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3.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16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二历史必修3.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3.doc

《高二历史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3.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必修3.doc

高二历史必修3.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必三P4--P7)

1、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列国纷争,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④思想文化:

“学移民间”,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主要流派(具体内容见P5-P7):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P4

⑴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

③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P4)

⑵教育思想:

①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P4):

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

“性本善”;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P4):

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②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③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现实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2、董仲舒的儒学主张(P9):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⑥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理学:

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P13-P14)

(一) 北宋—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

(二)南宋—理学的成熟:

朱熹(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主张和成就:

⑴理气论:

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

①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⑵修养论: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①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②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④仁者境界是追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⑶社会政治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认为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③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⑷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①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地位高于五经)

②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乐》散失)

2、历史影响(P14):

⑴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⑵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⑶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明朝——理学发展(发展为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P16-P18)

(一)社会背景:

1、政治:

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内因

3、思想:

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4、外因: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经世致用)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1、李贽——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P16-P17)

(1)个人经历:

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家庭影响)

(2)思想主张:

①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A、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

B、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③诗文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3)代表作品: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种著作。

(4)思想评价:

①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P17)

(1)主要经历:

①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述;③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2)思想主张:

①最精彩之处:

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

反君主专制)。

②具体制度: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

③经济思想:

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

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3)思想评价:

①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②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P17-P18)

(1)主要经历:

①早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活动;

②失败后游历北方,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2)思想主张:

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结)。

④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3)代表作品: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都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

(4)思想评价: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4、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P18)

(1)主要经历:

①早年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书,收入《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如:

批判秦朝以来的暴政。

②哲学思想:

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唯物主义思想家)

(3)思想评价: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5、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

⑴共同的生活背景:

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⑵共同的经历:

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⑶共同的进步思想。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工商皆本(黄);减轻人民负担(顾);减免赋役(王);

③思想上:

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⑷评价:

①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②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五、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⑴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⑵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⑶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

⑷独尊: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⑸冲击: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

⑹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⑺改造:

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⑻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P24):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①秦汉:

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②西汉:

最早发明纸;

③东汉:

105年,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即蔡侯纸)。

(2)外传:

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意义:

①地位: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②作用: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P24-P25):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战国:

司南。

②北宋:

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南宋:

指南鱼和指南龟。

(2)外传: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①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②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③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P25-P26):

(1)火药的发明:

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

①春秋战国:

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②汉代:

《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创造条件。

③东晋:

葛洪的《抱朴子?

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火药的应用:

①唐末至宋初:

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出现火炮。

②北宋:

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3种火药配方。

③明朝:

早期的自爆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影响:

①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

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②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P26):

(1)印刷术的进步:

①雕版印刷术:

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②活字印刷术:

A、发明:

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B、作用:

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C、改进:

a、元代:

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b、明代中期:

铜活字;

c、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2)外传:

由波斯传到欧洲。

(3)对欧洲影响:

①推动文教发展:

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②推动社会进步: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总结):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

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及特点(提升):

(1)原因:

①源泉:

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②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经济: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④政策:

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⑤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⑥对外:

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

⑦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特点:

①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试验。

②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③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4、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提升)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是近代科学无法正常产生的经济根源。

(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与工商业有关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使大量知识分子埋头于四书五经,脱离实际、脱离了生产、脱离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

这种文化专制政策是近代科技无法产生的重要原因。

(4)教育落后。

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间的相互融合,也不利于培养人才。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①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形成汉字。

②汉字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③演变规律:

由繁到简。

2、书法:

(1)书法含义:

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书法特点:

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P28

字 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 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 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真、正)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 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 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4)著名书法家(P28-P29)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帖》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楷书中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赵孟,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3、中国画(P29):

⑴地位:

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⑵分类:

①以题材不同:

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②表现技法上:

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③艺术风格上:

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

A、文人画

⑴地位:

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⑵特点: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B、山水画:

⑴地位:

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特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C、人物画、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三、文学成就:

★☆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1、先秦——诗经、楚辞2、汉朝——汉赋

3、唐朝——唐诗4、宋朝——宋词

5、元朝——元曲6、明清——小说

(一)先秦时期:

《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P33):

1、时间: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共计305首诗歌。

2、内容:

⑴《风》:

是《诗经》精粹,民间歌谣:

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也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

名篇:

《相鼠》、《伐檀》《硕鼠》等。

⑵《雅》:

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名篇:

《生民》、《公刘》、《绵》等。

⑶《颂》:

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分为:

《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3、特点:

⑴句式:

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⑵语言:

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⑶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

4、地位:

⑴是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⑵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先秦时期:

楚辞的魅力(P33-P34):

1、楚辞:

⑴产生:

继《诗经》后,在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

⑵特点:

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

②句中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⑶意义:

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2、伟大的诗人屈原:

⑴屈原地位: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

⑵代表作品:

①政治抒情长诗:

《离骚》。

②组诗:

《九歌》想象丰富,文辞清婉,探索精神;《九章》大胆怀疑精神;《天问》描绘流放经历。

⑶政治抱负:

追求“美政”:

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⑷《离骚》的地位:

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三)两汉:

汉赋的风采(P34-略)

(四)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P34-P35):

1、繁荣原因:

⑴政经基础: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⑵文化政策:

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⑶交流加强:

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2、总体情况:

数量多、内容广、流派多、体裁全。

2300多诗人,5万多首诗歌。

3、代表人物:

⑴盛唐时期——“诗仙”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

①“行路难”、“多歧路”抒发了他的怀才不遇的愤懑。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透射出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

③他被称为“诗仙”。

⑵由盛转衰——“诗圣”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

①“三吏”“三别”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②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凝重工整,对仗整饬,堪为律诗典范。

③他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五)宋代词苑(P35-P36)

1、产生:

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2、发展:

⑴唐朝五代:

唐朝白居易,晚唐五代“花间派”词人、西蜀词人韦庄,南唐李煜。

⑵北宋时期:

词发展走向辉煌,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①主要词牌:

《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

②主要词人:

婉约派代表——柳永:

其词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

豪放派代表——苏轼:

对词发展贡献巨大,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社会人生。

⑶南宋时期:

①婉约派代表——李清照:

婉约派代表,其词蕴含对国家兴亡沉痛感慨。

②豪放派代表——张元干《贺新郎?

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

辛弃疾,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3、宋词兴盛原因

⑴经济:

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⑵阶级:

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⑶政治:

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诗、词、曲的关系)

诗:

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

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

则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六)元曲与市民社会(P36-P37):

1、散曲

⑴兴起:

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并兴盛于元明时期一种诗歌体裁。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⑵特点:

①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可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新词。

②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⑶影响:

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元杂剧:

⑴主要特点:

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⑵代表人物: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⑶表演场所:

“瓦肆”,“勾栏”

⑷兴盛原因:

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

(七)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P37-P38):

1、元末明初——古典小说产生

⑴原因:

在宋元话本基础上,产生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

章回小说是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⑵代表: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⑶意义:

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楷模

2、明朝时期——古典小说黄金时代,

⑴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盛况空前(明代中叶后)

①原因:

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和文化心理需求。

②代表: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尤其吴承恩的《西游记》,

③意义:

《西游记》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⑵短篇白话小说

①内容:

描写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

②代表: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③意义:

真实生动反映明代社会生活。

3、清朝时期——描摹人生世情方面更为成功

⑴前清小说

①内容:

描摹人生世情。

(比以前更为成功)

②代表: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描写知识分子等的生活和心理,是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

揭示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历史,是古代最优秀长篇小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艺术地反映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是古代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

⑵晚清小说

①原因:

改良主义的影响。

②内容:

反映近代社会生活。

③代表: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

4、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⑴经济:

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通俗文学在这种环境中获得蓬勃发展

⑵政治:

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

(八)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京剧(P32):

(1)形成:

①清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