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557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给教师的建议》.docx

读《给教师的建议》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

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

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方法:

作者对此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要使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要引导学生去“亲自发现”事物的奥秘,从而造成惊异、激奋、自豪感。

要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释和改造世界,从而激起“知识主宰者之感”。

增加自信心。

要巧妙地安排集体的智力生活,使每个学生能在其中充分显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力,使之感到知识技能智力是一种“道德尊严”,不学无术则是“不道德的表现”,产生羞耻感。

始终把发展学生的智力置于教学过程的首位。

    传授知识,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智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完善的教学乃是发展着智力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光靠课堂教学还不够,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来保证。

而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首先要求提供自由活动时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尤以观察、读书、劳动为主。

    观察的作用,课外阅读的作用:

作者把课外阅读视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和“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强调必须用课外阅读去为学习建立“智力背景”、打好“智力底子”、提供“后方保障”

    劳动作用,告诫学生,很少有人生来就有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不过的天赋,要用劳动和创造来培养自己的才能。

   《爱的教育》中《每月例话》阅读与德育结合起来

    当下的情形:

课外作业负担过重,井底之蛙

六种教育力量同时对学生施加影响,以保证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六种教育力量分别是:

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街头结交。

教师在六种力量中,教师处于“指导者”地位,他应当设法使各种力量“和谐一致”地“配合行动”,才能保证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作者精辟指出:

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品学取决于教师的德才。

作者认为,教师德才的具体表现为有崇高的理想和纯洁的道德;要有爱心,热爱、相信和了解孩子;有渊博的学科知识;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素养;有高度的语言素养;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有某些特殊爱好。

并且这些素养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其途径就是:

把实践、读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

当下独生子女众多,更需要利用学校集体生活,帕尔默的学习共同体

    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

作者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如何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

作者指出“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强大的促进因素,这就是个人要有尊严感,尊重自己,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尊心是极为脆弱的,对待他,“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

这就要求教师发挥“高度的教育艺术”,如建立和谐宽容的民主气氛,切忌让学生感到教师想借助家长来“制服”“管住”他;不要当众抖搂学生向教师吐露的“隐私和心事”等等

第6条 从哪儿找时间?

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三十三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题为“年青苏维埃人的道德理想”的观摩课。

区训练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处视导员出席了这堂课。

这堂课上得非常出色。

原来教师们和视导员打算在上课的过程中做一些笔记,以便课后提意见,但他们都忘记做笔记,他们和学生一样,屏息坐着,听得入了迷。

    课后一位临校的教师说:

“是啊,你把心交给了学生,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

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

可能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教师回答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会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实验室的准备,则仅花了约十五分钟。

    这个回答稍稍打开了教学技艺的一项奥秘。

他们从不抱怨缺少空闲时间,每个人都会说,每一堂课都准备了一辈子。

    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是阅读。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

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

    “每堂课我都会准备一辈子”,读后为之震颤!

这个准备,是生活的准备,是通读读一辈子书来准备的。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关照当下的教师,每月看一部书就不错了,每日读书那只是奢谈。

也有读书的,就像苏氏所言是为了“明天上课”,而不是出于本性对知识的渴求。

是为了名利,要知道古人轻易不著书立传,因为谬误害人且流传甚广,故而最多写一两篇精彩文章,或是述而不作。

第7条 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小学教师是教学和教育中首创精神的缔造者。

小学教师怎样工作,关系到中、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

小学教师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

教会儿童学习,首先是要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

不会迅速地、自觉地、富有表达力地阅读和领会所读的东西,不会迅速地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就谈不上在中高年级能顺利地学习。

教会学生阅读是指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

     考量中国的教育,恰恰是本末倒置,需要夯实的不夯实。

从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就可看出,如今农民工不欠薪了,城市低保有保证了;可是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却拖欠工资。

我倒是认为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的工资绝不能随年级低而低。

在保证教师物质前提下,实实在在抓好中小学教育,抓好学前教育,抓好学前之前的家长教育。

“学前家长的教育”在中国是没有的。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2

第18条 学习之母不能变成后娘

    复习是学习之母。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位慈善的母亲变成了狠毒的后娘。

被迫复习十节课、二十节课或是更多节课期间所学过的教材,不仅要复习一门课程的材料,还要学习其他功课!

    是什么原因使学习之母变成了后娘?

苏氏认为,关键在老师。

面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教师要给出不同的复习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

老师没有从课程和具体学科出发,无论什么学科都是做卷子,搞题海战术;这一切其实为的是自己的“成绩”!

