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34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 精品.docx

初三语文教案草莓教学设计1精品

《草莓》教案1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中第19--21页。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

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

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

 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别。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过实物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

 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

 下:

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

 甜,回答:

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

 

 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的?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

最主

 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

 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

人们

 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

 是不一样的。

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

 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

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

 感情的变化?

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

 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

 ’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

 道理: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

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

 六月的景象。

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

 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

 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

 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

 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

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

 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

 因上?

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

 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

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

 么?

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

 青春阶段?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

 答案。

2.回答:

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

 可以印证。

读出最后一句话:

“还有一

 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

 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

 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

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

“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

作者说“时间

1.回答:

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

 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

 时间。

(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

 

 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

 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

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

成年

 期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在谈到由青

 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

 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

 提问:

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

 么?

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

 的情感?

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

 中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光阴易逝、

 时不待我的感慨。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

 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

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

 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

 恋。

  

 

 

 

 

本节总结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

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板书设计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课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本课.有些地方较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给于引导和启发,主要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描写六月和九月的不同来表达的深层含义,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铺垫。

《草莓》教案2

4、草莓

――伊瓦什凯维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

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

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

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

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

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

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

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

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

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

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

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

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

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

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

读出最后一句话:

“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

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

“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

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

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

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

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

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

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

(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

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

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三、板书设计

    草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请画出本文的结构图表。

四、课后练习全解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但更“有所增添”。

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从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2、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

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3、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

既要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又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争取说出有个性特点的启迪。

五、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伊瓦什凯维奇:

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

《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

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

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二)、相关知识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花白色。

果实为红色,肉质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

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杨梅。

(三)字词障碍

1、字音字形

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华  荒诞(dàn)     惴惴(zhuì)不安

2、词语注释

[反常]跟常理相反,跟常情不同。

[疏落]稀疏零落。

[起眼]课文中是显眼、引人注目的意思。

[欢歌笑语]欢乐地歌唱,快活地笑。

形容十分高兴、非常欢喜的场面。

[妖艳]课文中指鲜艳,明丽。

[兴味]趣味、兴趣。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硕大]指非常大,超出一般。

[稀世]世上少有。

[消逝]消失。

[察觉]发觉,看出来。

[色调]课文中指色彩、景象。

原指画面上表现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浓淡。

还用来比喻文艺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幻觉]课文中指虚幻的、不真实的感觉。

原指在没有外在刺激的情况下而出现的不正常的知觉。

幻觉有多种,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

[隐瞒]课文中指否认、不承认。

原指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

[妙龄]课文中指青春年少的时期。

原指女子的青春时期。

[突变]突然的或急剧的变化。

[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

也用来比喻色彩绚丽。

[禀赋]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心性]课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课文中指重新改造。

原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

[剥夺]课文中指强行夺去。

通常还用以指依照法律取消。

[若明若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

[馨香]课文中指香气、香味。

3、同义词辨析

(1)硕大高大巨大

三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很大的意思。

主要区别:

“硕大”:

比较强调形体上非常大,超出一般规模和水平,没有局限于高度、规模、数量等。

“高大”:

的基本含义是又高又大。

“巨大”:

则指规模、数量等很大。

本课例句:

“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2)思绪思路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有思想的线索的意思。

主要区别:

“思绪”除了具有“思路”的基本含义以外,还有一层意思,即指情绪、心情。

如:

思绪不宁。

本课例句:

“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四)练习设计

A:

生字与简答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枝柯   韶华   禀赋    饕香   惴惴不安

2、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认为一切都没有变?

答案与提示:

因为当时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

3、作者在文章中说: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剥夺的是什么,增添的又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

剥夺的是时光和青春的快乐,增添的是成熟的思想、经验以及信仰和理性等等。

4、散文分为——散文和——散文。

本文属于——散文。

答案与提示:

抒情(叙事)叙事(抒情)抒情

B:

个性练习设计

1、选择最恰当的词语代替划线的词语。

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 )

  A、氧气  B、气息  C、味道  D、气味    答案与提示:

B。

2、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

  答案与提示:

D。

 A、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那时,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

 C、它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D、季节更替,生命变换,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3、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在林问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馨香。

                    答案与提示:

D。

4、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

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

(限两个字)。

答案与提示:

“变幻”或“朝霞变幻”。

5、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组:

(   )

A、葱茏(cōng) 璀璨(cu?

)  槲树(hú )  生意盎然(àng )

B、蔚蓝(wèi ) 弥漫(mí)  禀赋(b?

n )  惴惴不安(zhuì)

C、荒诞(huān) 晶莹(yíng) 馨香(xīn )  沁人心脾(qìn )

D、枝柯(kē ) 挺拔(bá ) 湛蓝(zhàn )  兴味酣然(hāng)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宛然 没精打彩  渴睡  野草荒藤

B、惦记 英雄倍出  婀娜  绿草成荫

C、羞涩 一泓清泉  朗照  急于求成

D、落寞 夏始春余  清淅  心神恍惚

7、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成语:

A、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     )

B、豪华美丽,有气派。

    (     )

C、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

 (     )

D、没有任何反应。

      (     )

8、意思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我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B、党和政府的教育,使我改正并认识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C、在党和政府的教育下,我改正并认识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D、党和政府的教育,使我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9、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

B、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     )

D、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

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与语言不一样。

(     )

C:

延伸拓展:

石缝间的生命

(1)、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2)、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线石缝里。

 

《草莓》教案3

绿秧 

一、引入 

同学们都吃过草莓,香香的,本文的作者吃草莓,虽然只有一颗,却吃出了不同的味道(大作家果然与众不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究竟从草莓里吃出了什么?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作者发现草莓是在什么时候?

(9月) 

2、9月已经步入秋天,但在作者眼里,仍然是夏意正浓,那么,作者描写了9月农村怎样的景物?

在下文中,作者笔下的景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九月 

夏意正浓 秋的气息 

天气:

暖和 

树木:

绿 树木:

顷刻会枯黄 

天空:

蓝 天空:

不久会变得灰惨惨 

心情:

欢快 

-----------时间 

总结:

其实景物并没发生变化,只是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改变,心境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也不一样。

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样的。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举例说明:

 

对父母的态度 

小时候:

崇拜 

现在:

对于他们的某些做法有点不以为然 

以后:

理解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道理,这个例子更贴近他们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机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能理解、体谅父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