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45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docx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前言

为什么要在今天聊关于“经典”的话题,今天大家时间、工作、学习节奏非常紧张,而且是在这个时机,纷纭复杂,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我们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几千年前的典籍吗?

我想任何阅读和需要都只有在当前有用的前提下才是被接受的,今天是什么时代,成长的话题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比任何一个时候都复杂,这个时代的标准都在变化着,每个人面临的抉择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迷盲和困惑。

一、觉悟就是见我心

我们想一想21世纪是什么意味,意味着文明极大的发达了,科技极大的拓展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多元的选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种迷失。

今天你到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中,大至选择工作、买房买车,小到去超市随便买一包方便面、一管牙膏,都面临不一而足的选择,脑袋里很多广告在打架,不知道何去何从。

其实所有这一切多元选择,这种迷惑在眼前,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在想,有什么才是自己幸福的标准?

一个繁盛的文明一定意味着幸福指数的提升吗?

一定意味着每一个人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吗?

其实我们小时候都经常听到一个词,做一个有觉悟的人,何谓有“觉悟”呢?

其实我们回到中国字的本初,“觉”字头下面是看见的“见”,“悟”是竖心旁一个“吾”,觉悟这两个字我们静静的看一看就明白一个道理,所谓觉悟就是见我心,也就是你有没有这种能力,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想了解外界的大千世界是很容易的,上网搜一下,用GOOGLE、用XX,打一个关键词,可能就会有几百万个词条出来,但是人能看见自己的心吗?

我们永远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能够在一片喧嚣浮躁之中,让我们静静的听见心灵的愿望,而每一个人的生命之所以是自己,不是他人,也就正好在于你自己心灵的愿望永远是不可复制的,永远是与众不同的。

所谓经典,其实是在我们找自己心灵坐标的时候,多那么一点点依据,在我看来这些几千年前的诸子典籍,他不是一个外在灌输给我们的知识,而是内在与我们心理的一种文化基因,我们今天只不过是用一种方式把他完全唤醒而已。

二、君子不忧不惧

我们内心到底有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论语》里面经常用到一个词就是“君子”,谁是君子,学生请教老师,你给我说说什么是君子,孔子说简简单单的4个字:

“不忧不惧”,一个人没有那么多的忧思忧伤,也没有那么多的恐惧畏惧,那这个人就是君子了。

学生觉得老师说得太简单,难道君子不用做更多的事吗,这就是君子了,淡淡的反问了一句话。

孔子说: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就是自己的内心,“省”就是反省,“疚”就是歉疚的疚,什么叫做“内省不疚”,就是当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觉得我了无愧疚,做任何事情上不愧于天,下不柞于人,这样的标准我们现在问问自己容易做到吗?

每个人忙忙碌碌一天过去,可能躺在床上都要反省一下,我今天的事情做得怎么样?

今天所有的交往、做的事情,是不是无遮无瞒,每一件事情都是光明坦荡的,每一件事尽心尽力,没有遗憾,这就叫内省不疚。

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何忧何惧”,何来那么多的忧思彷徨,何来那么多的恐惧彷徨,没有那么多,那一个人就能踏实睡觉了。

今天我们知道很多人都夜不能寐,按医学上说,长此以往是神经衰弱,要用各种药物调理。

按中国人心理上解释,就是心中的牵挂太多,有很多事情没有尽心,有很多事情抱有遗憾,有很多事情觉得担心未来,这就是忧和惧,如果忧和惧皆无的话,我们的心多坦然,所以孔子说你以为一个人做到内心不忧不惧容易吗?

那要牵扯很多行为层面上的了无遗憾,没有歉疚才能做到不忧不惧,孔子说真能做到这一点,还不是真君子吗?

这样一个标准,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德。

三、吾日三省吾身

为什么要提出内心的反省,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君子的自省,一个人问问自己的内心,有很多事情,你心里先做到,多做一些,外人苛责你的就相应少,所以他的学生曾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己”?

这个“三”不是具体的三次,而是好多次,一个真君子一天要不停的反省,问自己什么事呢?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就是为他人做事,在今天这么多社会岗位,每个人都是一个职业角色,谋事的时候你忠诚了吗?

