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16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6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教学总述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3、1dm3、1cm3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并掌握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法。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看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2.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

3.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编排结构

课时教学设计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时1长方体

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长方体(P18例1、P19例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课例1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观察一些长方体物品,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初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例2重点研究“棱”的特征,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棱的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承前启后

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运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道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3.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

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认识长、宽、高。

难点:

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思路

操作演示,导入新课→实物感知,明确特征→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铁丝框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长方体纸盒等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操作演示,导入新课。

(4分钟)

1.由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

(1)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什么图形。

(2)演示由平面图形得到立体图形的过程:

用6个长方形围成1个长方体。

(3)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引入新课。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1.

(1)说出课件中出示的图形的名称,明确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2)观看教师的演示,明确可以用长方形围成长方体。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全班交流对长方体的认识。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分一分,填一填。

(填序号)

上面的图形中,平面图形有(①②③),立体图形有(④⑤⑥)。

二、实物感知,明确特征。

(15分钟)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1)先利用长方体模型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整体感知。

(2)组织同桌互动:

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一个同学指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对应的名称。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1)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①指导学生数出长方体面的数量,并观察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学具,初步发现在同一个长方体中,哪些面完全相同,并提出猜想。

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2)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①组织学生有序地数出长方体棱的数量。

②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

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

(也可以用长方体铁丝框架进行实物演示)

(3)引导学生数一数长方体顶点的数量。

1.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动手摸一摸,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按照要求,同桌两人一组,一个同学指一指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一说名称。

2.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①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②仔细观察后提出猜想: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③动手实践,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验证猜想。

(2)利用学具,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①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长方体的12条棱。

②观看教师的课件(或实物)演示,发现并概括得出:

长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

(3)有序地数出长方体顶点的数量。

(8个)

2.填空。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在下图中,和a平行的棱有(3)条,和c相交并垂直的棱有(4)条。

3.判断。

(1)凡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图形都是长方体。

(×)

(2)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一定相等。

(√)

(3)长方体共有6条棱。

(×)

三、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10分钟)

1.指导学生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2.引导学生思考: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出示长方体铁丝框架,组织学生思考:

做这个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

至少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

为什么?

4.课件出示: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2.结合操作过程思考,发现: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铁丝框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4.先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在学具上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在小组内交流。

4.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

5.下面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3+2+4)×4=36(cm)

答:

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cm。

四、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8分钟)

1.让学生量出自己做的长方体铁丝框架的长、宽、高,并算出棱长总和。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1题。

1.先按要求量出长方体铁丝框架的长、宽、高,然后算出棱长总和,最后集体交流。

2.观察长方体纸巾盒,回答问题。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4dm,它的长是8dm,宽是6dm,高是多少分米?

64÷4-8-6=2(dm)

答:

高是2dm。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3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

平面图形只在平面上有一定的面积,立体图形不仅在平面上占有一定的面积,还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体

围成长方体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是长方体的面。

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作长方体的棱。

长方体3条棱的交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培优作业

小明为妈妈准备了一件生日礼物,下面是这件生日礼物的包装盒,包装盒的长、宽、高分别是15cm、10cm、8cm。

现在用彩带把这个包装盒捆上,接头处长12cm。

一共需要多少厘米长的彩带?

15×2+10×2+8×4+12=94(cm)答:

一共需要94cm长的彩带。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探究立体图形,他们的空间观念比较差,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

教学时,应遵循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步,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设计微课。

课时2正方体

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正方体(P20例3)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3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知道正方体可以看成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承前启后

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

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

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观察对比。

教学设计

思路

对比、设疑,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模型、魔方

学生准备:

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对比、设疑,导入新课。

(5分钟)

1.对比、设疑。

(1)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一个魔方,提问:

它是一个长方体吗?

2.导入新课。

师:

魔方是长方体,但是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的长方体叫作正方体,也叫作立方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1.

(1)回顾长方体的特征。

(2)观察教师出示的魔方,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进行判断,得出结论:

魔方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它是一个长方体。

2.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都是(正方形)。

(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面积分别(相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2分钟)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2)组织小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或正方体实物,尝试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3)引导学生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4)质疑并解答。

①提问:

长方体有长、宽、高,大家想一想,正方体有没有长、宽、高?

如果有,那么它的长、宽、高在哪里呢?

②明确:

因为正方体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作棱长。

2.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和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摆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引导学生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4)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

(1)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明确:

是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或正方体实物,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观察、讨论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并做好记录。

(3)总结并汇报。

面:

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棱:

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

8个。

(4)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理解正方体棱长的概念。

2.

(1)观察正方体模型和长方体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发现。

相同点:

面、棱、顶点的数量都相同。

不同点:

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完全相同,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3)通过讨论得出: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动手操作,展示并交流。

2.看图填一填。

(单位:

cm)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cm,它的棱长总和是(96)cm。

(2)这个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是(64)cm2。

3.判断。

(1)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

(2)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3)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

(4)至少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才能拼成1个大正方体。

(√)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8分钟)

上面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

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自己的答案,集体订正。

4.用180cm长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框架(铁丝没有剩余),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每条棱长多少厘米?

