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6753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教案.docx

《伶官传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伶官传序教案.docx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庞容

   一、导语:

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生:

“天亡我也!

非战之罪也!

   师: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的原因呢?

   (板书: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解题与了解作者:

   1、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

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

所谓五代,是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

伶官: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的史实。

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2、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参考注释)

   师:

晚年号“六一居士”,六一何谓也?

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我老头子一个,是为“六一”。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三、(读课文)正字音:

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锦囊(chèng)及仇雠已灭(chóu)

   四、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生: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好,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么借古讽今的。

   2、这是一篇史论文,刚才同学说了本文是用后唐的历史教训来借古讽今,那么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提出了它的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

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学生可能回答:

不知道或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我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明确:

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生:

没有。

   师:

古代人常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啊?

(用的虽是叹号,但还是反问句式)请同学们把它改成陈述句,用八个字表述一下(板书:

论点: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作者提出一个论点,必会用一定的论据来证明它。

那么接写来作者将用什么例子来证明它的观点呢?

   (学生: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

古今异义字。

古义:

推究。

今义:

原则,原来)

   所以:

所+以的固定结构,表示“……的原因”

   (翻译: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小结:

   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二)第二段:

   重要知识点:

   1、词类活用: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活用为动词,顶盟约)

   2、一词多义:

   以:

①与其所以得天下(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详细解读:

   ⑴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

指世上的人。

晋王之将终:

主谓短语用作表时状语,“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

终,死。

晋王,李克用,先世本姓朱邪,是由北方沙漠地带迁入山西的沙陀部族骑兵的首领。

他父亲有军功,赐姓李;他本人替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晋王。

也:

语气词,表停顿。

   ⑵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以:

介词,把。

而:

连词,这里表顺承关系,无需译出。

   ⑶“梁,吾仇也;梁:

指后梁太祖朱温。

他原为黄巢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与李克用一起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梁王,赐名全忠。

他与李克用为扩充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

唐僖宗时,朱温设计谋害李克用,李克用也曾多次上表请求讨伐朱温。

唐昭宗时,朱温把李克用包围在太原。

后来他迫使唐哀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而李克用仍用唐朝年号。

因此结下世仇。

   ⑷燕(yān)王,吾所立,燕王:

指刘仁恭父子。

刘仁恭原幽州(今北京附近)小军官,投靠李克用夺得幽州地盘,又因李克用保荐,被任命为唐检校司空卢龙军节度使。

后背叛李克用,投靠朱全忠。

朱全忠灭唐称帝后,封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为燕王。

这里李克用说“燕王吾所立”,不是说燕王是他封的,而是说燕王本是他扶持起来的。

   ⑸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契丹:

东胡种族名,当时居住在今辽宁、吉林省一带。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姓)阿保机(名)建国做了皇帝,称契丹,后改国号为“辽”。

耶律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约为兄弟,商议共同举兵攻打朱全忠,后来又背约,遣使与朱全忠通好。

   ⑹而皆背晋以归梁。

而:

表转折,但是。

以:

连词,表顺接。

归:

归附。

   ⑺此三者,吾遗恨也。

此三者:

这三件事。

遗恨:

(死后)遗留下的恨事,亦即到死还感到愤恨的事。

   ⑻与尔三矢,与:

动词,给。

尔:

代词,你。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

副词,表命令语气,一定。

无:

副词,表禁戒语气,不要。

乃:

代词,你的。

○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

   ⑼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庙: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设立的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⑽其后用兵,其后:

那以后。

其,指示代词,那。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则:

连词,就。

从事:

本指州刺史(地方长官)管辖下地位较低的幕僚随从。

这里泛指一般的属官。

以:

介词,用。

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作祭品,称为“太牢”;只用羊、猪各一头,称为“少牢”。

告庙:

古时帝王和诸侯外出或遇有大事,要向祖庙祭祀祷告,叫告庙。

 请其矢,请:

请求(取出)。

其:

指示代词,那。

   ⑾盛(chéng)以锦囊,盛:

把东西装在器具里。

以:

介词,用。

负而前驱,负:

背着。

前驱:

行进在队伍的前头。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

驱,本义是鞭马前进,引申为行进。

   ⑿及凯旋而纳之。

及凯旋:

等到胜利归来。

这是个介宾短语,作状语。

及,介词,等到。

凯旋,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回来。

凯,军队得胜时所奏的乐曲。

旋,回来。

而:

连词,把状语连接于谓语。

纳:

放进(宗庙)。

之:

代词,指三矢。

○写庄宗秉承父命,兢兢业业,紧扣“人事”二字着笔。

   3、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

   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

   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

   其后用兵,则遣其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

   为什么庄宗要将三矢“藏之于庙”,请矢之前还要“告庙“?

   从中可看出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

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

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

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二段继承父命,报仇雪恨

   (四)第三段:

重要知识点

   1、词类活用:

   ①而告已成功(动词活用为名词,成功的消息)②函梁君臣之首(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③乱者四应(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④仓皇东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夫祸法,使……兴,使……亡)

   ⑥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事情,才智和勇气)

   2、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表被动)

   3、状语后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分析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方:

介词,当。

从“方”至下文“告以成功”,是一个很长的介宾短语,充当状语。

其:

代词,指后唐庄宗。

系:

捆绑。

以:

介词,用。

组:

丝带,这里指绳索。

燕父子:

指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二人。

后梁乾化元年(911),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次年李存勖攻破幽州,俘刘仁恭及其家族三百人,刘守光逃到沧州,后亦被俘。

二人被械送到太原,献于晋王的太庙。

后刘仁恭又被送到雁门,祭了晋王的坟。

函梁君臣之首,函:

匣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着。

梁君臣:

指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全忠的儿子)及其部将皇甫等。

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李存勖攻破大梁,朱友贞为避免死于“世仇”之手,命部将皇甫麟将自己杀死,皇甫鳞随后也自杀。

李存勖把他们的首级漆封起来用匣子装着,藏在太庙里。

   入于太庙,(入:

(把俘虏)献纳进去。

于:

介词,表动作的处所和方向,到。

太庙:

帝王的祖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告:

禀报。

后省宾语“之”。

以:

介词,把。

成功:

成就功业,大功告成。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其意气之盛:

他意气昂扬。

这是个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

其,代词,指后唐庄宗。

哉:

语气词,表感叹,啊。

   第一层:

写庄宗逐个消灭仇敌,极力表现其声威的壮盛,一方面照应开头“盛衰”的“盛”字,一方面为下文的跌抑造成更大的坡度和高度,使盛与衰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盛”的方面着笔,写晋王临终遗嘱和庄宗郑重执行遗命克敌制胜的业迹,揭示出忧劳兴国的史实,论证得天下由于人事。

   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及……已定:

这是个介宾短语,作下边整个句子的状语。

及,介词,等到。

仇雠:

仇敌。

雠,义同“仇”。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夫:

一个人,指皇甫晖。

后唐同光四年(926),李存勖妻刘皇后听信谗言,诬杀郭崇韬等几个大臣,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于是心怀不满,加之“夜聚蒲博不胜”,就乘机纠众杀掉部将,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

兵变发生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平乱,后又单骑逃逸,致使乱兵很快攻占了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不久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今河北沧州)驻军也相继兵变。

夜呼:

在夜里呼喊(作乱)。

夜,名词用作状语。

   仓皇东出,(仓皇:

匆忙急迫的样子。

东出:

向东逃出去。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而:

连词,就。

   君臣相顾,(相顾:

互相看着对方,即面面相觑(qù)。

   不知所归,(不知投奔到哪里去。

所归:

“所”字短语作“知”的宾语,直译是“投奔的地方”。

   至于誓天断发,至于:

复合虚词,这里用作连词,表示事情达到的程度,可译为“竟至于\"“甚至”。

誓天:

对天发誓。

“天”是“誓”的补语。

泣下沾襟。

沾襟:

沾湿了衣襟。

   何其衰也!

