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淮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河.docx

《淮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淮河.docx

淮河

淮河

淮河,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

洪泽湖以下为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下洩。

主流通过三河闸,出三河,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87,000平方公里;另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

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是水利部直属淮河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

淮河水利委员会为副部级建制。

河流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

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由于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现状淮河分为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

整个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1亿m³,其中淮河水系453亿m³,沂沭泗水系168亿m³。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0.2‰。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县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淮河镇的交界处,干流全长1000km。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

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区,一般高程200—500m,沙颍河上游石人山高达2153m,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别山区高程在300一1774m;东北部沂蒙山区高程在200一1155m。

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为100—200m,南部高程为50—100m,东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

淮河干流以北为广大冲、洪积平原,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苏北平原高程为2—10m;南四湖湖西为黄泛平原,高程为30—50m。

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

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

  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

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60平方公里。

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

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

北部萧、濉、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

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

  淮南主要是山丘区,西部大别山以白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别为1774米和1729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向东北延伸直抵洪泽湖以南,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张八岭的北将军山为399米,沿淮寿县以下有浅山分布。

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平均为0.02‰,沿途流经峡山、荆山、浮山三处峡口,形势险要。

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总控制面积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

干流平槽泄量:

洪河口至正阳关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涡河口为25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至洪山头为3000立方米每秒。

两岸支流众多。

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芡河、涡河、漴潼河、濉河等,还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远流长,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灌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流程较短,具山区河道特征。

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岗湖、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灵、泗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

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

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

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

虽然治理标准尚低,洪涝灾害尚很严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绩是很大的,除害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蓬勃发展,淮北地区已形成了煤、电能源基地和粮、棉基地,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淮水来历

  据传说:

三千年前的同一片夜空下,一轮蛮荒的月亮。

一条河在芦苇与野草中静静地流淌,一种叫“淮”的短尾鸟一群群地栖息在河边,停止了白日的聒噪;偶尔有野兽的叫声,那是从山上如盖的森林中发出来的。

弱肉强食的规则使山、水、鸟、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平衡与平静。

  这条奔流不息的河因为生存着大量叫“淮”的鸟,而以“淮水”得名。

水系组成

淮河水系

  淮河干流自西向东,经河南省南部、安徽省中部,在江苏省中部注入洪泽湖,经洪泽湖调蓄后,主流经入江水道至扬州三江营注入长江。

河源至洪河口为上游,长360km,落差174m,流域面积3万多k㎡;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km,落差16m,流域面积13万多k㎡;中渡至三江营为下游,长150km,落差6m,流域面积3万k㎡。

  淮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万k㎡的一级支流有4条,大于2000k㎡的一级支流有16条,大于1000k㎡的一级支流有21条。

右岸较大支流有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左岸较大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渫潼河、新汴河等。

见淮河主要支流特征表。

  在淮河流域水系中有许多湖泊,其水面总面积约7000k㎡,总蓄水能力280亿m3,其中兴利蓄水量60亿m3,较大的湖泊有缄西湖、城东湖、瓦埠湖、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

见淮河流域主要湖泊特征值表。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转淮河上中游约16万k㎡的来水,在12.5m水位时,水面面积2069k㎡、蓄水量3l亿m3,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

现在是一个集调节淮河洪水,供给农田灌溉、航运、工业和生活用水于一体,并结合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湖泊。

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时相应容量为135亿m3。

入江入海水道

  ①入江水道该水道自三河闸起经金沟改道至高邮湖、邵伯湖,再由运盐河、金湾、太平、凤凰、新河汇入芒稻河、廖家沟达夹江,至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58km,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

  ②里运河,该河是由历史上的邗沟演变而来,经近40多年的多次整治,已成为一条综合利用的河道。

它既可分泄淮河洪水,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和南水北调东线的干渠。

从杨庄起至江都止,里运河全长159km。

两岸均筑有大堤,其西堤即入江水道的东堤,有防御淮河洪水,保障里下河地区安全的任务。

  ③苏北灌溉总渠是利用洪泽湖水源,发展废黄河以南苏北地区灌溉的输水干渠,也是淮河洪水入海的一条入工开挖河道,西从洪泽湖口高良涧闸起,东至扁担港入海止,全长168km。