什么是“忠”,上面是中,下面是心,真正的忠诚不是你忠诚君主,忠诚于什么外在的制度、标准,真正的忠诚中心为忠,是忠诚自己内心的良知,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每天你要做的每一件工作,在这个社会职业上,是不是忠诚于自己的良知,是不是每个点点滴滴都做到了,这是一个反省。

第二个反省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除了你自己的职业角色,还有社会角色,有各种各样的朋友,跟朋友的交往中,做到守信誉,“信”就是中国古人的一诺千金,跟朋友们交往的事情,做到守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这一点你做到了吗?

每天这是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传不习乎”?

今天这个时代比起那个时候更是一个大传播时代,传的东西很多,我们平时翻报纸,看电影电视,再读书,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传来的知识,这个知识能不能化进你的自己的生命系统?

要经过一个内在的过程,就是习,学习、温习、复习,这是一个人自我生命认同的东西,很多人道听途说,左耳进右耳出,那不算你“习”了,没有化进你的生命系统,传的东西你要习,就建设了你自己。

所以孔子说人天天都问问,我在社会职业上做事是不是都尽心了,凡事做好了,忠于良知,我跟朋友的交往是不是守信誉了,不辜负他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各式各样的信息是不是认真学习、复习了,化入自己的生命,每天都问这几件事。

我们今天想想,是不是还是挺有用,如果我们今天的人每天都问这么几件事,起码可以少掉很多遗憾。

这就是一个反省的意味。

四、孔子人格理想

所以什么是经典?

大家过去可能觉得,诸子百家的文章太难了,学了诸子百家,那都是一些藏之名山,传之后世,都是一些经典的东西,多么难!

其实你仔细想一想,真正的经典告诉我们的内容永远都是最朴素的,这些朴素的东西有时候是跨越时代的,也许你今天所经历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需求是没有改变的,我们过去认为经典告诉我们的句子都是一些恢弘阔大的。

比如说还是这个曾子,曾子说: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说一个真君子,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扬远大的志向,他的责任是重的,道路是远的。

责任有多重,“仁以为己任”,仁爱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能不重乎。

路有多远?

死而后已,能不远乎,一息尚存就要这么做,到此为止能不远吗?

这样看来,我们到今天还是心潮激荡的,你觉得很远大。

比如说,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志向是永远不可丢失的,人树立了远大志向,同时要看到从脚下到达那个志向和理想有哪几步路是可行的。

今天我们往往不缺乏远大理想,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方案。

就像法国曾经给大家出过一个智力题,在报纸上他们征集答案,如果现在不幸卢浮宫失火了,你只能抢救出一幅画,你抢救那幅画,大家的答案无非都集中在像《蒙娜丽莎》、《自由引导人民》这样少数的几幅画上,这都是价值连城的,大家公认的世界美术上成就最高的作品。

没错,但是这些答案都没有获奖,最后获奖的是当时的画家凡尔纳的答案,凡尔纳说,我抢离安全出口最近的一幅画。

其实给我们另外一个出路,一旦出现意外风险,我们还有心情到二楼中间拐弯大厅里去找到《蒙娜丽莎》吗?

你找到之前就被烧死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理想往往被描述得美奂美伦,但是往往在实施过程中,艰难险阻,重重叠叠,我们怎么找到最可行的路,这是当下要问我们自己的问题,经典告诉你什么了?

告诉你做人做事从哪里开始。

孔子带着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子路在一起谈人生,都各自说人生理想,子路说我的理想是有好东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蔽之,穿的用的东西都跟朋友共享,用坏了我自己也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我的人格理想。

然后,另外一个同学颜回说,我的人格理想就是做很谦虚的人,轻易不夸大自己的功劳,这就可以了。

大家都在这里说,发现老师没有说话,他们就问孔子,说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们想一想孔子,就是我们公认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

孔子淡淡的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什么意思呢?

