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52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docx

323大渡口区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2

重庆市大渡口区

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规划

 

编制单位:

西南大学

重庆市大渡口区农林水利局

二○○五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背景1

一、任务来源1

二、规划依据1

三、规划范围2

四、规划时段2

第二章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3

一、地理位置与政区概况3

二、自然资源环境3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5

第三章建设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7

一、大渡口区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7

二、建设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中的问题8

(一)对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8

(二)景点少,质量较差,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不强9

(三)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9

(四)景区配套设旅不完善,制约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10

(五)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生态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10

三、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建设的必要性11

(一)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1

(二)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能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12

(三)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矛盾12

(四)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能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城郊环境12

(五)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能促进旅游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3

四、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建设的可行性13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13

(二)区位优势14

(三)资源优势14

(四)客源市场优势14

(五)市民闲暇时间的增多16

(六)经济的快速增长优势16

(七)各级领导对大渡口区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重视和给予的政策支持16

第四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8

一、指导思想18

二、规划的原则19

三、规划目标22

第五章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主要任务23

一、全面提高大渡口区绿色覆盖率23

(一)加强天然林保护23

(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3

(三)建设河流道路绿化网络23

二、加快大渡口区面源污染综合治理23

(一)加强农用化学品安全管理23

(二)控制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24

(三)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污染24

三、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24

(一)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24

(二)发展旅游观光农业25

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25

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25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5

(二)建设农田防护林网25

六、建立健全生态观光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保障体系26

(一)完善生态观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26

(二)健全生态观光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体系26

(三)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26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6

(一)交通建设27

(二)供水设施建设27

(三)通讯信息、电力建设27

(四)小城镇建设27

(五)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保障体系和制度28

第六章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重点工程项目29

一、大渡口森林公园29

二、农产品深加工和贮藏项目规划33

1、肉类食品加工厂33

2、獭兔食品毛皮加工厂33

三、农产品物流市场项目规划34

(一)优势分析34

(二)农产品物流园区位置选择35

(三)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35

四、农家风情区重点建设项目规划35

(一)农家乐观光区设计遵循的原则36

(二)农家乐的区域选择36

(三)农家乐的设计构思36

五、都市农园重点建设项目规划37

(一)大渡口区沙沱农业特色园区37

(二)休闲垂钓区39

(三)休闲农庄40

(四)大渡口南海水保生态园42

六、新农村建设清洁工程43

(一)、乡村清洁田园工程43

(二)、乡村清洁家园工程44

(三)、作物秸秆气化工程44

第七章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投资与效益分析46

一、项目投资估算46

二、效益分析49

第八章保障措施50

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50

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速度50

三、政府主导,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组织机构51

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52

五、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52

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53

七、开展行业教育,提高行业服务水平53

八、加强促销,树立品牌形象53

九、加强资源环境保护54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一、任务来源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城市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在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又成为城市减贫和吸纳外来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及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新世纪之初,大渡口区委、区政府为全面建设富裕的小康社会,使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

在大渡口区“十五”计划中,提出了其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为: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坚持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富民、强镇、兴农”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核心,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园区带动为突破,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实现由传统的城郊型农业向都市生态农业转变,切实提高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希望通过5~7年时间,实现简单农业生产向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转化。

形成新型的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最终形成以绿色生态为标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为特征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

为全面启动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大渡口区农林水利局特委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编制《大渡口区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规划》。

二、规划依据

(一)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

(二)有关规划、计划

1、《重庆市大渡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重庆市大渡口区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体系建设规划》;

3、《重庆市大渡口区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05~2020);

4、《重庆市大渡口区林业发展规划》;

5、《重庆市大渡口区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

6、《重庆市大渡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重庆市水土保持规划》;

8、《重庆市大渡口区分区规划》(2003~2020);

9、《重庆市大渡口区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纲要》(2005)。

(三)其它有关资料

1、《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2005);

2、《2003年大渡口区统计年鉴》;

3、《大渡口区土地资源》;

4、旅游局、区计委《关于开展“西部旅游投资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即大渡口区除城市建成区域和城市规划建设区域,总面积约40平方千米。

四、规划时段

规划时段近期为:

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

一、地理位置与政区概况

大渡口区地处于重庆市主城区西南部。

是重庆市主城十二个中心组团之一。

1995年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全区面积由7.46平方千米扩大到103平方千米,辖四街三镇,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平行岭谷南端。

