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1062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docx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

东大阪市的发展与日本产业集群

摘要: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许多国家正在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因为它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

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日本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对经济的辐射能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文通过介绍日本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简要介绍了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内容,同时以东大阪市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日本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对如何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日本产业集群东大阪市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是产业朝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能力的获取和壮大的过程。

产业集群以各种形态广泛存在于多个国家多种类型的产业之中。

仅在发达国家中就存在着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硅谷式产业集群、丰田式产业集群等多种形态。

这些产业集群除去具备一些集群的共有优势之外,还各自享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悠久的手工业传统、高效的知识扩散及风险资本支持、企业间长期稳固交易的传统等,这些都是被迈克尔·波特视为决定竞争优势持续力的首要条件,而且都是不易被模仿和取代的高层次资源。

除了特殊资源外,迈克尔·波特认为持续竞争优势还取决于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持续改善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而产业集群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是其成长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较早关注到产业集群成长的是迈克尔·波特教授,他从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认为,“各国要维持它在某些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回归到各国在关键要素上的差异”。

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因差异要素获取的独特优势,而且随着需求条件、市场环境、竞争状态的变化,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也应随之变化。

在迈克尔·波特没有提出产业集群理论之前,对区域产业集中的解释更多是以马歇尔的思想为基本逻辑,将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这些古典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外部经济等作为核心概念,引入了学习、文化、技术创新等视角。

认为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存在着气候、土壤、矿物质资源等传统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它们与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产业向某一区域集中的现象。

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产业持续向某一区域集中的原因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高质量商品与服务在区域内能够得到合理的评价、生产过程中的改进或发明创造会更快捷。

另外,由于某种产业的需求带来的外部性还会促使辅助性产业在此投资建厂。

正是这种螺旋式的推进,确保了产业能够持续进行区域性集中。

除此之外,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也对产业集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地区分了集中和分散的原因,认为集中原因是生产固定在特定场所可促使生产与销售的低成本化。

与马歇尔相比,韦伯的理论显得更加严密,但同时其有关集中的逻辑展开也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定,明确提出了费用最小化是促进产业集中的原因。

针对上述对产业集中的解释,迈克尔·波特则运用产业集群的概念,从经营战略论的角度,对超国家或者区域要素成本优势做了综合竞争力分析,提出产业集群能够增强国家竞争优势,指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形式。

首先,强调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科学技术、客户需求以及嵌入式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指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只有专业的技能或知识以及高水平的顾客需求信息等要素才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空间位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

其次,针对传统理论主要是以企业工厂集中作为研究对象,产业集群理论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包括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地方自治体等在内的多种组织,与世界历史从产业社会发展到知识社会的变化是一致的。

标志着随着由产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竞争优势的源泉也从土地、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以知识为中心的要素转移,第三,传统理论强调集中的效果是使费用最小化,而产业集群理论重点指出了集中的创新意义。

这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不单纯是降低成本,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实现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产业集群理论明确地揭示了区域内部竞争的意义。

即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协作关系,集群内部以创新体系为中心的竞争更是维持区域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国内研究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意识到政府要采取措施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政府的作用和应该采取的措施,如陈玉平、窦虎、胡宇辰、吴群等。

沈威介绍了浙江省地方政府针对本地集群大多是低成本集群,而且主体是中小企业,大多是非公有企业情况,从制度、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支持集群升级。

曾国安、胡晶晶则分析了北京市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如何促进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的。

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一些促进措施。

何熊浪、李国平则以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古典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合理内核”为基础,发展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深入探讨产业集群的起源,科学诠释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机理,深入分析并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区域发展问题,全面实证分析中国的产业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

赵强、孟越、王春晖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囊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

通过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落脚点,从群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卓越的竞争力来源于网络组织优势、学习创新优势和社会资本优势的有机组合,他们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形成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优势;综合应用AHP法、熵值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横向评价方法、纵向评价方法和灰色评价方法等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从而丰富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为区域或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有关集群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二、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经验总结

日本是一个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国家,据日本中小企业厅1996年的调查,日本全国共有537个产业集群,由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也有内销型的,它们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形成与发展

二战前,由于日本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些诸如纺织、船舶等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集群已经非常出名。

二战后,日本的产业集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集群。

20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大力支持钢铁、煤炭、电力和造船四大产业的发展;60年代,日本政府又把钢铁、合成纤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造纸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支持这些行业的大企业,从而带动了周围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电子通讯、汽车、机械、钢铁、木材和木制品、建筑、造纸与印刷、服务业等行业的集群。

