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728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ocx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吉林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院系:

外语分院

专业:

英语

学生姓名:

.,.

学号:

421008402039

指导教师:

121

 

年月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摘要:

这篇论文是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产生文化障碍的深层次原因,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语言和文化障碍相互之间的关系,尝试提出消除文化障碍的一些方法以及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使学生培养起文化意识,在对中外文化都有所了解的前提下熟练运用文化知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的学习与任务。

关键词:

跨文化;阅读障碍;文化背景知识;理解能力

 

CulturalbarriersinEnglishreadinginfluence

Abstract:

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analyzesthestudentinEnglishreadingprocessproduceculturalbarriersinthedeepreason.Expoundstheculturalbackgroundknowledgeinreadingcomprehensioninanimportantrole,analyzedthelanguageandculturalbarrier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eachother.Trytoputforwardsomemethodstoeliminateculturalbarriersandtheimportanceofculturaleducation.ThepurposeistosolvethestudentinEnglishreadingprocessaresomepracticalproblems,tomakethestudentshelpfosterculturalawareness.IntheChinesecultureandforeigncultureunderthepremiseofallunderstoodproficientinuseofculturalknowledge,thanaccomplishEnglishreadingstudyandthetaskbetter.

Keywords:

Cross-cultural;Dyslexia;Culturalbackgroundknowledge;Understandingability

 

目录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

二、英语的文化特征

(1)

(一)词语的文化特点

(1)

(二)句子的文化特点(3)

(三)篇章的文化特点(3)

三、文化障碍在英语阅读中的表现及根源(4)

(一)思维模式(4)

(二)价值观念(4)

四、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重要性(5)

五、消除障碍的一些方法(6)

六、结语(7)

参考文献(8)

文化障碍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比较复杂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的全部特征。

从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测出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生活方式的演变。

而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曾指出:

“语言要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相应的传统和信念。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果不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那是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和合理运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或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的。

文化知识是语言习得内容中除语音、语法、词汇和结构等之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语言知识、技能及运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跨文化分析问题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都会产生影响。

教师应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世界意识。

二、英语的文化特征

(一)词语的文化特点

1、隐私性概念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隐私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英语中的隐私包含有“秘密”、“私事”等含义,但这些“私事”的范围和内容都与汉语中的概念不同。

在谈话中,涉及到有关的问题就会被认为是打听别人的私事,干涉别人的隐私,是很无礼的举动。

对大多数英美人来说,打听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很失礼的,尤其打听女士的年龄更是如此。

像“Howoldareyou?

”这样的问题应避免发问,即使在和熟人的交谈过程之中涉及年龄的话题也应该小心地避开。

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也与隐私有关。

比如西方人认为肥胖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关于体重的问题也不要发问。

2、禁忌性词语

由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英语与其他语言一样,存在着一些交际中应避免使用的字眼或话题,以免引起对方的不悦或反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禁忌。

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出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些禁忌语还反映了人们期望平安、好运,避免灾难的社会心理。

在英美等国家,人们忌讳数字13,据《圣经》记载,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出卖他的门徒之一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因此13是个象征凶兆的数字,街道门牌不设13号,宾馆饭店房间没有13号,或者用12+表示,请客也避免13人。

星期五也被认为不吉利,因为这一天是《圣经》上记载的耶稣受难日,同时也是亚当和夏娃受蛇的蛊惑偷食禁果的日子。

因而在英格兰有这样的说法,就是“Fridaymoonbringsfoulweather(星期五的月亮招来坏天气)”。

如星期五正好赶上13号,则会被认为是“FridaytheThirteen(最不吉利的日子)”或“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

3、委婉语

委婉语的产生与禁忌有关。

为了避讳、消除不雅之感,人们创造了委婉语,从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到较为敏感的社会问题,不一而足。

大家普遍忌讳用的词之一是死亡(death),因而英语中就有了许多能表达“死”的委婉语,比如:

“bein/gotoHeaven(上天堂)”,“bewithGod(死了)”,“breatheone’slast(断气)”,“departfromtheworld(去世、死)”,“gotoabetterworld(归天、去世)”,“passaway(去世)”,“troublesbeovernow(一死百了)”,等等。

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也曾产生了委婉语来进行粉饰或加以模糊。

如说到“穷人(thepoor)”,人们常用“needy”,“underprivileged”,“disadvantaged”等来取而代之,用“拮据,受到不公正待遇,机遇欠佳”来避开“贫民、穷光蛋”等字眼。

失业或没有工作是令人不快的事,英语中有“unwaged(无工资收入的)”、“betweenjobs(待业)”、“laidoff(下岗)”等委婉语。

对于某些职业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人,更是被粉饰得难以捉摸,如垃圾清理工被称为“sanitaryengineer(环境工程师)”;理发师为“beautician(美容师)”;屠夫为“meat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间谍为“plumber(管子工)”,等等。

