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42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先秦文学大纲

中国文学的源头:

远古歌谣和神话。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标志书面文学萌芽。

特点是诗乐舞结合,文史哲不分。

夏商原始宗教文化。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

战国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

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

一、神话

《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山海经包括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发展过程。

中国神话蕴涵民族精神?

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厚生爱民、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自强不息(忧患意识、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二、《诗经》

最早诗歌总集。

收录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地域北方。

作者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

春秋之前都是乐歌。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

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风、雅、颂三部。

“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小雅。

大雅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作者是社会各阶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鲁、商颂。

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采自民间。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隔句押韵。

结集有三说:

采诗、献诗、删诗说。

四家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言志。

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现实主义。

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三、比兴手法。

赋、比、兴艺术开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四言诗创作;四六句基本句式。

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诗教。

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止乎礼义”,“怨而不怒”,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三、历史散文(叙事)

尚书记言体,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记事大纲。

本指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春秋笔法:

文笔含蓄蕴藉,带有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一字寓褒贬)的笔法。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著作。

最擅长写战争。

不集中写人,在叙事中写人。

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它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同被称为“春秋三传”。

作者左丘明。

《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记言体。

有《春秋外传》之称。

作者也是左丘明。

《战国策》是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定名。

记战国谋臣策士言论。

属纵横家思想。

战国民族精神:

崇谋尚士重利尊时。

四、诸子散文(说理、政论)

孔墨孟庄荀韩。

孔子。

《论语》。

学说核心是“仁”与“礼”。

文学主张:

(1)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兴观群怨。

(2)主张文质兼备,文质彬彬。

《老子》。

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

老子自撰。

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哲理。

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墨子。

墨翟,战国初期人。

学说主要有十项内容:

兼爱、非攻、尚贤、向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思想核心是“兼爱”,神髓是“平等”,代表了农与工肆阶层的利益。

有些篇章是讲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

散文质朴、逻辑严密、类喻丛出。

孟子,名轲。

战国中期儒家大师。

思想核心是“仁义”。

哲学上倡导“性善论”,政治上主张“王道”“仁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观点。

《孟子》气势浩然,善于类比推理,长于譬喻。

庄子。

名周,战国中期人。

与老子并称“老庄”。

包括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为庄子自著。

庄子在哲学上强调相对性,主张“齐物”;政治上反对圣人政治,主张“掊击圣人,纵放盗贼”;历史观上向往“同与禽兽居”的洪荒时代;人生观上主张“弃圣绝智”,使精神超脱。

章法散漫断续,“意接而词不接,变化无穷,运斤成风的成语出自-《庄子》。

《庄子》大都用“三言”说理,寓言重言卮言。

重言即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寓言为主创作方法。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

战国最后学者。

韩非、李斯皆其弟子。

荀子的思想1、“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2、“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论者,“伪”指人为)的哲学思想;3、礼法并举、王霸并称的政治思想。

散文特点:

是学者之文,题大论深;是长者之文,淳厚老到;是通才之文,引证弘博;是赋家之文,辞采缤纷。

《赋篇》是我国最早以赋命名的文字。

《成相篇》以民间歌谣形式写,是我国鼓词之祖。

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韩非子。

思想以法为核心、以术、势为羽翼的政治观;古今异俗、事异备变的社会历史观;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文艺观。

《韩非子》善于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

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寓言故事数量具先秦散文之首。

我国说理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语录体阶段,以《论语》、《老子》为代表。

(2)对话式论辩文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3)专题论文,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五、楚辞

战国时,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

此外也指以屈原为首的楚辞作家的诗歌总集。

屈原名平,字原。

《离骚》是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时所作。

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为遭受忧患。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艺术:

1香草美人意象构成象征比喻系统。

美人意象或比喻君王,或自喻。

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正方。

2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大量楚方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结束了诗歌史上群歌互答的时代。

1、它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具有无限的感召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成了中国文人的人格楷模。

2、创造了一个极富幻想的神话浪漫世界。

3、象征手法可概括为香草美人,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4、诗歌形式和语言上,打破了四言传统格式,创造了楚辞体诗歌,增加了表现力并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形成,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采用了大量方言口语。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

记述了屈原流放期间的思想感情。

《九歌》11篇。

首尾两章分别为迎、送神曲。

中间九章娱神曲。

所祭诸神分别是:

天神(《东皇太一》)、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司命之神(《大司命》、《少司命》)、河神(《河伯》)、山神(《山鬼》)、为国陈亡之魂(《国殤》)。

《礼魂》是送神曲。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是《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国殇》祭祀的是人鬼。

《天问》172问。

先问天地形成,次问人事兴衰,最后到楚国现实。

全诗以一个---曰---字领起。

《招魂》。

为招楚怀王魂而作。

屈原之后,楚以辞赋名者有唐勒、景差、宋玉,而尤以宋玉为最名。

宋玉《九辩》,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悲秋之作:

悲哉!