23条 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

“困难”学生是指这样的一些学生:

他们对所学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都很困难、很迟缓;一项内容还没有理解,另一项内容又该学习了;一项内容背熟了,另一项内容又忘记了。

对这样的学生有的老师认为,要减轻这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必须最大限度地缩小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如有时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说:

你只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分散精力去读别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见解。

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

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而且在于,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也就越积极。

第24条 能力和知识之间不可比例失调

表现在学生还没有具备应有的能力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却不断塞给他种种新知识,叫他要掌握住,不可放过!

这样的学生恰似一个没有牙齿的人,不得不囫囵吞枣,起初感到不舒服,以后就害起病来,什么也不能吃了……这个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是快速地用心阅读,边读边想。

这种现象在中小学很普遍,老师往往是出于“好心”,让学生们多学知识,让学生多学知识能有错吗?

不讲科学的再是出自好心,也是错误的。

按建构主义理论讲,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不是老师灌的。

学生不是猪,你喂他就吃。

猪是越多吃越长膘,而学生是人,是有思想的人,没有消化能力,怎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

第25条 兴趣的奥秘何在

每个教师都渴望使自己课堂上的学习令学生感兴趣。

怎样把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

是否每节课都能令人感兴趣?

兴趣的源泉何在?

课上得令人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

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含有无穷无尽的兴趣源泉。

这兴趣源泉有时像潺潺的小溪流入我们的眼前,你走进一瞧,大自然奥秘的美妙图景便展示在你的面前;有时隐藏在深处,需要费力才能找到它、掘出它。

而兴趣源泉大多是隐藏在深处,如果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而发现的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源泉。

第27条 怎样使思想和公民尊严感融成一体

这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

怎样做到使学生因学习得好而自豪,为自己的成绩和知识而感到公民的尊严?

苏氏坚信,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使知识和智力财富成为个性的自我表现。

应当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工作。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应为集体的智力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对自己的知识、思想、能力感到光荣、体面。

为此苏氏开展了系列活动:

一年级设立名位《朝霞》的集体创作汇集簿;二年级编故事和童话;三、四年级时开办“读书晚会”;五年级做学龄前小朋友和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积极的智力教导员;六至七年级,有的学生成了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少年数学家小组领导者及其他学科学习小组的领导者;七至十年级,每个学生都在科学技术晚会上做报告或汇报。

所有这些工作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到知识和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

教师这样培养孩子们,使不学无术和对书本抱冷漠态度在他们当中被视为不道德的表现。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3

第29条 怎样按季节安排学生的学习

    这是关系到学生身体发育、增强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人的机体的活动能力都不相同。

例如,机体的防护力到春天就减弱,到秋天则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春天似乎是专门用来进行最费力的观察的时节。

而春天视力最容易减弱,并发生眼病。

眼睛在脑力劳动中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个季节不应安排太多的脑力活动。

    苏氏认为,学生负担过重产生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和教学方法上。

    怎样做呢?

从儿童三、四、五岁起,就要关心使他有丰富的智力底子,借以在家里获得智力的发展,因此要不断提高父母的教育修养。

不可使能力与知识比例失调,要切实保证学生学好知识和掌握学习能力的过程,因为知识和学习能力是他们从事脑力劳动的最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心理学的、因而也是教学法理论的一项最重要的原理,即没有抽象的学生。

要关心知识的不断发展,使知识“流通起来”,而不停留在脑子里成为僵死的负担。

不可使学习变成没完没了地补习拉下的功课,不要无休止地赶做未完成的“尾巴”。

    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一个是智力生活,一个是自由活动时间。

第30条 关于学生的智力生活

苏氏所指的学生“智力生活”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各学科的智力学习,而是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特别是少年时期的课外阅读。

苏氏认为,如果青少年没有自己喜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我不能想象他们会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苏氏设计,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有自己的少量藏书。

为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热爱书籍的人,要让学生感到你的思想总是在不断丰富。

如果学生发现教师的思想始终处于停滞、僵化状态,学生就会用不尊重教师来回报教师对思想的不尊重,但最危险的是,学生们也会跟着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

创造浓厚的智力兴趣气氛促使学生们阅读,而阅读是使他们学习得好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活动小组恰恰是兴趣气氛浓的载体。

第31条 自由活动时间

苏氏认为,学生只有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而要留出许多自由活动时间,才能学习得好。

有人认为这是自相矛盾,其实这恰恰是教学过程的逻辑。

学生的工作日越为学校的课业所填满,用于思考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事情的时间留得越少,就越有可能造成负担过重和落后。

苏氏认为,自由活动时间问题,不仅在教学方面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而且在智力培养和全面发展上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空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

自由活动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

民国时期的南开中学,下午四点之后,学生全部去活动,不允许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学习。

看看当下,课表排得满满的,不但下午上课,就是晚上还要上自习,还要上三晚,周六接着上课;有的学校放月假。

如此学生哪来的自由学习时间,全是灌!

在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今天,想想都滑稽可笑!

