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91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docx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模版

 

浙江地区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院系: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

姓名:

孙甜英

学号:

10111710110

年级:

2021级

班级:

地理师范1班

实习小组:

第四小组

报告完成时间:

2021年10月2日

一、前言……………………………………………………………………………………1

二、土壤概况………………………………………………………………………………2

2.1土壤发育的成土因素…………………………………………………………2

2.2西天目山主要土壤类型及其特征…………………………………………3

三、实习概况………………………………………………………………………………4

3.1红庙简易公路旁红壤…………………………………………………………4

3.2停车场小路旁土壤………………………………………………………………6

四、参考文献………………………………………………………………………………7

五、结语………………………………………………………………………………………7

 

一、前言

1、实习区基本情况概述

此次,浙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土壤实习主要是在浙江西天目山。

天目山,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浙皖两省的交界处,分为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东天目山主峰大仙人顶,海拔1479.7米;西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1505.7米,两峰对峙,经度范围:

119°24′11″-119°28′21″,经度范围:

30°18′30″-30°24′55″,海拔范围300m-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景观。

其中,西天目山面积约10.6平方公里,相对高差1200米,仙人顶海拔1506米。

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受海洋湿暖气流影响,季风强盛,气候的季节变化较显著,四季分明,春秋季较短,冬夏季偏长,年平均温度8.8~14℃,雨水充沛,年降雨量达1390~1870mm,由于存在地形雨,即使在比较干燥的冬季,仍有一定的降水,冬季三月的降水量均在50mm以上;而且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年均为79%,蒸发量低于降水量,山顶雾日全年在250天以上,几乎每日都云雾缭绕。

积雪期也较长,形成了浙江西北部的多雨中心,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

天目山的山体古老,其地质构造特征形成了天目山独特的面貌,主体是由于在距今1.5亿年前的燕山期,火山活动强烈,喷发了大量酸性和中性岩浆所形成的,地表结构以中山——深谷,丘陵——宽谷以及小型山间盆地为其主要特色。

西天目山地处临安县天目山火山构造盆地的西部,火山喷发强烈,喷发岩发育,岩石种类很多,主要有流纹岩、流纹斑岩、凝龙岩或熔凝龙岩等。

海拔700m以下分布的是流纹质的凝龙岩或熔凝龙岩,大致在海拔700m~1100m间分布的是流纹斑岩,而在海拔1100m以上分布的是流纹岩。

山麓低山丘陵地带分布着古老的沉积岩,有臭刚红叶岩以及志留纪红石灰岩,其化学性质和上述的火山岩有较大的差异。

天目山拥有区系成分复杂、种群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环境资源,植被种类多,植被覆盖度大。

种子植物144科约有59属1153种、蕨类29科60属110种、藓类39科110属240种、苔类植物22科32属70种,保存有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如银杏、金钱松、鹅掌楸等,还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树种以及特有种类。

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植被类型垂直变化明显。

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高大柳杉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矮林、此外还有竹林和人工杉木林。

山上的土壤随着海拔的升高由亚热带红壤向湿润温带型的棕黄壤过渡,海拔600米以下是红壤,海拔600米至1200米为黄壤,海拔1200米以上为棕黄壤,数千年间,植被的演替积累了腐殖质丰富的森林土壤,覆盖全山。

2、实习目的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是土壤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得真知,所以,野外实习也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土壤地理的野外实习,同学们根据或者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知识,一方面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野外土壤调查的方法,调查地点的选取,剖面的设置、观察、描述以及土壤样品和标本的采集方法。

此外,也要在考察过程中学会发掘实物与课本之间的区别,不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也要能够学会撰写实习报告,对本次实习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3、实习时间

8月30日—8月31日

4、带队老师

陆老师。

5、实习路线

浙江天目山红庙简易公路旁——停车场附近。

二、土壤概况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肥力就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物质(水和养分)以及协调环境条件(空气和温度)的能力。

2.1、土壤发育的成土因素

(1)气候因素:

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水、热直接影响着母质的风化过程和物质的淋溶过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生长,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着养分物质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西天目山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随山体升高,气温逐渐下降,雨量逐渐增多,环境愈来愈趋向湿润,具有山地气候的特色,山地的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分异并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进一步通过影响生物小循环过程而影响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理化性质。

(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生物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

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是土壤环境形成过程中最活跃和其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植物一方面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无机质,使营养元素相对富集到上部;另一方面又把制造的有机质回归到土壤中,成为腐殖质或被再次分解为无机质。

动植物残体形成腐殖质与土粒结合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以及动物的活动,协调了水、肥、气、热条件。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使土壤更具有肥力。

西天目山植被种类多,植被的覆盖度大,对土壤的成土过程有很大的作用。

(3)地形因素:

地形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间接要素,其作用一般只引起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土壤的发生发育,影响母质在地表的重分配,以及成土过程中气候要素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壤性质。

西天目山独特的木质状况,对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土壤类型分布产生极大的影响。

(4)母质因素: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影响土壤的发育速度以及土壤的物质组成。

在生物和气候的作用下,母质的表层逐渐转变成土壤,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级阶段很是显著。

西天目山地区成土母质类型多样,在山区剥蚀和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一般以坡积、坡积-残积为主,其上发育得土壤一般土层浅薄,且多含碎石块。

在丘陵和山坡平缓之处,广泛分布着一定厚度的残积母质,其上发育的土壤较深厚,质地较细,向下粗骨部分逐渐增加。

(5)时间因素:

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来说,时间越久,发育的程度越高。

2.2、西天目山主要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西天目山由于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土壤形成深受山地小气候影响。

西天目山土壤以基带土壤红壤类型为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随山体向上,植被表现出一定垂直变化和分布特征,土壤也随之改变。