“老者安之”,让自己的老人都能安顿好,“朋友信之”,让所有的朋友都对我有一份托福信任,“少者怀之”,年轻的孩子们觉得有这么一个人格榜样,可以经常缅怀,做到这三点我就够了。

这三句话,对于我们今天的每一个普通人来讲,仍然是一个命题,因为我们可以没有一个社会职业的地位,在名片上有重重叠叠头衔之前,每个人不能摆脱的就是跟这三种人的关系,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长辈,人人都有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你身边的人真的因为你的存在而多感到一点幸福吗?

这是我们永远要问自己的一个命题,“老者安之”,做儿女的都有孝敬之心,但是我们真正就能孝敬到地方吗?

我们的孝敬就真的能够让老人觉得安顿了吗?

这一个“安”字,外在是让老人安其身,内在是让老人安其心。

安身或许容易,有住的地方,有吃的喝的,就真的安了吗?

安心很难,儿女真的出息吗?

做的事情真的是对社会特别有价值吗?

他父母真的觉得脸上有光彩吗?

学生曾经问孔子什么叫孝,老师你给我讲讲什么叫孝,老师说: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就做到有什么劳苦的事,孩子们抢着做了,有什么好吃好喝的,端上来父母先用了,这就是孝吗?

我们很多人认为这还不孝吗?

孔子说,比起这些事,真正难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色难”,最难最难的是给父母好脸色。

也就是说孝顺的事情。

按中国老百姓的说法,论心不论绩,他要的你是的一份心意。

还有学生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有人说是“谓能养”,养活父母叫孝,孔子接着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能为孝乎?

”牛马都知道养自己的长辈,如果没有敬意真能叫孝吗?

所以孝敬孝敬,是你心中怀着那样一份真正的敬重,好脸色也是外在的,心中没有敬重怎么会有好脸色。

而且你每天觉得多紧张,上有老下有小,工作有那么多压力,也许你上班前老太太跟你絮絮叨叨,聊几十年前的旧事,这时候你还能很耐心地听下去吗?

你一下班回家,刚要打开电脑处理文件,老爷子过来,说今天下棋碰上一老头,跟他讲什么事,特有兴致地跟你说,你这时候还有好脸色听完吗?

所以为什么说好脸色是无价的东西,孔子说安、孝,里面是带着深深的敬意,所以《论语》里面关于什么是孝,其实讲了很多很多,有时候经典就是这样,所谓微言大义,言辞讲得很少,意义非常深远。

你慢慢想,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觉得很难,怎么样跟父母有好脸色,不冲突,儿女有时候也觉得委屈,说跟老人冲突完全是为他好,比如老人过日子抠抠嗦嗦,趱旧东西,舍不得扔,经常买处理的菜,处理的东西,这都是经常遭儿女唠叨的事,儿女老说你看看你这习惯就是原来在农村生活时的习惯,就是原来过苦日子时候的习惯,现在为什么不想开点,这些冲突怎么来看?

如果按照孔子这样的想法,你在对父母的孝敬上,要有深深的懂得,每一个人都是他历史的总和,每个人的此刻都有他所有历史的烙印。

如果那没有农村生活的痕迹,没有他贫困生活的价值观,那就不是他现在这个样子了,你能尊重和包容那所有的历史吗?

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一定要以一种外在的方式去违背他吗?

你还有什么第三种糅合的方式吗?

所有这些都做到,可能才做到“老者安之”,听起来“老者安之”好像挺简单,其实挺难。

《论语》里面的每句话、每个字,如果你联系整个里面讲的东西,再联系我们的生活,就都会有学生司马牛那样的感觉,听到老师一说,有那种不屑一顾的感觉,说得太简单了,君子就那么简单吗?

再往下听越听越难,所以对老人要让他“安”。

对朋友一个字,“信”。

我们大家可能都会说,今天就是一个信誉社会,谁不守信誉呀,在一个信誉社会,人人都是用信誉说话的,这有什么难啊?

我们真正想一想,人真能做到笃诚守信,终其一生不容易,我们每一个人的信誉于心,为什么叫做中心为忠,所谓的信誉,所谓的忠诚,他都是有一个内在的深刻的标准。

你一生下来,会想到多少不同的朋友呢?

我们可能会想到,那些能力超群的人,声名显赫的人,财富非常众多的人,所有这些人,是不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朋友?

