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071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6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docx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煤矿开采技术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生姓名

专业

煤矿开采技术

学号

指导教师

所属系(部)

资源系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评阅书

题目:

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设计说明书

                         

资源 系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姓名xxx 

设计时间:

201x年 x 月 xx 日~20xx年xx 月  xx日

评阅意见:

 

成绩:

               

指导教师:

     (签字)

             

职  务:

     

201年 月 日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答辩记录卡

系      专业姓名      

答辩内容

问题摘要

评议情况

         

记录员:

(签名)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答辩组评定成绩

综合成绩

注:

评定成绩为100分制,指导教师为30%,答辩组为70%。

专业答辩组组长:

     (签名)

         201年  月  日

前言

一、编制依据

1、新景矿地质测量部门于2004年12月编制的《阳煤集团新景矿南条带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2、阳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件阳煤通字[2005]204号文《关于确定新景矿芦北3号煤采区为突出煤层、新景矿为突出采区》的通知。

3、矿方提供的有关现状资料。

4、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规程、规范和技术政策等。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贯彻执行煤炭工业政策、法规、条例的前提下,以安全生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采区资源条件、开发条件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采区已有的井巷和设施,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高产高效分区为模式,简化生产系统,力争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见效快、效益好的目的,把佛洼分区建成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分区。

三、设计的主要特点

1、佛洼分区设计生产能力为3.5Mt/a。

采用一次设计、一次建成投产的移交方式。

2、设计在本分区中部的佛洼村东南侧附近新建一对进回风立井。

进风立井装备梯子间、排水管、压风管、消防洒水管以及动力电缆等,为进风井兼安全出口;回风立井为专用回风井。

形成佛洼风井除提升之外相对独立的供电、通风、排水、压风等系统。

3、井下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可实现从佛洼分区到芦湖南分区直至地面胶带输送机一条龙连续运输,用人少、效率高、故障率低、安全性好,有利于实现集中自动化控制与管理。

辅助运输采用无极绳连续牵引绞车牵引1.5t系列矿车运输,可以保证本区辅助运输的连续性。

主辅运输的连续性为新景矿的高产高效提供了有利条件。

4、本分区井下巷道除525轨道大巷少量延伸、佛洼风井井筒及井底部分硐室外其余巷道均沿煤层布置,分区移交生产时井巷总工程量为23670m,其中岩巷为2170m,占9.2%,煤巷为21500m,占90.8%。

5、本区移交生产时,共布置两个综采工作面、四个综掘工作面、四个普掘工作面。

6、佛洼风井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充分结合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布置在三个台阶上,场地布置紧凑而合理,场地运输环节简单,土方工程量较少。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水平划分及水平标高:

本区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水平标高为+525m,二水平标高为+420m。

2、本区移交生产时井巷总工程量为23670m,其中岩巷为2170m,煤巷为21500m,万吨掘进率为68m。

3、风井场地建(构)筑物总体积:

26844.0m3;总面积:

3590.2m2。

4、分区原煤全员效率为19.3t/工;

5、分区职工在籍总人数为707人;

6、分区建设总工期为18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3个月,建井工期12个月,设备安装试运转3个月。

7、分区建设总投资为40647.54万元,吨煤投资为116.14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分区各煤层瓦斯含量高、生产能力大,生产中应加强通风系统和瓦斯抽放系统的管理、检测和调整工作,以保证采区安全生产。

2、建议地质部门对佛洼分区西部区域进行补充勘探,进一步提高该区域的储量级别和勘探精度,以满足下一阶段设计和生产的需要。

3、在佛洼进回风立井之间补打一个井筒检查孔,以便为井筒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4、建议在副立井井底及芦湖南进风井底设蓄电池机车充电检修硐室,该硐室为独立通风硐室。

 

第一章矿井概况

一、概述

(一)新景矿概况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景矿(以下简称新景矿)是由原阳泉三矿的一期改扩建新增井田部分(西部区)与三矿竖井重新组建的采区。

1997年7月,三矿改扩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生产,1998年阳煤集团命名为新景矿。

