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一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91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项羽的一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羽的一生.docx

《项羽的一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的一生.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羽的一生.docx

项羽的一生

司马迁把未受帝王封号的项羽写入

%本纪’"与历代帝王并列"此举本身就昭示了一个

无从否定的历史事实*虽然项羽并未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但他所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动

摇并摧毁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在!

以力征经营天

下$这一点上"其历史功绩是堪与帝王媲美的#看

来"司马迁并未看重帝王的形式"而重在塑造项羽

功绩中勇武的一面#刘邦(项羽年轻时见到秦始皇巡游的威仪"曾

各自作了一句评论#刘邦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

也+$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也+$如果细究这两句话

的含义"可以发现两者许多不同的性格特征#二者今后的不同追求"可以理解为各自的政治

宣言#刘邦的言辞中带有羡慕与向往的成分较多"

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刘邦所说的大丈

夫之主体当然不可能指别人"而只能是他自己"这

句话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功利色彩#而项羽呢"言

辞中含有的则更多是仇恨"在秦国所灭的山东六国

中"以楚国的复仇情绪最为强烈"项羽不但是楚人"

而且是楚国的贵族"祖父项燕为楚国战死"所以!

可取而代也$中包含的是强烈的复仇火焰"项羽的

!

彼可取而代之$重点落在!

代$字上"!

代$就是替

代(更换"其目的是要取消原来那个!

彼$的存在"其

本质含义就是否定"而究竟通过什么方式来否定)

由于局限于自身的认识水平"项羽没有采用最有效

的手段"而采用了最残酷的复仇手段"因此!

代$所

包含的内容就变成了*血腥冷漠(刀光剑影(尸横遍

野"变成了破城之后的大肆屠城"变成新安城南一

次坑杀二十万俘虏"变成火烧阿房宫三百里其火三

月不熄#虽然如此"项羽言语中!

代$的主体却并未

言明"看来项羽还没有想到自己#在这两者的比较

中"我们发现"刘邦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目的"而项

羽看重的则是推翻暴君的过程#项羽想到的只是要用武力赶下秦始皇!

从而奠定了他一生"欲以力征

经营天下#的理念$

法国学者尼柯尔曾说过:

“死亡什

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

(1)P416

项羽在可以生还的情况下,却主动选

择了自杀,并不是他没有最后反击的能力,也不是他不留恋这美好的世界,只是他始终追求的那种人

格上的尊严,要求他要以死成其志。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

第二卷[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英雄的哀歌

──《史记》“项羽式”悲剧英雄原型初探

黄丹

2002年6月河西学院学报June.2002

第3期JournalofHexiUniversityNo.3

文章从项羽青年位微时写

起,以雄浑浩荡的史笔记叙了他

率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进、谋臣

归附、诸将云从的光辉开端。

着是杀宋义、救钜鹿、降章邯、

坑秦卒,所向披靡,拥众数十万

而成天下注目之英雄。

然后是设

宴鸿门、分封诸侯、都彭城、杀

义帝,达到一生事业的巅峰。

转折又始自鸿门起,自彭城大战

后,战场形势明显地演变为楚汉

相争的格局。

项羽军广武、割鸿

沟,继而引兵东退,身陷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最终乌江自刎。

这种相似情节的呼应首先表现在篇与篇之间。

比如,在文章开头部分,写项羽看到秦始皇出巡的

盛大场面时说:

“彼可取而代也!

”而在《高祖本

纪》里,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时,“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同样是志向远大,两

人性格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心直口快,又稍嫌鲁莽

少谋,一个是艳羡富贵,形之于色。

性格的不同之

中又可见年龄、出身的影响。

项羽这一年二十四岁,

刘邦长项羽二十四岁,说此话时至少已三十六岁。

所以一个是少年气盛,一个则稳重谨慎。

项氏“世

世为楚将”,项羽身世辉煌,从小是见过大世面的。

楚国的灭亡又在他心里种下了仇恨秦的种子,这棵

植物在其叔父项梁的浇灌下正在茂盛成长;他与项

梁虽然此时已流落异乡,但很快就以自己的才能慑

服了吴中子弟,站稳了脚跟,这使得项羽“才气过

人”得到了现实证明。

于是,在项羽眼里,秦始皇

也就算不了什么,他想要并且相信自己能取而代之。

而对刘邦这个从未见过如此盛大场面、缺乏显赫的

家族背景、对自己才能又不特别自信的下层官吏来

说,除了惊叹羡慕之外,恐怕就是对自己卑微地位

的些许不满了。

2008.07

文学教育

·项

为什么一个失败者没有遭

到后世的唾弃,却能得到如此

的尊重呢?