(1)、红壤——基带土壤

西天目山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在低山丘陵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性土壤类型为红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出强烈的矿物质风化和旺盛的生物循环特征,红壤的富铝化特征明显,表层有大量的凋落物,但有机质含量不高,质地较黏重,黏粒含量高,多呈块状的结构体。

红壤的母岩主要有熔结凝灰岩、石英斑岩、砂页岩、千枚岩等,局部也有第四纪红土木质。

红壤是西天目山的主要土壤类型。

(2)山麓地带土壤

山麓地带土壤主要分布于西天目山海拔300-800米山麓地带范围内,其矿物质风化淋溶和脱硅富铝化过程仍比较强烈,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土壤气温高,湿润,黄化作用非常明显,剖面多呈黄色或黄红色特征,有机质表层薄,且有机质含量水平不高。

山麓地带土壤的主要成土母质为凝灰岩和熔凝灰岩等,为残积或者坡积物。

(3)山地土壤

山地土壤主要分布于西天目山海拔800米以上到山顶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雨量和适度增加,植被类型也发生渐变过渡,土壤的发育、形成和性质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山地土壤表层腐殖质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表现出较强的土壤腐殖化过程的特征。

三、实习概况

西天目山的土壤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对土壤垂直变化规律和主要土壤类型的观察、描述与记载。

通过选择,设置和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分层并且采集样本,描述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和一些基本性质。

我们主要选择了两处观测点,设置并且挖掘了两个土壤剖面,就土壤的名称、母质、侵蚀情况、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优势种,土壤的利用现状、发生层、深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干湿度以及根系多少进行了观察和描述。

以下是对两个实习点的具体描述:

2.1、红庙简易公路旁的红壤

此处为西天目山海拔495米处,土壤类型为基带土壤——红壤。

位于红庙简易公路旁的红壤具有代表性,所以选为观测地点。

土壤剖面分为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自然剖面是指由于自然崩塌、河流切割或者人为开山修路,留下的自然断面形成的,而这里我们根据观测需要,对已经形成的自然剖面进行精修剖面。

然后将土壤剖面分层,测量每个发生层的厚度,在分层的时候要注意,一般讲土壤剖面分为四层,最上面的是枯枝落叶层,依次往下是A层有机质层、B层和C层,有时也会有BC层,在区分的时候要注意,根据有机质含量的差别区分A层和B层,根据风化程度的差异、颜色的差异以及厚度的差异区分B层和C层,当然,也要注意BC层出现粉石物质,此地土壤有砖红色的母岩层理面,有小块状岩石。

土壤分层如图2.1-1所示,分层之后,就目前的剖面进行土壤的标本采集,从上到下分层采取,取样后分别装入取样袋中,并自己加入标签纸编号注明土壤,也可以进行纸盒标本的采集,也是分层获取,并编号注明,如图2.1-2所示。

图2.1-1图2.1-2

分层之后,就土体构型、各发生层颜色、质地、结构等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和描述记载,得到以下表格:

土壤剖面观察和记载表

调查日期

2021.8.30

剖面号

野外

地形

山地

植被

类型

针阔混交林

调查地点

红庙简易公路旁

室内

坡向

325度

生长状况

良好

天气状况

晴转雨

土壤名称

红壤

坡度

24-25度

优势种

柳杉

海拔高度

495米

母质

红石灰岩

侵蚀状况

良好

利用现状

自然保护区的未开发林地

剖面图

发生层

深度

颜色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干湿度

根系

枯枝落叶层

0-2厘米

A1

2-14厘米

暗棕色(7.5YR3/4)

砂壤土

细粒状

松散

稍润

很多

A2

14-16厘米

棕色(7.5YR4/6)

黏壤土

粒状-团块状

稍紧实

B

26-52厘米

淡棕色(7.5YR5/6)

黏壤土

块状

紧实

稍润

稍少

BC

52厘米以下

黄棕色(10YR5/8)

壤土

大块状

极紧实

由以上图片和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此处红壤的剖面构型为A-B-BC,土壤质地比较黏重,多呈块状结构体,颜色偏棕色,由于西天目山气候湿润多雨,降水充沛,所以土壤比较潮湿。

2.2、停车场小路旁的土壤

另外一处实习点是,西天目山上字开山老殿至停车场的小路旁。

这一个土壤观察采集地点,海拔高度为1120米,其上植被主要为柳杉林,还有一些交让木和箬竹,生长状况良好,优势种为柳杉。

土壤的母质为残积的火山岩,土壤为黄棕壤。

通过设置和挖掘土壤剖面,并进行分层和测量,得到下图2.2-1所示的土壤剖面。

然后,在这个新鲜的剖面上,采集了土壤标本,按层次类型自上而下去的样土,装入空格子中,并在全部采集之后在盒盖上注明土壤剖面编号、土名、采样地点和事件、土层层次以及深度等等,得到样本。

样本采集之后,将此土壤样本和红庙简易公路旁采集的样本进行对比,如图2.2-2所示,我们发现,这里的土壤剖面发生层分为枯枝落叶层、A层(0-44厘米)、B层(44厘米以下)三层。

A层中具有黑色粒状物质,并且土壤松散,B层呈现棕黄色,具有团粒状,比较紧实。

二者相较而言,红壤土体厚重,有机质层较薄,质地上有部分差别。

图2.2.-1图2.2-2

四、参考文献

[1]李天杰等.土壤地理学[M].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

[2]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3]郑祥民等.浙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程[M].科学出版社.

五、结语

经过这次的土壤实习,让我对课本上学过的知识有了一个更直观更形象化的认知。

在实习中,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土壤学新的认识中,就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而言,我们认识到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它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

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本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此外,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植被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特别是挖土壤剖面,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

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践出真知!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生活中,所不同的是,科学需要一颗严谨的心和广博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