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94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docx

校本教材临淄的传说

临淄的传说

一、矮槐树的传说

辛店街道的矮槐树村原先不叫矮槐树村,因为齐宣王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叫宣王店。

那么,后来为什么改名叫矮槐树村了呢?

这里有一个传说。

    宋朝初期,赵匡胤刚刚做了皇帝,局势不稳,很多地方发生了叛乱。

赵匡胤多次派兵平叛,但是都失败了。

眼看叛军无恶不作,祸害百姓,越来越猖狂。

没有办法,赵匡胤只好亲自出征,带兵与叛军决一死战。

    赵匡胤和将士们一路行军,刚刚到达叛军的地界,就被早早得到消息、有所准备的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叛军一路追杀过来,他只好率领军队节节后退。

由于连日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到了临淄境内的一个小村庄,再也走不动了。

叛军见追不上赵匡胤,也就撤回去了。

    赵匡胤在随从的陪同下来到村边的小河旁,见河水清澈见底,就蹲下身子,用手捧起水来洗脸。

结果水溅到了龙袍上,把龙袍弄湿了。

他脱下龙袍随手挂在河边的一棵小槐树上,自己也在小树旁边的石头上躺了下来,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

    他一觉醒来,发现身上酷热全无,浑身清爽。

向旁边一望,见小槐树和挂在上面的

龙袍替他遮挡了阳光,让他睡了一个好觉。

小槐树的叶子特别浓密,微风吹来,树叶发出欢快的声音,不由得龙颜大悦。

他站起身来,派人从树上拿下龙袍,重新穿在身上,更觉得精神抖擞,多日以来的劳累和疲乏一扫而光。

他很仔细地看了看这棵树,记下了它的样子,然后率军离开了此地。

    后来,赵匡胤一举消灭了叛军,稳定了江山。

他想起在临淄的经历,就派人采集这种树的种子,遍地种植。

奇怪的是,所有种下的树都和他挂战袍的那棵槐树一样,虽然枝繁叶茂,姿态优美,却怎么也长不高。

人们便传说这是龙袍压顶的缘故。

    从此以后,人们给这种树起了个名字,叫“矮槐树”或“倒垂槐”,宣王店村也改名叫矮槐树村。

二、马莲台的传说

马莲台位于齐陵街道齐家终村东南边,是古代山洪冲刷而成的一处自然黄土高台。

台约高20米,四周沟壑纵横,群峰相抱,是一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游览景点。

每到5月刺槐花盛开的季节,阵阵飘来的槐香,举目望去,沟壑上下,形成了珍珠般的银帘;到了9月,秋意浓浓,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遍崖的酸枣像颗颗玛瑙珍珠撒遍山野。

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马莲台上生长着一种榆树,长出来的榆树枝是扁的,其他地方没有,这种奇特的树给马莲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沿着山涧小路前去,山沟内有一大片卧石,人称石海,石头的样子千奇百怪。

有的呈怪兽状,有的呈乌龟形,每一块都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相传在明朝年间,临淄城内有个姓钟的官吏厌恶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便弃官隐居在临淄,过着躬耕田亩、亲事农桑的田园生活,自称稷山居士,后人称为钟居士。

清明时节,钟居士到马莲台游玩,见这里沟壑纵横,槐树成林,串串洁白的槐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禁不住陶醉于其中,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传说还有一位麻脸老妪与他共同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善事。

    1644年,随着清兵入关,明朝败落,京城失陷,清兵到处征伐,民不聊生。

百姓们四处逃生避难,山外的的百姓携老扶幼,四处寻找安全之处。

在此关键时刻,人们扶老携幼来到马莲台,只见一位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伫立在高台之上,不时地挥动着双臂,呼唤着百姓们。

于是,百姓不顾一切的逃到了马莲台。

数日后,清兵退去,硝烟散尽,化险为夷,保住了民众的一次次平安,马莲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事后人们观看了自己的藏身之地,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相信一座小小的土台和两间狭窄的草庵,如何能容纳下几千人?

