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401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

边坡支护施工方案

工程名称:

基坑支护方案

 

审批单位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技术经理

编制

 

编制单位:

 

工程名称:

基坑支护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宋长杰

 

编制单位:

2011年9月28日

土建处审批栏

总工程师:

 

总办室:

 

安检科:

 

质量科:

 

机电科:

生产科:

1、工程概况

XXXX楼位于光明路与曙光街交叉口西北角。

为一栋32层东西向商住楼,平面尺寸94m×37.5m,基础埋深9.8m,框架剪力墙结构,两层地下室。

由于基础施工跨过雨季,土体受水浸泡后极易坍塌,而场地邻近城市道路和原有建筑,无自然放坡开挖的施工条件,无法按一般放坡护壁,必须采取有效的基坑支护措施。

我公司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在拟建物特性与所掌握的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基础上,对基坑降水、土方及支护工程作出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场地地形、地貌

场地区域上属于山前坡积裙地貌单元,地形北高南低。

场地勘探点孔口高程及坐标由甲方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布置图的坐标实测而得。

坐标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地层结构及地基土分层描述

根据野外钻探揭示及原位测试、土工试验等结果,在62m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上部由全新统第四纪的杂填土、冲积形成的粉质粘土组成和下部三叠系(P)的石灰岩组成。

现将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按物理性质差异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单元层,现分述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Q4ml)

杂色,稍湿~湿,稍密,主要由粘性土、建筑垃圾及少量生产生活垃圾组成,层底埋深0.30~3.30m,层底标高81.50~84.30m,层厚0.30~3.30m,平均层厚1.16m。

第②层粉质粘土(Q4ml):

黄褐色。

可塑,湿~饱和。

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含少量灰白色豆状钙质结核,层底埋深1.80~3.50m,层底标高81.30~83.40m,层厚0.70~2.30m,平均层厚1.67m。

第③层含钙核粉质粘土(Q3al+pl)

土黄色~灰白色,可塑,湿~饱和。

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含灰白色或灰黄色钙质结核,豆状为主,一般粒径0.5~110mm,最大粒径310mm,含量40%左右。

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

层底埋深3.80~5.10m,层底标高79.70~89.90m,层厚1.20~3.30m,平均层厚1.88m。

第④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黄色~棕红色,局部为灰绿和灰白色,部分为粘土,分层不明显,硬塑,见Φ1~3㎝灰白色的钙质结核,含量10%,局部富集,见少量黑色铁锰质斑点及结膜,具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10.00~11..70m,层底标高73.00~74.70m,层厚5.20~7.90m,平均层厚6.41m。

第⑤层粘土(Q2al+pl)

褐黄色~棕红色,局部为灰绿和灰白色,部分为粉质粘土,硬塑~坚硬,见Φ1~3㎝灰白色的钙质结核,含量30%左右,局部富集,见少量黑色铁锰质斑点,具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20.00~21.20m,层底标高63.70~64.80m,层厚8.40~10.20m,平均层厚9.45m。

第⑥层粉质粘土(Q2al+pl)

棕红色,局部为灰绿和灰白色条带或团块,部分为粘土,坚硬,见Φ1~5㎝灰白色的钙质结核,含量30%左右,局部富集胶结呈结石,见少量黑色铁锰质斑点,具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41.70~47.30m,层底标高37.70~43.10m,层厚21.50~27.10m,平均层厚25.29m。

第⑦层泥灰岩(C)

灰白色为主兼土黄色,强风化,部分已风化为土状,裂隙发育,裂隙中充填粘性土,该层未揭穿,最大钻厚16.5m。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3.1地下水水位及性质

在勘探深度内含水层分为两层,即上层的潜水和下层的承压水。

潜水主要赋存于含姜石粉质粘土中,属弱透水层,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和地表蒸发;稳定水位埋深1.80~2.40m,高程82.90~82.70m,,水位年变幅±1.0m,3-5内最高水位1.2m,历史最高水位1.0m。

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5m以下强风化泥灰岩中,稳定水位埋深23.0m。

该层富水较性好,属较强透水层,具有承压性,与上部潜水没有水力联系,承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径流补给,排泄主要为人工开采。

3.2土层的渗透系数

根据平顶山市的地区经验,建议上部潜水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取k=1.0m/d,下部承压水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取k=8.0m/d。

3.3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场地内未发现有滑坡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亦未见古墓和土洞等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埋藏物。

