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976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

高考北京卷化学试题解析

2019高考化学北京卷

6.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的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A.4.03米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

B.2022年冬奥会聚氨酯速滑服

C.能屏蔽电磁波的碳包覆银纳米线

D.“玉兔二号”钛合金筛选网轮

答案:

A

解析:

注意审题,两个关键词,同主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

A中碳化硅(SiC)符合题目要求,B中聚氨酯为有机高分子材料,C中碳包覆银纳米线不是同主族元素形成的,D中钛合金为金属材料,不是有机物。

7.下列示意图与化学用语标注内容不相符的是(水合离子用相应的离子符号表示)

A

B

C

D

NaCl=Na++Cl-

CuCl2=Cu2++2Cl-

CH3COOH

CH3COO-+H+

H2(g)+Cl2(g)=2HCl(g)

△H=-183kJ·mol-1

答案:

B

解析:

电解CuCl2溶液,是化学变化,方程式为CuCl2

Cu+Cl2↑,故B符合题意。

A、C、D示意图与化学用语标注内容相符,都不符合题意。

8.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曾主持测定了铟(49In)等9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铟与铷(37Rb)同周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In是第五周期第

A族元素B.

In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17

C.原子半径:

In>AlD.碱性:

In(OH)3>RbOH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考查。

铟(49In)与铷(37Rb)均为第五周期元素,故选项A正确;

In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为49,中子数为质量数(115)-质子数(49)=66,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66-49=17,选项B正确;In和Al是同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In>Al,因此原子半径In>Al,选项C正确;铟(49In)与铷(37Rb)分别为第五周期第

A和第

A族元素,碱性RbOH>In(OH)3,故选项D错误。

9.交联聚合物P的结构片段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图中

表示链延长)

A.聚合物P中有酯基,能水解

B.聚合物P的合成反应为缩聚反应

C.聚合物P的原料之一丙三醇可由油脂水解获得

D.邻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在聚合过程中也可形成类似

聚合物P的交联结构

答案:

D

解析:

A.将片段X和Y连接起来,不难发现聚合物P中含有酯基,所以A项正确;B.形成酯基的过程中有小分子水生成,所以合成聚合物P属于缩聚反应,B项正确;C.根据油脂的基本概念“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可知C项正确;D.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不同,所以D项错误。

10.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FeCl3)

Fe粉

B

NaCl溶液(MgCl2)

NaOH溶液、稀HCl

C

Cl2(HCl)

H2O、浓H2SO4

D

NO(NO2)

H2O、无水CaCl2

答案:

B

解析:

A.FeCl3与Fe粉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B.NaOH溶液Mg2+沉淀,然后加入稀盐酸将剩余的OH-中和,B项正确;C.Cl2与水反应,且在H2O中溶解性比在饱和食盐水中大,造成损失,C项错误;D.NO2与H2O为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11.探究草酸(H2C2O4)性质,进行以下实验。

(已知:

室温下,0.1mol·L-1H2C2O4的pH=1.3)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Ca(OH)2溶液(含酚酞)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少量NaHCO3溶液

产生气泡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C2H5OH和浓硫酸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C2O4有酸性,Ca(OH)2+H2C2O4=CaC2O4↓+2H2O

B.酸性:

H2C2O4>H2CO3,NaHCO3+H2C2O4=NaHC2O4+CO2↑+H2O

C.H2C2O4有还原性,2MnO4-+5C2O42-+16H+=2Mn2++10CO2↑+8H2O

D.H2C2O4可发生酯化反应HOOCCOOH+2C2H5OH

C2H5OOCCOOC2H5+2H2O

答案:

C

解析:

A选项正确,草酸钙是沉淀;B选项正确,草酸的酸性比碳酸强;C选项错误,草酸是弱酸,写离子方程式的时候不拆;D选项正确,草酸是二元有机酸,故酯化时消耗2倍的一元醇。