4、称呼与称谓

一般来说,当面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叫做称呼语,人们因为亲属和社会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等而得来的名称叫做称谓语。

在英语国家中,一般是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也就是父母+子女,很少出现三世同堂的大家庭(extendedfamily),所以“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这样的称谓也只有相应的单词“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分不出到底是父亲还是母亲的长辈。

同样的还有uncle、aunt等等。

在称呼称谓语中,中国学生习惯于说“老师好”这样一类的称呼语,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仅仅表示某种职业的名称,而不是表示称呼或者尊敬的。

一般称呼老师就在其姓前加上“Mr.”、“Mrs.”或“Miss”。

也可在其姓前加“Professor”、“Dr.”。

词汇作为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语言与文化密切关系最明显的语言层次之一。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一一对应,有些则只是部分对应。

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词汇所反映的文化意义,就不可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的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

因此,熟悉了这些有关隐私、禁忌、委婉等词汇的概念,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在长短对话或是听力理解中就应当被给予关注,因为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词汇,才有助于更好地熟悉句子和段落的语境,解决问题。

(二)句子的文化特点

英语句子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上。

英美人是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sm)的民族,强调个人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从个体到整体。

如英国人将日期写成15.04.2009,将门牌号写成“10DowningStreetLondonUK(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

如果在句子中出现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时,在其顺序安排上,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如“Londonisoneofthebiggestcitiesintheworld(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词语顺序的安排上就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如果英语句中出现多项状语,一般是方式状语在地点状语之前,地点状语又在时间状语之前,如“Dr.Smithisworkingwithhisassistantsinthealboratoryatthemoment.(史密斯博士此刻正在实验室和他的助手一同工作。

)”此外,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即注重逻辑关系,严格使用特定符号和连接词:

“Repetitionisakeyconceptinadvertising;alongseriesofshortadsismoreeffectivethanonelongerad.(重复手段是广告的关键;系列短句广告比一个长句广告更为有效。

)”上句为并列句,用分号连接起来。

这种形式反映出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及相互之间关系的注重。

(三)篇章的文化特点

篇章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

汉英篇章有很多差异。

首先,在英语中,篇章受思维模式的影响,在句子和段落之间有逻辑和连接关系,如:

表达时间关系、比较、推理和总结;其次,语言形式(替换、省略和前照应)和逻辑排列一起影响篇章的结构。

这三方面和汉语截然不同。

如:

Manyyearsago,therewasanoldwoman,shedidnotlikechildrenatall,butshelovescats.Shehadblackcatsandwhitecats.Shehadmothercatsandbabycats,sothechildrenallcametoherhouse.Theycametoplaywiththecats.Moreandmorecatscametotheoldwoman’shouse.Soonthereweretoomanycats.Theoldwomancouldnotfeedthemall.Thenshehadanidea.”Thechildrenlovemycats.”shethought.soshegaveeachchildacat.Thenshewashappy.Andthechildrenwerehappyandthecatswerehappy,too,becausetheyeachhadahome.英语文章强调夸张,篇章的连接形式有:

①重复关系:

女人、孩子、猫;②首句关系:

she,her–woman;they-children:

they,them,cats.③逻辑关系:

but,so,then,and;中文强调并列,课文由意思连接。

从修辞方面而言,英语和汉语有极大不同。

如:

英语中说“toliveadog’slife”;汉语中说“toliveapig’slife”。

三、文化障碍在英语阅读中的表现及根源

(一)思维模式

英语的思维模式是指篇章段落框架的安排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困扰外语初学者的重要障碍因素。

不同的语言背景自然而然地就会呈现出思维模式上的巨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影响了人们语言表达的惯用方式。

而汉语的思维模式则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和含蓄性。

表现在谈话或者是篇章的结构上,是习惯于绕圈子,从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部分,从大到小,从远到近,往往把关键的、主要的内容留到最后,甚至是含而不露。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摆脱汉语的思维模式的干扰,培养利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英文的语段篇章就尤为重要了。

这就涉及到了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与研究的问题,而文化的教学也正是当前我们教育的一个不足之处。

(二)价值观念

不同文化之间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英汉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

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模式、道德和行为标准。

首先,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这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

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联较松;个人应该决定自己的信仰和行为,他们对群体、团队和社区忠诚度低。

这是西方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反映。

反之,在中国的集体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倾向于形成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整体。

人们相信群体意志应该决定成员的信仰和行为。

所以,丰富的语言词汇包含着前缀egoself:

egoist,egocentric,egoism,self-made,self-respect,self-control等。

其次,独立与从属。

独立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传统和独立精神影响着年轻一代。

教育模式、社会法则、学校和家庭在各方面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一般而言,18-21岁趋向于自己解决经济和情感上的难题。