180÷12=15(cm)

答:

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每条棱长15cm。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在长方体中,如果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那么这个长方体就是正方体;如果长方体中有4个面是正方形,那么也可以断定这个长方体是正方体。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如下:

培优作业

如下图,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棱长之和减少了24cm,其中一个正方体原来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棱长:

24÷8=3(cm)

其中一个正方体原来的棱长总和:

3×12=36(cm)

提示:

当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时,它们减少了2个面,也就是减少了8条棱。

教学反思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了解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正方体的特征”设计微课。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P23,P24例1、例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课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2让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承前启后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应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经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重难点

重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应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

思路

猜测质疑,导入新课→操作演示,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剪刀、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猜测质疑,导入新课。

(5分钟)

1.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纸盒,提问:

哪个用的纸板比较多?

2.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比较多?

3.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观察教师出示的两个长方体纸盒,猜测这两个纸盒中哪一个用的纸板多。

2.学生讨论后汇报:

可以把长方体纸盒拆开,比较各个面的面积。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想一想,填一填。

(1)上面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0)分米、(6)分米和(4)分米。

(2)如果把它切割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那么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分米)。

二、操作演示,探究新知。

(20分钟)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1)操作演示:

在长方体纸盒上,先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然后将长方体纸盒沿棱展开,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建立长方体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对应关系。

(3)讲解: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

2.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组织学生议一议,并完成填空。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长方体前(后)面的面积=()×();

长方体左(右)面的面积=()×()。

(3)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利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例1,组织学生讨论:

例题中所求的问题其实求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表面积。

(6个面的面积相加;先计算前、上、左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先分别计算三组面的面积,再相加)

4.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探究、总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字母表达式。

(2)利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教材第24页例2中的问题。

1.

(1)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先在6个面上分别标明“上”“下”“前”“后”“左”“右”,然后按照教师的演示,沿棱展开,观察长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2)明确:

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3)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

(1)回顾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组内讨论,并汇报。

(3)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2ah+2bh。

方法二: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ah+bh)×2。

3.

(1)讨论后明确:

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2)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

4.

(1)观察、操作,明确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为S=6a2。

(2)先认真分析题意,再独立列式计算,并汇报、交流。

先算出正方体1个面的面积,再乘6。

6.5×6.5×6

=42.25×6

=253.5(cm2)

2.选择。

(1)下面是一个骰子的展开图,被盖住的是(A)。

A.1点B.4点

C.6点

(2)下面各图中能折成正方体的是(B)。

A.

B.

C.

3.下图是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张叔叔不小心把这个鱼缸前面的玻璃打碎了,修理时所配的玻璃的面积应是(48dm2)。

4.计算下列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

(4×2+2×1.5+4×1.5)×2=34(厘米2)

(2)

2.5×2.5×6=37.5(分米2)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5页第6题。

1.先分析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再独立列式解答。

2.分析题意,先找到解决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然后独立列式解答,最后集体订正。

5.王叔叔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8cm、6cm、5cm的长方体截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332cm2)。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展开图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几种形式。

(相邻两层只有1条公共的棱)

(1)(1—4—1)形展开图:

上面有1个正方形,中间有4个正方形,下面有1个正方形。

(2)(2—3—1)形展开图:

上面有2个正方形,中间有3个正方形,下面有1个正方形。

(3)(2—2—2)形展开图:

上、中、下各有2个正方形。

(4)(3—3)形展开图:

仅有2行,每行有3个正方形。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2ah+2bh。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ah+bh)×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为S=6a2。

培优作业

一个机器零件的形状如右下图所示,工人师傅要在零件的表面涂上一层防锈剂,涂防锈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单位:

cm)

(6×8+6×4+8×4)×2

=104×2

=208(cm2)

答:

涂防锈剂的面积是208cm2。

提示:

在长方体的一个角上切去一个小长方体,得到图形的表面积与原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

教学反思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新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学生掌握新知的有效方法。

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展示、交流算法时,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与经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微课。

3.体积和体积单位

课时1体积和体积单位

(1)

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级册次:

下学校:

教师: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1)(P27、P28)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学习的是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材首先通过“故事引入”“实验操作”等,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不同,揭示体积的概念;接着呈现两个不易比较出大小的长方体,引出体积单位的学习。

承前启后

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难点:

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观察讨论。

教学设计

思路

激趣引入,揭示概念→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两个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

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石块、1cm3和1dm3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激趣引入,揭示概念。

(5分钟)

1.激趣引入。

(1)师:

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2)引导学生说出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并尝试解释乌鸦喝到水的道理。

2.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第27页的实验进行操作,交流发现。

3.揭示体积的概念。

(1)教师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提问:

这两块石头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哪块占的空间大些?

怎样用实验证明呢?

(2)引导学生做实验,比较两块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

(3)引导学生概括体积的概念。

1.

(1)学生代表根据教材中的图示,看图讲故事。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