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高唐赋》、《神女赋》开汉大赋先河,还有《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

唐勒和景差无作品流传。

风骚:

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

庄骚:

《庄子》和《楚辞》并称。

我国第一部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散文、诗歌

比较《诗经》与《楚辞》之异同。

一、从作者、时代及地域看。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305篇诗歌作品。

占绝大多数的风多采于民间,因此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

产于北方地区。

《楚辞》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名。

战国后期。

产于南方楚地。

二、从表现手法看。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显得灵活多样,错落有致。

楚辞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结构宏大,篇幅较长。

楚辞突破了比兴手法的局限,创造出许多融合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三、从内容上看,《诗经》涉猎面很广,有颂赞诗:

怨刺诗:

婚恋诗:

劳作诗:

《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多为士大夫阶层抒情言志。

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四、从风格上看。

一个是现实主义风格,一个是浪漫主义风格。

秦代文学

1、唯一的著名散文家是李斯。

李斯与韩非都是荀况的学生。

其代表作《谏逐客书》,可谓骈体之祖。

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堪称碑铭之祖。

2.《吕氏春秋》:

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

简称《吕览》。

为“杂家”。

编著目的,为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论证。

3.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两汉文学大纲

两汉文学

辞赋史传文学政论散文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

第一块:

汉赋

汉赋既可分小赋和大赋,又可分骚体赋和散体赋。

基本内容是上层生活场景,思想是儒学教条。

东汉赋创作的演变趋势是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西汉前期,宣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骚体赋是主流,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

枚乘《七发》标志着赋正式形成。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作家群再度生成。

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辉煌光耀的时期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

司马相如《子赋虚》、《上林赋》,代表赋的最高成就。

扬雄是西汉后期赋主要作家,《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先河。

班固的《两都赋》开京都赋范例。

张衡的《二京赋》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极轨

东汉中期至汉末,大赋退出舞台,代之而兴的是抒情小赋,代表作张衡《归田赋》等。

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

赵壹《刺世疾邪赋》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汉赋艺术特色:

长于铺陈,表现帝国强盛和皇朝声威,但繁复沉闷。

主客问答结构表述思想,但形成程式,少创造。

长于描写活动大场面,但人物不鲜明。

何谓梁园唱和?

汉高祖之兄子吴王刘濞谋反又不听劝谏,枚乘邹阳等就离开吴而投奔梁孝王。

梁孝王待为上宾,司马相如也弃官前往梁国,宾主相得,过着诵读辞赋、文酒高会的生活,史称梁园唱和。

第二块:

史传文学

司马迁写《史记》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谓“际”,就是关系。

所谓“变”,就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上自黄帝,下至武帝。

其中,“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最具文学价值。

《史记》开创我国的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现实主义的杰作,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

弘扬人文精神,如积极入世精神,进取精神,勇于牺牲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人格自尊精神。

强烈的抒情色彩,常常夹叙夹议,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语言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富表现力。

许多故事题材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互见法:

是《史记》选材写人方法。

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

为了既不伤害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

《汉书》。

东汉班固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体例大略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

它叙述汉高祖至王莽的断代史。

笔法以谨严取胜。

.赵晔的《吴越春秋》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志怪小说先河。

第三块政论散文

一.两汉政论散文

1.西汉:

.贾谊《过秦论》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此还有晁错《论贵粟疏》、《论积贮疏》,刘安主编的《淮南子》,董仲舒《贤良对策》《春秋繁露》,桓宽《盐铁论》,刘向《说苑》、《新序》(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先河),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解难》等。

2.东汉:

王充、王符以及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等。

《论衡》的基本精神是疾虚妄。

《潜夫论》,批判时弊和靡丽浮华文风。

汉代政论散文形成了古代散文关注现实、贴近人生的优良传统。

风格朴实,对唐宋乃至明清散文影响深刻。

多用排比开后世骈文的先河。

散文体式完备

第四块乐府民歌

乐府:

秦汉时代皇家的音乐机关,负责搜集民歌,并给文人诗配乐。

魏晋后,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对汉乐府的基本精神的评价。

乐府民歌与《诗经》等作品相比,在艺术上有何发展?