而且谁也没见过谁,让人不可思议。

人们认为老妪和钟居士是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化身,是和平的化身,人们的救星。

事后人们为了过平安、祥和的生活,就集资在此修建了坛域佛刹,前为白衣殿,后为文昌殿,供奉文殊菩萨。

从此马莲台方圆百里,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马莲台现存清代石碑四块。

一块是清朝康熙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立的《马莲台碑》,一块是清朝乾隆年间立的《重修碑记》,一块是清道光十四年三月立的《外庄布施碑》,还有一块是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日立的《重修碑》。

如今,马莲台是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临淄地区的旅游风景区。

三、天堂寨的传说

天堂寨位于临淄区边河乡坡子村以南的山岭中,景色秀美。

边河乡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主要有6座山峰,峰岭相连。

天堂寨是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509.4米。

山上植被完好。

一眼山泉隐在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和几棵树杆黝黑、枝叶茂盛的柿子树下,泉水从洞内的石中溢出,形成一线,垂直而下,汇入池中。

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

泉水含多种矿物质,比一般水重,当地老百姓说,泉水不但能解渴,还能治病。

这就是传说中的“金茶壶”。

在对面的山上还有一泉,叫“银茶壶”。

再绕山转谷、曲曲折折的前行数里,便望见了天堂寨所在的主峰。

    传说天堂寨是唐赛儿所建,因而又叫唐赛儿天堂寨,山也由此而得名。

唐赛儿是明初农民起义女领袖,山东滨州蒲台人。

家境贫穷,自幼随父习武,年纪轻轻就武艺超群。

那时山东连年灾荒,加上长期战乱,人民吃草根,啃树皮,生活十分贫困。

朝廷修运河、筑宫室,徭役不断,征敛不息,人民生活陷入绝境。

唐赛儿的父亲被抓去服劳役之后,她与丈夫林三随群众冲入官府要粮吃,林三惨遭杀害,其父也悲愤而死,母亲病饿身亡,她忍无可忍,决心率众起义与官府拼命。

她利用白莲教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来组织群众,自号“佛母”,称能预知未来,并能剪纸为马,撒豆成兵,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

她不辞劳苦往来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发动群众。

永乐十八年一月,她率领部分群众来到益都西南山区的卸石棚寨驻扎,发动了震撼明王朝的农民起义。

    她率义军一举攻克军事重镇青州,夺取武器,开仓赈民,然后胜利返回山寨。

青州卫指挥使高凤率兵追击,被埋伏在山峪中的义军团团包围。

夜间,唐赛儿的人马突然发动袭击,高凤丧命,千余名官兵被歼。

山东地方官吏惶恐不安,三司联名报警。

明成祖朱棣大为震动,立即派遣官员赶往卸石棚寨招安,但遭唐赛儿坚决拒绝,朱棣又派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山东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总兵官,带领5000人马前来镇压,把卸石棚团团包围。

唐赛儿派人到敌营诈降,夜间突然向防御薄弱的敌营猛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仓惶逃窜,都指挥刘忠中箭身亡。