(何其:

副词性复合虚词,多么。

以上几句概括了以下的史实:

皇甫晖起事后,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出兵镇压,李嗣源却叛唐称帝,联合邺城乱军向京城洛阳进攻。

李存勖于是仓皇领军出洛阳向东出征。

走到万胜镇(河南中牟县附近),听说李嗣源已占领了汴京(开封),登高叹息说:

“我不济矣。

”又急忙西返,到洛阳城东的石桥西,二万五千随从军士已经逃散了一万多人,李存勖置酒悲啼,问部下有何策相救,元行钦等百余将领斩断头发,对天发誓,表示决以死报,君臣相顾号泣。

   第二层照应开头“盛衰”的“衰”字,写庄宗的灭亡。

笔锋急转直下,表现出庄宗败亡之速,又以感叹作结,发人深省。

从“衰”的方面着笔,写庄宗由胜利到灭亡的急遽变化,用高度概括的笔法揭示出逸豫亡身的史实,论证失天下由于人事。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岂:

副词,表反诘,难道。

之:

两个“之”都是代词,指天下。

而:

连词,表转折,却。

欤:

疑问语气词,吗。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

连词,表选择,还是,或者。

本:

用作动词,推究根原,考察原因。

成败之迹:

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而:

表顺承,无需译出。

自于:

出于……的原因,由……所决定。

自,动词,起源。

人:

指人事。

连用两个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用“抑”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把重点落在“成败自于人”,与开头“岂非人事哉”一句遥相呼应,再次申明论点。

   《书》曰:

“满招损。

谦得益。

”(《书》:

《尚书》。

引文见《尚书?

大禹谟》,原文“得”作“受”,句意是自满要招致损失,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以:

这两句中的“可以”与现代汉语的“可以”相同,助动词。

兴、亡:

都属于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自然之理也。

(判断句,省主语“此”。

   第三层:

引《尚书》的话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

从文章的条理看,“忧劳”句同庄宗执行晋王遗命逐个消灭仇敌的史实相承接,“逸豫”句同“及仇雠已灭”以下的史实相承接,上下文全面照应,毫无缺漏。

   小结: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

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和“可谓壮哉”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

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

   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文中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

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小节:

宠幸伶人,身死国灭。

   (五)分析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方:

介词,当。

“方其盛”是介宾短语,作状语。

其:

代词,指庄宗。

下句的“其”同。

也:

表停顿。

举:

形容词,全部,所有的。

莫:

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及其衰也,(介宾短语作状语。

   数十伶人困之,(困:

围困。

之:

代词,指庄宗李存勖。

   而身死国灭,(而:

连词,就。

   为天下笑。

(为:

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

天下:

天下人。

李存勖灭梁以后,骄926年,从马直(皇帝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本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李嗣源攻占大梁、李存勖处于众叛亲离之时,率领部下作乱,李存勖被乱箭射死。

   再次从“盛”“衰”两方面作对照,先扬后抑,文情回荡,感慨淋漓。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夫:

助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有所议论,不必译出。

于:

介词,从。

忽微:

指极细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

连词,这里连接的两项在语义上是并列的,可不译。

智勇:

形容词用作名词,代称智勇双全的人。

于:

表被动,被。

所溺:

“所”字短语,溺爱的人。

)  岂    独伶人也哉!

(岂:

副词,难道。

独:

副词,只是。

也哉:

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哉”表感叹。

   再次从理论上说明盛衰由于人事,并从伶人的乱政败国推而广之,以收举一反三之效。

   再次提出成败“皆自于人”,反复申述论点,并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提醒人们引为鉴戒。

   提问:

本来行文到第四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

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

   首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可以扣住题目。

   其次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五、板书设计:

   论点: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论:

继承父命,报仇雪恨(盛)

   据:

宠幸伶人,身死国灭(衰)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课文小结、延伸。

   作者以李存勖从建国到亡国亡身的历史史实为依据,提出了一切盛衰兴废都在于人事的观点,通过对庄宗盛衰的对比,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并由此引申出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警醒作用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那么学过本文之后,同学们你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