首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真实深刻反映广阔社会生活,是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其次,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

诗经是抒情诗体裁而带有叙事的成份。

第三,形式自由多样,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并且出现了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影响整个文坛五言诗创作。

第四、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辑。

第五块 文人五言诗

《诗经》偶然杂有五言诗句。

西汉五言歌谣越来越多,被大量采入乐府。

文人开始模仿创作,就有了文人五言诗。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东汉《古诗十九首》反映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称“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

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南北朝乐府志怪志人小说

第一块:

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

建安年间和魏前期,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七子为骨干,继承《诗经》、汉乐府现实主义传统,在诗篇中真实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和民生疾苦,同时又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明白流畅。

三曹诗歌艺术风格差异:

(1)曹操是建安文坛领袖。

诗歌“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大谢(灵运)为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

而小谢(朓)发展和丰富了山水诗艺术。

故被后人合称为“二谢”。

(2)曹丕诗歌情思细腻,清丽委婉。

《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3)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以曹丕称帝前,具有伟大抱负,代表作是《白马篇》。

后期压抑。

曹植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抒情小赋是《 洛神赋 》。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

蔡琰:

字文姬,五言诗《悲愤诗》自叙身世,有如史诗。

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主要哲学思潮。

主要是用老庄思想揉和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玄学家的清谈成为一时风气。

对文学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玄学中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魏晋名士风流和玄言诗都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代表是何晏和王弼。

正始文学。

指魏朝后期文学。

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揭露礼教虚伪,表现司马氏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向秀。

林下谈玄。

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阮籍字嗣宗,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由于借比兴、象征手法表达感情。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阮籍  《大人先生传》中,批虚伪名教中人。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二块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文学。

以拟古、繁缛为特点,缺乏现实内容,语言华丽、描写繁复、句式趋向骈偶。

陆机、潘岳为代表。

成员: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协、张载、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潘岳最擅长写悼亡诗 。

左思:

以《三都赋》名震京都。

《咏史》开创咏史以咏怀路。

“文典以怨”,多引史事所以“典”,抒发不满所以“怨”。

称“左思风力”,含再现建安风骨意思。

刘琨:

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闻鸡起舞”说的是刘琨  和祖逖的故事。

郭璞:

代表作《游仙诗》,借游仙抒发苦闷情怀,以文采富丽见称。

西晋末到东晋流行玄言诗。

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是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混合的产物。

王羲之《兰亭集序》也表现出玄理与山水的结合。

东晋陶渊明开创田园诗。

五柳先生 。

 陶诗分为两类,田园诗和是咏史咏怀诗。

内容大多表现隐逸生活和思想。

陶诗艺术特征:

一、自然:

是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有感触就诉诸笔墨,无矫情也不矫饰。

二、日常生活诗化。

三、情景事理浑融。

四、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咏荆轲》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表达不同流俗的隐士形象,成为寄托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酒、菊、“孤云”成为陶渊明的象征。

《归去来兮辞》。

托想象之辞表现对自由的向往。

《桃花源记》描写美好的世外仙界。

魏晋风流。

陶渊明是代表。

主张破除名教执障,保持本来面目,追求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

构成条件: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外在表现:

颖悟、旷达、真率。

追求人生艺术化、个性化。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流故事集;

第三块南北朝文学

南朝文学。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元嘉诗歌特点是“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

謝灵运山水诗的开创者。

创造山水诗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的结构模式。

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端倪。

并称为“颜謝”的颜延之,喜搬弄典故,堆砌辞藻,被称为“雕缋满眼”“如錯采镂金”

鲍照;字明远    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寒门之士的痛苦,门阀社会的不满与抗争。

鲍照在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七言歌行体。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谢脁、沈约等将周颙翻译佛经过程中发现的汉语四声规律运用于诗歌创作,讲究“四声”“八病”,规范声韵格律,结合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形成新诗体。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

