政又朝着黑暗方向发展。

阅读材料,分析东汉的政治形态

玉堂调笑金楼子,台下戏学邯郸倡。

口吟舌话称女郎,锦祛绣面汉帝旁。

三皇后,七贵人,五十校尉二将军。

汉灵帝曰:

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民谣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师:

材料三、四展现出东汉王朝什么样的政治特点?

生: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皇帝昏庸,将全力交给外戚或宦官,而外戚和宦官只会拥立容易受自己操控的新皇帝,因此东汉王朝陷入了外戚、宦官专权的怪圈。

师:

外戚、宦官专政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利嬗变的毒瘤,其根本原因是皇帝昏庸,那么在这样态势下,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生:

百姓生活困苦,官员选拔受控于外戚宦官,导致了政治的腐败,更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

黄巾起义

张纲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慨然说: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东汉民谣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军暗语

材料六

材料七

材料八

师: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

生:

政治腐败,时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自然灾害的突发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百姓必然进反抗。

张角传教岁在甲子黄巾起义军阀混战

张角:

东汉巨鹿人,士太平道的创始人。

一边行医一边传道,宣扬建立太平社会,最后领导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相比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非常时期发动起义,黄巾起义有自身特点,首先以宗教以旗帜,张角传教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教徒散布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

其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约定在甲子年(184年)同时发动起义。

最后组织性也比较强,发动起义后,36分领袖纷纷相依起义,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镇压,起义军领袖又缺乏军事斗争经验,大规模的起义被镇压下去,而随之而来的军阀割据最红葬送了东汉王朝。

随堂训练:

()1、刘秀结束了新朝的混战与割据,建立东汉王朝,统治后期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大一统C光武中兴D贞观之治

()2、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中,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局面?

A.光武中兴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C.黄巾大起义D.王莽改制

()3、较之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有

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推翻了封建王朝D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