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108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直线运动 复习学案.docx

直线运动复习学案

直线运动

一、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包括平动、转动、振动等运动形式。

2.参照物: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参照物。

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

3.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个理想模型。

(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物体可作为质点。

4.时间和时刻:

时刻指某一瞬时,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

5.位移和路程: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6.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7.变化率:

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几种物理研究方法:

①模型方法。

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理想化方法。

如:

研究一个物体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忽略了次要因素,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叫质点。

实际物理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能够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物理现象或过程得到简化。

②等效方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往往从事物的等同效果出发,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这种方法称为等效代替的方法.如引入平均速度,就可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把复杂的变速运动转化为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

位移、速度、加速度是本章的重要概念,对速度、加速度两个物理量要从引入原因、定义方法、定义表达、单位、标矢量、物理意义等方面全面理解。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

a=0,v=恒量

3.规律:

位移公式:

s=vt

4.图像:

速度图像位移图像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

特点:

a=恒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①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

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

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

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

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②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外,s、a、v0、vt均为矢量。

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③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2.推论:

(有的学生能总结出以下推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Δs=aT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广到sm-sn=(m-n)aT2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2)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①在时间t、2t、3t……内位移之比为:

s1∶s2∶s3……∶sn=1∶22∶32……∶n2

②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位移之比为:

sⅠ∶sⅡ∶sⅢ……∶sN=1∶3∶5……∶(2n-1)

③在位移s、2s、3s……内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1∶

∶……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

3.一种典型的运动:

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

用右图描述该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②

【例1】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A.在时刻t2以及时刻t5两木块速度相同

B.在时刻t1两木块速度相同

C.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

D.在时刻t4和时刻t5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解:

首先由图看出:

上边那个物体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可以判定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边那个物体明显地是做匀速运动。

由于t2及t5时刻两物体位置相同,说明这段时间内它们的位移相等,因此其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相等,这个中间时刻显然在t3、t4之间,因此本题选C。

【例2】在与x轴平行的匀强电场中,一带电量q=1.0×10-8C、质量m=2.5×10-3kg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着x轴作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0.16t-0.02t2,式中x以m为单位,t以s为单位。

从开始运动到5s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m,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为J。

解:

须注意:

本题第一问要求的是路程;第二问求功,要用到的是位移。

将x=0.16t-0.02t2和

对照,可知该物体的初速度v0=0.16m/s,加速度大小a=0.04m/s2,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

由v0=at可知在4s末物体速度减小到零,然后反向做匀加速运动,末速度大小v5=0.04m/s。

前4s内位移大小

,第5s内位移大小

,因此从开始运动到5s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0.34m,而位移大小为0.30m,克服电场力做的功W=mas5=3×10-5J。

【例3】物体在恒力F1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经时间t到达B点。

这时突然撤去F1,改为恒力F2作用,又经过时间2t物体回到A点。

求F1、F2大小之比。

解:

设物体到B点和返回A点时的速率分别为vA、vB,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可以得到vA和vB的关系。

再利用加速度定义式,可以得到加速度大小之比,从而得到F1、F2大小之比。

画出示意图如右。

设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有:

∴a1∶a2=4∶5,∴F1∶F2=4∶5

特别要注意速度的方向性。

平均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定义式中的速度都是矢量,要考虑方向。

本题中以返回A点时的速度方向为正,因此AB段的末速度为负。

4.运动图象

(1)s—t图象。

能读出s、t、v的信息(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

能读出s、t、v、a的信息(斜率表示加速度,曲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

可见v—t图象提供的信息最多,应用也最广。

【例4】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右侧面是曲面AC。

已知AB和AC的长度相同。

两个小球p、q同时从A点分别沿AB和AC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A.p小球先到B.q小球先到

C.两小球同时到D.无法确定

解:

可以利用v—t图象(这里的v是速率,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路程s)定性地进行比较。

在同一个v—t图象中做出p、q的速率图线,显然开始时q的加速度较大,斜率较大;由于机械能守恒,末速率相同,即曲线末端在同一水平图线上。

为使路程相同(曲线和横轴所围的面积相同),显然q用的时间较少。

【例5】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个路标时速度又相同。

则:

A.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C.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点拨:

直接分析难以得出答案,能否借助图像来分析?

(学生讨论发言,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图像。

解答:

作出三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

甲、乙、丙三辆汽车的路程相同,即速度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相等,则由图像分析得出答案B。

【例6】两支完全相同的光滑直角弯管(如图所示)现有两只相同小球a和a’同时从管口由静止滑下,问谁先从下端的出口掉出?

(假设通过拐角处无机械能损失)

解:

首先由机械能守恒可以确定拐角处v1>v2,而两小球到达出口时的速率v相等。

又由题薏可知两球经历的总路程s相等。

由牛顿第二定律,小球的加速度大小a=gsinα,小球a第一阶段的加速度跟小球a’第二阶段的加速度大小相同(设为a1);小球a第二阶段的加速度跟小球a’第一阶段的加速度大小相同(设为a2),根据图中管的倾斜程度,显然有a1>a2。

根据这些物理量大小的分析,在同一个v—t图象中两球速度曲线下所围的面积应该相同,且末状态速度大小也相同(纵坐标相同)。

开始时a球曲线的斜率大。

由于两球两阶段加速度对应相等,如果同时到达(经历时间为t1)则必然有s1>s2,显然不合理。

考虑到两球末速度大小相等(图中vm),球a’的速度图象只能如蓝线所示。

因此有t1

【例7】火车紧急刹车后经7s停止,设火车作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它在最后1s内的位移是2m,则火车在刹车过程中通过的位移和开始刹车时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

首先将火车视为质点,由题意画出草图:

由已知条件直接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求解有一定困难。

大家能否用其它方法求解?