为便于管理,2004年阳煤集团决定将三矿竖井划给新景矿,对新景矿进行改扩建,采区设计生产能力由3.2Mt/a增至7.5Mt/a。

1、开拓方式

采区采用主斜井、副立井的综合开拓方式。

其开拓分为两个水平,分别为+525水平和+420水平。

采区以X=103000线为界将井田划分为南、北两个条带,即南条带和北条带。

南条带以+525西一石门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分别为芦湖南分区和佛洼分区;北条带以准备开拓的+525三北石门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分别为芦湖北分区和保安分区。

即全采区分为两个条带:

南条带和北条带;四个分区:

芦湖南分区、佛洼分区、芦湖北分区和保安分区。

2、设计生产能力

新景矿现设计生产能力为3.2Mt/a,改扩建后设计生产能力为7.5Mt/a,即:

竖井分区为1.0Mt/a,芦湖南分区为1.0Mt/a,佛洼分区为2.4Mt/a,芦湖北分区为3.1Mt/a。

新景矿现有生产采区为芦湖南3号煤(两个采煤队,生产能力2.5Mt/a)、芦湖北3号煤(一个综采队1.0Mt/a)、丈八一区(一个综放队1.5Mt/a)。

准备采区为佛洼分区3号煤和芦湖南分区8号煤。

3、地面工业广场

新景矿主工业广场位于黄沙嘴酒厂的西侧。

在芦湖南分区地面建有风井工业场地,布置有芦湖南进、回风一对立井;芦湖南进风立井井筒直径7.5m,装备JKMD2.8×4

(1)型落地式多绳提升机,井筒内布置一对1.5t单层双车多绳罐笼,担负芦湖南分区和佛洼分区的矸石提升和芦湖南分区的通风,兼作安全出口。

芦湖南回风立井井筒直径6.5m,为专用回风井,安装两台GAF35.5-16.8-1型轴流式通风机,一开一备,配套TD143/59-8型2000kW电动机。

在芦湖北分区地面建有风井工业场地,布置有芦湖北进、回风一对立井,其进、回风井的布置、装备及井筒直径均与芦湖南进、回风立井相同。

(二)佛洼分区概况

佛洼分区位于新景矿的西南部,东西长4600m,南北宽平均3200m,面积为14.76km2,主要可采煤层有3号、8号、15号煤。

该分区东部与芦湖南、芦湖北分区相邻,靠东部约一半区域地质勘探程度较高、构造相对简单;靠西部约一半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大部分为C级储量。

目前佛洼分区正处于准备阶段,佛洼分区的525轨道大巷已掘出1400m左右,四条采区准备巷合计掘出3500m左右,靠分区东侧有五个回采工作面的顺槽巷道基本掘出。

该分区还于2005年布置四个综掘头和多个普掘头,保证了南条带3号煤的正常生产衔接。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新景采区田位于阳泉市西部,距阳泉市中心11公里。

地理坐标:

东经113°21′10″—113°31′17″,北纬37°51′07″—37°56′31″。

佛洼分区四邻关系:

东部为现生产的芦湖南分区及芦湖北分区,北部为新景矿北条带,西部为集团公司规划中的寿阳区七里河矿,西南部为阳泉市郊区保安煤矿,南部隔桃河为阳煤集团二矿。

井田南部有石太铁路线沿桃河南岸横穿矿区,往西直达太原与南、北同蒲线接轨,往东至石家庄与京广线接轨。

307国道沿桃河北岸横穿矿区,往西至太原,往东至石家庄。

太旧高速公路横穿矿区南部,新景矿工业广场往西1km有太旧高速公路入口,四周均有公路通往各村镇,交通十分便利。

阳泉至国内主要城市的距离见表1—1—1;交通位置见图1—1—1。

阳泉至国内主要城市距离

表1-1-1

城市名称

石家庄

太原

北京

天津

上海

广州

距离(km)

112

119

393

532

1378

2139

二、地形地貌及河流

1、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太行山脉北段西侧,庙梁及绿岩脑分水岭以南,地势北部、西北部高,南部桃河低。

全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形成复杂的高山地貌。

区内最高点是西北部担山,高程为+1372.6米,最低点为桃河东部河床,高程为+721.0米。

2、河流

本区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桃河是本区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西部寿阳高原的温家庄、太安泽、坪头等地一带。