设计行洪能力800m3/s,实际动用时,超过了这一标准。

1954年大水,总渠分泄了淮河洪水1020m3/s入海。

沂沭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流经鲁、苏两省,总面积近8万k㎡。

  沂河。

沂河经山东省的沂源、沂水、沂南、临沂、郯城和江苏省的邳县、新沂等县市后入骆马湖,全长574km。

骆马湖以上流域面积11600k㎡。

主要支流有东汶河、蒙河、河、涑河、柳青河、白马河等。

现在的沂河干流的安全行洪能力:

临沂站为12000m3/s,李庄站为7000m3/s,华沂站为6000m3/s。

  沭河。

沭河经山东省的沂水、莒县、莒南、临沂、临沭、郯城和江苏省的新沂、沭阳等县、市后汇入新沂河。

沭河距沂河约20km,两河平行南下。

沭河南流至临沭县大官庄时分为两支,南支为老沭河(亦称总沭河),东支新沭河。

沭河较大的支流有袁公河、鹤河、浔河、高榆河、柳青河和汤河等。

沭河总流域面积5970k㎡(其中大官庄以上4519k㎡),干流长300km。

  泗河。

泗河是南四湖湖东地区最大的一条山洪道,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的太平顶山西侧,流经新泰、泅水、曲阜、兖州、邹城、济宁和微山等县市,于济宁市郊入南阳湖,河长159km,流域面积2366k㎡。

河口的行洪能力约3600m3/s。

  南四湖位于济宁以南、徐州以北,由南阳、昭阳、独山、微山等4个湖泊组成,故称南四湖。

湖区南北长125km,东西宽6~25km,湖面面积1266k㎡,最大防洪库容54亿m3。

1958年在南四湖湖腰建成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

上级湖面积602k㎡,下级湖666k㎡。

上级湖洪水位36.5m时,相应容量23.10亿m3;下级湖36.0m时,容量30.78亿m3。

汇入南四湖的河道有53条。

南四湖的水从韩庄运河、伊家河、不牢河、老运河等河进入中运河。

  骆马湖位于江苏省宿迁、新沂两市的沂河与中运河交汇处,集水面积5.12万k㎡。

入湖水系有沂河、南四湖、韩庄运河及中运河等。

设计洪水位25.0m时,相应蓄水量15.85亿m3;校核洪水位26.0m时,相应蓄水量19亿m3。

入海水道

  ①新沂河是一条入工开挖的入海河道。

自老沂河华沂开始,过骆马湖,切开嶂山岭,向东会合老沭河,至灌河口入海。

其中嶂山以下至入海口长146km,最大行洪流量7000m3/s。

  ②新沭河是一条入工开挖的入海河道。

从山东省大官庄经大兴镇、石梁河水库、欢墩、沙河、小东关至临洪河口入海。

河道全长80km。

目前排洪能力为4000m3/s。

沂、沭河之间有分沂入沭通道,分沂河洪水入沭河。

  ③分淮入沂水道是一条入工开挖河道,南起二河闸,经淮阴闸、沭阳闸至新沂河,全长97.6km,可相机将淮河洪水分入新沂河,设计流量3000m3/s,校核流量4000m3/s。

流域概貌

地貌及历史变迁

  淮河流域位于东经111°55′~120°45′,北纬31°~36°。

东临黄海,西、南及东北部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沂蒙山等环绕,山海之间为广阔的平原。

山丘区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2/3。

淮河流域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宽约400km,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诲拔在600~1000m之间,豫西石入山最高为2153m。

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历史上的淮河是—条从云梯关独流入海的河流,河道宽阔,水流通畅。

沂、沭、泗河都是淮河的下游支流。

受黄河侵淮夺淮的影响,现在的流域面积比当时要大。

原来在开封西北入黄河的济水改流入泅水,使部分济水流域成为淮河流域;黄河夺淮后,下游三角洲向东延伸了约50km;淮河故道淤塞后,迫使淮河从现在的入江水道入长江,使部分长江流域面积变成淮河流域的面积。

  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夺淮河入黄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至1194年黄河完成了又一次大迁徙,黄水全部夺淮入黄海,直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向北决口,经山东利津入渤海。

在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期间,黄河也多次从南岸决口黄水从淮河北岸支流涡河、颍河入淮河干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较稳定的河道。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为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黄河主流自颍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园口堵复上,黄河又泛滥达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坏。

  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钜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之河。

气候水文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

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

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在O℃,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mm,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平原小、沿海大、内陆小。

淮南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达1500mm以上、而西北部与黄河相邻地区则不到680mm。

东北部沂蒙山区虽处于本流域最北处,由于地形及邻海缘故,年降雨量可达850~900mm。

流域内5月15日~9月30日为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78mm,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

