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238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docx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

《新闻两则》教案2课时(详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过程与方法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问答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教学思路】

本课两则新闻教学重点各有侧重。

第一则可从新闻的角度组织教学,第二则可从战争的角度组织教学。

新闻的内容可以依照“标题—导语—主体”的顺序组织教学。

【教具准备】

1.网络查找解放战争的资料及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

《大决战》、《开国大典》等。

2.中央电视台新闻30’录音资料及文字资料

3.师生共同准备一份报纸(如8月25日的《商报》)或教师准备一两则新闻上课投影。

4.毛泽东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内容】

介绍新闻知识并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方法一:

从历史角度导入

方法二:

以作者诗歌导入(《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他作的反映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历史事实,从而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

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沽名钓誉。

方法三: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纸吗?

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

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

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准备的报纸(或教师准备的几则新闻投影),请大家迅速再阅读上面的新闻,并从中归纳、概括新闻的相关知识,我们看看谁归纳、概括的最多。

(1)新闻:

是对新近已经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有价值是指:

a有教育作用,即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b有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c有怡情作用,这里的“情”是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趣。

(2)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3)新闻结构特点: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部分),结语和背景是辅助部分。

A.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一般包括引题(引标题)、正题(主标题)、副题(副标题)。

其中引题、副题可根据情况,可有可无,而正题不可省略。

B.导语:

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

C.主体:

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D.结语:

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E.背景:

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即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4)新闻的基本特征:

是用事实说话。

新闻的特点是:

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即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5)补充关于“新华社”:

即新华通讯社。

1937年正式成立于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

总社设在北京,在省、市和自治区都设有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也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

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提供新闻或新闻图片,并向外国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的新闻或新闻图片。

二、学习课文(新闻角度学习)

(一)简介历史背景

教师:

我们已经了解了新闻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第一则新闻。

要阅读这则新闻,有必要先了解历史背景。

现在我们就请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相关历史背景。

明确: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规模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

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4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

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理解新闻标题

教师:

新闻体裁有它的特点,现在我们从新闻体裁的角度研读课文。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

请大家阅读课文,迅速回答:

这则新闻记叙了什么重要事件?

学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

对。

再请同学们看着昨天的××报纸,迅速概括头版各条的新闻报道的主要事件。

(说明:

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相同报纸,最好是头天的报纸,提问后立即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新闻标题就是对新闻事件最为精确的概括)

学生:

回答

教师: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读新闻报道,要概括报道地事件,最省事地办法是阅读标题。

标题就是新闻地眼镜。

平时读报纸,通常是展开报纸扫一眼标题,根据标题选择感兴趣地新闻,再作细致阅读。

不感兴趣地新闻一晃而过,或者根本不读。

这就是标题的重要性。

请大家看着手中报纸的这则新闻。

它的标题一共三行。

我们通常分别把他们称作引题、正题、副题。

你们浏览一下这一版,可以发现并不是每则新闻都有引题、正题和副题。

正题不可以省略,引题和副题可视具体情况,可有可无。

课文里的这两则新闻只有正题。

(三)理解新闻导语

教师:

学习第一则新闻之前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听听“中央电视台新闻30’”中的一则新闻录音,并请同学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到的内容。

(或准备一则新闻资料,老师或某同学当播音员念)

明确:

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教师:

现在我想训练同学们听读新闻、把握新闻内容的能力

明确:

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内容如下:

陈一峰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他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

他的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

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展出的50幅作品,大部分是他近年来的新作。

这些作品造型敦实朴拙,用笔沉郁厚重,其中的两幅巨制——《战争》与《和平》,画面宏大,用笔豪放,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学生听读,然后交流。

明确:

人物:

陈一峰

时间:

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

地点:

北京中国美术馆

事件发生的原因:

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身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的陈一峰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

事件的经过及结果:

陈一峰画展如期展出,这些作品造型朴实、用笔厚重,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画面宏大,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教师: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新闻。

请同学们齐读,并在读的过程中用铅笔迅速勾画出下列内容:

渡江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结果,读完后我们看谁找得最多。

明确:

(1)学生读后要正音、理解词义。

(多媒体显示两课字词)

负隅顽抗yú撰写zhuàn区域yù芜湖wú歼灭jiān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溃退kuì荻港dí管辖xiá鄂è豫yù负隅顽抗(角落)悍然拒绝(蛮横的样子)锐不可当(抵挡)

业已(已经)

(2)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20日夜开始至发电时止(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芜湖

[事件的起因:

渡江(即:

国民党反对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

突破安庆、芜湖线]

结果: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教师:

请问你们所概括的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明确:

(1)我们可以从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知道时间。

(2)其余的都集中在课文开头的一两句话里。

教师:

很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看了标题以后,如果还想进一步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再读读新闻开头的一两句话。

一般说来,每则新闻的开头必定有一两句话,向读者概括交代这则新闻较为详细的内容。

开头的一两句话,就是新闻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新闻的导语。

(板书:

导语的知识要点——可省略)

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看着带来的报纸的第×版,在这一版的×则新闻,勾画出它的导语。