人可能终其一生,最后留在生命中,让你能想象到的,真正的会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我们可能会想到这样一些人,他从来不喧嚣在你眼前,但是他一直在笃诚的站在你身后;他可能从来不给你的生命锦上添花,但是只要你需要,他就会给你雪中送炭;这个人可能从来不会对你滚烫火热,但是他温暖恒久,能跟你终生相伴。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会怎么评价他?

你的概念里你只有一种价值,就是信任托付。

所以孔子说,我就希望因为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有一份信任和托福。

至于孩子们,他希望“怀”之,能够经常想起长辈。

孩子们提起长辈,有些人格会觉得非常高大,觉得那个长辈很完美,让人高山仰止,那是最好的长辈吗?

最完美的,在孩子们心中的长者,可以是庄严的、成功的、卓著的,高山仰止的那些人,未必是让他们经常想起来的,他们经常想起来的是特别朴素、特别温暖,一想那个人真好,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这样的人就是经常想的,不一定要多么完美,但是一定要非常亲和,给孩子们希望。

所以孔子说我要做的就是这样的长者,让孩子们经常有所怀念。

所以孔子说,说起人格,人终其一生,有过多少对于自己人格的描述,有过多少远大理想,但是真正从脚下去衡量的话,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这就是经典的价值,经典就是不管走到哪个时代,剥去这个时代所有的喧嚣,这个时代很多外在的标准,你去叩问内心,觉得还有一些价值永存。

(一)如何做到不忧不惧

我们刚才说做到不忧不惧,怎么才能不忧不惧,像今天这个时代,忧思迷惑,恐惧畏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所以学生问老师,你给我讲讲什么是真君子。

孔子说: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言。

”孔子是特别谦和的人,他说做君子道德大概有三点,但我先说明我自己做不到,哪三点?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一个心胸真正仁爱宽广的人,他的忧思忧伤可能少一点;“智者不惑”,一个有大智慧能够理性清明判断事物的人他的迷惑会少一点;“勇者不惧”,一个内心真正勇敢的人,他遇到恐惧畏惧来临的时候,他恐怕不那么容易畏缩。

你想想这三点,为什么要这么说?

其实像忧、惑、惧,都是生活中你的负面情绪,无非是我们觉得外在的世界给我们造成纷扰,在我们内心引起的波动,那么,怎么样做,你就这些东西少一点呢?

看看主观上你能给自己再加强点什么?

怎么加强?

其实,仁智勇这三点讲的都是人主观的心智的能力,都是我们自己怎么在生命里多点依据,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主观世界跟外在世界一个抗衡的过程。

假如我要说一个人一辈子经常磕磕碰碰,划了一寸两寸的口子,这在你生命里是大伤还是小伤,不同的人答案是不一样的,如果改成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划一个口子,得疼、得流血、要上药,得一个星期,是一个大伤,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可能会觉得今天踢球、明天爬树,划一个口子,从伤到好,从来都不知道,这个伤痛对他来讲就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人一生的流光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很多,工作中有压力竞争,情感上可能会遭遇颠覆或背叛,亲人可能有伤病、死亡,金钱有时候可能有流失,有时候可能会千金散尽,所有这些不过是生命中的一寸口子,你说是大是小呢?

人几十年,这些事一件不遇上,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遇上了,留下的有没有阴影,阴影是大是小?

人受多少伤害,太因人而异了,所以为什么加强仁智勇,人主观内心世界真正强大了,外在的的忧惑惧相对少一点,就是因为怎么样改变你的主体去对抗外在世界。

(二)仁者不忧

先说“仁者不忧”,什么叫做仁?

学生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说,简单,就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义,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人好,一种真诚的善良爱别人就够了,这就是仁。

学生想了想觉得太简单了,给老师做了个比喻,如果有个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博施”,就是把这个人的恩德、钱财,能广博的施于天下?

济众就是接济每一个人,何如,就这么一个人,他是大仁人了吧,孔子很不以为然,你说的这哪是人呀,这是圣呀,这境界太高了,就是尧帝、舜帝,他们也做不到你说的标准。

学生说怎么才算呢?