3、基坑支护工程方案设计

1.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等级

本次工作区域基坑开挖深度最大约9.8米,根据《建筑基坑支护规程》(JGJ120-99)第3.1.3条规定,基坑工程侧壁安全等级:

按照一级防护考虑,重要性系数为1.1;

2.方案设计原则和依据

原则:

安全第一、经济合理、节约工期、便于施工,确保周边建筑安全。

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2)

《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

97)

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

现场勘查及实际开挖揭示信息;

《理正岩土工程分析软件-超级土钉墙计算软件》(最新5.6PB1版);

《基础定位图》

其他相关技术规程要求

3.支护方案设计

通过相关分析计算,对本次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东南、西北、两个剖面段,主要安排如下:

基坑南侧和东侧采取土钉支护+挂网喷砼的防护措施;放坡系数为1:

0.4主要做好边坡防护及周边排水防渗工作;

基坑临北侧绿化带较近,没有足够放坡空间,开挖时放坡系数为1:

0.15,西侧临近已有建筑,并且建筑年代较早,基础结构及埋深未知,故根据现场观察估计静压力荷载过大,虽有放坡空间但不排除侧压静载对本基坑的影响:

放坡系数为1:

0.4,西北两侧采用微型桩加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措施,坡面编制钢筋网片并喷射混凝土;主要支护技术措施见施工图(附后)。

4.现场水文地址条件

4.1地下水位及类型

在勘探深度内含水层分为两层,即上层的潜水和下层的承压水。

潜水主要赋予含姜石粉质粘土中,属弱透水层,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和地表蒸发;稳定水位埋深1.8m~2.4m,高程82.9m~82.7m,水位年变幅±1.0m,3到5年内最高水位1.2m,历史最高水位1.0m。

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5m以下强风化泥灰岩中,稳定水位埋深23.0m。

该层富水性较好,属较强透水层,具有承压性,与上部潜水没有水力联系,承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径流,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

4.2土层的渗透系数

根据平顶山的地区经验,建议上部潜水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取K=1.0m/d,下部承压水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取K=8.0m/d。

本方案按丰水期正常水位埋深0.8m设计降水井。

5.水位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报告显示,拟建工程地下水位较浅,建议在基坑周围设置深井降水,场地的统一排水布置必须完善,基坑边坡周围必须进行表层硬化处理,防止边坡顶部积水和边坡在雨季遭受雨水冲刷,雨季尚需防止基坑边坡坡脚遭受雨水浸泡,应设置统一排水系统,加强雨季施工时积水排放处理;对周边应严格设置变形监测点,实施变形监测控制,确保信息化设计、施工,最终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控制。

4、基坑支护设计计算

1.降水设计

⑴、参数选择

含水层渗透系数k=1m/d,

井半径r=0.20m

水位下降值为3.55m

降水影响半径R=2S(sqrt(KH))≈22.22m

2、基坑等值园半径(R0)计算:

r0=SQRT(A/π)≈33.51m

3、基坑涌水量计算:

根据JGJ120-99规范F·0·1,按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远离边界时,基坑涌水量计算

Q=1.366K(2H-S)S/(lg(1+R/r0)

≈77.9m3/d

计算结果考虑1.2的安全系数Q=93.5m3/d

4、单井出水量计算

q=l`d/α`×24=6.288m3/d

(L’过滤器淹没有效长度3.55m;d过滤器内径300mm;a系数取70)

5、降水井井数计算:

n=1.1Q/q≈16口

6、降水井井深计算

第四层土为硬塑粉质粘土,干强度高不透水,顶层埋深10.00~11..70m降水井深度Hw设为15m,为完整井。

7、降水井布置

针对该场地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作出降水设计方案如下(具体位置见降水井施工图:

降水井井数共计16口。

降水井井深度均为15m。

降水井井径Ф400mm。

(4)有效过滤器长度不少于3.55m,井壁采用水泥井管。

降水井排水采用管道内排水系统,并在现场设沉砂池4~5个。

井内排水由泵管就近接入沉砂池,最终排入市政雨排水管道。

对于开始开挖时揭露的上层滞水,采用明排方式处理,使其不影响正常施工。

2.土钉墙与锚杆支护设计

本工程采用土钉墙加锚杆支护,四道土钉墙

5、施工组织设计

1.材料要求

(1)、喷砼及灌浆用水泥P.0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2)、钢筋HPB235、HRB335

(3)、微型桩孔径不小于130mm:

钢管:

直径DN90mm厚度不小于3.5mm焊管

(4)、喷砼:

中粗砂含泥量小于1‰,米石5--10mm等级,施工配合比水:

米石:

砂:

水泥=1:

2:

2:

1

(5)、注浆:

采用1:

0.5水泥浆,常压注浆,确保注浆饱满。

2.土钉墙施工技术要求

(1)定位放线:

按照设计图纸由测量人员准确放出每一个土钉孔位,孔位误差小于50mm;

(2)边坡修整:

采用人工清理,为确保喷射砼面层的平整,此工序必须挂线定位;

(3)喷射第一层混凝土

当形成较平顺规则坡面后,立即按照设计的配比、厚度喷射C20砼,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即使封闭边坡,下留30cm不喷射砼,以利于下一层衔接。

喷射砼在简易钢管脚手架上进行操作,喷射采用由下至上螺旋形移动喷头喷射,砼终凝(6h)后,开始进行洒水养护。

(4)布眼、钻孔

第一层砼喷射完成后,按设计位置布置土钉孔位,采用雪橇式KQL—100B型钻机和可行走式内燃空压机进行钻孔作业。

钻孔方向与坡面垂直,孔深较土钉长0.15m,退钻时,用高压风吹出浮碴。

(5)土钉主筋制作及安放

主筋按照设计长度下料,外端按照设计长度予留,以便锚头施工,土钉主筋每2m焊对中支架,防止主筋偏离土钉中心;锚杆插入前,先进行锚杆除锈,使得水泥浆牢固包裹在锚杆上;对于锚杆螺丝端用塑料纸包裹并扎好,防止水泥浆弄脏丝口。

注浆为1:

3的水泥砂浆,采用孔底反浆法注浆,当水泥砂浆从孔口溢出时,停止注浆,抽出注浆管,注浆完毕。

(6)挂网及锚头安装

钢筋网片用插入土中的钢筋固定,搭接时上下左右一根对一根绑扎,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并不少于两点电焊;钢筋网片与土钉外端的连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连接成一个整体;喷射砼:

喷射砼的顺序是先锚后喷,喷射作业时空压机风量不小于9m3/min,气压0.2--0.4Mpa,喷头水压不小于0.15Mpa,喷射距离控制在0.6--1.0m,实施土钉、锚管作业前先初喷20--30mm厚,编制钢筋网后在完成最终喷混凝土。

(7)封闭坡脚

当完成了设计的一级土钉墙后,用C20砼施作角墙,及时封闭坡脚,以利于坡角的稳定。

(8)养护:

本工程施工期间应及时对面层砼进行洒水掩护,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滞水,可用PVC管插入坡壁后再进行喷砼支护,可以将壁内滞水引出,在基坑周边设置用水点应做好防渗处理,场地的所有用水点均应设置排水沟,将水及时排入污水管网。

3.预应力锚杆施工工艺与槽钢制作安装

(1)预应力锚杆土钉墙施工与土方开挖交叉作业要相互配合,建设方指派现场协调员,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要求进行协调土方的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层(步)进行开挖,设计要求一次开挖高度在1.5--1.8m之间。

在土钉施工过程中,每层土钉施工流程是:

先挖工作面-修整边坡-预应力锚杆-设置土钉-铺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固定槽钢。

施工主要要点在北坡空间较小,每层预应力锚杆必须过凝固周期8天初次张拉,初次张力设定为设计吨位的80%,等28天后一次张拉锁定,张拉采用TL-300t测力仪,根据现场开挖情况,如果地质情况稳定性好,可以按照每层土钉位置以下300mm开挖,地质情况较差时,也可以缩短长度间隔开挖,每段留一部分原始土层作为抗滑坡支柱,待其他开挖部分施工完毕过凝固周期,方可开挖进行其余部分的施工。

(2)面层施工工艺技术要求

面层设计钢筋网片和成型钢板网片,钢筋网片采取HPB235Φ8@200mm*200mm钢筋网片布置,加强筋采用HRB335Φ14@1500mm矩形布置;喷射混凝土作业应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不易小于20--30mm;喷射混凝土时,喷头应与受喷面保持垂直;喷射混凝土面层终喷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宜为3--7d;喷射混凝土面层中分布钢筋应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敷设,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4.微型桩施工技术要求

(1)测量定位:

仪器定位,桩位一线,桩顶标高控制在统一的位置。

(2)成孔:

小型工程钻机成孔,孔斜率小于1%,孔深误差小于50mm,桩径误差小于10mm。

路面砼无法使用小型钻机钻穿时,应采用水钻引孔钻穿砼面后再进行施工。

(3)插管:

对中插入钢管,不得偏心,钢管采用Φ90mm壁厚不小于3.5mm的钢管,钢管壁点梅花眼,钢管长12m,要居中且竖直,注浆前管上口先密封。

(4)填石:

采用5--10mm米石,均匀填注,严禁异物入孔,并震动钢管使其密实。

(5)注浆: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水灰比约1:

0.5的水泥砂浆,二次压力注浆,确保密实,注浆压力0.4--0.6Mpa,每米注浆不少于30kg水泥。

5.土方开挖

本工程土方开挖应严格遵循分层分段开挖、随挖随支护的原则,分层高度为1.5--1.8m不得超过2m,分段长度根据现场情况一般为15--20m。

若遇砂层施工开挖,分层开挖高度严禁大于1.5m并严格控制分段施工。

开挖坡度按照设计要求执行,不得出现倒坡现象,一旦出现倒坡,必须进行现场局部加固补救措施。

土方开挖与基坑支护施工应相互配合,协同作业,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各自合理安排施工作业内容,全力服务于工程整体进度(施工进度详见后附表)。

土方开挖严禁破坏已施工完成的支护结构。

6.检测

为了保证基坑及毗邻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及监测支护工程的变形情况,基坑支护工程应进行变形监测。

此部分工作宜委托有测绘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

6.1、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的目的

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

将现场测量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保证施工安全,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2、基坑允许暴露时间及基坑边堆载要求

1、本基坑为临时性支护,根据本工程具体地质条件及环境,基坑设计允许暴露时间为:

6个月。

2、本基坑设计附加荷载为10KN/㎡,在基坑未封闭之前,基坑周边1.5H范围内(H为基坑开挖实际深度)严禁超载。

离基坑边1.2m范围内严禁堆载。

6.3、监测内容及工作量布置、基本要求

6.3.1、地下水位变化和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监测

抽降地下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沉降以及由此导致基坑周边的建(构)筑物及城市公共设施的变形。

降水对地面及建(构)筑物沉降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抽降漏斗形成过程中由于降水井质量低劣,随着水力坡度增大而大量涌砂,细颗粒被井水携带排出,产生潜蚀和管涌,结果导致粗颗粒重新排列压密进而引起沉降;二是地下水位下降,动水位与静水位之间的地基土层中的重力水被疏干,引起有效应力的增加所产生的附加沉降。

因此对此部分的监测可主要监测地下水含沙量的监测,周边建筑物沉降的监测可与下文的沉降观测合并进行。

6.3.2、监测点的布置

基坑边壁顶部水平位移与垂直沉降的测量,测点选在边壁顶部的中间,或局部地质条件不利地段,在基坑四周均匀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点,间距为10--20m,一侧最少设置三个以上,设置在基坑口开挖线外500mm以内,采用铁钉或红油漆做出标记。

在基坑周边楼房重要部位设置沉降观测点,如果没有固定建筑,可以另外设置比较安全的地方,做好观测固定点,观测具备水准仪和经纬仪,以便观测基坑有无下沉或变形。

各观测点均用红漆△做出标志。

变形观测必须按照有关要求进行,观测点位置必须满足相关要求,测量精度要求达到建筑测量等级二级要求,即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0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3.0mm。

6.3.3、基坑变形监测基本要求:

监控值:

是设计过程中的控制值,有时可以用最大允许值作为监控值。

报警值:

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处理应急措施的值。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监控值:

30㎜;报警值:

25㎜

(2)、基坑周边地面沉降:

监控值:

30㎜;报警值:

20㎜

(3)、基坑降水含沙量:

监控值:

1/1万;报警值:

1/2万

6.4、沉降观测方案

6.4.1、沉降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本方案所依据的有关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4.2.设立水准基点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根据有关规范,在施工区附近(变形范围外)共布设供沉降观测使用的三个水准基点。

6.4.3.沉降观测周期安排

初始值观测基坑开挖前即进行,基坑在开挖过程中,拟每4~5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完毕后(基础施工期间),拟每周左右观测一次,直至基础施工达到±0.00层为止(期间如遇异常沉降、长时停工、暴雨积水等特殊情况时适当增加观测次数),观测次数根据基坑沉降的具体情况而定。

6.4.4.每次观测时需详细记录天气情况、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情况,以作为资料整理、分析的一种依据。

5.4.5.每次沉降观测完毕后,下一次观测时应向有关部门提交上一次临时观测资料。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总的工程技术报告书。

