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20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背诵

七年级上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认识过程:

主观猜想(天圆地方)――推测(月食现象、海边观景、登高望远)――证实(麦哲伦环球旅行、地球卫星照片等)

3、地球的大小:

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1、地球仪

(1)定义: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所做成的地球的模型

(2)地轴:

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3)两极:

地轴与地表相交的两点(北极90°N,南极90°S)

2、纬线和经线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连接南、北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缩短,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特点

有无数条,形状是圆圈,都相互平行,南、北纬度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有无数条,形状是半圆;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都可以将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3、纬度和经度

(1)经纬度的划分

纬线

经线

0°线

赤道(0°纬线)

(0°经线)

度数划分

以赤道为界,向南、北方各分90°

以0°线为界,向东、西各分180°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

0°经线以东为东经(E)

0°经线以东为西经(W)

度数变化

由赤道向两极增大,最大90°

由0°向东西增大,最大180°

半球划分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2)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经纬网――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格,作用:

判定位置、判定方向

判读:

数值 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

       

三、地球的运动

1、自转和公转

自转

公转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赤道)自西向东、(北极)逆时针 、(南极)顺时针

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

一天

一年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

四季、五带形成

2、地球的公转

 

3、五带的划分

气候特征:

热带:

有太阳直射(除南、北回归线,

其它地方一年两次),是地球上获热最多地区,

气候终年炎热。

寒带:

无阳光直射,只有太阳斜射,

是地球上获热最少地区,气候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

获热介于热、寒带之间,无阳光直

射和极昼、极夜现象,气候四季分明。

第二单元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方向的判定:

A、常规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指向标法(箭头所指为正北方向)

C、经纬网法(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2、比例尺

A、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B、分类: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分式,分母越大,值越小,在同一图幅中表示范围越大,内容简单

C、

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分式,分母越小,值越大,在同一图幅中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详细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和相对高度

A、海拔――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B、相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形: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有:

高原、平原、丘陵、山地和盆地

3、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表起伏的地图

(3)等高线图特点:

①同一等高线海拔高度相等;②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相等)全图一致;③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处,等高线重合;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否则反之。

(4)主要地形部位

 

(5)分层设色地形图: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海拔<200m),黄色表示丘陵(海拔<500M)、山地和高原(海拔>500M),颜色越深,说明地势越高。

三、地图的运用

1、地图的选择:

A、城区图――确定目的地的位置,并根据目的地选择快捷路线;

B、交通旅游图――帮助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和旅游方案

C、地形图――在军事指挥中作用大,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帮助优化线路选址。

2、地图成员:

影像地图、电子地图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一、海陆的分布

1、海陆分布

(1)海洋表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

(2)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大洲面积排名: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大洋面积排名:

太、大、印、北。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3、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

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

白令海峡

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界:

德雷克海峡

二、陆地地形

七大洲的地形特色:

亚洲:

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大

非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欧洲:

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极洲:

冰雪覆盖,为冰雪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北美洲:

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山地

南美洲:

地形以山地、高原、平原为主,西部为山地,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分布

大洋洲:

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三、海陆变迁

1、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证据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我国东部海底有古河床的遗迹,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

①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的内部。

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的外部。

如流水、风沙、海浪、生物等的作用

2、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1)大陆漂移说

①提出: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②内容:

大概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一块海洋,然后大陆解体、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逐渐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

(2)板块构造学说

A、内容: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张裂和挤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和地震

B、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亚欧、印度洋和美洲板块之间)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亚欧、非洲、印度洋等板块之间)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生活

1、天气与气候

(1)天气: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是随时在变的。

(2)气候:

指一个地方多年天气平均状况,是稳定不变的

2、看图识天气

(1)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晴)、蓝色表示海洋(晴)、白色表示云雨区

(2)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或风吹来的方向)

(3)常用天气符号

 

3、让天空更蓝

(1)空气质量的高低,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大的,空气质量差,空气污浊;污染指数小的,空气质量好,空气清新

(2)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1、气温的变化

(1)气温是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不断变化的。

(2)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早晚低,中午高。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的日较差。

(3)气温的变化规律: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反之。

(4)通常,用气温曲线图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5)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

热带地区气温变化小,温带、寒带地区气温变化大。

2、气温的分布规律:

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同一区域(或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C、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三、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量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2、世界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变化)通常用降水柱状图来表示。

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的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MM以上;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少;

③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四、世界气候类型

 

 

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因素  

④洋流因素

六、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气候的差别,形成了各地衣食住行和文化风俗的差异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不同的气温和降水条件造成各地主要农作物的差异,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差异等。

(1)有利影响:

农田防风林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大棚生产反季蔬菜;

(2)不利影响:

A、全球变暖 B、臭氧空洞 C、酸雨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一、世界的人口 

1、人口的增长

(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达到70亿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快慢受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人口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4)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和亚洲人口增长较快 

(5)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某区域的总人口(人)/该区域总面积(平方千米)

(2)世界人口的稠密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主要原因:

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3、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就业困难 D、环境污染

(2)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二、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人种:

白种、黄种和黑种

2、语言:

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是英语

3、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信仰人数最多的是基督教。

三、人类的居住地

1、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聚落的形式有乡村和城市两种

2、聚落与环境

(1)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一般来说,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高山、荒漠地区零散分布,数量较少。

3、保护聚落文化

(1)东南亚――高架屋。

原因:

东南亚全年炎热多雨。

高架屋通风,斜顶便于排水。

西亚――厚墙加小窗。

原因: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热,晚上冷,所以修厚墙;有热风,所以修小窗

北极地区――冰屋,原因:

就地取材

黄土高原――窑洞,原因:

就地取材,冬暖夏凉

西双版纳――竹楼。

原因:

全年炎热多雨,通风,斜顶便于排水

第六单元  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一、地区发展的差异

1、国家和地区

(1)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

(2)世界上面积位居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3)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印度人口位居世界第二位。

(4)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埃及(亚、非洲);土耳其(亚、欧洲);俄罗斯(欧、亚洲)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二、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1、人类面临的问题:

人口和贫困的问题、资源与环境的问题、世界贸易不平等的问题等。

2、国际合作

(1)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在国际上,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异,称为“南北差异”,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3、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