老师说人的标准比这个简单多了,是很低的标准,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己”就是自己,“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想立起来,所谓安身立命,己欲立,用立自己的心立人,好好帮你身边的人一一的也立起来,立完了以后人就想发达,“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发达,用这样的心帮别人也发达起来,“能近取譬”,什么叫譬,用那个比这个,所以能近取譬,离你自己最近的人,试着将心比心,“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的方法了。

什么人离得近,无非就是在家跟家人比,在单位跟同事比,然后在外面跟朋友比,这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离你最近的人,你多替他想一想,跟他换位思考,这就是仁义的方法,就这么简单。

所以孔子说,没有那么复杂,不一定要做到博施于民,没有那么复杂。

(三)何为圣贤

人真正要在行为层面上做起来,要怎么去做?

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这样推己及人,自己的心对别人好,那么就用对自己的感觉也去对别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呢?

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施给别人,就这么简单。

其实有些例子,不一定要看几千年前,有多少圣贤,多少古人,就看看眼前,就看看今年的一些事情,大家可能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特别节目叫《感动中国》。

每年的春节以后,每年都会评选中国一些特别令人感动的人物,就是2007年,他们的推荐材料里面有一个河北省衡水,一个叫做林秀贞的农村妇女,她这一辈子做了什么事?

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开始义务赡养这个村的孤寡老人。

她去认门,见到了一户刘爷爷刘奶奶,老两口无儿无女,她就淡淡的跟人家说,你看我婆家也不富裕,你看这样吧,我们家吃窝头,就给你也做窝头;我们家吃稀饭,也给你送稀饭,反正不会让你饿着,不会让你断顿,这个话说了以后,她果然每天日复一日的这样去做,一做做到第8年。

那个刘奶奶从破炕席下翻开一个烂烂的小纸包,跟她说,妮呀,这个包里是安眠药,是过去我们留着,等着有一天实在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的下场,现在看来,你天天这么伺候我们,已经8年了,我们觉得真的用不着了,终于可以交出来了。

林秀贞也不光是养着这一家老人,她见一个养一个,见一户养一户,而且每一家的老人都是从一养上,就养老送终。

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她自己的4个儿女,在这几年间陆续长大,经常帮妈妈给这家摘摘菜,给那家剪剪指甲,大家就这样其乐融融过了几十年,这就是林秀贞全部的事迹,不算多么恢弘多少高大,跟《感动中国》以前选的那些人相比,他既不是关键时刻营救人质的警察,也不是高山哨卡上一守几十年的哨兵,她只不过是这么一个目不识丁、没有念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如果不是这个剧组找到她,她可能也没有走出过她的村庄。

后来她的材料上来了,推荐委员要给她写意见,当时我们给林秀贞写了这样的评价,如果是富人做这样的事叫做慈善,如果是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

其实我们大家想想,圣贤到底有多远,他没有什么钱财,做慈善是不可能的,他只有自己的心,他能用心做这事,本身就是圣贤,所以后来林秀贞入选了2007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每一个人在舞台上都有一座巨大的丰碑,碑上镌刻着评委会最后给他们的评价,林秀贞的幕布掀开,上面4个大字是“温暖世道”,评委会最后给她的评价语:

“30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心温暖了世道”,这个推荐语说明什么?

其实言外之意就是说明我们这个世道有点苍凉了,如果不苍凉何需这种温暖的唤醒?

今天你说人有多少事是举手之劳,好比说上电梯,大家都经历过上高层电梯的尴尬,一个特狭小的空间,挤着十几个陌生人,人们最经常的表情是仰头看天,因为你要是低头,离你不到十公分就是一张陌生的脸,人都挺难受,所以谁都不说话,看着到你那一层就挤出去,不是没有挤出去就是被门夹一下。

我们做一个设想,假如电梯里有一个人开口说话改变局面,如果这个人上了电梯挡一下门,说别着急,给你摁这个开门键了,进来的人绝大多数会说声谢谢;如果这个人跟大伙说,我这么离门近,大伙都到几楼,有的人会说6楼,有的人会说谢谢你8层,这样下来的时候,劳驾借光过一下,不客气、再见,也许整个电梯都开始说话,你想一想,假如这个人是你,这个电梯的氛围是可以被改变的。

推而广之说,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带边框的电梯,所有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谁都很难做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人,有一首歌说得好,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群一样多,而地上的人群像天空的星星一样远,人与人之间真的就这么远吗?