降雨量年际变化大,1954、1956年分别为1185mm和1181mm,1966、1978年仅578mm和600mm。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约231mm,其中淮河水系为238mm,沂沭泗水系为215mm。

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

淮河干流各控制站汛期实测来水量占全年的60%左右,沂沭泅水系各支流汛期水量所占比重更大,约为全年的70%~80%。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6~9月,6月主要发生淮南山区;7月全流域均可发生;8月则较多地出现在西部伏牛山区、东北部沂蒙山区,同时受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台风暴雨。

9月份流域内暴雨减少。

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淮河南部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期一般为15-20d,长的可达一个半月。

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年一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

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每百年平均水灾“次,“、18世纪每百年水灾74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水灾日趋频繁。

从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内发生较大旱灾280次。

洪涝旱灾的频次已超过三年两淹,两年一旱,灾害年占整个统计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涝旱灾并存,往往一年内涝了又早,有时则先早后涝。

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经常出现。

  淮河洪水按影响范围可分全流域性洪水和区域性洪水。

全流域性洪水是由于梅雨期长、大范围连续暴雨所造成。

区域性洪水由局部河段或支流暴雨所造成。

历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

  近半个世纪内,淮河流域又发生了多次大洪水:

1950年淮河水系发生流域性洪水,正阳关洪峰流量12770m3/s,蚌埠站洪峰流量8900m3/5。

  1954年发生全流域大洪水。

7月份流域内月平均雨量达513mm,为多年同期平均雨量的3~5倍,700mm以上的雨量范围约4万k㎡,暴雨中心的雨量,淠河上游吴店、沙颍河临泉、淮北宿县分别达1265.3mm、3074,9mm和963mm。

8月2日蚌埠站出现最高水位22.18m,最大流量(包括南岸漫岗流量)11600m3/s。

  1957年沂沭泗水系和颍河、涡河发生区域性洪水,其中沂沭泗流域发生过7场暴雨,月雨量最大达800mm.最大洪峰流量沂河临沂站为15400m3/s,沭河大官庄为4910m3/s,泗河书院站为4020m3/s,沙颍河叶县站为9880m3/s。

其他淮河左岸支流水位站普遍超历史最高水位。

  1965年里下河地区36灭内平均雨量达769mm,发生了特大洪涝。

  1968年淮河上游发生大洪水,信阳地区1.8万km2普降暴雨,降雨量达500~600mm,息县站洪峰流量15000m3/s,洪水汇流到王家坝,实测洪峰流量17600m3/s,加上决口还原,总流量约为20650m3/s。

  1969年淮河中游淮南地区发生大洪水,降雨量达到500~1000mm,暴雨中心一次雨量达1097.6mm,淮南各支流的洪峰流量:

潢河潢川站3500m3/s;淠河横排头站6430m3/s;史河蒋家集站5900m3/s。

佛子岭、磨子潭水库洪水漫顶,梅山、响洪甸严重超限蓄洪。

  1974年沂、沐河洪水,沂河临沂站最入流量13900m3/s,新沐河大官庄最大流量4250m3/s。

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发生洪水。

当年8月发生3号台风,风径反常,进入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停滞少动,附近地区发生罕见特大暴雨,汝河上游板桥水库附近的林庄,5天累计雨量达到1631.Imm,最大6h雨量达830.1mm,24h雨量达1060.3mm;沙颍河支流澧河上游的郭林S日雨量达1517mm,洪河石漫滩水库游的油房山水库为1411.4mm。

汝河板桥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13000m3/s,库水位超过坝顶防浪墙后,大坝溃决,估算最大出库流量达78800m3/s,洪河石漫滩水库大坝也漫顶溃决。

澧河支流于江河的最大洪峰流量达12100m3/s。

  1991年淮河水系发生大洪水。

当年,入梅早,且梅雨期长达58天。

5月份降雨偏多,河湖底水偏高,在6月12日至7月11日间,又先后发生二场大暴雨,暴雨覆盖面广,组合恶劣,暴雨中心吴店站一次雨量达1125mm。

淮河中游沿大别山部分地区最大30d、60d雨量超过1954年雨量,里下河地区60d雨量达800~1300mm,超过历史记录。

受暴雨影响,淮河上、中游干支流洪水陡涨,洪峰叠加,许多水位站水位均接近1954年水位。

该年30d洪量蚌埠站为273亿ms,中渡站348亿m3。

  连年的水旱灾害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下面仅列出几个典型年的灾害损失。

  1931年大水,全流域淹没农田513万h㎡,受灾人口2100余万,死亡人数75000多人,灾后瘟疫流行。

  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黄河花园口扒口,淮河流域形成5.4万k㎡的黄泛区,共有391万人外逃,89.3万人死亡。