位于东经106°28'30”~106°31'15”,北纬29°26'14”~29°30”之间。

其东临巴南区、南接江津市,西、北毗邻九龙坡区。

长江绕其东南部、东部傍境而过。

南北长17.25千米,东西宽13.75千米,幅员面积102.83平方千米。

见附图1区位关系图。

本区水陆交通发达,尤其是铁路交通在重庆市独具特色,是成渝、川黔铁路的咽喉要地,其所辖的跳磴镇就有五个火车站。

方便的铁路、公路、水运交通为本区经济迅速腾飞提供了基础。

同时,本区是重庆市冶金工业为主的重要工业区,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较好,已逐步由城郊过渡为重庆市的主城核心区。

二、自然资源环境

(一)地形地貌

大渡口区地处新华夏构造体系川东南弧构造带状褶皱之南端,形成背斜间向斜的隔挡式褶皱构造形态。

背斜成山,向斜经剥蚀后为丘陵。

大部分地域的基岩属于侏罗纪的砂页岩互成岩性,只有西部沿中梁山脉翼有少部分三迭系的砂岩、页岩、灰岩出露。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区内海拔最高点682米,海拔最低点171米,地势起伏较大。

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以中丘、浅丘、平坝及沿河阶地地貌为主,为本区工、农业集中分布地区。

总体上,全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同时也有部分低山和平坝,少量沿河阶地。

(二)气候资源

大渡口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晚、冬暖、四季分明、气温高、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冰雪少见、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17.6℃,极端最高气温44℃(1933年),最低为零下8℃。

年平均降雨量为1180毫米,最多年为1353.9毫米,最少年为637.7毫米。

降雨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雨量的39.3%,且多夜雨。

(三)水资源

大渡口区河流属长江水系,由于雨量丰沛,地表径流大,河流水资源丰富。

流经本区的河流主要有长江及其重要支流跳磴河、水井溪、桃花溪。

这些河流由于受地质地貌的控制,呈南北流向。

长江:

从南向北几经曲折流经跳磴、建胜镇的南部边缘,八桥镇的东部边缘,长达32千米。

其径流量大,为本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丰富的水源和方便的航运条件。

跳磴河:

发源于九龙坡区,流经本区的跳磴镇中部地区的跳磴村、双河、沟口、南海等村,几经曲折,向南汇入长江,为长江的一级支流。

为流经地区提供了方便的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但由于近年来上游工业污染较重,水源已遭到严重污染。

水井溪:

发源于本区八桥镇五一村高家坡,由北向南流经民乐村,建胜镇的群胜村、四民村和民胜村,汇入长江,全长约7千米。

流域面积为12.4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0.30立方米/秒。

桃花溪:

发源于九龙坡区石桥镇,由西向东流经八桥镇,直接汇入长江。

(四)生物资源

境内原生植被已遭破坏,现有森林植被是多年封育而成的多代散生萌芽残次林马尾松、柏木群系。

林内野生动物资源较少,常见有白鹭等。

(五)矿产资源

大渡口区的中梁山山脉有丰富的石灰石、白云石矿产资源。

位于西南部、东北部的采石场均为重钢集团建材行业开采石灰石的重要基地。

东瓜山一带的页岩为建材行业提供了丰富资源。

(六)旅游资源

大渡口区自然环境优美,北有双山,两峰并峙,翠黛平分,南有长江,蜿蜒萦绕,浩浩东去。

境内各类名胜古迹4处,有处于长江中心的著名小南海岛屿,有著名的佛教圣地石林寺、金鳌寺、白居寺,有森林密布、地处长江边、景色秀美的荆界山,还有待开发的拱桥溶洞群景观。

产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主要表现为:

成渝铁路,沿江岸穿行;三级阶地上,厂房环列,炼炉林立,钢花飞舞;低山岭上广厦托天而起,随山起伏,鳞次栉比,绿树荫浓,红墙掩映,一派繁荣气象。

工业的知名度及奠定的工业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正在形成和扩展;体育文化资源相当优秀;沿长江的观光休闲、酷似朝天门的钓鱼嘴半岛上将建的老重庆旅游城和金鳌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体育公园、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以及特色观光农业区等大型项目形成的新生旅游资源极具吸引力。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大渡口区是国务院、市政府总规确定的重庆主城核心区,处于主城区西南部,1965年建区,1995年区划调整,辖区面积扩充到103平方千米,现辖四街三镇,总人口26.01万。