我以为,至少有斑

下几个原因。

项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祖

人物之一,对推翻暴秦有着巨

大的功劳。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

代,项羽在陈胜、吴广揭竿起

义后,跟随叔父项梁参加反秦

的农民起义军,晓勇善战,是这支队伍的先锋人物。

项梁品

死后,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壮

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沐

将,率部救赵,与秦军作战

然而宋义畏敌如虎,迟迟不大

兵,项羽多次进言都得工到巨

应。

时值夭寒大雨、一匕卒vlI

冻,工万羽实在f,元可忍,他痛

斥宋义’‘不恤士卒,而循其

私,非社程之臣”,把宋义杀

了,率领起义军与秦军浴血奋

战,击败了秦王朝的主力部

队,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C

这就是著名的拒鹿之战。

虽然

最后攻进咸阳,迫使秦王子婴

投降,宣告秦王朝灭亡的是刘

邦所率领的部队,但

是,项羽在整个反秦

斗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无疑应得到充分的肯

定。

项羽是一位真正

的勇敢者。

小时候就

表现得很充分。

有一

次,秦始皇巡游会稽,

项羽与叔父项梁在路

边观看,突然指着车

上的秦始皇对叔叔说

“彼可以取代也”,吓

得项梁连忙按住他的

嘴巴说,“毋妄言,

族矣!

”但心里已暗暗

称奇,觉得这孩子不寻常,日后必有一番作为。

与强秦的对抗中,项羽更是尽

显英雄本色。

仪1}}有一段

叙述矩7之战非常精彩,说项

羽领导的起义军渡河,在拒鹿

与秦军决战时,“皆沉船,破

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

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而

从齐燕等地来的援军因为畏惧

秦军,“无不人人惴恐”,

“皆从壁上观”。

眼看援军如此

胆怯,“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十,楚兵呼声动天”,终于打

败了秦军。

战后,项羽召见诸

侯将领,这些人“入辕门,无

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可以说,

项羽成为反秦斗争中的英雄和领袖,是靠勇敢

打出来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一生“七十余载,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

下。

项羽是一个豪爽、讲义气、极具魅力的人,

“鸿门宴”的表现是典型一例。

当时项羽乘胜西

进,兵抵函谷关,先期到达的刘邦部队却不让

楚军经过。

项羽闻讯大怒,率部破关而入,驻

扎鸿门(今陕西憧关儿处于弱势的刘邦听从张良

的话,亲赴鸿门赔礼道歉,说明愿意臣服。

会过程中,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

总是犹豫不决,最终让刘邦借机逃出。

事后范

增叹息道,’‘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不杀刘邦,

就谋略而言固然是个败笔,但符合他的性格。

在他看来,刘邦已经道歉了,又是赴宴的客/、

如果此时杀了他,岂不让天下人谴责我项羽无

信无义?

他不愿意做这样a人,}T1此不忍下手。

四年后,成臭‘一故}楚汉处于相持阶段,双方

讲和,划鸿沟为早其东属楚,其西属汉。

议一签,项羽当即放回被俘的刘邦之父与妻子

吕雏,足见其为人之重信义,难怪“军中皆呼

万岁”。

这种豪爽的性格直到兵败乌江,还在继

续。

当乌江亭长权船在江边等他,请他渡江时,

他觉得,跟随他出征的江东子弟八千人无一生

还,自己愧对江东父老,坚决不愿渡江。

后来,

他又对追赶他的汉将罗马童、王黔说,“我闻

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意思是,

我以自己的头成全你们,让你们获得重赏。

完即自杀,年仅三十岁。

项羽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

项羽的姬妾名

虞,常随他出征,两人十分恩爱。

当汉军围困

该下(今安徽灵壁境内)时,虞姬感到大势已去,

愁眉不展,非常伤心,项羽为了安慰美人,

“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

’歌数阅。

”虞姬随歌起舞,并作诗相

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然后拔剑自杀。

(此诗见于提

汉春褂,后人虽疑之,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还

是符合虞姬的。

)项羽悲痛万分,抱起虞姬的尸

体,泪如雨下,他知道美人是为他而死的。

羽与虞姬的爱情,以及他那首‘,力拔山兮”的诗,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还被搬到戏曲舞台上

演出至今。

当然,项羽也是一个有着许多缺点与错误

的人。

他迷信武力,残暴好杀,刚慎自用,政

治幼稚,缺乏远见,导致最终的灭亡。

他是一

个经常被后人引以为戒的失败者。

但是项羽至

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失败,而把责任归于

“天”。

诚如司马迁所指出,他“欲以力征经营

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痞而

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

’岂不谬哉!