因为他们认为依赖父母是可耻的。

交朋友、结婚和其他的个人事务是自己的事情,不需得到父母许可。

同时,父母们也不干涉孩子的私事,包括婚姻、工作和爱好。

在中国,老一辈总是告诉年轻一代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在做决策前,年轻一代总是问父母,总是依赖父母和别的亲戚得到机会,比如找个好工作。

正是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得我们在理解英语文章中的文化背景问题时,总是不知从哪里下手,这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如语音、词汇和语法),却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知识是相当广泛的。

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

例如:

当美国总统里根继位后,一位美国人告诉他的一位中国朋友:

“TheUnitedStateshasgonefrompeanutstopopcorn.”句法很简单,然而中国朋友却不明白句子的意思。

美国人解释说前任美国总统JIMCARTER拥有一个大花生农场,而里根是个演员,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吃着苞米花。

这位中国朋友才明白这句话的幽默。

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理解语言不仅依赖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也依赖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英语阅读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可以分为:

首先,历史文化。

这是指国家某一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文化和社会遗产。

在跨文化阅读中,我们常遇到由于不同历史文化引起的阅读障碍。

如:

ItwasaHerculeantaskbuthemanagetodoit。

句中的Herculeantask来源于希腊神话。

Herculean是最有名的大力士,他曾被罚去完成12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Herculeantask是指“艰巨的任务”。

其次,宗教文化。

这是指由国家宗教信仰形成的文化,包含不同国家的禁忌文化。

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教派,他们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而生活在欧洲的人却深深地受着基督教的影响。

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人,管理着这个世界。

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我们学生会发现下面的话很难理解。

如:

全国教材《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WhyI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Beingateacherisbeing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ningtobreath.要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了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

《圣经》上说:

人是由上帝创造的。

上帝用黏土(clay)捏成一个泥人(clayfigure),然后从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theclaybeginstobreath)(当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

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thecreationofman)。

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赋予人类生命之气来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

第三,地理(区)文化。

这是指由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

由于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英国常年吹温暖潮湿的西风,所以英语中西风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的、欢乐的。

如:

JohnMasefield的“西风颂”。

第四,社会文化知识的差异。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影响。

社会现象和历史阶段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

这样的词汇会对读者产生迷惑。

如:

TheUnitedStateshassetupalonelinessindustry.其中,lonelinessindustry是指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他们既无人照顾又生活困难,成为社会问题。

因此,美国政府开办了一种为孤独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名字叫lonelinessindustry。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外语教育中应当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正确了解本国的文化与传统,更要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模式,以帮助其建立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学习的动力,结合文化问题分析阅读,理解语段的内涵,外语的教学才更容易进行下去。

五、消除障碍的一些方法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在英文阅读过程中,中国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跨文化障碍。

由于读者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以理解语篇为基础,因此,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减少甚至消除跨文化障碍的主途径。

首先,提高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

语言知识是阅读的必需条件,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

学生不能理解篇章的字和句子,很难让他们利用信息和课文线索来理解整个篇章。

好的阅读技巧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取信息。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使用阅读技巧。

其次,建立和加强文化的敏感性。

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著名作品或文学名著作为阅读材料,其精神文化是丰富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将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

提到西方节日时,可以适当地介绍节日渊源;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读更多的英语文化方面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地理、地方志和风俗习惯等;鼓励学生发现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比较英汉两种文化,增强对英汉两种文化的敏感性。

再次,阅读和讨论。

在Pre-reading(读前)阶段,一般是提出几个与所读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形成一个信息包,同时激活学生思维,根据已知部分信息来猜测课文内容;在Reading(阅读中)阶段,教师要提出一到两个重要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激励学生分析、合成、概括不同的文化现象;在Post-reading(读后)阶段,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提出一些主观性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并就文化问题进行思考;应鼓励学生尽量使用目标语,对英语文化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六、结语

二十一世纪对外交往、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

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也要努力学习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及文学、历史,地理、地方条件和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大我们的视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以便能消除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碍,提高我们的外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樊葳葳.陈俊森.钟华.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6127页.

[2]李荫华.大学英语(精读3)[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749页.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529页.

[4]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韩满玲.邓宝中.英语阅读的奥秘[M].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6973页.

[6]杜学增.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568页.

[7]许力生.新编跨文化英语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98103页.

[8]庄恩平.跨文化视角英语阅读教程

(2)[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24125页.

[9]姜新燕.张志刚.英语世界中的中国哲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张维友.英语词汇学教程[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6110页.

 

致谢

此论文是在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相关专业老师及邹萌老师的亲切关怀及其指导下完成的。

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邹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