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20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docx

畜牧微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

干扰素:

是指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可以干扰病毒复制小分子糖蛋白。

SPF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

L型细菌: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胀裂死亡。

类毒素:

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所谓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即以Bcells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

胞内酶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酶,这些酶在细胞内常与颗粒体结合并有着一定的分布。

温和性噬菌体指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单克隆抗体:

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选择性表达出不同基因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

转导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微生物:

是指个体微小,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分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种类

2.各自的种类:

原核细胞型:

个体为单细胞,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真核细胞型:

个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属于此类型。

非细胞型:

个体不呈细胞结构,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

病毒属于这一类型。

细菌:

是一大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的个体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状菌3大类。

螺旋状菌又分弧菌和螺菌2种形状。

检查培养细菌典型形态的最好时期是对数期(细菌的个体外形和其排列的方式相对稳定)。

细菌的基本构造是: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有些还有:

荚膜、鞭毛、芽胞、菌毛等等。

四、革兰氏染色的作用

用革兰氏染色可将所有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染色后革兰氏阴性菌为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五、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约15~80nm,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占细胞总成分的40%-95%,形成15-50层的聚合体,此外,还有磷壁酸(革兰氏阳性菌特有成分)、多糖和蛋白质等。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其结构和成分较复杂,由外膜、周质间膜组成,无磷壁酸。

外膜包括脂多糖、磷脂、外膜蛋白质、脂蛋白构成。

脂多糖位于最外层,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内毒素的主要成分。

六、表示细菌大小的单位

细菌大小的量度单位用微米(μm),亚细胞结构用毫微米(nm)。

七、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1)保持细菌一定的外形;

(2)保护细菌免受外界渗透压和有害物质的损害;(3)构成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4)与对噬菌体和药物的敏感性有关;(5)与革兰氏染色反应特性等密切相关。

细胞质包含核蛋白体、内含物、质粒、许多酶系统、

1.细菌的特殊构造有:

荚膜(包括荚膜、微荚膜、粘液层、菌胶团)、鞭毛、芽胞、纤毛(菌毛)。

2.微荚膜、荚膜、粘液层、菌胶团的概念:

荚膜:

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菌胶团:

一个荚膜内含多个细菌时称为菌胶团。

微荚膜:

比荚膜薄,只能在电镜下才能看见的荚膜。

粘液层:

有些细菌产生一些边界不明显、疏松、易与菌体脱离的粘液样物质称为粘液层。

3.荚膜的功能

荚膜有荚膜具有保护细菌的功能、粘附于机体各处表面的功能和营养物质的贮藏作用和废物排除的作用。

鞭毛:

在菌体表面长出由蛋白质组成长约150-200μm的线状物,称为鞭毛。

(2)排列方式

细菌的鞭毛数量和排列不同,大致有四种方式:

一端单毛菌、两端单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3)功能: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纤毛(菌毛):

在菌体上着生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形状较直、较细、较短的毛发状细丝。

纤毛一种空心的蛋白质管,可以分为普通纤毛和性纤毛两类,前者较纤细较短,数量较多,每菌可有100~1000条,后者一般不超过4条。

芽胞:

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称为芽孢。

(2)数量:

一个细菌产生芽孢的个数是1个。

(3)功能

芽孢是某些细菌抵抗不良环境条件以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构造。

形成芽孢不是细菌的一种繁殖方式。

芽孢产生一种特有的吡啶二羧酸,与钙结合,使芽孢对外界不良理化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力,特别能耐高温、干燥和渗透压的作用,一般的化学药品也不容易渗透进去。

1.细菌的营养需要:

(1)水:

水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流媒。

(2)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

碳素和氮素都是构成原生质所必需的主要成分。

(3)无机盐:

细菌对无机盐元素的需要很少,但无机盐对细菌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们有些参与细胞的组成,能量的转移,有的维持原生质胶体状态和调节渗透压的功能。

这些元素有硫、磷、钾、钠、镁等。

(4)生长因子(素):

细菌需要以上营养外,还需要生长因素,实验室常用5-10%鲜血或血清制成鲜鱼琼脂培养基和血清琼脂培养基。

2,细菌的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对碳素营养利用的能力不同,可以把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类。