6.5、水平位移观测方案

6.5.1水平位移观测目的

为保证基坑在开挖过程及开挖后基础施工中的安全,根据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有关规范要求,应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观测,以测定位移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5.2水平位移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方案所依据的有关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水平位移精度要求:

观测精度按二级变形测量要求进行,即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mm。

3、水平位移观测周期:

水平位移观测周期与沉降观测周期同步。

4、使用仪器及其精度:

瑞士产徕卡TCR702激光全站仪配合笔记本电脑野外自动采集数据。

内业计算软件:

清华山维EPS98(商品化软件)

仪器精度:

测距2mm±2ppm测角±2〃

6.5.3水平位移观测点及基准点的布设

1、观测点的布设

水平位移观测点布设13个,

2、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布设:

为满足位移观测的高精度要求,作为位移观测的工作基点均不能离建筑物太远,因而工作基点本身可能产生变动,为了检查与测定工作基点的位移,通常需设置基准点,以便对工作基点进行定期的检核。

此工程共布设2个在变形范围外的基准点和3个工作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现场调整)。

6.5.3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由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主要位移方向均向基坑内,因此主要选用测边角法或视准线法(测小角法)进行:

1、测边角法:

根据基坑及施工现场通视情况,大部分监测点不便选用测小角法,则采用测边角法:

在工作基点安置2″级激光全站仪,定向后,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测定所有的监测点的角度及距离,计算出各观测点坐标,对相邻两次观测周期的成果进行比较,可计算出位移量。

2、测小角法:

在工作基点安置2″级激光全站仪,照准另一工作基点进行定向,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测定基坑同一条边缘上所有的监测点的角度,由两观测周期间同一观测点角度之差可计算出监测点的位移量。

6.6、基坑后期监测事项

(1)、在后续施工监测中,应注意坑边堆载:

不得大于10kN/㎡。

在基坑未封闭之前,基坑周边1.5H范围内(H为基坑开挖实际深度)严禁超载。

离基坑边1.2m范围内严禁堆载。

(2)、严禁向坑壁大量排水和用水浸泡基坑四周的土体,应尽量避免地表水流入基坑。

(3)、在施工地下室时,严禁停断抽水的电源,,以防水位回升造成重大损失,后续施工单位应与基坑降水工作密切配合,确保安全,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4)、不得在原支护体系条件下超挖,否则有可能导致基坑变形过大,甚至出现更大的险情,给工程带来安全质量隐患。

(5)、在基坑开挖完成后的一个月内,应加强变形观测工作。

6.7、基坑变形监测周期及信息化施工

本工程临近建筑物及基坑周围土体沉降观测工作从降水井开始抽水直至结构施工至基坑回填且降水井停止抽水或抽水出砂率得到完全控制结束。

基坑位移观测工作从支护结构施工开始至结构施工至基坑回填结束。

本监测系统可以全面地监测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应力状态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监测点及监测仪器均应按相关要求设置,保证其整个监测过程中能正常使用。

各变形监测点及各监测仪相应的初始值均应在施工前取得。

监测工作须遵照以下原则进行:

1、降水前期出砂率较大时临近建筑物沉降观测须每天监测一次。

2、土方开挖过程中每整体下挖一层须监测变形一次。

3、土方停挖后初期隔天观测一次,如情况正常,各项观测指标趋于稳定,可每7天监测一次。

4、发现异常情况,须加密监测周期,每天不少于二次。

5、土石方开挖完毕,基础及地下室施工期间,情况正常时,每周观测一次,地下二层施工完毕后,每半个月观测一次,地下一层施工完毕后,每月观测一次。

对监测所得数据,必须立即整理分析,以图表的方式将结果汇总。

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当监测结果超出预警指标:

差异沉降大于3%,基坑上口位移大于3cm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会同相关单位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以避免工程事故,减少损失。

6.8、信息化施工及预警指标出现后的措施

1、信息化施工

对监测所得数据,必须立即整理分析,以图表的方式将结果汇总,交由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查。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用监测信息指导施工,以保证基坑开挖能安全地进行。

本工程采用分层开挖,每一层土开挖,监测系统都能测到支护边的位移,观测是连续进行的。

因此,一般来说,在险情出现以前,监测数据早有反映,完全可以避免险情出现时再来采取措施。

2、预警出现后的措施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某一部位出现监测数据急剧变化,应放慢基坑开挖速度或停止施工。

如果监测信息反映出变形,向预警指标发展,则停止施工,加密监测频度,并立即分析原因,采取以下措施:

在基坑底部用槽钢或工字钢进行内支撑,内支撑支在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