  1954全流域大水年,虽然淮河已经初步治理,但灾情仍然严重。

豫、皖、苏三省淹没农田335万h㎡,皖、苏两省死亡1930人。

  1974年沂、沭河洪水,重灾区临沂和徐州地区,受灾农田分别为24.7万h㎡和28.5万h㎡,死亡人数分别为92人和35人。

  1975年的“75.8”特大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灾人口820万人。

受灾耕地106.7万h㎡。

因垮坝淹死2,6万人,冲毁京广铁路102km,停车18天;安徽省受灾人口458万人,成灾耕地60.8万h㎡。

  至1991年全流域已进行了全面的治理,但该年严重的洪涝,仍造成厂严重损失。

全流域受火耕地551.6万h㎡(其中捞灾占79%),受灾入口5423万人,由于流域内经济日趋发达.该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

  1966年和1978年是近年来的两个大早年,1966年流域年平均雨量仅579mm,1978年为601mm,其受灾面积均约333.3万h㎡。

  1954年以来各次洪水淮河主要控制站实测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及淮河流域各上要支流实测洪水列于淮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最高水位、最大流量表。

  淮河干流的含沙量自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少,上游息县站为0.88kg/m3;王家坝站为0.63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707万t);中游正阳关(鲁台子)站为0.54kz/m3(1277万t);蚌埠站为0.42kg/m3,(1217万T);下游中渡站为0.23kg/m3(767万t),支流中沙颍河年输沙量最大,淠河最小。

水资源

  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621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74亿m3,扣除两者相互补给的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为854亿m3,入均占有量为450m3。

目前,淮河流域各项水源工程的年供水能力约450亿m3,在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份缺水11亿m3,保证率为75%的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1亿m3,保证率为95%的特枯年份缺水116亿m3,预测到2000年保证率为95%时供需缺水量为179亿m3。

淮河流域地表水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地区山区大、平原小,平原地区则是沿海大、内陆小。

  淮河流域全流域水能蕴藏量151万kW,可开发的装机约90万kW,目前已开发近30万kW。

主要分布在上游各支流,由于集水面积有限,径流小,电站装机容量大部在1万kW以下。

环境污染

  淮河沿岸有多座大城市和大量工业部门,因此污水,废气排放极为严重。

其中,沿岸的许多村庄经常会出现许多严重的疾病,比重还相当的大。

这就是因为污染后没有及时处理的后果。

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保护环境的观念未能深入人心,给目前的环境问题带来巨大压力。

河流治理

治理简史

  淮河水利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前,在支流淠河和东淝河之间洼地周围,圈堤蓄水,即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芍陂。

经历代维修扩建,堤周长在一百里至三百里之间变化。

公元前486午,挖通了邗沟,开通了淮河和长江之间的航运。

公元前482年,又开通了鸿沟,由淮河支流泗水,经古济水到达黄河。

公元605年,又修建了通济渠,从黄河引水在泗州入淮水。

这些古运河对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黄河侵淮夺淮后,淮河水患频繁。

明代潘季驯主持治水,在洪泽湖周边筑堤,蓄纳淮河来水,企图“蓄清刷黄”(用淮河水刷深黄河入海河段)维持漕运,但未达到预期效果。

后来,杨一魁主持治水时,把淮河洪水分入运河,并由芒稻河入长江,是为导淮入江的开始。

20世纪初,也进行了各种导淮方案的研究,其中包括把淮河水全部导入长江和部分入江、部分入海以及全部入海的方案。

  1949年后,淮河的治理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立了流域管理机构,进行了流域规划,并全面地对河流进行了治理开发。

流域规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1951年治淮委员会提出了以防洪为主的《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

1952年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解决流域内涝问题的初步意见》。

1954年提出了沂沭泗洪水处理意见。

1957年提出了《淮河流域规划提要》和《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

  1977午上半年提出了一份治淮情况报告及其附件《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说明》。

《说明》中把大型骨干工程归纳为“蓄山水”,“给出路”、“引外水”三大部分。

“蓄山水”是继续在山区修建拦洪水库;“给出路”是进一步扩大淮沂沭泗干支流的排洪出路;“引外水”是从长江和其支流汉江引水补充水源。

  80年代和90年代初又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工作,于1992年提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