12.实验测得0.5mol·L-1CH3COONa溶液、0.5mol·L-1CuSO4溶液以及H2O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温度升高,纯水中c(H+)>c(OH-)

B.随温度升高,CH3COONa溶液的c(OH-)减小

C.随温度升高,CuSO4溶液的pH变化是KW改变与水解平衡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D.随温度升高,CH3COONa溶液和CuSO4溶液的pH均降低,是因为CH3COO-、Cu2+水解平衡移动方向不同

答案:

C

解析:

A选项错误,无论是否升温,纯水均为中性,c(H+)=c(OH-);B选项错误,盐类的水解特点是升温促进水解,CH3COONa本身水解显碱性,升温促进水解,碱性增强,c(OH-)增大;C选项正确,硫酸铜本身水解显酸性,升温促进水解,酸性增强,水解生成的c(H+)增加,同时升温也促进了水的电离,水电离生成的c(H+)增加,二者叠加,酸性变化趋势一致,pH=-lgc(H+),c(H+)越大,pH越低;D选项错误,水解吸热,故升温CH3COO-、Cu2+水解平衡都正向移动,硫酸铜溶液pH降低C选项已经说清楚了。

升温促进CH3COO-水解,c(OH-)增大,但pH不一定也增大,因为升温也同时促进了水的电离,Kw增大,,当Kw增大幅度大于c(OH-)时,Kw/c(OH-)也增大,pH=-lgKw/c(OH-),故pH减小。

25.(16分)抗癌药托瑞米芬的前体K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ⅱ.有机物结构可用键线式表示,如(CH3)2NCH2CH3的键线式

(1)有机物A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CO2,其钠可用于食品防腐。

有机物B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但不产生CO2;B加氢可得环己醇。

A和B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2)D中的含氧官能团是:

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F是一种天然香料,经碱水解、酸化,得G和J。

J经还原可转化为G。

J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M和J是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条件的M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

①包含2个六元环

②M可水解,与NaOH溶液共热时,1molM最多消耗2molNaOH

(6)推测E和G反应得到K的过程中,反应物LiAlH4和H2O的作用_________。

(7)由K合成托瑞米芬的过程:

托瑞米芬具有反式结构,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取代反应(酯化反应)

(2)羰基羟基

(3)

(4)

 

(5)

 

(6)还原剂

(7)

 

【解析】本题合成药物为载体,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考查了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判断、官能团的识别、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顺反异构的判断等知识点,比较好入手,整体难度不大。

在第

(1)问中,给了提示“有机物A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CO2,其钠可用于食品防腐。

”,可知A为苯甲酸,“有机物B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但不产生CO2;B加氢可得环己醇。

”,可知B为苯酚。

因此A和B的反应方程式为:

 

化学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酯化反应)

同时也知道了C的结构。

(2)由已知ⅰ可以看得出:

苯酚生成的酯在AlCl3的作用下会生成酚羟基,同时对位上生成羰基,由此得官能团名称为羟基和羰基

(3)由已知i可以看出,酚羟基在Na2CO3的作用下,会与氯代烃发生取代反应,同时生成醚键,从而得出E的结构简式为

(4)F是一种天然香料,能够水解得到两种物质,可以知道F为酯类由于,J经还原可转化为G,则G和J碳原子数一样多,并且碳骨架一样,根据原子守恒可知J的结构简式为

(5)M可水解,与NaOH溶液共热时,1molM最多消耗2molNaOH,可知M含有酚羟基形成的酯,并且有两个六元环,根据原子守恒和不和度可知J的结构简式

 

(6)LiAlH4是强还原剂

(7)托瑞米芬具有反式结构,则K到N的过程发生消去反应,同时双键碳原子连接两个不同的基团,即α碳上没有氢的羟基发生了消去反应。

根据原子守恒可知:

托瑞米芬的结构简式为

 

26.(12分)化学小组用如下方法测定经处理后的废水中苯酚的含量(废水中不含干扰测定的

物质)