全长44km,河床宽约300~400m,流域面积为503km2,由西向东横穿整个矿区南部,汇入滹沱河。

平均流量仅为0.3m3/s,夏季流量一般为2~8m3/s,最大流量是1959年8月的2200m3/s。

三、气象及地震情况

气温: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据阳泉气象站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0.7℃,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4.6C°,最低气温为-19.1C°。

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4.3C°,最高气温可达40.2℃。

降雨量:

矿区历年平均降雨量为609.8mm,降雨期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

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885.9mm,最大2831mm,最小1319mm。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3倍,因而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风向:

夏季为东南、冬季为西北。

最大风速为2.8m/s,一般为1.4~1.7m/s,年平均为1.7m/s。

冻结期为11月中旬至次年的3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为0.7m。

据《山西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该区地震烈度最大为7度。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一)井田地层

在南条带范围内,根据地表出露和井下巷道钻孔揭露,最老的有奥陶系,最新的为第四系,现分述如下:

1、奥陶系(O):

1)、下奥陶统亮甲山组(O2l)

本组全厚为60—140米,这段主要以灰白色的白云质灰岩和深灰色的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与石灰岩的互层组成,有时含有少量的燧石结核条带。

2)、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O2x)

本组以厚层状的深灰色石灰岩为主,中下部夹厚层状的角砾状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局部夹薄层状的泥质灰岩。

总厚度180—190米左右。

3)、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O2s)

上段(O2s3):

为厚层状的深灰色石灰岩、灰黄色泥灰岩和深灰色角砾状石灰岩组成,厚60—70米。

中段(O2s2):

为巨厚层状的深灰色石灰岩微密质纯性脆,夹方解石细脉。

顶部常夹一层黑色泥岩,在中部常夹一层比较薄的深灰黄色角砾状石灰岩,总厚为120米。

下段(O2s1):

为巨厚层状的深灰色、灰色、白色、杂色角砾状泥质灰岩和少量的白云质灰岩组成,具豹皮状,裂隙多为泥质和石膏所充填,厚度80—90米。

4)、中奥陶统峰峰组(O2f)

由深灰色石灰岩和泥灰岩组成,在中部含有大量的石膏,呈似层状和脉状水平分布,最大厚度可达4—8米,夹于石灰岩和泥灰岩之间,底部还常出现1—2层角砾状的泥质灰岩和角砾状的石灰岩,全组总厚160—190米。

2、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本组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峰峰组之上,岩性为灰黑色、黑色的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色的铝质粘土岩以及2—3层的深灰色石灰岩组成。

在灰岩下部,常夹一层无开采价值的薄煤层。

下部层段以铝质岩为主,上部层段以砂泥岩为主。

三层灰岩以下部一层最厚,多在7米左右,最上一层较薄,多在1.0米以下。

本组总厚最大可达52米,最小41.95米,平均50.7米,总的趋势是东部较厚,西部较薄。

3、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太原组是本区主要含煤岩系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地层之上。

全组厚度107.33—140.60米,平均125米。

由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和煤层组成。

全组共有3层石灰岩和9层煤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2层(15号、12号)局部可采煤层4层,含煤系数11.9%。

4、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山西组也属于本区的主要含煤岩系,连续沉积于太原组煤系地层之上,在本区东部的一些沟谷中有出露。

厚度东部较厚,可达75.2米,西部地区较薄,最小为43.7米,平均为56米左右。

主要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粗粒砂岩和煤层组成。

共含有煤层6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1层(3号),局部可采煤层1层(6号),含煤系数7%。

5、二叠系下石盒子组(P1x):

下石盒子组出露于本区东部,连续沉积于山西组地层之上,根据岩性和特征,大致分为三段:

1)、绿色岩层段(P1x1)

由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灰白带绿色的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的细—粗粒砂岩(K8),厚度平均为5—8米,此层砂岩层位稳定,在地表出露标志明显,是良好的标志层,也是本段的基底砂岩。

在本段中部,一般多为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

下部多为砂质泥岩,含1—2层鲕状和鳞片状的粘土岩夹菱铁矿结核,在一些局部地区有时还出现2—3层煤线,上部多为粗粒砂岩。

本段由于地表风化后砂岩及砂质泥岩呈浅绿色,因而称绿色岩段。

总厚度36-105米。

2)、黄色岩层段(P1x2)

