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777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docx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研究发现,多数新型农药应用10年后就逐渐失效,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害虫已能进化出很强的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害虫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经逐代积累和加强便产生了抗药性

B.害虫在争夺食物和空间时进行生存斗争,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产生了抗药性

C.农药通过逐代选择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使其逐渐增强害虫产生抗药性

D.部分害虫可以对农药进行选择性逃避,通过学习行为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桦尺蠖体色的变化、雷鸟的保护色等这些自然现象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

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据此解答。

 

【详解】

首先害虫存在两种变异品种:

抗药能力强的害虫与抗药能力差的害虫。

农药使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

这样控制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是因为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A、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变异是否可以遗传,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生物进化的基础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意义。

这种变异不会产生抗药性,A不正确。

B、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会产生抗药性,B不正确。

C。

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

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

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C正确。

D。

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

2.斑马由原马进化而来,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

 研究表明,斑纹既可以产生视觉假象迷惑捕食者,也可以比纯色的马更好的抵御蚊虫叮咬。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斑纹的产生是为了躲避天敌和虫害而产生的定向变异

C.斑马产生的所有变异都是对其有利的

D.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起着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

【详解】

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A错误;

斑纹的变异是斑马普遍存在的一种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斑马产生的变异既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C错误;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D正确。

【点睛】

熟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3.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相互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染色体、DNA的关系是: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详解】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如下图所示: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从属关系。

4.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男女性别比例(如2010年,男:

女=105.2:

100)发生了下图所示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相等

B.人类的生殖细胞中仅含有性染色体

C.二孩政策有利于男女数量趋于平衡

D.生男生女由女性卵细胞的类型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

人类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不相等,A错误;生殖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除了含有一条性染色体外,还含有常染色体,B错误;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我国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表明二孩政策有利于男女数量趋于平衡,C正确;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是X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都含有一个X染色体;男性产生的精子中有一半含有X染色体,而另一半含有Y染色体;当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为受精卵时,发育成女性,当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为受精卵时,发育成男孩,因此生男生女决定于男性的精子类型,D错误。

【点睛】

人的性别决定是XY型,XY型性别决定中,子代的性别决定于父方的精子。

5.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C.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

D.生物都得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

【答案】C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

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因此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的说法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点睛:

明确: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6.如图是与遗传有关的概念简图,图中的①②③依次是(  )

A.染色体,基因,DNAB.DNA,染色体,基因

C.染色体,DNA,基因D.DNA,基因,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详解】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即细胞核中含有①染色体;染色体是由②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③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因此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染色体、DNA、基因。

故选:

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基因、DNA、染色体、概念及与细胞核的关系。

7.下列昆虫中,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一项是(  )

①蝇②蜜蜂③蟋蟀④蝗虫⑤蝴蝶⑥蟑螂

A.②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2)不完全变态发育:

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

①蝇、②蜜蜂、⑤蝴蝶的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③蟋蟀、④蝗虫、⑥蟑螂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因此都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8.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父母均为双眼皮,小明是单眼皮,则是父母体细胞中均含有控制单眼皮的基因

B.葱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颜色不同,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婷婷的A型血和芳芳的B型血属于相对性状

D.成对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A、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假设控制双眼皮的显性基因是A,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是a。

题干中因为该同学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本人是单眼皮。

所以该同学父母的基因组成都是杂合体Aa,该同学是单眼皮是因为父亲将a的基因,母亲将a的基因传给该同学,所以该同学的基因组成是aa,A正确。

B、葱的地上部分在光下能形成叶绿素;地下部分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

因此,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B正确。

C、同种生物统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

因此,婷婷的A型血和芳芳的B型血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成对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而不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9.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B.装置中的四种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

C.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D.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答案】D

【解析】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

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

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

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该实验不能证明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在较浅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一定比在较深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高等

C.同源器官是生物进化在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思考解答。

【详解】

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少(不是没有),而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多,B错误。

C.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C正确。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

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11.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

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三叶草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能量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B.为了对抗寒冷的环境,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变异

C.不耐寒的三叶草个体被自然淘汰

D.三叶草耐寒性的增强是寒冷环境对三叶草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详解】

A.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A正确。

BCD.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首先,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的耐寒性存在差变异,有的耐寒,有的不耐寒。

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

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B错误;CD正确。

【点睛】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  )

A.人工选择

B.生存竞争

C.遗传变异

D.自然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

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故D符合题意。

【点睛】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13.首先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B.米勒C.巴斯德D.奥巴林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美国学者米勒首先在实验室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

【详解】

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

为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产生氨基酸提供了证据。

故选B.

14.已知马蛔虫体细胞内有2对染色体,如果只研究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如图),则其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及基因的组成可能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

【详解】

生殖细胞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②③都含有两条染色体,并且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不成对,属于生殖细胞。

故②③正确;

而①④中等位基因没有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故①④错误。

故B符合题意。

【点睛】

知道:

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15.“毛毛虫”是(  )

A.蜻蜓的幼虫B.蝴蝶的幼虫C.小鸟的幼虫D.青蛙的幼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2)不完全变态发育:

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

蝴蝶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是一个细胞,个体最小;以爬行为主的是幼虫又叫“毛毛虫”;不食不动的是蛹;有2对翅,3对足的蝴蝶是成虫,因此毛毛虫是蝴蝶的幼虫。

蜻蜓的幼虫是孑孓;小鸟不是昆虫,小鸟的幼体是雏鸟;青蛙是两栖动物不是昆虫,青蛙的幼体是蝌蚪。

故选:

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16.下列哪项不属于无性生殖()

A.用马铃薯块茎来繁殖

B.枣树周围地面上冒出许多枣树苗

C.用茎尖来繁殖植物体

D.将种子种下去,长出植物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看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

【详解】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选项A、B、C都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种子繁殖是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

故D是有性生殖。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对无性生殖的认识。

17.关于人体细胞中有染色体数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男性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

B.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为46条

C.精子细胞中有染色体23条

D.卵细胞中有染色体24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

【详解】

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46条;因此生殖细胞(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23条。

故D符合题意。

【点睛】

生殖细胞是遗传物质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

18.下列关于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北方地区生活的鸟都是晚成鸟B.一个鸟卵就是一个卵细胞

C.鸟类的生殖方式都是体内受精D.鸟类的发育在体外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晚成鸟的定义,鸟卵的结构特点,鸟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分析解答。

【详解】

A.早成雏从鸟蛋里孵出来时身体外表已长有密绒羽,眼已张开,在绒羽干后,就随母鸟找食;晚成雏出壳时还没充分发育,身体外表没有或只有很少绒羽,眼不能张开,需要由母鸟衔虫喂养,所以在北方地区生活的鸟既有早成鸟,也有晚成鸟,故A错误。

B.一个卵细胞由卵黄膜,卵黄和胚盘组成,一个鸟卵除卵细胞外还有卵壳,卵白,系带等结构,故B错误。

C.鸟类的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上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故C正确。

D.鸟类的发育实际从体内已开始,鸟卵产在外界由于温度不适宜停止了发育,在适宜的温度发开始孵化,所以鸟类的发育既有体内发育,也有体外发育,故D错误。

故选:

C。

19.下列哪一项在概念关系上是由大到小排列的()

A.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B.细胞→细胞核→基因→染色体→DNA

C.细胞→细胞核→DNA→染色体→基因D.细胞→细胞核→DNA→基因→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上。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具有遗传作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基因是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片段。

【详解】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遗传信息载体的结构层次由繁到简的顺序:

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如图:

所以A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包含关系。

20.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

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

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考点: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