解法一:

用基本公式、平均速度.

质点在第7s内的平均速度为:

则第6s末的速度:

v6=4(m/s)

求出加速度:

a=(0-v6)/t=4/1=-4(m/s2)

求初速度:

0=v0-at,v0=at=4×7=28(m/s)

求位移:

解法二:

逆向思维,用推论。

倒过来看,将匀减速的刹车过程看作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28m/s,加速度大小为4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

由推论:

s1∶s7=1∶72=1∶49

则7s内的位移:

s7=49s1=49×2=98(m)

求初速度由

知v0=28(m/s)

解法三:

逆向思维,用推论。

仍看作初速为0的逆过程,用另一推论:

sⅠ∶sⅡ∶sⅢ∶…=1∶3∶5∶7∶9∶11∶13

sⅠ=2(m)

则总位移:

s=2(1+3+5+7+9+11+13)=98(m)

求v0同解法二。

解法四:

图像法。

作出质点的速度—时间图像,可知质点第7s内的位移大小为阴影部分小三角形面积:

,小三角形与大三角形相似,有v6∶v0=1∶7,v0=28(m/s)

总位移为大三角形面积:

小结:

(1)逆向思维在物理解题中很有用。

有些物理问题,若用常规的正向思维方法去思考,往往不易求解,若采用逆向思维去反面推敲,则可使问题得到简明的解答。

(2)熟悉推论并能灵活应用它们,即能开拓解题的思路,又能简化解题过程。

(3)图像法解题的特点是直观,有些问题借助图像只需简单的计算就能求解。

(4)一题多解能训练大家的发散思维,对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例8】(1999年高考题)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s。

(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

g取10m/s2,结果保留二位数字。

分析:

首先,要将跳水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将运动员看成一个质点,则运动员的跳水过程就抽象为质点的竖直上抛运动。

作出示意图:

巡回指导、适当点拨、学生解答。

解法一:

分段求解。

上升阶段:

初速度为v0,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题意知质点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0.45m

可求出质点上抛的初速度

上升时间:

下落阶段:

为自由落体运动,即初速度为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下落时间:

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

t1+t2=0.3+1.45=1.75s

解法二:

整段求解。

先求出上抛的初速度:

v0=3m/s(方法同上)

将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向上的初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A=-g,从离开跳台到跃入水中,质点位移为-10m。

由位移公式:

,求出:

t=1.75s(舍去负值)

通过计算,我们体会到跳水运动真可谓是瞬间的体育艺术,在短短的1.75s内要完成多个转体和翻滚等高难度动作,充分展示优美舒展的姿势确实非常不易。

【例9】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车在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甲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从静止开始以1.0m/s的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问:

(1)甲、乙两车出发后何时再次相遇?

(2)在再次相遇前两车何时相距最远?

最远距离是多少?

解法一:

函数求解。

出发后甲、乙的位移分别为:

s甲=vt=10t①

两车相遇:

s甲=s乙③

解出相遇时间为:

t=20s

两车相距:

△s=s甲-s乙=10t-0.5t2

求函数极值:

当t=10s时,△s有最大值,△smax=50m

解法二:

图像法。

分别作出甲、乙的速度—时间图像,当甲、乙两车相遇时,有s甲=s乙。

由图像可看出:

当甲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乙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时,t=20s两车相遇。

当v乙=v甲时,△s最大。

由图像可看出:

△smax即为阴影部分的三角形面积,

【例10】球A从高H处自由下落,与此同时,在球A下方的地面上,B球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不计阻力,设v0=40m/s,g=10m/s2。

试问:

(1)若要在B球上升时两球相遇,或要在B球下落时两球相遇,则H的取值范围各是多少?

(2)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则H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

分析:

如图,若H很小,可能在B球上升时相遇;若H较大,可能在B球下落时相遇,但若H很大,就可能出现B球已落回原地,而A球仍在空中,即两球没有相遇。

所以,要使两球在空中相遇。

H要在一定的范围内。

解答:

(1)算出B球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

则B球在最高点处两球相遇时:

B球在落地前瞬间两球相遇时:

所以:

要在B球上升时两球相遇,则0<H<160m

要在B球下落时两球相遇,则160m<H<320m.

(2)由上可知,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则0<H<320m.

【变形】若H是定值,而v0不确定,试问:

(1)若要在B球上升时两球相遇,或要在B球下落时两球相遇,v0应满足什么条件?

(2)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v0应满足什么条件?

四、小结

1.物理方法:

实际的直线运动通常都很复杂,一般我们都将其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处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模型,这里用到了模型方法和等效方法。

另外,物理规律的表达除了用公式外,有的规律还用图像表达,优点是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图像的要求可概括记为“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本章重点,通过复习,要求大家达到熟练掌握。

解题思路:

(1)由题意建立物理模型;

(2)画出草图,建立物理图景;

(3)分析质点运动性质;

(4)由已知条件选定规律列方程;

(5)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6)检验讨论结果;

(7)想想别的解题方法。

3.特殊解题技巧:

逆向思维;用推论;图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