第35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掌握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工作中最细致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

苏氏认为,要能够掌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这样一种方法:

就是要先形成,确立并且要使儿童保持一种内心状态,即要做到儿童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

这种状态要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造成,是由学生的思维修养和情感,见识的广度等多种因素决定。

掌握注意力,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施以非常微妙而精细的影响。

苏氏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方法:

教师在教教材时要想办法与孩子们的意识“挂上钩”,学生的注意力是受他所懂得的一些常识制约的,教师如参照这些常识来讲解教材,学生就会把完全枯燥无味的教材看成有趣的教材了。

培养学生边听讲边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把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

而能够实现这种结合的唯一条件是,学生心中有“引起思维的导火线”,也就是说,关于所讲的东西学生已略有所知。

学生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思想活动越积极,学习就越容易。

通过阅读培养出来的注意力,是减轻脑力劳动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劳和倦意。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哪怕是最认真的学生。

第37条 向青年教师建议藏书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个人体验给新教师提醒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不管青年时期的工作多么紧张不懈,这一时期里总能找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教育智慧。

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智慧来源于哪?

苏氏建议,“无论你到图书馆中多么容易借到任何你所需要的书籍,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这些书是英明的老师,每天都可以向他请教。

苏氏还建议青年教师每月都要购买三种书籍:

一是关于你所教的基础知识的那门科学的书籍;二是关于作为青年楷模的那些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三是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和男女青少年的心灵的书籍(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如此,当你教学工作满十年时,就应该觉得教科书像识字课本一样简单。

只有这样,你才能说,你一辈子都在为教好书而备课。

只有经常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能在讲述教材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这时,你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考虑授课的内容,而是在考虑学生的思维。

这是教师的教学技艺的高峰。

苏氏教导我们,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所以苏氏建议你把有关楷模的书籍放到最显要的位置上。

苏氏告诉我们一个教育智慧:

教育者应当是受教育者的知心人。

要进行教育,首先得有活生生的、富于钻研精神的、好探求的思想。

没有思想,就不能想象会有所发现——即令是微小的、初看不易觉察的发现。

而没有发现,就没有教育工作的创造性。

如果抓住细小的初看不易觉察的发现,你就会与学生沟通心灵,打开学生内心最隐蔽的角落。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4

第37条 向青年教师建议藏书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个人体验给新教师提醒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不管青年时期的工作多么紧张不懈,这一时期里总能找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教育智慧。

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智慧来源于哪?

苏氏建议,“无论你到图书馆中多么容易借到任何你所需要的书籍,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这些书是英明的老师,每天都可以向他请教。

苏氏还建议青年教师每月都要购买三种书籍:

一是关于你所教的基础知识的那门科学的书籍;二是关于作为青年楷模的那些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三是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和男女青少年的心灵的书籍(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如此,当你教学工作满十年时,就应该觉得教科书像识字课本一样简单。

只有这样,你才能说,你一辈子都在为教好书而备课。

只有经常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能在讲述教材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这时,你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考虑授课的内容,而是在考虑学生的思维。

这是教师的教学技艺的高峰。

苏氏教导我们,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所以苏氏建议你把有关楷模的书籍放到最显要的位置上。

苏氏告诉我们一个教育智慧:

教育者应当是受教育者的知心人。

要进行教育,首先得有活生生的、富于钻研精神的、好探求的思想。

没有思想,就不能想象会有所发现——即令是微小的、初看不易觉察的发现。

而没有发现,就没有教育工作的创造性。

如果抓住细小的初看不易觉察的发现,你就会与学生沟通心灵,打开学生内心最隐蔽的角落。

第49条 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苏氏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教育日记并不是在形式上有某些要求的正式文件,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和札记。

这种记载对日常工作颇有用处,它是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苏氏记载了三十二年的日记。

包括学生情况,自己教学教育情况,还包括家长情况,后进生的记载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写教师日记,当下称之为“教师反思随笔”。

叶澜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但关键在于教师要坚持,而且要有质量。

第51条 儿童教育

如果把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那么教育者就是雕塑家。

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多少雕塑家?

到底是谁?

有许多人参与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是母亲;第二个是教师个人;第三是对每个人产生强大教育影响的集体,主要指学校生活;第四是每个受教育者个人(自我教育);第五是受教育者在智力、美感、道德等珍宝类的世界中的精神生活(书籍);第六是完全未料想到的雕塑家。

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的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教育的利剑和长矛往往为之交锋和折断的许多问题就会非常容易地得到解决。

然而,每个雕塑家都有自己的性格、风格和长处(有时也有短处)。

雕塑家们按着自己意愿来雕塑,而儿童也不是被动地等待雕塑。

这样教育问题就会突出出来,比如“我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你们,请你们教育吧!

