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38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docx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

一、语音常识

(一)语音的“三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1、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四要素)

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波。

语音也是一种声波,一般通过空气来传播。

1)音高:

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如汉语的声调、语调。

2)音强:

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如汉语普通话的轻声。

3)音长:

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如英语的beef、big。

4)音色:

跟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形状有关。

男、女发音的区别。

2、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

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了语音的生理性质。

1)发音器官:

人体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

2)发音部位:

现代汉语普通话22个辅音的发音部位(7个):

双唇(上、下唇)、唇齿(上齿、下唇)、舌尖前音(舌尖、齿背)、舌尖中音(舌尖、上齿龈)、舌尖后音(舌尖、硬腭前)、舌面音(舌面前、硬腭前)、舌根音(舌面后、软腭)

3)发音方法: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浊音;送气音、不送气音

3、语音的社会属性

1)同样的概念、意义在不同语言、方言中的语音形式不同:

“书”(英语、日语、韩语、俄语;普通话、湖北武汉话)

2)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方言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清浊的对立、送气不送气的对立:

bàba(爸爸)、nánlán(男篮)、stop/top、speak/peak

(二)音节和音素

1、音节:

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能够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在汉语里,一般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儿化韵等例外)。

2、音素:

从音色的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音节和音素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汉语的一个音节最少可以只有一个音素,如“衣”(i),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如“千”(q、i、a、n),“双”(sh、u、a、ng,其中sh和ng是用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

(三)元音和辅音

元音(母音):

气流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

辅音(子音):

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

(四)声母、韵母和声调

1.汉语的音节

现代语音学:

汉语的音节可以从音色的角度再分析为元音和辅音。

传统音韵学:

中国传统的声韵学在习惯上把一个汉字所代表的音节分析成声母、韵母两部分,再加上一个贯穿整个的声调。

因此,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

2.声母是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则是一个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少部分音节不是以辅音开头的,也就是说没有声母。

为保持音节结构的整齐,我们可以说这些音节仍然有声母,只不过声母是零,我们习惯上称之为“零声母”。

3.声调:

贯穿于整个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五)辅音、元音和声母、韵母的关系

1.元音和辅音是现代语音学的一组概念,是从音素本身音色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前文已经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2.声母和韵母是中国传统语音学(声韵学)的一组概念,是针对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从音素在汉语音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前后来区分的。

3.辅音可以充当声母,汉语普通话的声母有21个辅音声母,这21个辅音声母都是由辅音充任的。

但是,辅音ng不能做声母。

普通话还有一个零声母,声母的位置没有真正的辅音。

辅音可以构成韵母的一部分。

4.元音可以充当韵母,但普通话的韵母既有元音韵母,如a、e、i、o、u、ai、ao、ei、ia、ua等,也有元音和辅音结合的韵母,如an、ang等,所以韵母既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元音加辅音。

(六)韵母再分析

1.根据韵母的构成成分将韵母分析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三类。

2.单韵母:

由单元音构成。

舌面元音a、o、e、ê、i、u、ü、舌尖前元音一i(用在zi、ci、si中)、舌尖后元音一i(用在zhi、chi、shi、ri中)和卷舌元音er。

3.复韵母:

由复元音构成,也叫复元音韵母。

复元音有些是二合的,如ai、ei、ao、ou、ia、ie、ua、uo、üe等;有些是三合的,如iao、iou、uai、uei等。

普通话中一共有十三个复元音韵母。

4.我们可以将韵母再分析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韵腹是一个韵母中发音最为清晰响亮的主要元音。

韵腹前面的元音是韵头。

由于韵头常常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所以韵头也称为“介音”。

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是韵尾。

普通活的单元音韵母只有韵腹,没有韵头和韵尾。

(七)韵母和韵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拳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把韵腹(也就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汉字集合在一起,这些韵腹和韵尾相同的汉字就构成一个韵。

同一个韵之内的汉字可以互相押韵。

3.同一个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这两部分相同(ang,iang,uang),同一个韵母则要求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三部分都相同(āng,áng,ǎng,àng)。

4.韵母是不区分声调的,只要韵头、韵腹和韵尾相同,无论念什么声调,还是同一个韵母。

但是,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发音,如果声调不同,古人是把它们归入不同的韵的,所以就有所谓的平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的分别。

(八)汉语语音的特点

1.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种,是词根孤立型的语言。

2.没有复辅音

汉语的辅音在一个音节内部不能连续排列,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一个音节的开头或者是在一个音节的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续排列的情况。