本段由灰黑色砂质泥岩与黄绿色中粒砂岩组成。

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的中—粗粒砂岩(K9),其特征是泥质胶结疏松易风化,厚度较大,一般多在10米左右,该层砂岩层位比较稳定,在地表出露比较明显,是本组的良好标志层,属于本段的基底砂岩。

在砂岩中常含有菱铁矿,呈扁豆状薄层分布,常呈球状风化。

本段岩层在地表风化后多呈灰黄色,因而称黄色岩层。

总厚度平均为50米左右。

3)、砂岩段(P1x3)

本段主要由1—2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和2—3层黄绿色砂质泥岩及一层黄红色和灰白色的铝质粘土岩组成,全厚28--50米。

顶部为一层5—8米厚的黄红色、灰白色的铝土泥岩(K10),由于含铁质,风化后铁质侵染,呈红白色,犹如桃花,故名桃花泥岩。

本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在地表出露标志明显,是本段良好的标志层。

本段的中部及下部,均系两层厚度较大的中—粗粒砂岩,砂岩中常含有砾石,局部为细砾岩,该层砂岩多属于硅质胶结,坚硬耐蚀力强,在地表因风化常形成断崖陡壁。

6、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总厚度为305米左右,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地层之上。

根据其岩性特征,主要分为三个层段,由上往下依次为:

1)、黄红色岩层下段(P2s1)

本段为黄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粒砂岩组成。

砂岩不稳定,呈透镜状和扁豆状,连续性差。

泥岩中含有大量的紫斑。

总厚度55—77米左右。

2)、黄红色岩层上段(P2s2)

本段主要为黄色、紫色、黄褐色的砂质泥岩与红绿色的砂质泥岩组成。

上部为紫色与黄褐色,下部为黄色、黄绿色,含透镜状砂岩,变化大,连续性差。

在本段的底部为一层灰绿色的中—粗粒砂岩(K11),亦称中间砂岩,厚度一般为10米左右。

成分以石英为主,胶结较好,但分选较差。

该层砂岩层位稳定,在地表出露标志明显,是本段中的良好标志层。

本层砂岩由于胶结较好,耐风化,在地表常形成陡崖,同时含水性也较好,在一些向斜部位,常形成下降泉。

砂岩的顶面,常分布一层0.3—0.6米厚的锰铁矿,但连续性差,全段总厚度为52--93米。

3)、褐色岩层段(P2s3)

本段出露于西部较高的山顶部位,主要由紫红色、暗黄色的泥质岩和砂质泥岩及灰白色、黄绿色和紫色的砂砾岩组成,并含有铁矿。

在本段的底部是一层巨厚的灰白色砂砾岩(K12),称狮脑峰砂岩。

该层砂岩为硅质胶结,砾石为石英、蛋白石和燧石,粒度不等,最大可达2—3厘米。

由于胶结致密,岩石坚硬,耐蚀力强,常形成断崖陡壁。

由于此层砂岩厚度较大,层位稳定,标志明显,是本区上石盒子组中的良好标志。

砂岩底部常夹有一层0.1—0.2米暗绿色砂质泥岩,是良好的不透水层,因此在一些低洼处,常出现一些狮脑峰砂岩含水的下降泉。

本层砂岩在本区的分布情况是北厚南薄,从马家坡村往北逐渐分为两层,中间被一层黄绿色的砂质泥岩所分割,全层总厚度为50-160米。

7、二叠系石千峰组(P2sh)

主要分布于本区西部的高岭,佛洼以北的担山和双足山顶一带,底部为一层浅红色含砾石的中—粗粒砂岩(K13),连续沉积于上石盒子组地层之上。

砂岩厚度一般10—15米,层位比较稳定,标志明显,为本组良好的标志层。

砂岩往上由紫红色、砖红色的泥岩和砂质泥岩与细粒砂岩所组成,上部夹数层扁豆状的淡水灰岩,该组由于颜色鲜艳,与下伏石盒子组极易区别,但在本区因风化剥蚀,出露不全,最大出露厚度达80米左右。