炎黄纵横

尤其是折射出在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下中国人普遍的英雄情结。

即使在垓下,项羽也不是在两军对阵中被武力

所败,而是误中敌计,军心瓦解,未战先败。

就骁勇

而论《,史记》中对项羽有多处浓墨重笔的描写,尤为

精彩的是他的东城快战,对项羽来说,这是楚汉之争

中最为酣畅淋漓的一仗。

处在数千汉军重重包围之

中,项羽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愈

战愈勇,汉军奈何不了他。

《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

面是这样描写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

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P147)这

里首先是一个大的场景:

项羽骑着马大声呐喊着冲

向汉军,包围他的军队就象被疾风吹过的原野之草,

纷纷倒下,四处逃散。

接着又是一个特写镜头:

项羽

对着敌将瞪眼一声怒吼,不仅使这个本是来追击他

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

出数里。

项羽在包围圈中纵横驰骋,来去自如,斩杀

敌人的将军、都尉,又轻松率领部下突围而去。

此场

面出神入化地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

二、项羽有勇有谋

《史记》中的项羽并非只有匹夫之勇,而且善于

用兵。

巨鹿之战,作为楚军统帅的宋义,战前他的计

划是坐观秦赵相斗,秦军即使战胜赵军也会疲惫,楚

军再乘机进攻。

项羽却说“: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

赵,其势必举赵。

赵举而秦强,何敝之乘!

”[1](P140)

这段话显示了项羽对战略形势的正确判断。

于是一开始,楚军即与秦军交手,前锋初战小胜后,项羽命

令破釜沉舟,渡河与秦军决战,这一决策深合兵法。

当时楚军人数远不及秦军,唯有凭借气势,一鼓作

气,战而胜之。

项羽不失时机地运用“置之死地而后

生”的策略,果然大获全胜,也从此确立了诸侯霸主

的地位。

巨鹿之战后,秦将章邯受到秦二世猜忌,项

羽一面劝降章邯,一面又趁他犹豫不决之际抓紧进

攻,再次大败秦军,逼得章邯派人求和。

这时项羽不

计章邯曾杀死叔父项梁的前嫌,立他为雍王,巧妙地

运用“分化瓦解”的战略思想,利用章邯,收降了秦国

最后一支主力部队。

[1](P141)于是,秦国的灭亡也就

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与刘邦的作战中,项羽同样是屡战屡胜,其中

堪称用兵杰作的是楚汉之间的第一场大战。

当时刘

邦趁项羽进攻齐国之机,暗中联络五诸侯,统兵五十

六万,攻下了楚国的都城彭城。

面对危急的情势,项

羽胸有成竹,镇定自若。

他把主力留在齐国继续作

战,自己亲率三万精兵回救。

《史记》对这一战斗场

面,以项羽所向披靡的军事路线为线索,极力加以铺

陈“: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

破汉军。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

人。

”[1](P144)这里应注意的是,齐国在彭城的北边,

萧在彭城的西边。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

至彭城”,这表明,项羽并未单凭匹夫之勇,并未因报

仇心切而意气用事,采取正面进攻,而是迂回到汉军

的侧后方,从敌军没有预料到的方向发起突击,一举

击败汉军。

尔后,项羽又抓住战机乘胜追击,不给敌

方以喘息之机,从而导致“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1](P144)

由此可见,项羽熟谙兵法,有勇有谋。

他自称“所当

者破,所击者服”,当非夸大之词。

四、项羽是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的创作意图之一就是“究天人之际”[2]

(P151),自然不会回避对项羽一系列错误的评判。

项羽至死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失败的责

任归之于天。

其实,项羽的失败,是当时的客观形势

所决定的,是历史的悲剧。

尽管司马迁不可能以唯

物史观来客观地评价这一史实,然而他还是直言不

讳地批判了项羽的天命观。

《项羽本纪》篇末的分

析,把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他一次又一次决策的“失误”,归结于项羽胆大心粗、刚愎自用的个