.用已准确称量的KBrO3固体配制一定体积的amol·L-1KBrO3标准溶液;

Ⅱ.取v1mL上述溶液,加入过量KBr,加H2SO4酸化,溶液颜色呈棕黄色;

Ⅲ.向Ⅱ所得溶液中加入v2mL废水;

Ⅳ.向Ⅲ中加入过量KI;

V.用b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Ⅳ中溶液至浅黄色时。

滴加2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终点,共消耗Na2S2O3溶液v3mL。

已知:

I2+2Na2S2O3=2NaI+Na2S4O6

Na2S2O3和Na2S4O6溶液颜色均为无色

(1)Ⅰ中配制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2)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Ⅳ中加KI前,溶液颜色须为黄色,原因是

(5)KI与KBrO3物质的量关系为n(KI)≥6n(KBrO3)时,KI一定过量,理由是

(6)V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7)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g·L-1(苯酚摩尔质量:

94g·mol-1)

(8)由于Br2具有性质,Ⅱ~Ⅳ中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否则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

【答案】

(1)容量瓶

(2)5Br-+BrO3-+6H+==3Br2+3H2O

(3)

(4)溴水过量,保证所有苯酚都和溴水反应,使测量结果准确

(5)保证所有剩余的Br2都能被I-还原

(6)蓝色褪去,且持续30秒不恢复

(7)47(6av1-bv3)/3v2

(8)易挥发

【解析】该题的测定原理是用KBrO3标准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和过量的KBr反应生成溴单质(溴单质过量,保证所有苯酚都和溴水反应,使测量结果准确),生成的Br2和苯酚反应生成三溴苯酚,再用过量的KI溶液消耗掉过量的Br2(KI溶液过量的是为了保证所有剩余的Br2都能被I-还原),同时生成I2,然后再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

KBrO3~3Br2

av1×10-33av1×10-3

过量的Br2~2KI~I2~2Na2S2O3

12

0.5b×v3×10-3b×v3×10-3

3Br2~

(3av1-0.5bv3)×10-3(3av1-0.5bv3)×10-3/3

苯酚的含量:

 

27.(14分)氢能源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高纯氢的制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1)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制高纯氢的方法之一,

①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

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ⅰ.CH4(g)+H2O(g)=CO(g)+3H2(g)△H1

ⅱ.CO(g)+H2O(g)=CO2(g)+H2(g)△H2

ⅲ.CH4(g)=C(g)+2H2(g)△H3

……

ⅲ为积炭反应,利用ΔH1和ΔH2计算ΔH3时,还需要利用______________反应的ΔH。

③反应物投料比采用n(H2O):

n(CH4)=4:

1,大于初始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目的是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促进CH4转化b.促进CO转化为CO2c.减少积炭生成

④用H2可以去除CO2,H2体积分数和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t1时开始,H2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单位时间CaO消耗率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此时CaO消耗率约为35%,但已失效,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电解水制高纯氢,工作示意图如下。

通过控制开关连接K1或K2,可交替得到H2和O2。

①制H2时,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H2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变开关连接方式,可得O2。

③结合①和②中电极3的电极反应式,说明电极3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热点问题“氢能源——高纯氢的制备”为切入点,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盖斯定律,化学平衡问题,电化学等相关知识;信息以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阅读量和思维容量都比较大,综合性较强,很好的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①已知反应物为CH4和H2O(g)生成物为CO2和H2,所以方程式为

CH4+2H2O(g)

CO2+4H2

②根据盖斯定律,ⅲ-(ⅰ+ⅱ)运算出的方程式为所缺反应:

2H2(g)+CO2(g)

C(s)+2H2O(g)

或用ⅲ-(ⅰ-ⅱ)运算得C(s)+CO2(g)

2CO

③增大水蒸气的用量,可以提高ⅰ反应中CH4和ⅱ反应中CO的转化率,同时c(CH4)减小,使得ⅲ中发生积炭反应的CH4减少,正确答案:

abc

④由图可知,CaO消耗率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单位时间CaO消耗率降低,过多的CO2会消耗H2,使H2体积分数明显下降,2H2(g)+CO2(g)

