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452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二O二二年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

考试用时60分钟。

共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考号等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1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C1-35.5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其中,1-4小题各1分,5-10小题各2分,本大题共16分)

1.下列现象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炼制大米发霉B.死灰复燃金属导电

C.钢铁锈蚀工业制氧D.石墨制金刚石植物生长

【1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石油炼制,是利用石油中各物质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大米发霉有霉菌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死灰复燃,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金属导电,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钢铁锈蚀,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氧,是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石墨制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植物生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错误的是

A.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B.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C.氨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D.蜡烛在纯氧中燃烧更旺盛——单位体积内氧分子个数越多,反应越剧烈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不符合题意;

B、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加速其沉降,不能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符合题意;

C、氨水挥发,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氨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不符合题意;

D、蜡烛在纯氧中燃烧更旺盛,是因为单位体积内氧分子个数越多,氧气的浓度越大,氧气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见方法。

下列物质分类错误的是

A.NH4NO3BaSO4KMnO4盐B.Al2O3COSO3氧化物

C.HNO3H2SNaHSO4酸D.O3HeHg单质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NH4NO3BaSO4KMnO4,属于盐,说法正确;

B、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Al2O3COSO3,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

C、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HNO3H2S属于酸,NaHSO4属于盐,说法错误;

D、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O3HeHg属于单质,说法正确;

答案:

C。

4.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首次采用氢气作燃料,使火炬燃烧时的碳排放为“零”,选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降低了重量,体现出“绿色”办奥理念和科技冬奥成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玻璃属于复合材料

B.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

C.氢气被压缩在高压储氢装置中,是因为微粒间有间隔

D.氢气作燃料有无污染、来源广、放热多等优点

【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玻璃属于无机合成材料,说法错误;

B、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C、氢气被压缩在高压储氢装置中,是因为微粒间有间隔,加压时间隔变小,说法正确;

D、氢气作燃料燃烧生成水,具有无污染、来源广、放热多等优点,说法正确;

答案:

A。

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是

A.

B.

C.

D.

【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正确化学方程式:

,镁、氧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B、

,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锌由单质态变为化合态,化合价由零价变为不为零、铜由化合态变为单质态,元素化合价由不为零变为零价,化合价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C、

,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双交换价不变”的特点,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同意;

D、

,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反应物中钙元素为正二价,碳元素为正四价,氧元素为负二价,生成物中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同意;

答案:

B。

6.向等质量的金属M、N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已知M、N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都是+2价),反应产生的氢气与消耗酸的关系如图。

结合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时,M、N生成氢气的量:

M=NB.由图可知M、N的相对原子质量:

M

C.M、N反应完全时,消耗硫酸的质量:

M>ND.由图可知M、N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M>N

【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a点时,M、N生成氢气的量:

M=N,不符合题意;

B、生成氢气的质量=金属质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金属质量相同,化合价相同,生成氢气的质量:

M>N,故M、N的相对原子质量:

M

C、由图可知,M、N反应完全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M>N,生成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故消耗硫酸的质量:

M>N,不符合题意;

D、该图无法比较两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快慢,无法得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

B.

C.

D.

【7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合题意;

B、氧化铜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铝比铜活泼,铜和硫酸铝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C、硫酸钠和盐酸相互交换成分,不能形成沉淀、气体和水,不能反应,氯化钠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如图为KC1和Na2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Na2CO3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49.0%

B.将Na2CO3的饱和溶液由T3℃降温至T1℃的过程中,一直有固体不断析出

C.T4℃时,分别将等质量的KCI和Na2CO3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等于后者

D.KC1溶液中含有少量Na2CO3,可采取控制温度T3℃以上降温结晶、过滤的方法

【8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T2℃时,Na2CO3的溶解度为49g,则此时Na2CO3饱和溶液质量分数=

×100%≈32.9%<49%,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T3℃时,碳酸钠溶解度大于T1℃时的溶解度,将碳酸钠饱和溶液由T3℃降温至T1℃,碳酸钠溶解度先变大后变小,饱和溶液先变为不饱和溶液再变为饱和溶液,一开始无固体析出在,后面才开始有固体析出,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T4℃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即T4℃时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T4℃时,分别将等质量的KC1和Na2CO3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温度在T3℃以上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碳酸钠大,所以KCl溶液中含有少量Na2CO3,可采取蒸发浓缩控制温度T3℃以上降温结晶、过滤等操作提纯,选项正确;

故选D。

9.将一定量的锌粉投入到溶质为Mg(NO3)2、Cu(NO3)2、AgNO3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蓝色:

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Ag、Cu

B.滤液中可能有AgNO3

C.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没有Zn

D.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Cu(NO3)2、Mg(NO3)2

【9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金属活动性:

Mg>Zn>Cu>Ag,将一定量的锌粉投入到溶质为硝酸镁、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锌与硝酸镁不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硝酸铜,则锌已经完全反应,硝酸铜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部分参与反应,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硝酸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不含硝酸银,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

【详解】A、锌一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银,则滤渣中一定含银,锌已经完全反应,硝酸镁没有参与反应,故滤渣中一定不含锌、镁,硝酸铜可能部分参与反应,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故滤渣中可能含铜,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滤液中不含硝酸银,不符合题意;

C、由A可知,滤液中一定含银,可能含铜,一定没有锌,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锌、硝酸镁、硝酸铜,一定不含硝酸银,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粗盐水中的Mg2+、Ca2+、

,得到精盐水

依次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B

分离氧化钙和碳酸钙

加水溶解、过滤

C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

加水,观察溶解和温度的变化情况

D

检验Na2CO3溶液中含有NaOH

加入足量Ba(OH)2溶液,再滴加酚酞

A.AB.BC.CD.D

【10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除去粗盐水中的Mg2+、Ca2+、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碳酸根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引入碳酸根离子。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引入钡离子。

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氢氧根离子与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引入氢氧根离子。

反应后存在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分离氧化钙和碳酸钙,加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可以除去碳酸钙,但是氧化钙转化成氢氧化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加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能达到实验目的;

D、检验Na2CO3溶液中含有NaOH,加入足量Ba(OH)2溶液,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有氢氧化钠生成,再滴加酚酞,无法鉴别原溶液中是由含有氢氧化钠,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4分)

二、填空与简答(共17分)。

11.请从H、C、O、Na四种元素中选一种或几种元素,写出一个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符号:

(1)由原子构成的单质_______。

(2)由四个原子构成

酸根________。

(3)一种农业生产中的气体肥料_________。

(4)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______。

【11题答案】

【答案】

(1)Na##C

(2)

(3)CO2(4)CH4(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钠(或碳)是由钠元素(碳元素)组成

纯净物,属于单质,且钠(或碳)由钠原子(碳原子)构成,化学式为:

Na(或C);

【小问2详解】

每个碳酸根离子由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共4个原子构成,表示为: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作气体肥料,故填:

CO2;

【小问4详解】

甲烷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且甲烷由C、H两种元素组成,化学式为:

CH4。

13.某学习小组对铁钉生锈的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并绘制了甲乙两图,请仔细分析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铁钉属于________(填“合金”或“单质”)。

(2)根据甲图可知,铁钉生锈是因为_________的结果。

(3)根据乙图可知,铁钉生锈的过程是________的。

(4)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请举出一例:

________。

【13题答案】

【答案】

(1)合金

(2)水和氧气共同作用

(3)放热(4)在铁制品表面刷漆

【解析】

【小问1详解】

铁钉属于铁的一种合金;

【小问2详解】

根据甲图可知,在无水情况下,氧气体积没有变化,而在有水的情况下,氧气体积减小,所以通过对比得出铁钉生锈是因为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问3详解】

根据乙图可知,温度升高,所以铁钉生锈的过程是放热的;

【小问4详解】

防止金属生锈就是要防止金属同时与氧气、水接触,例如在铁制品表面刷漆、保持干燥。

15.某工厂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产生的炉渣,其主要成分为Fe2O3、SiO2、FeO和锰的氧化物等。

现以该炉渣为原料制备铁红(Fe2O3)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

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1)在进行操作1之前,需将炉渣粉碎,目的是_____,滤渣a的主要成分是_____。

(2)步骤②中,使用足量H2O2的目的是_______。

(3)步骤④中,Fe(OH)3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5题答案】

【答案】

(1)①.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②.二氧化硅##SiO2

(2)将硫酸亚铁完全氧化为硫酸铁

(3)

【解析】

【小问1详解】

将炉渣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提高反应速率;

炉渣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二氧化硅、氧化亚铁、锰的氧化物,加入过量硫酸,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氧化亚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锰的氧化物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锰和水,二氧化硅和硫酸不反应,故滤渣a为二氧化硅;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过氧化氢能将硫酸亚铁氧化为硫酸铁,故使用足量过氧化氢的目的是:

将硫酸亚铁完全氧化为硫酸铁;

【小问3详解】

步骤④中,氢氧化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Fe、O、H,生成物中含Fe、O,还应含氢元素,故还应生成了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2SO4、KOH、BaC12、Na2CO3、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