你们和学校是专管这事的”。

苏氏告诉我们,当你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人的事业时,就应当记住,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年青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雕塑家。

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

要记住,你的每个错误都可能变为个人的畸形和精神痛苦、烦恼。

作为教师就需要与所有接触“大理石块”的雕塑家配合行动,使创造真正的人的活动和谐一致。

形成这种和谐一致活动需要敏锐的、明智的、有经验的、细心的、勇敢的指挥者,这个指挥者谁来承担?

教师。

首先你要看到雕塑巧匠组成的整个合唱团,要敏锐地听到每个团员的演唱,指出哪里的音不准。

也就是说,你必须看到每个雕塑教育家在共同努力创造的人身上干的是什么。

苏氏深情地说,“我的青年朋友,要记住,刀子稍一接触洁白的大理石,就会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

你应当知道,谁在什么时候怎样接触了你们的创作。

”为此,只是热爱儿童是不够的,应当有了解,应当有对因果关系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

作为雕塑巧匠合唱团的明智的指挥,并不是要你去周密地分配任务和责任。

你从学校工作的初期起,就要时常同家长交谈,不仅在会上谈,更多的是个别交谈。

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严格地分配任务,说,这是你们家长应负责任的,这是我们学校应负责任的。

乌克兰哲学家和教育家斯科沃罗达教导说,了解原因就是了解一切。

第52 怎样培养母亲和父亲从事其子女的学校家庭教育工作

苏氏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的实践,得出一个结论:

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

家长教育学,即父母关于怎样培养子女成人的初步知识,这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H·N·皮罗戈夫说:

“让妇女们懂得,她们照料摇篮里的孩子,创造他童年时代的游戏,教他牙牙学语,因而成了社会的主要建筑师。

基石是她们双手奠定的。

学校设有家长教育学校,其中分为:

学前部,一二三家长部,四—八年级学生家长部,九—十年级学生家长部。

再送孩子入学前三年,母亲和父亲就开始在家长教育学校里学习。

家长教育学校主要内容为:

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个教育者和老师。

家庭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学校。

学前儿童的大自然教育。

儿童对植物和动物的关心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教育子女是父母最重要的社会义务。

一共有39条建议。

通过家长教育学校要教家长认识到,教育是最崇高的、人道的、高尚的创造事业,是履行崇高的社会义务。

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爱和互让是教育影响的主要力量,正是家庭中一切都好,对他们起了教育作用。

让学前儿童在家庭中上一种特殊的母育学校,这是一所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德育、智育、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学校。

任何幼儿园,哪怕是是最理想的幼儿园,都不能取代母育学校,或者弥补母亲和父亲在人的精神生活最敏感的领域即个性教育方面由于疏忽所造成的缺陷。

我们非常重视母育学校中培养人的情感的教育。

前苏联的强大,与这种教育不无关系。

通过家长学校,让母亲成为精巧的智慧的精神健美的雕塑家。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5

第53 怎样使教育者的话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

我们力求使儿童在母育学校里养成精细的、温存的、敏感的、富于同情心的心灵。

要使儿童不仅用头脑和理智,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三十多年的学校经验告诫我们:

等待儿童上学后,老师才开始培养儿童的情感,为时已晚。

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教师的话。

他所能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读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

这是学校、家庭教育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为什么往往学校生活开始已有几天,儿童对于教师的好话还完全没有反应?

为什么教师不得不大声吆喝和用拳头敲打桌子呢?

学习开始一个月后,儿童已面对墙角罚站,受到处分,但为什么这样作也无济于事呢?

祸根就在于缺乏情感教育。

苏氏告诫青年朋友,假如你想要让你未来的学生留心听你的每句话,感受你的话,你就要关心家庭情感关系是否丰富的问题。

你未来学生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把自己的心灵献给一点给别人,或者是闭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狭隘利益的生活。

个人主义始于缺乏情感教育。

办法是你要走访自己未来学生的家长,关注家庭的情感教育,和家长一起使儿童的心灵高尚起来,这样为学校学习时期的德育、智育和美育、情感教育奠定基础。

关心学前培养高尚的情感时,切不可对儿童采取体罚办法。

没有什么比“强力”迫使手段更为有害和不详的了。

用小皮带抽打后脑勺,而不用聪明温暖的良言善语,就等于是用了生锈的斧头而不用雕塑家脆柔和锋利的雕刀。

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

皮带不仅会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不仁。

在家里受惯了用皮带抽和打后脑勺的孩子,在学校里对于良言善语也会置若罔闻。

苏氏说,我知道有些儿童由于遭毒打而变得冷酷无情了,挨打的人,自己也想打人;童年就想要打人的人,成年后就要想杀人------犯罪、杀人、残暴的根源产生于儿童。

苏氏确信,把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