3.元音占优势

汉语的音节可以没有辅音,但必须有至少一个元音,所以我们说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由于元音是一种乐音,所以汉语在说话和朗读的时候显得响亮、动听。

4.有声调

声调就是语音的高低。

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由于声调结合在主要元音上,使元音的优势得以加强,同时使音节之间产生高低抑扬的变化,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九)国际音标(IPA)

1.国际音标(IPA)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记音符号,由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公布,后经多次修改。

用国际音标记音,一般用方括号[]标明。

1912年国际语音学会制定;“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

二.汉语拼音方案

(一)记录语音的符号系统

1.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

“读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反切法:

三国时期

2、用字母给汉字注音

1)明朝末年传教士,罗马字母注音

2)1913年经民国政府通过的注音字母总数为38个,其中声母24个,韵母14个。

1918年由民国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执行,字母总数为39个,其中声母24个,介母3个,韵母12个。

1930年国民政府曾改“注音字母”为“注音符号”。

3)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正式批准并颁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

4)国际音标IPA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1、字母表2、声母表3、韵母表4、声调符号5、隔音符号

(三)《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

1、声调符号及其位置

声调符号只能标写在a、e、i、o、u(包括ü)这五个字母上。

在标写声调符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根据a、e、i、o、u这个次序,韵母中如有a,声调符号就标在a上面;没有a,看看是不是有e,依次类推。

惟一的例外是iou(iu)这个韵母,iou自成音节的时候要写成you,i根据规则要改写成y,i根本就不在音节中出现,声调符号标在o上面。

这仍然符合前面所讲的次序。

真正的例外是iou与声母相拼的时候要省写为iu,如jiǔ(九),声调符号不能标在i上而应该标在u上。

三、汉语普通话声母教学法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发音部位

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普通话的声母分为七类:

(1)双唇音上下唇阻塞而形成的音b、p、m

(2)唇齿音下唇接近上齿而形成的音f

(3)舌尖前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齿背而形成的音(也叫平舌音)z、c、s

(4)舌尖中舌尖抵住上齿龈而形成的音d、t、n、l

(5)舌尖后舌尖上翘,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而形成的音(翘舌音)zh、ch、sh、r

(6)舌面音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上齿龈和硬腭前部而形成的音j、q、x

(7)舌根音舌根(或舌面后部)抵住或接近软腭而形成的音(舌面后)g、k、h

2、发音方法

声母的发音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

(1)阻碍的方式:

根据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声母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五类。

①塞音b、p、d、t、g、k

②擦音f、h、x、sh、r、s

③塞擦音j、q、zh、ch、z、c塞音和擦音在发音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既有破裂又有摩擦的辅音就是塞擦音。

塞擦音是塞和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辅音而不是两个辅音。

④鼻音m、n、ng,其中能作声母的是m、n。

⑤边音发音时,舌尖与上齿龈接触,但在舌头两边仍然留有空隙,同时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通过。

普通话的边音只有一个l。

(2)声带是否颤动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可以把普通话的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类。

①清音b、p、f、d、t、g、k、h、j、q、x、zh、ch、sh、z、c、s(17个)

②浊音m、n、ng、1、r,其中ng不能作声母。

(3)气流的强弱根据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以把普通话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

①送气音p、t、k、q、ch、c(6个)②送气音b、d、g、j、zh、z(6个)

(二)普通话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描述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双唇、送气、清、塞音

m双唇、浊、鼻音f唇齿、清、擦音。

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c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s舌尖前、清、擦音

d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n舌尖中、浊、鼻音l舌尖中、浊、边音

zh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ch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sh舌尖后、清、擦音r舌尖后、浊、擦音

j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q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x舌面、清、擦音

g舌根、不送气、清、塞音k舌根、送气、清、塞音。

h舌根、清、擦音。

(三)普通话重点难点声母教学方法

1、不送气和送气:

肚子饱了、兔子跑了;口语、狗语吹纸法ptkqcch用一张薄纸贴在嘴前,发音时有气流冲出,而相应bdgjz则无此现象,从而帮学生找到发送气音的感觉。

2.带音法

e先发o,然后拖长o的音程,以手指嘴,嘴角再慢慢向两边咧开,使唇形由圆而扁,e便发出来了。

ü先教i,发准后,以手指嘴,延长i的音长,在带音过程中,嘴角慢慢收拢,使唇形由扁而圆,ü便被带出。

r先发sh,然后可利用sh的发音部位,拖长sh的音程,振动声带使音声由清变浊,便自然发出r来。

舌尖元音zicisi

3.清声母和浊声母

普通话的浊声母只有m、n、l、r四个,其余的都是清声母。

同部位的声母一般只有不送气与送气的对立,没有清浊的对立。

所以中国人对于清浊的差异可以说是相当的不敏感。

1)浊音字母的形式2)发音方法

4.咬指法z、c、s,zh、ch、sh、r和j、q、x

普通话的塞擦音和擦音有三套,分别是舌尖前的z、c、s,舌尖后的zh、ch、sh、r,以及舌面的j、q、x。

将食指深入口中,用食指顶住舌尖背面,然后用牙轻轻咬住食指的第一关节处,教师先做示范发音,再让学生模仿。

老师听学生发音是否正确,待他们能发出卷舌音时再把手指抽出,发出卷舌音zh、ch、sh,再辅以带音法,就能发出r.

5.咬舌法

可用咬舌法帮助学生分辨带n韵母与带ng韵母的区别。

以an与ang为例。

步骤是:

(1)老师先做发音示范,让学生听清an与ang的不同。

(2)当学生能听辨出an和ang的不同,但还不能准确地发出an时,让学生把舌头前伸,放在上、下齿之间。

先练习咬舌尖,然后示范发an,边示范边指示学生看老师的发音方法。

步骤是:

张嘴,发音,结束时上下齿轻轻咬住舌尖,an便能发出。

多次反复后,舌头便能前伸顶住上齿背,发出正确的an来。

另外,也可以向学生说明其发音部位的不同。

发an时,用舌尖中部发音,发ang时,是在舌面后部发音。

6.r声母(欧美、日韩)

四.汉语普通话韵母教学法

(一)舌面单元音的发音描述方法:

舌位和口型

1、舌位的高低

舌位的降低和抬高与口腔的开合直接相关,也就是与开口度的大小直接相关。

因为要降低舌位,必然要把嘴张开;要抬高舌位,必然要把嘴合上。

所以舌位越高开口度越小;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

我们可以根据舌位的高低和开口度的大小把元音分为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和低元音。

普通话的单元音韵母中,属于高元音的有i、u、ü,属于半高元音的有e、o,属于半低元音的有ê,属于低元音的有a。

2、舌位的前后

舌位靠前的叫前元音,舌位靠后的叫后元音,舌位居中的叫央元音。

普通话单元音韵母中属于前元音的有i、u,属于后元音的有u、o、e,属于央元音的有e(如“的”de中的e)。

3、唇型的圆展

发音时唇型圆的叫圆唇元音,唇型展的叫不圆唇元音。

普通话单元音韵母中的圆唇元音有ü、u、o,不圆唇元音有i、e、ê等。

(二)舌面单元音韵母(7个)

单元音是指发音时舌位和唇型都没有变化的元音。

普通话的舌面单元音韵母有:

a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开口度最大,舌位最低,舌头不前不后,唇型不圆。

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半闭,舌位半高,舌头后缩,嘴唇拢圆。

e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基本上与o相同,但双唇要自然展开。

ê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半开,舌位半低,舌头前伸,唇型不圆。

注意舌头前伸时抵住下齿背。

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舌头前伸,舌尖抵住下齿背,舌位最高,唇型展开呈扁平状。

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双唇拢圆,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后缩,舌根抬起接近软腭。

ü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的舌位与i基本相同,但是唇型要拢圆。

(三)特殊元音韵母(3个)

1、舌尖元音: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i实际上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元音:

第一个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也就是“一”yī、“力”lì、“几”jǐ等音节中的元音;第二个是zi、ci、si中的-i;第三个是zhi、chi、shi中的-i。

2、er是一个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er在发音时口形稍稍张开,开口度比ê略小,舌位居中,稍微后缩,唇型不圆,在发音的同时,舌尖朝硬腭方向卷起,所以er是一个带卷舌色彩的央元音,可称为卷舌元音。

汉语拼音方案中把这个卷舌元音表示为er,其中的r只是代表卷舌动作的符号,并不表示r是一个辅音韵尾。

(四)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

复元音是指在发音时舌位和唇型有变化的元音,由复元音构成的韵母就是复元音韵母,或简称复韵母。

复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从一个元音滑动到另外一个元音。

在这个滑动的过程中,舌位的高低、开口度的大小、唇型的圆展.是逐渐变动的,中间有一连串的过渡音。

这个滑动的过程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发音的气流也不中断,发出的音是一个整体。

对于有些滑动的复元音,汉语拼音方案用两个元音符号表示它们的首音和尾音,称为“二合元音”,如ia,ao;