现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滤液B,向固体A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写化学式,下同);固体部分溶解,则原固体中还含有_________;

(2)取少量滤液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

【17题答案】

【答案】

(1)①.BaC12、Na2CO3②.Na2SO4

(2)KOH

【解析】

【小问1详解】

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滤液B,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向固体A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BaC12、Na2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发现固体部分溶解,则原固体中还含有Na2SO4;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钾显碱性,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钾。

19.我国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如图形象解读了“碳达峰”和“碳中和”。

(1)化石燃料的燃烧是CO2排放的主要因素。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________。

(2)下列措施不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理念的是。

A.鼓励民众公交出行

B.随手关闭电源

C.尽量用一次性餐具

D

积极植树造林

E.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F.推广使用光伏发电

【19题答案】

【答案】

(1)天然气

(2)CE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小问2详解】

A、鼓励民众公交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不符合题意;

B、随手关闭电源,可以节约能源,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不符合题意;

C、尽量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符合题意;

D、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不符合题意;

E、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符合题意;

F、推广使用光伏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不符合题意。

故选CE。

三、实验与探究(共11分)

2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装置。

①图中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②加热氯酸钾固体可以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____________(填字母);可用E装置收集CO2,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

③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密度比空气略大、难溶于水的气体。

实验室用铜和稀硝酸在B装置中反应制取NO时,分液漏斗中所盛药品是____________:

若用D装置收集NO,气体应从____________(填字母)端通入。

(2)某学习小组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中和反应,并做了延伸探究。

【探究】氢氧化钙是否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X溶液滴入Y溶液中,测定试管内溶液pH由10变到1,则__________(填“X”或“Y”)是氢氧化钙溶液,由此得出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提出问题】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1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有三种情况:

I.CaCl2

Ⅱ.CaC12和HCI

CaC12和Ca(OH)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试管内溶液,倒入洁净的烧杯,加入_______,充分反应

若有_____现象

则猜想Ⅱ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

若有_______现象

则猜想Ⅲ正确

【21题答案】

【答案】

(1)①.酒精灯②.A③.密度比空气大

④.稀硝酸##稀HNO3⑤.b

(2)①.Y②.锌粒(合理即可)③.产生气泡

④.

⑤.取试管内溶液,倒入洁净的烧杯,加入无色酚酞试液⑥.溶液变红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由图可知,仪器m的名称是:

酒精灯;

②加热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可用E装置,即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③实验室用铜和稀硝酸在B装置中反应制取NO,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是液体,故分液漏斗中所盛药品是稀硝酸;

NO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若用D装置收集NO,气体应从b端通入;

【小问2详解】

一开始溶液pH为10,大于7,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溶液pH由10变到1,故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故Y是氢氧化钙溶液;

作出猜想:

实验结论为猜想Ⅱ正确,则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故取试管内溶液,倒入洁净的烧杯,加入锌粒,充分反应,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产生气泡,说明含盐酸,则猜想Ⅱ正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论为:

猜想Ⅲ正确,则溶质为氯化钙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取试管内溶液,倒入洁净的烧杯,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氢氧化钙,则猜想Ⅲ正确。

四、分析与计算(共6分)

23.香菜又称芫荽,是人类历史上用于药用和调味食品最古老的芳香蔬菜之一。

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对其叶子的化学成分分析,发现醛类化合物是香菜强烈气味的主要来源,癸醛(化学式为C10H20O)是其中一种。

阅读以上信息,请回答:

(1)癸醛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__。

(2)癸醛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的____________。

【23题答案】

【答案】

(1)癸醛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2×10+20+16=156;

(2)癸醛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0):

20:

16=30:

5:

4

【解析】

【小问1详解】

见答案;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25.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碳酸钠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12.5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100g水,使其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已有数据,能求出的量有______。

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②混合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③B点时,溶液的总质量

(2)A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写出具体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25题答案】

【答案】

(1)①②③

(2)解:

设混合物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x=10.6g

y=4.4g

z=11.7g

故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

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6.5%

【解析】

【小问1详解】

加入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法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A点时,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增加的质量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①由图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已知,可根据消耗稀盐酸溶质的质量计算得出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符合题意;

②根据A点消耗稀盐酸溶质的质量计算得出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混合物的总质量已知,可计算得出氯化钠的质量,从而得出混合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符合题意;

③可根据A点消耗稀盐酸溶质的质量计算得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B点时,溶液的质量为:

12.5g+100g+130g-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符合题意。

故选①②③。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