大渡口交通网络密集,成渝、渝黔、襄渝铁路交汇,有5个火车站和市外环高速公路上界路、马桑溪长江大桥、城市快速干道陈庹路和即将完工的城市轻轨二号线。

大渡口水运条件良好,有长江水岸线32千米,水运码头6个,距重庆机场便捷。

区内还有全市最大的陶瓷市场、石油仓库,大型钢材市场等仓储设施,有重钢、十八冶、重型铸锻厂、国际复合材料等大中型企业。

近几年大渡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70亿元,列全市第18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373美元,列第3位;完成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6.4亿元,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增长50%;税收收入11.9亿元,增长17.8%,财政总收入6.21亿元,增长50.7%;“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达到8.6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8元。

(二)人口与劳动力

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常住人口达到26.01万人,在40个区县中排在第37位,是重庆主城人口最少的一个区。

全区农业人口5.1万人,非农业人口20.91万人,人口密度2495人/平方千米。

全区社会劳动力21.33万人,占总人口83.0%,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中非农业劳动力达16.94万人,农业劳动力为4.39万人。

总之,大渡口区具有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非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城郊工业人口区人口结构。

(三)土地利用现状

大渡口区土地总面积102.83平方千米,其土地利用现状为:

耕地3266.6公顷(田911.4公顷,梯平地79.3公顷,坡耕地2275.9公顷,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682.8公顷,疏幼林1420.0公顷),占地17.2%;荒草地1227.1公顷,占11.9%;水域1369.4公顷,占13.3%;非生产用地2619.6公顷(交通用地240.2公顷,居民及工矿用地2379.4公顷)占25.5%;未利用地36.3公顷,占0.4%。

农业人均耕地0.053公顷,耕地中人均基本农田0.020公顷,占耕地的30%,属人多地少区。

农村人口密度为586人/平方千米。

(四)农业生产结构

全区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渔业、副业为辅。

2005统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亿元,其中:

农业产值8714万元;林业产值534万元;牧业产值5121万元;其它产值1385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4321元,各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55.31%、3.39%、32.5%。

第三章建设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大渡口区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大渡口区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时间上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到现在为止多处于农家乐等低开发状态。

该区在传统的名山胜水、优美风光之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遗迹、民族民风之类的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相对缺乏;但是产业旅游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表现在:

1、大渡口区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全区有森林面积1206.5公顷,其中针叶林434公顷,阔叶林179.7公顷,竹林386公顷,经济林206.8公顷,其中国有林用地面积为1302公顷,占68%,集体林用地面积613.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2%。

有位于中梁山脉的大渡口林场,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经合理规划能改造为档次较高的森林公园。

2、农业旅游资源正在形成和扩展;大渡口区在“十五”期间,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坚持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富民、强镇、兴农”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核心,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园区带动为突破,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都市生态农业转变,切实提高该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该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该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支柱产品和主导产品。

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到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

“十五”期间,种植业重在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结合生态园区建设,全面实施农村“绿色”工程。

建设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示范园,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加快发展特种养殖业、花卉业,促进旅游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发展。

3、大渡口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区河流均属长江水系,除长江外,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3条,跳磴河、桃花溪、水井溪。

跳磴河发源于九龙坡区,流域面积68.28平方千米,河流长度25.8千米,桃花溪发源于九龙坡区石桥镇,流域面积31.1平方千米,水井溪为大渡口区境内河,流域面积12.49平方千米。

长江从西南面的小南海入境,东至桃花溪而出,过境长度为32千米,沿长江的观光休闲、酷似朝天门的钓鱼嘴半岛等形成的新生旅游资源极具吸引力。

4、工业的知名度高,奠定了工业旅游资源,重钢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具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5、由山城都市旅游而吸引的海内外旅游客源,亦成为大渡口区的旅游市场基础。

成为重庆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

6、交通方便、景观吸引、长江漫游等,大渡口区将拥有重庆主城区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大市场;

二、建设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中的问题

近年来,大渡口区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调查研究及政策指导不是很得力,发展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前面。