(四)理解新闻主体

教师:

刚才我们已经明确课文(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开头的两句话。

请大家在第二句话的末尾“区域”二字后划上单竖线。

我们在读报纸的时候,看了导语,对新闻的主要事实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如果有进一步深究的兴趣,可以继续往下读。

导语之后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它是新闻的中心部分,集中细致地叙述新闻事件。

请问:

这则新闻的主体是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

从“区域”以后一直到文章结尾。

(板书:

主体的知识要点——可省略)

教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非常重大,全中国人民都关注这一历史事件,但读者需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急迫地想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的战果。

为了满足人民地信息需求,报纸应该介绍战争的过程,至少应该概括介绍。

课文后边的“研讨与练习”中说,新闻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新闻报道应该比较详细地介绍战争的过程。

从标题和导语,我们已经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但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说:

是哪些部队参战呢?

谁知道?

明确:

课文里说了,有三路大军: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板书)

教师:

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介绍战场情况的呢?

明确:

实际上作者就是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一思路来介绍战场情况的。

教师:

如果现在请你们把这篇新闻的主体划分成三个层次,你们知道怎么划分了吗?

明确:

三路大军,每路一个层次。

教师:

好,现在请你们在文章中标出三个层次的起止句。

明确:

第一层:

“20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二层: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第三层:

“汤恩伯认为南京防线是很巩固的”至结尾

教师:

同学们,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我们要么从东往西写,要么从西往东写,但本文的作者却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回过头去写东路军,原因是什么?

请大家思考,可以互相讨论。

明确: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并且最先突破敌军防线,所以先说。

西路军与东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西路军所遇抵抗较弱,进展也顺利,所以接着中路军说。

东路军所遇抵抗最为顽强,战斗也最激烈,所以放在最后说。

三路军的叙述顺序,就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的。

教师: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篇重要的新闻,其主体部分必须精心安排。

古人谈到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

套用这种说法,我们可以把新闻的标题部分当作“凤头”,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能吸引人的目光。

导语和主体部分大概都属于“猪肚”,尤其是主体部分,内容详细而丰富,就像猪肚一样五脏俱全。

那“豹尾”是什么呢?

它可以用来比喻新闻的“结语”。

(板书)

教师:

所谓“结语”:

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请同学们找找看,这则新闻的结语是什么?

明确:

本篇新闻没有结语,但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结语的特点。

教师:

结语对一则新闻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新闻还有一个部分也是可有可无的,哪就是“背景”。

它通常是交代新闻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之类,一般穿插在主体中,也可以出现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三、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师: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我们已经从课文的学习中认识了它的一些相关知识,那么,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哪位同学知道?

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明确:

通过比较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精练(两组学生分别读给对方听然后比较回答)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越过)安庆、芜湖线,渡至(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共)渡过30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能否去掉“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换成“共”?

)(从比较的方法分析)

明确:

A.“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B.“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渡至”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且文字简洁,而“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

C.“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强调了时间之短、渡江之神速,作战顺利。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2)至发电时止(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剩下)23日可渡完。

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明确:

A.“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B.“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

“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明确:

前者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他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而后者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并且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4)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似乎更好,你认为呢?

明确:

不好。

因为:

第一,至发电时止(22日22时),西路35万大军已经渡过2/3,东路军已大部分渡过南岸,因此在发电时百万大军并未全部渡完,文中的标题用“横渡长江”而不用“胜利渡江”体现了新闻用语的准确性和报道的真实性。

第二,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不一样。

“横渡长江”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一个“横”字很形象地展示出百万雄师那种昂扬的斗志、浩大的声势、磅礴的气势,顽强拼搏,锐不可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并能吸引读者。

而“胜利渡江”一词太平淡,告诉人们的只是一种结果。

四、探究置疑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讨论)

明确:

“百万”是实数。

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2)课文最后的“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齐读后体会)

明确:

这些动词的连续使用,使语言雄健有力,写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

五、拓展延伸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六、作业

1.生字词语2.自己命题,选取校园生活题材,写一篇新闻报道。

内容要真实,字数500字左右。

提示: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兼有议论、描写,它要求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语

言简明准确,要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

七、后记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内容】

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方法一:

播放有关解放南阳的影片片断,激发学习兴趣

方法二:

学生讲述有关南阳解放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明确: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学习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地六要素。

明确: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起因——蒋介石全军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尽百个师的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区域。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放弃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阅读课文,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为什么?

明确:

第一层:

("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第二层:

("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背景,穿插在新闻的主体部分)

第三层:

("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

第四层:

("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认识战争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瓦解了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国民党最怕共产党的什么?

请在文章中找出那句话?

明确:

白崇禧经常说:

“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四、比较、赏析中体会国民党怕的原因:

比较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为什么?

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

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区,而且扩大了根据

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明确:

A句表达效果好。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语言形象生动,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说明我军已经在江淮区域发展壮大,生气勃勃。

同时把两个递进的句子并列起来,很有气势,读起来也非常上口。

五、小结:

(概括中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

七、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