天明柳升得知中计,急带大队人马前来镇压,但义军已不知去向。

第五白马关的传说

古时曾有“临淄为京,小寨为城”之说。

现在的边河乡小寨村,距齐国故都西南60里,相传就是齐国的小城寨。

小城外围山连山,岭接岭,在山岭的峰背上,原筑有古齐长城。

在鞍口的要塞处曾有汉代时期所筑的雄关,在明朝中期又几经修缮。

    战国后期,诸侯混战,各国百姓苦不堪言。

齐国为了避免战乱、发展经济,采取了先攘外,后治内的策略,在与邻国交界处,选择有利地势设城堡,派兵驻守,抵御外侵。

当时的小寨森林茂密,地形复杂,是易守难攻的要塞之地。

同时,小寨城既靠近边界又与齐国都城临淄相隔不远,是个很重要的城关口,齐军就在山岭上修筑长城,在要塞处设关镇守,形成了一道牢固的防御屏障。

    守卫小寨城西的关隘统帅,是一位名叫田强的大将,他英俊威武,作战勇敢,韬略过人,治军有方。

他对当地百姓十分爱护,严令士兵不得扰民,还经常帮助百姓打井修渠、收割庄稼。

因为他的坐骑是一匹白马,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为“白马将军”。

在白马将军驻守期间,小寨周围平和安宁,人们安居乐业。

    有一年,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前来进犯。

当时那里有一条河叫大镇江,河上有座三孔石桥,河的东岸有片开阔地叫大治田,两军在大治田进行了殊死战斗。

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夜,次日黎明,两军各自撤回,处于僵持罢战状态。

白马将军看到遍地死伤的士兵,心里又难过又愤恨,他下定决心,要为保家卫国决一死战。

天刚蒙蒙亮,白马将军召集剩下的将领和士兵,对他们说:

“现在敌众我寡,长期拖下去,我们必定全军覆没,敌人很快就会打进我们的都城临淄!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国家,大家跟着我冲向敌营,先打败敌军的气势!

”说罢,他打马向前,将士们跟随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军的营寨冲杀过去。

敌军经过一夜的战斗,准备好好休整一下,正在此时,却听得人喊马叫,只见田强将军的白马已经冲进了阵营,这突如其来的阵势把他们惊得一下子都蒙了,手忙脚乱地去拿武器,整个军队混乱不堪,齐军趁乱杀死了大量敌军。

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与敌军对抗了一阵以后,赶紧杀出重围,迅速回营。

此时,敌军已经从混乱中省悟,在将领的指挥下追击齐军,齐军与敌军在大镇江边再次相遇,双方重新展开了战斗,两国军队杀得天昏地暗。

    这时正值夏秋季节,是小寨地区雨水最多的时候,只见一阵风吹过来,不远处的三孔桥上方出现了一片祥云,一位仙人鹤立云头,手执佛尘呼风唤雨。

霎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雨水造成山洪爆发,泥沙和山石随着洪水倾斜而下,一向水流平缓的大镇江此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周围的百姓纷纷前来助战,因为熟悉地形,又有百姓的帮助,齐军很快撤离了战场,回到了山上的关城,而困在河边的敌军则被暴雨和山洪搞得进退不得,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残兵败将狼狈地退了回去。

战斗结束后,仙人畅然而去,只在巨石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齐军大获全胜。

从此白马将军的队伍威震边塞,敌人再也不敢来骚扰,百姓得到了安宁。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白马将军,就将他曾经镇守过的小寨城关叫白马关。

后来,在关口正北处的玉皇山顶修建了庞大的庙宇。

在主庙堂中央塑有田强大将军塑像。

当地人们非常感激三孔河上的神人,将三孔桥改名为仙人桥,仙人在桥上留下的脚印,叫仙人脚。

现在,仙人桥、仙人脚还清晰可辩。

从古至今,当地人都将小寨看作是有神仙保佑的风水宝地。

       

    1988年4月20日,原辛店街道王朱小学教师曹成章曾经对石鼓的传说调查和采访过当时62岁的王朱村村民曹植民进行过采访,并将采访情况收入了《临淄民间文学集成》一书,2007年6月,临淄区文化局工作人员对事故的传说重新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临淄区闻韶街道办事处石鼓社区居委会,原来叫石鼓子,也叫石鼓村,村里有一尊石鼓。

这个石鼓原来在村子的东北部,埋在地下1米的地方。

石鼓高165厘米,底边直径120厘米,上面布满雕刻图案,从上到下共装饰着三条纹带,每一条纹带宽10厘米。

第一条雕刻的是夔龙纹带;第二条雕刻的是恐龙纹带,恐龙作爬行状,头上长着角;第三条刻着龙凤纹。

三条纹带都是阳刻,纹饰生动,构图严谨,构图古朴典雅。

鼓的下半部分挖凿了四个石龛,石龛一大三小,每一个石龛内都有一尊坐佛像。

    关于石鼓,有这样一个来历:

汉朝的时候,有一面石鼓,传说是一面神鼓。

人们便将它运往京城,准备献给皇帝。

他们抬着石鼓从遥远的地方往京城走。

这一天,走到临淄地界,因为长途跋涉,十分劳累,就坐在大树底下休息。

忽然,听说有人造反,打进了京城,天下大乱。

抬石鼓的人在一起商量,如果把它抬进京城,能不能见到皇帝难说,连自身的性命保也不住,干脆将石鼓放在了这里,各自逃散回家。

从此,这个石鼓就在放在了临淄。

好多年过去了,从没有人知道它是一面神鼓。

朱元璋小时候替人放羊,有一天,他正赶着羊群从这里路过,碰到石鼓,顽皮的他随便拿着放牛鞭,用鞭子杆敲击起来,结果发出了震耳的“咚咚”声,好像战鼓擂响,附近人们听到鼓声纷纷赶来,看到这种情景大吃一惊,都说:

“哎呀!

这面石鼓在这里呆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能够敲响它,这个小孩了不得,这一定是一面神鼓。

”于是,人们就将这面石鼓抬到了村子里,把这个村子叫“石鼓子”。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村里的人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面石鼓只有能做皇帝的人才能敲响,更认为这村子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据文物专家考证,这个石鼓是汉代人制作的,下边的佛龛造像,是破坏了原来的图案挖凿而成,推断是后代人刻制的,从上面残存的“比丘”、“十五”等字迹的风格推知,应该是南北朝时期佛徒们刻制的。

至于朱元璋是否敲过这面石鼓,只是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黄海边上有一个小村.名字叫仁义里村。

有一天,村里一户姓王的人家掘井时,掘出一块石鼓形状的石头,上面刻着两条蟠龙,昂首翘尾,好象要腾空飞去。

人们见了无不啧啧称奇。

王氏兄弟便跪到村西小山上,请慈云观里的吕道长,到村里去看看这快非同一般的石头。

这个吕道长曾云游四海,见多识广。

看了石鼓连声说:

“宝物,宝物。

这是一块天生地长的石鼓,凡夫俗子是敲不响的,只有大国之君才能擂响。

”众人不信,纷纷用石头,棍棒等物敲打,果然寂然无声。

吕道长指点王氏兄弟:

“现在齐国国君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你们应该把此宝物献给他,说不定齐桓公会对你们兄弟加封受赏。

王氏兄弟听了吕道长的话,便邀请了八个好友,抬着石鼓奔向齐国。

由黄海之滨到齐国国都临淄远隔千里,他们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劳奔波,好不容易来到牛山,趟过淄河,又走了十几里地,来到临淄城南的一个村庄边下。

他们实在累及了,便在路边休息。

这时,一个十二三岁的牧童走过来,好奇的用鞭杆敲打了一下石鼓。

石鼓便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王氏兄弟等人大为吃惊。

他们想:

一个十二三岁的放牛娃,竟能把石鼓敲的震天响,齐国大地真是人杰地灵的大帮。

如果把石鼓抬进城里献给齐王,看来,不但得不到什么封赏,说不定落个欺骗国君的罪名。

于是,他们沮丧地扔掉石鼓,垂头丧气的返回去了。

从此,城南这个村庄就叫石鼓村,石鼓在这里无声无息待了千百年,后来,有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不过,石鼓村的人们至今传诵着这个传说故事。

现在的石鼓村,因为城区的扩建,已建起了栋栋楼房。

成了石鼓新村生活区。

石鼓村的人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第六蒋八缸的传说

相传元朝末年,山西省有个康百万,有八大缸银子。

在年近花甲的时候,他得了重病,整天躺在床上迷迷糊糊。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家里的银子在说话。

银子公公说:

“孩儿们,我们要走了,财神爷安排我们到别家去,你们赶快准备准备。

”其中一块银子说:

“为什么我们要走?