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管理与指导,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对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对大渡口区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群众不知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为何物,多数人在观念上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没有意识到农业生产还能提供精神产品,旅游业还能以农业资源为载体,对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特点、作用、市场需求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在促进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观念上的落后,导致管理上的落后,大渡口区的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

(二)景点少,质量较差,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人们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带薪度假时间延长,国内休闲市场需求急剧增长,重庆市居民在节假日,特别是双休日到郊区作短程旅游的趋势越来越大,这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生态农业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格、低廉的价格、优越的区位条件最适合现阶段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特点,对城市居民有强大的吸引力,进行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也就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进行旅游消费的主要对象,所以生态农业旅游在目前还不存在明显的客源短缺问题。

这导致经营者产生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竞争意识淡薄,忽视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和新产品的规划更新,使产品发展后劲不足,没有较强竞争力。

加之受现有农业规模、科技水平和资金限制等因素的制约,大渡口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一直处在低层次的发展层面上,产品多数以低层次的农家乐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类型单一,只停留在观赏、吃、住等低档次产品范围内,游客选择范围小;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规划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缺少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生态旅游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参与性不强、内容不充实,难以形成对游客长久的吸引力。

大渡口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目前不但没有起到其应有的“引导消费”的作用,而且已经滞后于市场需求。

面对日趋剧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如果不对现有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结构、类型加以调整,在市场竞争中将很容易失去目前的客源优势。

(三)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

大渡口区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具有一定的潜在资源,类型较多,有一定的农耕历史和民俗文化,重庆市的农业科技较发达,农科人员众多,重庆有1205万城市居民,市场潜力巨大。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大渡口区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

在已开发的项目中,农家乐居多,结构过于简单,特色不明显,管理水平差,游客参与型项目不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失去了吸引力。

宏观上,政府以前没有制定出鼓励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缺乏对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布局的统一安排与指导,无序开发现象较严重。

微观上,多数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导致市场定位不准,建设水平低,效益低下。

一些项目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过分的增加人工景观,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再加之道路交通、饮食住宿等条件跟不上,游客廖廖无几,难以维系。

总的来看,多数地方都缺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合理指导,使得许多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只有农家乐水平的低层次重复开发,市场混乱,经济效益低,整治难度大。

要使生态农业旅游上档升级,成为有特色、有吸引力、能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产品,必须编制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对其发展加以正确引导。

(四)景区配套设旅不完善,制约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大渡口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地仅在“吃”的方面为游客提供一些吃农家饭项目,而在“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设施条件均不能令人满意。

一些农家乐虽提供了住宿服务,但服务水平上不了档次,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条件也有待改善。

一般生态农业旅游点都分布于郊区,且多数都离交通要道有一定距离,以前多数生态农业旅游区的交通条件都不太方便,游客不能方便的到达景点;交通条件不好,乘、骑车不方便,降低了景点的可进入性,使得很多游客放弃到这些景点。

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存在的另一些设施方面的问题是:

娱乐设施简单,类型单一,旅游购物设施少甚至没有;一般景点都缺乏垃圾箱等环卫设施,设施不完善,卫生、服务落后不但给游客带来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地的形象,降低了旅游地的档次,减少了景区的客流量。

(五)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生态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

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从没对生态农业旅游进行宣传促销,这些地方的生态农业旅游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它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或从没听说过。

据调查,了解和听说过农家乐的城里人占75.5%,而对其一无所知的还有24.5%,这两组数据足以说明宣传力度不够。

仅有部分农家乐自己作了一些宣传促销工作,但由于各景区、景点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在宣传上的整体合力,并且缺乏科学、统一的宣传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宣传手段单一,宣传覆盖面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影响力小。

宣传营销工作的滞后,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的形象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很多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迄今也没被游客很好的认识和了解,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难以变为现实的生态农业旅游消费者,生态农业旅游也就难以获取好的经济收益,难以进一步上档升级。

三、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渡口区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将促进传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转轨变型,让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优化农业经济组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经营范围,开拓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模式。

传统农业生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平面结构为主,而以现代农业为特征的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旅游,在现代生产技术的支持下,其土地利用模式则以立体结构为特点,这可以极大的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并可以使农业生产突破受制于土地自然供给的局限,实现土地经济供给的最大化。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600多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下半年有628种商品供大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