性。

如写他残暴地杀降屠城,为了泄愤坑降卒、烧秦

宫,丧失民心;轻信对手而坐失良机,鸿门宴上放走

了刘邦;不纳良策上当中计,在荥阳城错过一举制敌

于死地的机会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不但记载了项羽秦末起

义和楚汉相争中的重要活动和重要事件,还记载了

项羽少年轶事。

这些记载看似不起眼,却与人物的

性格形成关系密切,既让项羽的个性特征底蕴丰厚,

又为项羽的失败设下伏笔。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去;学剑,又不成。

”于是叔父项梁教他兵法“,籍大

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P138)这表明,项羽

不愿学书学剑,是因为他有大志,想“学万人敌”;同

时又暗示,项羽从小就有办事半途而废的毛病,以致

他后来尽管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最终还是失败了。

《史记》记载项羽与叔父项梁一起观看秦始皇

出巡会稽的事也是如此用意。

看到皇帝出巡的壮观

场面,项羽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也。

”[1](P138)这

是一句可遭灭族之罪的惊人之语。

从中既显现项羽

年少时就有非凡的豪气与胆略,连至高无上的皇位

也敢觊觎;同时也显示了项羽做事莽撞、不计后果的

性格,以致后来项羽即使取得了号令天下、统帅诸侯

的权力,仍然没有治理天下的长远之策。

司马迁笔

下有琐事,无赘笔。

司马迁以极为高明的笔法,描绘了项羽这个骁

勇善战、有勇有谋、感情丰富、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正因为如此《,史记·项羽本纪》出色地完成了这样

一个主题:

项羽尽管最终失败了,但他却是一个活在

人们心中的英雄。

参考文献:

[1] 丁华民,唐 汉.毛泽东读批《史记》[M].冯国超,江小涛译.北京:

红旗出版社,1998.

[2] 游国恩,王 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

人们文学出版社,1985.

勿以成败论英雄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分析

高文盛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63)

第6卷第6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6No.6

2006年11月JournalofNorthwestA&F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Nov.2006

在我心中,项羽是霸气、血性和才华的代名词。

是何等威风,何等快意!

正是这种霸气,让他在前进

道路上毫不畏惧,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霸王这个名

号,只有他才承载得起,他是我心中永远的霸王。

西楚猫王

项羽

虽然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

只活

跃了短短的八年

但是人们无法忘记他具有传奇性和悲剧性的

一生

千百年来

史学家

文人

乃至寻常百姓

对他的评价

莫衷一是

有赞美他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伟力有颂扬他

不肯过江东

的铮铮傲骨有怜悯他为

霸王别姬

流下了

同情的眼泪有嘲讽他为

乌江自刘

而发一番由衷的感慨

无论喜怒爱僧

读过《项羽本纪》的人

谁也不会漠视和淡忘

这位在推翻暴秦中贡献卓著

在楚汉相争中却身死东城的英

雄。

《项羽本纪》开始写到

项籍少时

学书不成

去学剑

又不成

项梁怒

籍曰

书足以记性名而已

剑一人敌

不足学

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籍大喜

略知其意

不肯竟学

从项羽弃书学剑至学万人敌的过程

可以看出他不能善始

善终

重武轻义

勇有余而智不足

志向远大而粗疏浮躁的性

这就预示了他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

随着项羽的成长

他看到秦始皇巡行

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

项梁马上掩

其口

这一老一少简单言行的对比

就把项羽的雄心勃勃和初

生牛犊不怕虎的大胆

直率

豪迈自信的性格刻画得淋漓酣

以暗示了他将会有惊天动地的一生

宋代词人李清照怀着对项羽崇敬的心情留下

了《夏日绝句》这首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它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肯定与颂扬

羽虽然称霸的时间不长

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常青

正如宋代胡寅在《读史管见》

中说

莫强于人心

可以仁结

可以诚撼

可以德化

可以

义动也

莫柔于人心

而不可以威劫

不可以术诈

不可以法

不可以力夺也

项籍生于战国

习见白起坑赵卒

效而为

唯杀是务

二十万人不服

羽得而坑之诸侯不服

四面

而起

羽且奈何哉

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后,曾与刘邦有一次长谈,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谈项羽。

刘邦问韩信,萧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请问将军有什么计策教导寡人呢?

韩信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却反问:

如今与大王东向争权天下的,岂非就是项王?

刘邦说是。

韩信又问:

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论个人的勇猛和兵势的精强,您比得上项王吗?

刘邦默然良久,说:

我不如他。

韩信起身一拜说,这就对了。

便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

这就奇怪。

明知刘邦比不过项羽,却要背叛了项羽来投奔刘邦,岂不是犯傻?

韩信当然不傻。

他向刘邦透彻地分析了项羽的为人,分析了项羽必然会失败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

依照韩信的说法,项羽至少有两条致命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