其中通讯、汽车、机械、钢铁、化学制品等五大产业的规模增长速度超过了100%。

因为资本与技术要求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必然带来企业的集中,所以这些重工业行业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如北九洲地区的钢铁工业、大田机械产业群等。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从80年代开始,政府一方面提出了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主持或参与重点科技领域的科研项目,建立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流动科研体制”,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90年代后,由于各地采取的促进集群发展的措施仅仅是在某些区域实行,因此取得的效果不大。

为了发展日本的经济,增强日本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定促进产业集群的措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经济产业省(MinistryofEconomy,TradeandIndustry,METI)于2001年制定了旨在促进各地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合作的计划——产业集群计划(IndustrialClusterProgram,ICP),希望通过创新系统改革,创建新企业、新产业,来增强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该计划有19个产业集群被实施,分布在4个领域,即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与能源,其中制造业领域有9个,信息技术领域有8个,生物技术行业有7个,形成了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网络,参与的公司数目从2001年启动时的大约3000家增加到2004年的大约5800家,参与大学的数目也从2001年的150家增加至220家。

(见表1)

表1日本九大区域的19个产业集群计划

地 区

项 目

领 域

参与者(大约)

北海道

北海道地区产业集群项目

IT、生物技术

570家公司;28所大学

东北

东北制造走廊

制造业

700家公司;32所大学

关西先驱者计划

制造业、IT、能源

1170家公司;32所大学

关西

关西生物集群工程

生物技术

350家公司;56所大学

关西环境工程

环境

120家公司;21所大学

九州循环及环境工业广场

环境

550家公司;41所大学

九州

九州硅集群工程

半导体

110个公司;10所大学

九州生物集群工程

生物技术

20家公司;5所大学

冲绳

冲绳工业促进工程

IT、健康、环境、加工贸易

400家企业;7所大学

区域工业复兴工程

制造业

2240家公司;130所大学

关东

生物风险投资促进工程

生物技术

530家公司;8所大学

发展IT风险投资工程

IT

840家企业;3所大学

东海地区制造业创建工程

制造业

1490家公司;26所大学

中部

东海生物工厂工程

生物技术

100家公司;52所大学

北陆地区制造业促进工程

制造业

380家企业;17所大学

中国

新一代核心工业建设工程

制造业、生物技术、IT

400家企业;28所大学

地方

循环型和环保型社会建设工程

环境

260家公司;30所大学

四国

四国技术桥梁计划

制造业、健康、生物技术

460家公司;12所大学

资料来源:

根据METI“IndustrialClusterPlanBrochurefor2008”整理,http:

//www.cluster.gr.jp/en/index.htm,l2008-08-29.

2002年,日本文科省(MEXT)又提出了“知识集群计划”,以在区域内形成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集群关系作为目标,选出了札幌、仙台、长野·上田、洪松、关西、京都、关西广域(大阪府、神户市)、广岛、高松、九州广域(福冈、北九州)12个区域的10个集群,实施计划。

2003年春季又追加了3个区域,现在共有15个区域13个产业集群。

(见表2)

表2知识集群计划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2-2006年)

第二阶段(2007-)

集群数量

18个

9个

2002年启动12个(已结束):

札幌(IT);仙台(IT);长野-上田(纳米技术/材料);

滨松(IT,生命科学);京都(纳米技术/材料);京阪奈

(IT,生命科学,环境);大阪(生命科学);神户

(生命科学);广岛(生命科学);高松(生命科学);

北九州(IT,环境);福冈(IT)

2007年启动6个:

北海道地区(生命科学,IT);

大仙台地区(生命科学,IT);

长野辖区(纳米技术/材料);

滨松(生命科学,IT,纳米技术/材料);

关西(生命科学);福冈,北九州,饭冢(IT)

集群分布

2003启动3个(已结束):

富山-高冈(生命科学,纳米技术/材料,IT);名古屋

(纳米技术/材料,环境);德岛(生命科学)

2008年启动3个

富山/石川(生命科学);

京都和京阪奈(纳米技术/材料,环境);

东海地区(纳米技术/材料,环境)

2004年启动3个

金泽(生命科学);岐阜-大垣(生命科学);宇部(生命科学)

财政预算

每年每个区域5亿日元

每年每个区域5~8亿日元

资料来源:

根据YukoHarayama“InnovationandClusterPolicyinJapan”整理,2008-12-3,http:

//www.deljpn.ec.europa.eu/data/20081216_06ClusterForumMextYanag.ipdf.