根据细菌对碳素营养和能量(源)利用的能力不同,有四大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菌、化能自养、光能异养、化能异养。

腐生菌和多数病原菌属化能异养。

3.细菌的营养需要

细菌的营养需要主要是5大类物质:

水、碳素、氮素、生长因子和无机盐。

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分为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

细菌的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厌氧呼吸及兼性厌氧呼吸3种主要类型。

6.有氧呼吸时细菌可将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水,因此产生的能量较多。

7.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1)营养:

首先要有足够的水分,要有适合利用的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灰分元素营和生长因素等。

(2)温度:

最适温度在20-38℃之间。

畜禽类病原菌的培养温度一般为37℃。

(3)氢离子浓度(pH)各种细菌都只能在一定范围的氢离子浓度内才能生长发育,并在其中最适宜的情况下才能生长发育得最旺盛,大多数病原性细菌的最适pH是适宜于中性和微碱性的环境(pH7-7.6)。

(4)渗透压:

细菌要在等渗透压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低渗透压和高渗透压对细菌都有不利影响。

一般制备培养基用0.5%-20%。

(5)需氧性或厌氧性呼吸环境,按照细菌不同的呼吸类型,要有适合的呼吸环境。

8.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以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

9.细菌生长曲线的4个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培养基:

是人工配制的、含有细菌等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基质。

(2)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中加0.5%琼脂则为半固体培养基。

形态:

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用途:

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11.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构造和细菌的群体生长特性的方法

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构造必须借助显微镜。

观察细菌的群体生长特性则需经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和菌落。

遗传相关性:

主要是测定细菌DNA(G+C)mol%值,进行核酸分子杂交和测定16SrRNA寡核苷酸同源性等进行分析。

》97%可认定为同一种。

菌落:

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群体,称为菌落。

菌苔:

菌落互相连接成片,称为菌苔

13、命名:

双命名法(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螺旋体:

是一类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霉形体(支原体):

是一类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霉形体细胞无细胞壁。

立克次体:

是另一类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

是一类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真菌:

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

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担子菌三大类。

3.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基本的营养需要

真菌的营养需要和细菌的相似,大多数为异养菌,它们不仅能利用单糖和双糖,而且也能利用淀粉、纤维素等多种有机物。

(2)温度。

真菌的生长温度比细菌低,大多数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

而哺乳动物消化道的真菌在37℃时生长得最好。

(3)氧气。

大多数为需氧呼吸,培养时需要充足的氧气,有些酵母菌能有氧条件下培养生长,有的在无氧的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它们为兼性大厌氧菌。

(4)湿度与渗透压。

真菌的生长繁殖除了水是必要的条件下,空气的湿度对真菌的生长的影响也很大,基质菌丝和气生菌丝,适宜于生长在潮湿的环境里。

(5)pH值。

环境中的酸碱度,是真菌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

大多数的真菌能生长在酸性环境中,pH3-6之间生长良好,而在1.5-10.0之间也可以生长。

酵母菌细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食用和饲用价值。

酵母菌细胞比细菌大得多,在高倍镜下可清楚看到。

酵母菌一般以无性繁殖的出芽生殖为主,还有裂殖

菌落形态特征:

大而厚,圆形,光滑湿润,粘性,颜色单调。

常见白色、土黄色、红色。

芽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芽痕处生出小芽

第二阶段:

DNA进行复制

第三阶段:

核开始分裂,细胞质进入芽体

第四阶段:

芽体基部细胞开始收缩,母子分离

酵母细胞生长旺盛时,芽体还未从母体细胞上脱落,又从芽体上生出新的芽体,反复多次成串,形似菌丝,叫假菌丝。

芽胞子:

在假菌丝上的两个细胞相连处的其它侧面又生出芽。

有性生殖:

酵母菌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有性繁殖

1)两个性别不同的单倍体细胞靠近,相互接触2)接触处细胞壁消失,质配

3)核配,形成二倍体核的接合子

A、以二倍体方式进行营养细胞生长繁殖,独立生活;下次有性繁殖前进行减数分裂

B、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或8个子囊孢子,而原有的营养细胞就成为子囊。

子囊孢子萌发形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¾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¾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