C(s)+2H2O(g)。

(2)①根据电源的正负和电极3上的物质变化,H2是H2O中H+在阴极放电的产物,所以电极1产生H2,应连接K1,电极反应2H2O+2e-

H2↑+2OH-。

②制H2时,电极3:

Ni(OH)2-e-+OH-

NiOOH+H2O,消耗电极1产生的OH-;

制O2时,电极3:

NiOOH+e-+H2O

Ni(OH)2+OH-,补充电极2消耗的OH-。

【答案】

(1)①CH4+2H2O(g)

CO2+4H2

②2H2(g)+CO2(g)

C(s)+2H2O(g)或C(s)+CO2(g)

2CO

③abc

④降低,CO2消耗H2,使H2体积分数降低,2H2+CO2

C+2H2O

(2)①K1,2H2O+2e-

H2↑+2OH-

②制H2时,电极3:

Ni(OH)2-e-+OH-

NiOOH+H2O,消耗电极1产生的OH-;

制O2时,电极3:

NiOOH+e-+H2O

Ni(OH)2+OH-,补充电极2消耗的OH-。

28.(16分)化学小组实验探究SO2与AgNO3溶液的反应。

⑴实验一:

用如下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制备SO2,将足量SO2通入AgNO3溶液中,迅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

①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试剂a是。

⑵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出:

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

(资料:

Ag2SO4微溶于水,Ag2SO3难溶于水)

实验二:

验证B的成分

①写出Ag2SO3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

②加入盐酸后沉淀D大部分溶解,剩余少量沉淀F。

推断D中主要是BaSO3,进而推断B中含有Ag2SO3。

向滤液E中加入一种试剂,可进一步证实B中含有Ag2SO3。

所用试剂及现象是。

⑶根据沉淀F的存在推断SO42-的产生有两个途径:

途径1:

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被氧化,生成Ag2SO4,随沉淀B进入D。

途径2:

实验二中,SO32-被氧化为SO42-进入D。

实验三:

探究SO42-的产生途径

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

做出判断的理由。

②实验三的结论:

⑷实验一中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⑸根据物质性质分析,SO2与AgNO3溶液应该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将实验一所得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有Ag和SO42-生成。

⑹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

【答案】

(1)①Cu+2H2SO4(浓)

CuSO4+SO2↑+2H2O,②饱和NaHSO3溶液。

(2)①Ag2SO3+4NH3·H2O==2Ag(NH3)2++SO32-+4H2O,②加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

(3)①Ag2SO4;由于Ag2SO4微溶于水,Ag2SO4(s)→2Ag++SO42-,取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若含有Ag2SO4,则会出现白色沉淀。

②故SO42-的产生途径是SO32-被氧化为SO42-进入D。

(4)2Ag++SO2+H2O==Ag2SO3↓+2H+

(5)SO2与AgNO3溶液既能发生沉淀反应,又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沉淀反应的速率比氧化还原反应快。

【解析】

(1)Cu+2H2SO4(浓)

CuSO4+SO2↑+2H2O,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中混有酸雾,会对后面的实验造成干扰,故需要用饱和NaHSO3溶液进行洗气。

(2)Ag2SO3+4NH3·H2O==2Ag(NH3)2++SO32-+4H2O,D中主要是BaSO3,加入盐酸后沉淀BaSO3大部分溶解,溶液中溶有一定量的SO2,加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

(3)由于Ag2SO4微溶于水,Ag2SO4(s)→2Ag++SO42-,取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若含有Ag2SO4,则会出现白色沉淀。

故SO42-的产生途径是SO32-被氧化为SO42-进入D。

(4)2Ag++SO2+H2O==Ag2SO3↓+2H+

(5)SO2与AgNO3溶液既能发生沉淀反应,又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沉淀反应的速率比氧化还原反应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