”银子爷爷说:

“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始有终的。

我们在这里的任务完成了,上天眷顾好人,谁家行善积德,就安排我们到谁家去。

”说完,领着银子银孙们走了。

康百万心里着急,一下子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他不放心,连忙唤管家去查看,果然如此。

立即派人阻拦,结果没有拦住,却把盛银子的一个缸沿锛下一块来。

    康百万的儿子康公子骑上马带着那块缸沿到处寻找,找呀找呀,找了三七二十一天。

这一天来到洪洞县,又累又乏,正在着急,被一个叫袁子然的人领到了自己家里住下,又给他端来了饭菜。

吃完饭,主客闲聊时,袁子然告诉他:

他妻子刚刚添了喜,前几天到庭院去埋小孩衣,刨出了八缸银子,这真是喜上加喜。

康公子听了就说;“你能让我看一看那些盛银子的缸吗?

”袁子然说:

“当然可以!

”二人立即去看,见其中有一缸沿缺了一块,康公子就把带来的缸沿一对,就说:

“可巧就是我找的那个缸,我家的八缸银子跑到你家来了,看来这些银元俺家担不了,你这小孩真有福气呀!

他叫什么名字?

”主人说:

“俺姓袁,在东棚里生的他,先生,你给起个名字吧!

”康公子说:

“就叫他袁东棚吧!

    袁家对康公子好酒好菜的款待了几天,临走时,袁家又给康公子放上好多银子,康公子说什么也不要,说他担不的。

袁家就给他烙了许多干火烧,让他带着路上吃。

    康公子离别袁家回家,路上碰上个年轻媳妇在挑水。

他的马渴了,想要喝水,康公子就向那媳妇要水饮马。

挑水媳妇很善良,就答应了。

马在饮水的候,不小心把水罐打破了,没法子,康公子就把袁家给他烙的那些火烧给了她。

挑水媳妇也没有拒绝,说:

“人出门在外,谁也能碰上难处,这火烧按说俺不能要,可是俺家里穷得连水罐也买不起,俺要是空着手回家,怕公婆骂俺,俺就不客气了,谢谢先生。

    这挑水媳妇婆家姓蒋,和袁子然家是亲戚,因为袁子然家生了小孩,她要去送米面(送米面:

临淄风俗,亲友对生孩子家的一种帮助和慰问),因家里穷买不起礼物,就带上了康先生送的那些火烧。

    到了袁家,姓蒋的媳妇放下礼物,袁家一看是自己亲手烙的火烧,就忙问是怎么回事?

姓蒋的媳妇就把火烧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袁家说:

“世上真是无巧不成书,袁家烙的火烧又回袁家了。

”并把康先生到他家寻银缸的事也说了。

两家人都感到很神奇。

    蒋家的媳妇吃完酒席要回家,袁家知道蒋家贫穷,就给了蒋家媳八块银子,蒋家媳妇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到了家,媳妇和公婆一说,公婆高兴得了不得,说:

“皇上已经下了旨意,要咱移民到山东,我们要携家带眷到山东省临淄六天聚(六天务)一带安家,这些银子正好当盘缠。

”  

    后来,蒋家到六天聚安好了家。

有一天夜里,蒋家媳妇忽然听到家里的锅碗瓢盆乱响,起来一看,只见银子灌满了她家的锅碗瓢盆,还流了满满的一地,赶忙叫起丈夫和公婆起来收拾。

第二天,公公到街上买了缸装银子,正巧装了满满的八大缸,庄里人知道后,都叫他蒋八缸。

当时蒋家庄子一带,一片荒草,没有人居住。

蒋八缸因有钱,就在此买了一片庄田安家,后来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就建了一个小村庄,叫蒋家庄子。

    到了明朝末年,姓蒋的逐步败落,姓刘和姓王的两姓在此定居,至今此地仍称蒋家庄子。

第七金山的传说

说起金山话就长了。

听老人们说,早先张天师东巡咱这齐国故地,大老远就看见一座高山金光四射。

张天师说:

“此山祥光普照,护佑四方,百里之内代代出贤人。

”果不其然,咱这金山还真有灵气。

你看贾思勰、房玄龄、薛凤祚、蒲松龄等,真出了名人无数。

从张天师来过以后,这山就名叫金山。

金山周围民风纯朴,老百姓吃苦耐劳、贤孝仁厚、秉礼重义,世代相传。

听老人们说,早先咱这里有一户人家,孩子名叫来福,一家三口靠来福他爹勤苦劳作度日,日子还算过得去。

但这里常年缺水,凡吃水都得跑老远出去挑。

来福他爹白天种地除草,不明天就到外地挑水,日子过得很苦。

今年盼着明年好,夏布衫子套棉袄,也不知道啥时是个出头的日子。

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还真是。

这一年,正好天大旱,来福家房子又失了火,要住无房住,要吃没粮吃,喝水还得到十里外去挑。

来福他爹终于一病不起,撇下来福娘俩撒手走了。

孤儿寡母日子难熬,来福他娘哭瞎了双眼。

庄里乡亲帮忙,搭了两间草棚子遮风挡雨。

那年来福才13岁。

俗话说:

寒门出孝子。

来福从小知道疼娘,他既勤劳又孝顺。

夏天种地种瓜,冬天上山砍柴卖钱,给母亲买药治病。

为了多挣几个钱为母亲治病,他没白到黑的忙活,伺候好了娘亲再干地里的活。

这一年那瓜长的特别旺盛,结的瓜又大又甜,挑到集上能卖好价钱,终于给母亲治好了眼病。

他的孝心感动了山神爷爷。

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汉跟他说:

“金山里面有一位姑娘,在那里赶着金马驹子推碾,你若打开山门,那姑娘就能做你的媳妇。

”他想:

若找上个媳妇在家做饭,织布,孝敬娘亲,我就能放心的种地种瓜了。

他向白胡子老爷爷说:

“找上媳妇就能更好的孝顺俺娘了,可是我怎么能打开山门哪?

”白胡子老汉说:

“打开山门的钥匙就在你种的瓜地里。

太阳出来之前,你到瓜地里从东向西迈七七四十九步,从南边向北迈七七四十九步,那个最大的稍瓜就是打开山门的钥匙。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来福按老爷爷的话找到了一个又长又大的稍瓜。

来到山边对着金山大喊一声:

“我来了。

”只听轰隆隆一声,山门大开,只见里面楼台亭榭,金光闪闪,树是金的,果是金的,庄稼、花草全是金的,他什么也不稀罕。

他揉揉眼睛向里望去,果然大老远就看见一个长得挺俊的姑娘,赶着金马驹子,在那里碾金豆子。

来福向姑娘诉说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恳请姑娘嫁给他,一块孝顺娘亲。

这姑娘见他老实忠厚,是个孝子,就答应嫁给来福,他们把娘接来一块过起了好日子。

可是,这来福不是个贪财的主,金银财宝不稀罕,心里还是挂挂着那二亩瓜地,他要搬回人间靠自己的力气过日子。

他把这主意和媳妇商量后,一家人又搬回了自己的家。

他种豆种瓜,打柴采药;媳妇在家织布、做饭,孝敬娘亲。

不几年盖起了新房子,还添了一对儿女,一家人母慈子孝,从早到晚,满院子欢声笑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咱这金山周围种的西瓜都是沙瓤的,羊角蜜甘甜喷香,红种子、小红瓜、蛤蟆酥甘甜酥脆。

听老人们说,这都是来福给咱传下来的优良品种。

人生有穷富,莫忘父母恩。

珠宝不为贵,最贵是孝心。

第八九仙庄的传说

从前,孙家徐姚有一个大财主,叫孙文东,

他一生行善积德,威信很高。

这年冬天,他骑着马到广饶一带去

催租,回来的路上,来了一阵旋风,把他的马夫和马全都卷走了,

他自己也摔在地上,昏了过去。

过了好久,他醒了。

看见了天上的星,约摸快半夜了;动了

动身子,浑身疼的要命,他发现自己的骨头都摔坏了,肚子饿得象猫爪挠,躺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不由得悲从心来,想:

人都说好心会有好报,我一辈子行善积德,却落得这么个结局?

怨哪!

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哭着哭着就昏过去了。

迷迷糊糊中,孙文东似乎听见有人跟他说话,睁眼一看,只见身边有9个白发老头,还跟着一群童子。

一个老头问孙财主:

“你这位老人为什么躺在这里?