(1)菌丝功能分工

霉菌的菌丝功能有了分工,既有伸人固体培养基内或蔓生于固体培养基表面,伸入培养基内的霉菌菌丝,称为营养菌丝或基质菌丝,伸向空中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

在结构上霉菌的菌丝分为两种:

一种为无隔菌丝,另一种为有隔菌丝。

(2)霉菌的菌落特征

由粗而长的分枝状菌丝组成,菌落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的呈局限性生长,有的呈扩散性生长,没有固定大小。

菌落由孢子颜色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

有些由于产生色素菌落背面有不同颜色。

(3)霉菌的繁殖

方式多样,如菌丝的碎片或菌丝截段即可发育成新的个体,也可产生各种无性或有性孢子来繁殖。

(4)孢子类型

霉菌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叫做无性孢子。

主要有掷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子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有4种类型,包括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和子囊孢子。

(5)抵抗力

霉菌孢子对热、干燥等的抵抗力比其营养细胞要强,比细菌的芽胞弱。

(6)担子菌

三大特点:

担子、双核菌丝体和锁状联合。

担孢子是担子菌独有的特征。

有性生殖:

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7)真菌生长繁殖条件

„营养需要

碳源:

不仅能利用单糖和双糖,而且能利用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甲壳质等多糖及多种有机质;氮源:

除能利用蛋白质、氨基酸外,还可利用尿素、铵盐等

„温度

大多数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

C,不同的真菌对温度要求也不同,一般真菌在0。

C以下停止生长,但并未死亡

„氧气

大多数真菌需氧

„湿度和渗透压

绝大部分真菌要求在高湿的环境中形成繁殖器官,多数真菌生长低限的相度对湿为80%

„氢离子浓度

喜酸性环境,pH3-6之间生长良好,而在1.5-10.0之间也可生长

藻类的繁殖

„二分裂法

„产生游动的孢子和配子

原生动物分类

光合营养吞噬营养渗透营养

„繁殖

无性:

二分裂、出芽生殖、裂殖生殖

有性:

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

1.几个名词

病毒:

是一类非细胞结构.仅能在宿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微生物。

衣壳:

包在核酸外周的蛋白质外壳,由壳粒排列而成。

包涵体:

病毒感染细胞后.常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一种小体,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测到,这种小体称为包涵体。

2.特点:

非常微小,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且只含有一种核苷酸,RNA或DNA)只能在一定的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和装配新的子代病毒对抗生素影响不大(无细胞壁)对干扰素敏感非细胞生物真)病毒:

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二种组分

类病毒:

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亚病毒拟病毒:

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朊病毒:

只含蛋白质一种组分

衣壳由壳粒规则排列组成,每个壳粒由1-6个同种多分子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组成

¾衣壳的功能(1)保护基因对抗环境中的核酸酶和其它破坏性因素2)介导核酸进入宿主细胞3)具有抗原性,能引起免疫应答)

包膜(囊膜):

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还有一层组成比较复杂的包被物称囊膜。

由内到外为:

膜蛋白、类脂、糖蛋白纤突.

*功能主要是与吸附有关。

*来源:

以出芽方式释放出来,宿主的细胞质膜、核膜

3.病毒的化学组成:

核酸、蛋白质(衣壳蛋白、囊膜蛋白、基质蛋白和酶)、脂类、糖类

4.灭活: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会失去感染性。

原理:

直接破坏核酸,致变病毒蛋白及脂类结构成分,灭活后的病毒,保持其它特性,如抗原性、细胞吸附性

一、物理因素影响(干燥、温度、紫外线)

二、化学因素(化学药剂、酸碱、75%的酒精、乙醚、0.5%的石碳酸、甲醛、甘油)

三、其它:

干扰素、中草药、抗生素

5.病毒的增殖与人工培养

病毒没有完整的酶系统,只能依先靠宿主细胞,在原代病毒基因组控制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装配成为子代病毒,以不同的方式释放出细胞外,或再感染其它易感活细胞,这种方式称为病毒的复制(Replication)。

从病毒靠近宿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到复制后再释放出来的全过程,称为复制周期,也叫感染周期。