小謝是代表诗人,风格清新流丽。

李白评价他的诗“清发”。

齐梁骈文,又称骈俪文,四六文。

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盛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

裁对,即对偶工整;隶事,即用典;敷藻,即文采;调声,即语言的平仄协调。

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

表现南朝骈文丰采的是江淹 的《恨赋》和《别赋》。

宫体诗:

 梁陈之际,思想狭窄贫乏,表现宫廷生活庸俗内容,追求新变绮艳。

但对对仗、用典、语言等方面的探索,也为唐代诗人提供了经验。

徐庾体(徐陵、庾信)也是南朝文学追求新变绮艳的产物。

北朝文学

庾信:

千古绝唱《哀江南赋》并序为其代表作。

南北朝骈赋、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郦道元《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杨衒之《洛阳伽藍记》。

颜之推著《颜氏家训》。

第四块南北朝乐府

南朝乐府民歌有吳歌和西曲两类,吳歌表现爱情,西曲多写旅客商妇的离别情。

南歌艺术性最高《西洲曲》。

北歌代表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詩》。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第五块志怪志人小说

“小说”最早见于《庄子》,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入,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

中国古代小说两个系统:

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只是文言小说,统称笔记体小说。

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

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志怪小说主要记述地理博物、鬼魅妖怪、佛法灵异。

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張华《博物志》》是在《山海经  》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

志人小说记述逸闻轶事、笑话、野史。

逸闻轶事是主要部分。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鲁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

后补: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曹丕《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以气为主。

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陆机《 文赋》。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缘情绮靡)说是在传统的诗教“温柔敦厚”说后另一重要诗论。

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认为文学创作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陆机--的。

刘勰《文心雕龙》。

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严密完整体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锺嵘《诗品》。

提出“滋味”说“提出“直寻”说。

萧统《文选》:

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也称《昭明文选》。

徐陵《玉台新咏》:

东周至南朝梁代诗歌总集。

隋唐五代文学

隋代文学

隋诗人: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薛道衡:

隋朝最著名诗人,对初唐四杰的诗歌有直接深切的影响。

初唐文学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抒发真情实感,批判齐梁文风。

文章四友。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最有诗才杜审言。

 

上官仪上官体。

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沈佺期、宋之问完成律诗的定型化。

永明体是律诗的雏形。

陈子昂批判齐梁文风,提倡“汉魏风骨”。

张若虚表明唐诗意境创造已成熟。

盛唐的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是士卒之歌;

高适诗歌“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悲壮。

思想性好。

岑参诗歌奇壮。

艺术性强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

一、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禅;静中有动;集诗意、画意、禅意与音乐美于一体。

写北方山水。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白描不着色,更贴近生活,“余”、“我”等常出现。

写南方山水。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儒家思想,任侠与纵横家思想,老庄思想。

在美学风格上提出“清真”的观念。

李白作品:

主观色彩。

洒脱气质。

奇特想象。

壮美意象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是衔接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

风格特征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主线是对安史之乱后国家、民族、百姓的热爱和忧虑。

具严肃的写实精神与严厉的批判精神。

“诗史”。

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用律诗写时事,写组诗,扩大律诗表现力,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崔颢《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

中唐诗歌

大历诗风。

目睹安史之乱后的破败萧条。

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代表诗人是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

韦应物的诗歌成就最高的是洛阳辞丞后所作的山水田园诗。

刘长卿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长期贬谪使诗凄清悲凉。

有学者称其为“秋风夕阳的诗人”。

“大历十才子”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而瞩目。

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李益比十才子略晚,以边塞诗独树一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感伤悲凉,缺乏盛唐边塞诗乐观豪放的精神。

顾况受江南民歌影响,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和比喻。

韩孟诗派。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中衰后又达到高潮。

韩孟诗派理论主张。

(一)“不平则鸣”。

(二)“笔补造化”。

(三)雄奇怪异。

(四)抒情特质。

艺术风格。

(一)以宏大胆气驭诗;

(二)诗风“奇崛险怪”,(三)以散文笔调议论入诗,开新诗风。

代表诗人为韩愈、孟郊、贾岛、卢仝、马异、李贺等。

以李贺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

韩愈《昌黎先生集》。

孟郊《孟东野诗集》,以苦吟著称。

贾岛和孟郊同以“苦吟”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