    “俺上广饶催租,回来的路上,给旋风摔到这里了。

    “你是孙家徐姚的孙文东吧?

    “嗯。

你怎么知道的?

    “某年某月,你见到一个孩子,饿晕了,就抱回家,救活了,又给了他十两银子。

某年,三个月没下雨,地里不收成,你就不收租子,还开仓放粮呢。

    说着,其中一个老人给孙财主从上到下给他按摩了一遍,奇怪,他浑身就不疼了。

又一个老人给了他一粒米,叫他吃了,更奇怪的是,他居然也不感到肚子饿了。

    孙财主懵了,这是遇上哪路神仙了?

就向老人和童子们询问,他们都不肯说。

最后,一个老人说:

“天不早了,我们得去蓬莱赴宴,你也早回家吧,你的老婆和孩子都在家里盼着你回去哪!

”说完就要走。

孙财主还没有弄清楚他们的来历,不让他们走。

没办法,老人只得叫一个童子留下,嘱咐他把孙财主送到一对碾盘大的石头上。

    一路上,孙财主不停追问自己马夫的下落,童子只好告诉他:

“附近有个庄,叫孙家庄,庄里的大人不干好事,净作恶。

有个叫齐大牙的武士知道此事后,把庄里的人杀了个精光。

这些恶人是该杀,但是小孩没错,是不该杀的。

齐大牙杀多了人,也犯了罪。

官府要捉他,他就更名改姓上了你家,还给你当了马夫。

刚才那阵旋风刮来,就是为了带走齐大牙。

你的马夫齐大牙要去接受惩罚,回不来了。

”孙财主又问:

“你们都是什么人?

为什么我只吃了一粒米,就不感到肚子饿了?

”童子笑了笑说:

“给你吃的那粒米,是仙人吃的,吃了加寿十年。

这叫善有善报。

说话间就到了那对碾盘大的石头处。

童子说:

“这是块风水宝地,你在这儿坐一会儿天就亮了。

这儿离你家还有十多里。

”说完也要走。

孙财主非要知道童子叫什么,也好日后报答。

童子说什么也不告诉他,他就拽着童子的衣服,死活不放。

两个扯扯巴巴,浪费了很多时间,鸡叫了。

听见鸡叫,童子急了,说:

“我叫九仙童。

”说着,一抖孙财主手中的衣角,眨眼不见了。

孙财主坐在石头上,想:

我这不是作梦吧?

咬咬指头,感觉很痛,看来不是做梦。

过了一会儿,天亮了。

他看了看,南面真是孙家庄。

进庄看了看,人都死了,他才知道夜里遇上的是真事。

他回家后就拿出一大半财产,在夜里坐过的大石头处,修了一个庙,叫“九生堂”。

在那天夜里,他心里着急,把“九仙童”听成了“九生堂”。

庙修起的那天夜里,童子去找孙财主,说孙财主弄错了,他是九个仙人的童子,叫“九仙童”,不叫“九生堂”。

可是庙修好了,又不能拆。

再说“九生堂”建起后,去烧香磕头的很多,香火旺盛,加上这儿风水好,人们纷纷搬来居住,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就叫九仙庄。

高阳馆外酒旗风

民间有一传说,‘高阳酒一醉三年’。

据传说,有一年,一位商人到了高阳城,进了高阳馆,喝酒时,感觉到酒特别香,喝起来没有够,主家怕他喝醉,劝他不要再喝。

商人不愿意了,就说:

“你不就是要银子吗?

我有。

”酒家看了看笑道;“我是怕你喝醉了,我的酒却不一般,喝醉了却是一醉三年。

”商人不信,说;“哪我今天就要喝醉,我要是喝醉了,三年以后你再去我家拿钱。

”酒家一看没有了办法,说“客官,你住在贵庄,尊姓大名,怎样称呼,给我写好了,到时候我好去找你讨账。

”商人拿过纸笔,把自己的住址姓名写的一清二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