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80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4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docx

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

16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比较

一、(2017黑龙江龙东)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8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矢,皆同中,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

负:

具有。

强:

擅长于。

③筈(kuò):

箭的尾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持汤沃灌

(2)再发

2.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分)

(2)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2分)

3.宋濂、岳飞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2分)

一、1.

(1)汤:

热水。

(2)再:

第二次。

评分标准:

(2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

2.

(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光,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

评分标准:

(4分)每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

3.少有大志且勤学苦练不止方可成功(围绕此话题即可)。

评分标准: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2017辽宁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4题。

(14分)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 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 人心者也。

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

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 庶是也。

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 音。

不知音者,不可 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①音:

歌曲。

②乐:

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

③声:

这里指声音。

④审:

仔细观察。

⑤食飨(xiang)之礼:

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

⑥致:

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4分)

二、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

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

而:

转折.溪水很深,鱼儿鲜美。

而:

并列。

B句意:

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能:

能够;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

能:

才能。

C句意:

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备:

具备;右边备有香囊。

备:

备有。

D句 意:

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

之:

连接主谓;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

之:

连接主谓。

2.【答案】

(1)因此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歌曲。

(2)礼和乐都领会了,称(认为)其有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是故:

因此.句子翻译为:

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②皆:

都.句子翻译为:

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

3.【答案】乐者/音之 所 由 生 也/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

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根据句意,句子断为: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爱好音乐。

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4.【答案】【甲】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官差此行目的即可。

【甲】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概括为:

爱好音乐。

【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译文:

【甲】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

高峻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好啊!

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

“您听曲子好啊,好啊!

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乙】音,是由人心产生的。

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

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

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

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

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

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

 

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

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

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

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

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三、(2017黑龙江大庆)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

①拏:

通“挠”,撑、划。

②毳衣:

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

寒气弥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4分)

①欣然起行欣然

②月色入户户:

③是日更定矣是:

④上下一白一:

2.选出下列加点虚

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B.湖中焉得

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C.念无与乐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

D.相与步于中庭战于长勺《曹列论战》

3.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1分)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3分)

相同点:

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

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三、1.①高兴的样子②门③这④全

2.D;

3.②;

4.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5.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四、(2017山东东营)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8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

“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

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③緼,乱麻绳。

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须其夜艾()

③阴布大网()

④叹其以诈相笼()

2.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2分)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分)

四、1.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

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3.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评分:

每个方面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4.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

作用:

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

作用:

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评分:

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

共2分。

写法、作用各占1分。

意思对即可。

五、(2017辽宁辽阳)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0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山故有亭①,世传以为叔子②之所游止也。

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③,余友人史君中煇以光禄卿④来守襄阳。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⑤,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注释】①亭:

这里指岘山亭。

②叔子:

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③熙宁元年:

公元1068年。

熙宁,宋神宗年号。

④光禄卿:

主管光禄寺的官员。

⑤声:

指好的声誉。

1.选出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山故有亭太守谓谁

公问其故此之谓失其本心

名之者谁广而新之。

名其后轩为荣光禄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2.将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⑵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二段内容。

(2分)

4.【甲】【乙】两文中的“乐”分别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2分)

五、1.C。

计2分。

2.⑴树林茂密隐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

2分。

⑵(这种行为)史君(或史中煇)都无法制止,于是他嘱托我来记述(这件事)。

2分,计4分。

3.太守史中煇重新修建岘山亭,1分,及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1分,计2分。

4.【甲】文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分。

【乙】文表达出百姓爱戴太守,愿意与他同游的思想感情。

1分,计2分。

六、(2017

山东莱芜)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

条谓其众曰:

“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

”遂自缚出。

三郡皆平。

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

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帝从其计。

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

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

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

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真薨,谥曰元侯。

注:

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躬耕与南阳躬:

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_______________

③帝遣真督诸军军郿军:

_______________

④迁大司马迁:

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咨臣以当世之事不以物喜

以伤先帝之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真以亮惩于祁山行者休于树

帝从其计其真无马邪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4.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为?

请根据乙文作答。

(2分)

5.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4分)

六、1.【答案】①亲自②身份卑微,目光短浅③驻扎④升迁,升职

【解析】主要考查实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注意“军”“迁”的解释。

2.【答案】C

【解析】A、拿/因为B、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在D、代词,他的/难道

3.【答案】①(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②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直译和意译,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注意虚词的一些用法。

②中“明年”翻译成第二年。

4.【答案】采取的行动:

1、诸葛亮围祁山2、亮果围陈仓3、蜀连出侵边境

5.【答案】诸葛亮:

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曹真:

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解析】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中事例不难分析出人物的性格。

七、(2017江苏常州)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4题。

(13分)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偏。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

周之季世①,巴国

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

“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

楚王叹日:

“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

末代。

②弭:

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

(3)夙夜筹谋:

(4)楚使请城:

(5)乃自刎以死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3.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2分)

4.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七、1.【答案】

(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军队溃败。

(3)日夜。

(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

(5)为国而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

后三题是课外内容。

“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

2.【答案】

(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

(1)连猜带蒙,力争读懂;

(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

3.【答案】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4.【答案】A

【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

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

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

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

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

乱。

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

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

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

蔓子说:

“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

能分割。

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

”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

楚王感叹说:

“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

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八、(2017湖南湘西州)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