如今,产业集群在日本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到处都可以看到数量较多、规模较小、专门从事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生产活动的制造企业集聚在某一区域,彼此间以分工协作为纽带,通过分工协作的网络使域内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关联、依赖的关系,较为著名的便是爱知县丰田市的丰田汽车产业集群。

2、经验总结

第一、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视

在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地造成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集群,逐步培育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为了实现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日本政府还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政策目标:

发展商业环境促进创新;发展与国家战略一致的新企业;与本地产业产生协同效应。

首先,设立专门的主管机构,制定了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并对各地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导。

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联合实施的,中央政府的主管机构是经济产业省的中小企业厅,地方的主管是对应的经济产业局。

中小企业厅负责制定产业集群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注意根据地区特点来制定产业集群计划。

经济产业省基于各地区的下属产业局批准建立了19个产业集群,下属产业局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促进本地区集群发展计划以及成为整个产业集群网络的本地协调者。

其次,制定了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导。

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促进特定地区产业集聚的临时措施法》,用于刺激地区内现行产业的集聚,目标为“增强本地产业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998年还制定了《新企业创建促进法》,发展了由核心支持机构(区域平台)执行创建新企业、激活现行产业的综合一站式支持系统,目标为“充分利用本地产业资源,发展能够促进本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

2005年4月又制定了《中小企业新商业行为促进相关法》,原来的《新企业创建促进法》废止,但是,区域平台发展的条款大体上都在新法中得到了继承。

再次,园地协同组合。

二战后,为加强中小企业的横向联系,日本政府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即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迁移到市郊指定地区集中在一起,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使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结构得到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单一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无力进行独立的技术创新或者存在严重的技术创新规模不经济等问题。

到1990年时,仅东京特别区内的金属行业中小企业园地就有23个。

园地协同组合制度的实施,不仅增强64了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地方圈产业集群更加快速地发展。

第二、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的存在。

公司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开发新产品和新企业,创业企业也需要一定资金来实现商业扩张。

在产业集群内,建立与金融机构交流联系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提高金融机构对于技术和项目的识别能力,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融资的可能性。

与金融中介机构合作,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

基于日本金融服务机构于2003年3月发布的关于关系银行职能加强的行动计划,产业集群支持金融协会在各个区域成立,目标是通过融资支持新企业的创建来促进小企业的复兴;采取举办宣告商业计划的会议,通过成立产业集群计划支持基金等,增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了解,使得参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产业集群计划,为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

例如,日本九州经济产业局通过召开产业集群支持金融协会,使得每日与金融机构进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大会直接传递了公司对于金融机构的需求,弥补了本地金融机构在科技和企业项目方面的鉴定能力,这是本地金融机构的一个定性因素。

技术先进的东京周边地区有17个金融机构来帮助解决公司的经营管理问题,包括融资、制造方法提高、市场培育、引进信息技术等。

采取补贴贷款和设立基金,解决新企业创业和创立融资。

第三、核心企业的存在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日本数量最多,且形式最稳定。

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大企业在利用自身垂直或半垂直一体化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将部分业务向区内中小企业分包,不仅提供产品的样式和规格,还进行技术指导,成品由核心企业推向国内外市场。

它们在生产中发挥横向支持作用,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纵向的纽带作用。

核心企业主导着产业区内的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向外扩散,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

另外,核心企业还促进了区内企业的信息的交流。

例如,丰田汽车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

丰田汽车产业集群采用轴轮式的发展模式——丰田公司是轴心企业,大量中小企业作为轴心企业的供应商聚集在它周围。

丰田汽车公司处于集群网络的关键节点,能够对相关企业及整个集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其成长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核心能力,即创造可共享的商业理念,选择合适的伙伴、开拓市场、倡导信任和合作精神。

这种核心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吸引中小企业向其靠拢并与其合作。

并且丰田汽车公司所倡导的理念、文化也得以在中小企业中贯彻实行,从而在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共同体关系,大大推动了该集群的发展。

三、日本东大阪市的产业集群

东大阪市毗邻日本关西经济圈的中心大阪市,同属大阪府管辖,面积约61.81平方公里,人口约513000人。

东大阪市地处连接大阪与奈良的要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东大阪市交通便利,通过纵横交错的公路与铁路网,形成辐射四方的海陆空网络,为东大阪市人、财、物的交流活动打造了一个便利的基础设施平台。

大阪市是日本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关西经济圈的中心,是银行、证券、保险、物流、信息服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贸易机构等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东大阪市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此类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而东大阪市距离大阪市中心区无论是驱车还是乘坐地铁都仅需20分钟的车程,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东大阪市的制造业聚集与大阪市的现代服务业聚集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关西经济圈的竞争活力。

东大阪市制造业的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治后期,在大阪等地学习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手工业者就开始在东大阪从事棉毛纺织、牙刷、纽扣、理发用具、五金等杂货生产。