病毒完整的复制周期分为5个连续的阶段,即吸附(可逆和不可逆)、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生物合成:

1由亲代病毒的样板转录

2由mRNA转录“早期蛋白”,如:

合成核酸时所需要的RNA和DNA多糖酶3复制核酸,以亲代病毒核酸为模板4合成“晚期蛋白”,主要由子代核酸转录mRNA,再转录译为“晚期蛋白”,晚期蛋白主要为子代病毒的认衣壳蛋白、酶类以及在病毒形成阶段起作用的非结构蛋白。

释放的方式:

¾以出芽的方式释放

¾以排泄物的方式释放

¾破膜释放

6.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感染的类型

(1)对病毒:

增殖性感染和非增殖性感染

(2)对机体: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

病毒的干扰现象

病毒感染动物机体(或细胞)后能产生抑制他种病毒再感染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分类:

¾自身干扰:

因灭活病毒或缺损病毒的产生而发生于同一株病毒内

¾同种干扰:

发生于同种异型可异株之间

¾同属干扰:

发生于同属异种之间

†干扰发生的原因:

¾占据或损坏了吸附受体¾占用了酶¾介导产生干扰素

8、干扰素(Interferon,IFN):

是宿主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小分子

量的糖蛋白

分类

α型:

由白细胞产生

Β型:

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γ型:

由T细胞、NK细胞产生

原理和特性

1.产生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蛋白,阻止mRNA的复制

2.对病毒干扰有广谱作用,但有动物种属特异性

3.对细胞无毒性,也无抗原性

9.囊膜特性

有囊膜的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

10.噬菌体

噬菌体:

感染细菌、支原体和螺旋体的病毒统称为噬菌体。

一种噬菌体只对相应种类的细菌或真菌发生特异性感染和寄生。

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

亚病毒

包括卫星因子、类病毒、朊病毒

卫星因子:

必须依赖宿主细胞内共同感染的辅助性病毒才能复制的核酸分子,也有外壳蛋白

朊病毒:

是一类感染人类与其他哺乳类动物,引起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感染因子,它们的结构主要是蛋白质,称或蛋白侵染因子。

类病毒:

是一类感染植物引起病害的感染因子

12.培养病毒的方法

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有鸡胚培养法(健康SPF胚)、细胞培养法和实验动物培养法等。

13.病毒只用英语或英语化的拉丁文命名,书写用斜体。

常住菌:

长期生活在动物体表或体内的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

过路菌:

从土壤、水、空气和动物所接触的环境或食物中污染的微生物。

1.单胃动物消化道微生物

¾胃内的微生物(主要以耐酸菌为主:

乳酸杆菌、幽门螺杆菌和胃八叠球菌)

¾小肠微生物

¾大肠微生物(粗纤维的发酵、其他有机物的

发酵、腐败作用、有机物的合成等)

2.瘤胃内微生物

†瘤胃微生物组成:

细菌、瘤胃产甲烷菌、厌氧真菌、原虫、

瘤胃微生物的主要作用

粗纤维的消化†蛋白质消化

脂肪的代谢

维生素的合成

3、微生物菌群间的相互关系

表现形式:

协同、竞争、共栖、吞噬、

4、微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中的各种微生物在种类、数量及栖居部位等方面,在微生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动物之间、微生物和宿主与环境之间,处于一个相互依从、相互制约的理想的动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

宿主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时,即称为菌

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

5、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营养作用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和促进作用,合成维生素

免疫作用刺激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强宿主的生理功能,无菌动物的肠壁比正常动物的薄,绒毛短而细。

颉颃作用对致病菌的侵袭有很强的屏障作用和颉颃作用

6.无特定病原动物(SPF):

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动物。

无菌动物(GF):

只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动物

灭绝原虫反刍动物

7.土壤中的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噬菌体、藻类和原生动物

8.空气中的微生物:

主要以放线菌、霉菌孢子、需氧菌芽胞杆菌的芽胞。

灭菌:

杀死物体中所有微生物(包括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孢子等),叫做灭菌。

消毒:

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叫做消毒

防腐:

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叫做防腐或抑菌。

无菌:

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没有活的微生物。

无菌法:

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防止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

抑菌作用:

是指抑制或阻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

杀菌作用:

是指能使菌体致死的作用。

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包括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是这两者的总称。

滤过除菌:

是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

物理因素:

干燥、渗透压、温度、光线、射线、滤过除菌、超声波杀菌。

温度:

低温:

微生物对低温有很强的低抗力,新陈代谢停滞。

一般在冰箱中保存微生物。

冷冻真空干燥,速冻(胞浆水不结晶而呈玻璃状态,损害作用不大,要将病毒从胞浆中释放出来时,则反复冻融)抽真空,水份升华而迅速脱水干燥,然后在真空中保存。

高温:

原理:

对蛋白质、核酸、酶系统等产生直接破坏作用(一般60C30min70。

C10-15min)营养细胞、菌丝、孢子、芽孢中耐热能力最强的是芽孢。

1)干热灭菌:

火焰灭菌、热空气灭菌(干烤;加热160~180℃2小时)

2)湿热灭菌:

煮沸、流通蒸气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用于葡萄酒及鲜牛乳的消毒方法)、加热蒸气灭菌法(普遍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3)光线:

可见光:

可见光有微弱的杀菌作用,某些染料如:

结晶紫、美兰、红汞、伊红美兰、沙黄可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

紫外线:

200-320nm具杀菌作用,265-266杀菌最强(紫外线杀菌原理是破坏DNA分子,使之不能进行正常的复制与转录)。

紫外灯:

253.7nm

超声波:

声波频率在20000-200000Hz以上,可裂解细菌

2、化学因素

1)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性质、浓度、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

2)抗微生物药物: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呋喃类、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

3)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损伤胞浆膜;影响菌细胞蛋白质合成;影响核酸的合成。

3、生物因素:

共生、拮抗、寄生、协同

共生:

两种或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得利,称为共生。

拮抗:

一种微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他种微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抑制或杀死他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颉颃。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具有损害作用的现象,称为寄生。

协同:

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或加强某种作用.称为协同。

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损伤胞浆膜;影响菌细胞蛋白质合成;影响核酸的合成。

1.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1)细菌形态和结构的变异。

(2)毒力的变异。

培养基条件可能使细菌的毒力发生变异。

(3)代谢的变异。

基因变异或条件改变,次级产物大量积累,产生代谢的变异。

(4)菌落的变异。

菌落形态变化,主要是光滑型与粗糙型间的相互变异。

(5)耐药性变异。

药剂使用频率增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由抗药性质粒决定。

(6)抗原性的变异。

2.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非遗传的变异

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转移(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转染)

转化:

受体细菌直接从外界环境中摄取供体细菌游离的DNA片段整合于自身的基因组中,因而获得该供体的遗传信息的过程,称为转化。

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的部分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细菌,从而改变受体细菌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接合:

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细菌将一段DNA传输给受体细菌并与其DNA整合,引起基因重组。

原生质体融合:

选择两个有特殊价值的并带有选择性遗传标记的细菌细胞作为亲本,用人工的方法除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使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形成带有双亲本的菌株优良性状、遗传稳定的融合子,这种技术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转染:

受体菌获得从噬菌体而非从其它供体菌提取的DNA的过程,称为转染。

3.变异株的获得:

从自然界中筛选、传统的人工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

4.微生物遗传性的保存:

常用的简易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杂记

反刍兽瘤胃内的细菌,有合成B族维生索和维生素K的能力。

黄曲霉毒素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对畜禽危害很大。

用酵母、真菌、藻类等微生物生产的含蛋白质的饲料叫单细胞蛋白质饲料。

酸菌对青贮饲料的发酵是不利的。

第九章微生物的致病作用病原

1、侵袭力

病原微生物突破寄主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组织或细胞,在其中生长繁殖,探入扩散的能力,叫做侵袭力。

2.外毒素:

外毒素是病原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的毒素,用细菌滤器过滤可获得纯外毒素,能产生外毒素的微生物包括病原细菌和霉菌。

主要由草兰氏阳性菌产生。

3.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过程,叫做传染。

4.防止传染病发生的综合性措施(重点)

1)流行过程由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