对于有些滑动的复元音,汉语拼音方案用三个元音符号表示它们的首音、中音和尾音,称为“三合元音”,如uei,iao。

(五)前响、后响和中响复元音韵母

二合元音或三合元音在发音的过程中,每个音的响度并不是一样的。

就二合元音来说,有些是首音比较响亮,有些是尾音比较响亮;就三合元音来说,是中音比较响亮。

首音比较响亮的叫前响复元音韵母。

普通话中的前响复元音韵母有ai、ei、ao、ou,如“白”bái、“美”měi、“高楼”gāolóu中的韵母都是前响复元音韵母。

尾音比较响亮的叫后响复元音韵母。

普通话中的后响复元音韵母有ia、ie、ua、uo、üe,如“家”jiā、“写”xiě、“瓜”guā、“说”shuō、“月”yuè中的韵母都是后响复元音韵母。

中音比较响亮的叫中响复元音韵母。

普通话中的中响复元音韵母有iao、iou、uai、uei,如“小”xiǎo、“有”yǒu、“快”kuài、“为”wèi中的韵母都是中响复元音韵母。

(六)鼻韵母

由元音加上鼻音韵尾构成的韵母叫鼻音尾韵母,简称为鼻韵母。

普通话中的鼻韵母一共有16个,其中8个带舌尖鼻音韵尾-n,一般称为前鼻音韵母,它们是:

an、ian、uan、üan、en、in、uen、ün。

另外8个带有舌根鼻音韵尾,简称为后鼻音韵母,它们是:

ang、iang、uang、eng、ing、ueng、iong。

前鼻音韵母在发音时,先发元音,有韵头的话一带而过,接着软腭降下来,鼻音色彩逐渐增加,舌尖往上齿龈移动并抵住上齿龈发鼻音n。

如“信心”xìnxīn、“展览”zhǎnlǎn等。

后鼻音韵母在发音时,也是先发元音,有韵头的话一带而过,接着舌根向软腭移动发ng。

比如“英雄”yīngxióng、“情况”qíngkuàng等。

(七)部分难音教学方法

1.i和ü(欧美;韩国)

带音法:

i和ü都是舌面前高元音,差异在于唇型不同。

i是不圆唇的,而ü是圆唇的。

在教学中,要强化对比训练,先发不圆唇的,然后让学生保持住舌头的位置,慢慢改变唇型,直到发出ü来,然后可以加快动作,进行i-ü-i-ü的交替练习,使学生慢慢习惯圆唇、撮唇的动作。

2.发音不同的三个i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汉语拼音方案中的i实际上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元音:

①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i;②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i;

③舌尖、后、不圆唇元音-i。

3.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日本)

咬舌法:

前鼻音韵母在发音时,舌头是向前移动的,是向前向上顶,下巴不能往下拉。

更夸张一些的话,让学生在前鼻音韵母发音结束的同时,用牙齿轻轻咬住自己的舌尖,迫使舌头前伸。

后鼻音韵母在发音时,舌头是向后运动的,下巴可以往下拉。

五.汉语普通话声调教学法

(一)普通话声调的表示法

声调是音节的音高变化。

发音时是靠控制声带的松紧来调节声音的高低的。

人的声带各不相同,声音的高低也各不相同,如女人和男人,儿童和成年人,声音的高低差别很大,但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幅度却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声调是一种相对的音高。

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幅度一般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我们可以采用五度标记的办法来区分声调的高低。

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线来标记声调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

画一条竖线,分成四格五度,在竖线上把声调的相对音高标记出来,把相对音高的最高音定为5度,半高音定为4度,中音定为3度,半低音定为2度,低音定为1度。

我们平常说的阴平调为55.指的就是五度标记法中的最高音。

(二)普通话的声调

普通话所有音节的音高有四种基本形式(此处不包括轻声和变调),按照传统习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

1.阴平调声调高而平,即由5度到5度,是一个高平的调型,大体上没有升降的变化。

也叫第一声、高平调或55调。

如“天”tiān、“三”sān的声调。

2.阳平调声调由中音升到高音,即由3度升到5度,是一个高升的调型,调值是35。

也叫第二声、高升调或35调。

如“人”rén、“红”hóng的声调。

3.上声调声调由半低先降到低再升到半高,即由2度降到l度再升到4度,是一个先降后升的曲折调型,调值是214。

也叫第三声、降升调或214调。

(注意:

上声调的“上”字是这一声调的代表字,“上”字本身就应该念214调。

)如“好”hǎo、“美”měi的声调。

4.去声调声调由高音降到低音,即由5度降到1度,是一个全降的调型,调值是51。

也叫第四声、全降调或51调。

如“看”kàn、“电”diàn的声调。

(三)普通话声调教学法

1、在单字调教学中,阴平调十分重要。

因为它是一个高而平的调型,其作用相当于给整个声调系统的高低定一个基准。

若这个基准确立得不合适,就会影响其他调的教学。

2、阳平调:

上升调型,发音时,声调从中音区3度起音,逐渐上升至最高处5度,中间是流畅的滑音,不能发成有间隙的跳跃音,直接从3跳跃至5。

练习时,注意学生的起音要适中,太高则难以继续上升,太低则可能与上声调相混。

3、上声调:

是一个低降中升的调型,发音时,起音为2度,快速下降至最低点1度.然后再上升至半高4度。

注意下降的音程短,上升的音程较长,不可以颠倒过来。

上声调在单念或强调时念全调,在实际语流中常常会发声变调。

对学生来说,上声是最难掌握的一个声调。

上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低调,但学生常常低不下去,发出的上声听起来像阳平。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起音之后一定要下降到最低.夸张一些的话,让学生将声音低到几乎快要中断了,才开始往上升。

具体训练时,可以让学生用去声带上声,因为去声降下来之后,接着发起音较低的上声相对容易一些,如“最好”zuìhǎo、“大雨”dàyǔ。

4、去声:

高降调型,从最高点5度急速下降到最低点l度,从上到下一气贯通,直线下降,没有曲折。

在四个声调中,去声的调程是最短的,有些学生可能会将调程拖长,教师应注意指导他们将声调急速降下,不要拖泥带水。

另外,有些学生可能声调降得不够低,从5度只降到3度,对这种情况,应注意指导他们将声调降到最低点1度。

(四)普通话的变调

在实际语流中,或者说在音节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到相邻音节的影响,普通话的声调都会发生某些变化。

比较明显的有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以及“一”“不”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

上声字的声调只有在单念或强调的时候才念原调(214),其他情况下则会变调,念成类似于阳平调的34或35,或者念成半上声21。

①上声+上声一阳平+上声②上声+非上声一半上(21)+非上声

③上声+轻声一半上21+轻声

在这种格式中,上声的变调要根据轻声音节的情况来确定。

如果第二个轻声音节原调是上声,则第一个上声字的变调有两种:

一是变读为阳平35,一是变读为半上21。

2.去声的变调

一般来说,去声在非去声音节前面不变调,仍读51,如“告别”“看来”“送礼”等。

在两个去声音节相连的时候,若第一个去声音节不是重读音节,则第一个去声音节变为半去声(53),第二个去声音节不变调,即:

去声+去声一半去声(53)+去声,例如:

大会办事大厦创办宴会电话上课事故计算

3.“一”“不”的变调

①“一”的变调②“不”的变调

六.汉语语音综合教学方法

(一)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

1.声母的本音和呼读音

声母的本音是指声母自身的读音,即我们按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所发出来的音。

由于普通话的声母大部分是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本音不响亮,不容易听清楚,所以,为了教学的方便,我们在念声母的时候,在声母后面都要加上一个元音,这就是声母的呼读音。

由于加上了元音,声母的呼读音听起来清晰响亮,一般读阴平调。

声母呼读音的构成见下表:

(一)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

2.韵母的四呼

韵母还可以按照开头元音的口型,分为四类:

开口呼:

韵母不是i、u、ü或不是以i、u、ü起头的韵母。

齐齿呼:

i或以i起头的韵母。

合口呼:

u或以u起头的韵母。

撮口呼:

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

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和撮口呼合在一起简称为四呼。

3、拼音的方法:

声韵直拼,不带破读音

上表中的声母按发音部位分类,韵母按四呼排列,同一呼的韵母与声母的拼合关系基本相同。

从上表显示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普通话声韵拼合的一些主要规律:

一,双唇音能与开口呼和齐齿呼相拼,不能与撮口呼相拼,与合口呼相拼只限于韵母u。

唇齿音只能和开口呼相拼,不能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相拼,与合口呼相拼只限于韵母u。

二,舌尖中音可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