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一批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在东大阪租赁厂房或是转移当地进行生产,形成大都市圈加工型产业集群的雏形。

现今,虽然经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长达10余年的萧条,日本东大阪市原有的集群优势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以非凡的集群完善和提升能力,赢得充满魅力的制造业街区的美誉。

东大阪市是典型的中小企业聚集区,中小企业大多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称傲于世。

东大阪市产业集群以金属制品、一般机械器具、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为主。

下图是2000年东大阪市制造企业的主要产业构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在东大阪市依然呈现勃勃生机,是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产业。

特别在传统的金属制品、工作机械、塑料加工等领域更是优势尽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由此可见,东大阪市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新产业、新兴产业。

这也是东大阪市之所以能够充分积淀并利用企业聚集优势的有利条件。

图1日本东大阪市企业的产业构成(2000年)

资料来源:

[日]东大阪市《东大阪市统计书》(2001年)

1、发展优势

(1)自主的中小企业聚集

东大阪市的制造业集群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集群,企业中90%以上是从业人数不满20人的小企业,从业人数在1-3人的小企业就占企业总数的46%。

虽然是小规模企业占主体,但东大阪市的小企业具有很强的自立倾向,这一点与日本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有很大差异。

仅从企业中拥有自主研发生产的自主品牌产品的比例来看,在东大阪地区31.6%的企业都拥有自主品牌产品,而日本另一个代表性的小企业聚集区——大田区的同一比例是18.2%。

大批自立的中小企业聚集是东大阪市制造业集群的根本特征。

(2)工厂密度大

地理上的集中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必要条件,一定地理空间聚集的企业数量越多,说明该地域的吸引力越强,企业因聚集获取的收益也可能越大。

工厂密度是衡量企业聚集水平的一个指数,据2000年度的一项调查显示,东大阪市在日本所有城市中的工厂密度是最大的。

表3日本主要城市的工厂密度

资料来源:

[日]日本总务省《事业所、企业统计调查报告》(2001年)

(3)地域产业特色鲜明,专业化优势突出

从上图可以明显地看出,与东大阪市毗邻的大阪市,工厂密度位居第二,与东大阪市一起形成一个典型的工厂密集区域,这对重视面对面交流的日本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除去享有地理集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本节约外,企业聚集对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扩散的促进作用、企业聚集所产生的创新氛围、甚至是企业聚集所拥有的谈判力量等都增强了东大阪市产业集群的特色。

东大阪市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构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

即使在日本制造业总体上陷入“空洞化”的困境之时,东大阪市也没有盲目地推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服务化等调整政策,而是积极实施一系列培育扶持制造企业发展的措施,从资金、技术、劳动力培养、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社会化、全方位的支持。

就连对现代制造业生产须臾不可或缺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证券、保险、信息服务、律师、会计师服务等,因为毗邻的大阪市是日本关西地区的金融和信息枢纽,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达且可以方便地获取,所以在东大阪市都没有特别加以培育。

使得东大阪市的服务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基本限于生活服务业的范畴。

另一方面,东大阪市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中地域产业特色鲜明,因为金属加工塑料、木制品、纸张印刷、缝纫等基础产业之间的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适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一直被作为东大阪市的地域产业来加以培育。

2、形成原因

(1)完善的产、学、研合作网络

成立促进集群内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机构,促进政府与企业、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满足企业的需求,协调政府、企业和大学等机构的活动。

东大阪的产业集群更多的具有水平型产业集群的特征,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保持竞争与合作关系,而合作主要是通过企业加入产、学、研合作网络来体现。

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产、学、研合作网络以产品开发为中心内容,如成立于1999年的罗丹21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东大阪市政府协调成立的促进不同业态的中小企业与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产品开发的机构。

目前大约有150家企业加入,该机构的目的是塑造东大阪市制造业街区的魅力。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

接受个人和企业的制造委托,寻找掌握适用技术的企业进行产品试制。

每年大约接受超过1000件的开发委托,其中30%是预测性开发,而40%是进行商品化生产;以满足需求的产品开发为目标,协调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全过程;定期组织会员企业、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就某些专门的研发内容或科研议题展开讨论;建立公司服务品质保障制度,培育公司自有品牌等。

(2)多元化的支援体系

这种多元化的支援体系至少包括创新型的资金支持,如设立天使基金,以及对企业经营、技术开发等给予税收和金融支持,扶植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活动等。

因为产业集群成长并不等同于集群内的企业成长,所以产业集群成长所需要的多元化支援体系,虽然其具体作用对象是企业,但其内容和方式应立足于产业集群的特征和整体需要。

例如,在日本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实行的多种扶持性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