按孔子的话说,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不一定有多高的地位,什么资格都不用有,就是心理的活动。

(四)如何达仁

孔子说“仁远乎”,仁爱之心离我们远吗?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想要做到仁爱,我心下一动,马上就可以做到,他就是举手之劳,这些事情怎么做?

学生追问他,老师,要爱别人,要做好事,我们都懂了,但是每个人每天,24小时点点滴滴,身体力行,可怎么做呀?

学生说,你得给我拆解出几个行为层面的操作准则,老师说可以,孔子是好老师,有问必答,他说有五者行与天下,我们大家对照想,这五条在21世纪看有用没用。

1.第一个字是恭

孔子原话是“恭则不辱”,用今天的话说是你越对别人充满恭敬,你的生命越不至于招致侮辱。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经常抱怨的人,为什么老有人招我,你要看一看,你自己对他人是不是抱有敬重。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身边事,眼前人,你都抱有恭敬,现在我们看到一些书在教人,社交礼仪等等,不能说这些东西完全没有用,这些是外在的技巧,真正的“恭”是内心的恭敬,你的内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恭敬?

内心对别人有真正深刻的尊敬,你自己就保有了生命的尊严。

2.第二个字是宽

孔子原话“宽则得众”,谁对别人特别的宽容宽和,谁就容易拥有大众的拥戴,这叫做“宽则得众”。

恭和宽实际上是相联的态度,一个人怎么叫宽,禅宗有一些话说得很好,有一首禅诗说,“眼内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什么叫做眼内有尘三界窄,你眼前有尘埃,有什么东西把你遮住、蒙蔽了,三界为窄。

哪三界,给你前生、今世、来生,你都会觉得活着很憋闷,如果心头没有什么杂念,坐在自己家的床上,觉得天宽地阔,这叫“心头无事一床宽”。

所以真正的宽和窄跟你现在住的是60平米和200平米关系不大,真正关系的是你心里头有没有这种宽阔。

什么是宽,有的时候是你在看世界的时候是什么,经常看的生活比喻是什么?

就是你眼前的半瓶红葡萄酒,但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选择不同的词汇去描述他,一个乐观主义会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就只剩半瓶了,其实生活里不会任何一个倒霉蛋,他的生活就是一个空瓶子,一辈子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幸运儿他的生活是满瓶酒,什么都不缺,人人都是半瓶酒,但是你能放大生活里的什么呢?

你面对半瓶酒的时候,你看到生活里的什么?

有一首禅诗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诗讲的是不是我们客观的现实的生活,你当然可以说这诗是胡说八道,比方说北京,哪春有百花?

全是沙尘暴;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冷,秋天满地黄叶,要是这样形容四季呢?

其实也很真实,这样的四季连起来也是一年,这样年复一年过起来也是一生,不会比前面说“春有百花秋有月”的人少活多少年头,只是少了一样东西,就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度过的光阴大体相等,但是光阴的质量各自不同,一个人生活有没有质量,不在于你是活89还是98,而在于有限的年头里面,你活了多少人间好时节。

所以乐观与悲观,有时候就是一种态度,就看你在放大什么,有一个故事说得好,有这么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极度乐观,一个孩子极度悲观,爸爸就想给他们扭转扭转性格,就把特别悲观的孩子放在好好的房子里,给他买了一大堆玩具包围着他;把没边乐观的孩子放在马圈里不管他。

过了半天,爸爸去看看这两个孩子,先看悲观的孩子,发现他坐在一大堆新玩具里面,一件都没有拆,哭得像个泪人似的,爸爸问他你为什么要哭,这孩子说,这么多好玩具,我摸摸这个,看看那个,拆开哪个玩,哪个就会先坏,想来想去,都舍不得打开,越想越伤心,就哭成这样了。

爸爸又去马圈,一看乐观的孩子,一身马粪,欢天喜地,在马粪堆里还在刨,他爸爸说你找什么呢?

他说爸爸呀,我从一进来就觉得这马粪里面有一只小马精,找了一下午了,还没有找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