8、第四系(Q)

第四系地层以不整合覆于各时代地层之上,大多分布于一些比较平坦的山顶和平缓的山坡地带。

由于露头零星分布,岩性变化甚大,在对比上有一些困难,大致分为中上更新统的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Q2+Q3)。

1)、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浅棕黄微带红色的粉砂土和亚粘土,富含钙质结核,并夹有1—2层古土。

此层粉砂土较致密,局部地段钙质较高,质较坚硬。

古土壤有大孔构造,有黑色的植物遗留根孔,总厚度0—20米左右。

2)、上更新统马兰组(Q3m)

马兰黄土普遍分布于山梁和一些比较平缓的山坡上,与中更新统呈不整合接触或直接覆与基岩之上。

岩性为浅黄色的亚砂土和细粉砂土,孔隙较大,垂直节理发育,由于水流的切割作用,常形成两壁陡峭不易坍塌,在冲沟发育地区,还常常形成一些黄土立柱。

本层中钙质结核较多,常形成姜结石状,全组总厚度0—20米。

9、全新统(Q4)

本组主要分布于河谷1、2级阶地和河滩中,为现代河床冲积和洪积以及一些坡积,其岩性为砂卵石、碎石及粉砂组成。

根据在桃河勘探资料,冲积层结构上下多为砂卵石,中间普遍有一层1—2米厚的黄褐色亚粘土。

全统厚度为10—20米,另外在一些山麓,由于地壳的上升,侵蚀切割,地形陡峻,岩层的软硬相间的组合,因耐蚀力的不同,在一些坚硬厚度较大的岩层中,常形成断崖陡壁,又经长期的风化和重力作用,断崖和陡壁发生崩塌和滑落,形成了较多的滑坡堆积物,呈零星分布,厚度不等,应属全新统的堆积。

厚度多在10—20米左右。

(二)地质构造

新景采区田位于阳泉矿区大规模单斜构造的西部,即太行山背斜西翼,寿阳向斜东翼,是沁水煤田的东北部分。

煤层赋存呈东北部高而西南部低的态势,倾角一般6°一10°。

井田内褶皱构造在平面上大体呈北北东—北东方向展布,以波状起伏的短轴褶皱构造为主,呈背向斜相间,斜列式、平列式组合,特别在局部地区,还出现一些小型的帚状、环状、S形等组合。

在垂直剖面上多以上部比较开阔平缓,下部比较弯曲或紧闭的平行褶皱为主要特征。

但在一些局部地区也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层面褶皱,这些不同形态,不同组合的褶皱群,构成了本区构造的主体轮廓。

二、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及地温

1、瓦斯

根据新景矿地质测量部门提供的新景矿南条带补充勘探地质报告资料,本采区瓦斯主要来源于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及已采区瓦斯涌出,采区瓦斯相对涌出量平均为16.0m3/t,绝对涌出量平均为78m3/min。

2、煤尘

本区对3号煤层取样进行了煤尘爆炸性试验,结果为3号煤层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见表1-2-2。

煤尘爆炸性试验表

表1-2-2

钻孔号

煤厚

煤尘爆炸

挥发分V%

火焰长度%

加岩粉量%

有无爆炸性

原煤

精煤

3—18

1.98

10

50

10.94

9.16

3—39

2.26

10

50

10.97

9.94

3—42

1.97

10

50

10.33

9.77

3--68

2.73

5

50

11.52

9.01

3、煤的自燃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检验报告:

3号、8号煤层均无自燃发火性。

依据相邻采区情况,15号煤层有自燃发火性。

4、煤与瓦斯突出

依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安发〔2005〕270号文“关于确定阳煤集团新景矿芦北区3#煤层为突出煤层、新景矿为突出采区的批复”,确定新景矿为煤与瓦斯突出采区。

5、地温及地压

本区煤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值为1.6-2℃/100m。

本区属地温地压正常区。

三、水文地质

(一)含水层及隔水层

1、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含水层组

本层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是矿区主要含水层,也是矿区主要供水水源。

它广泛出露于矿区的东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

西部埋藏较深,一般水位多在300—800m,东部较浅。

本层厚度在700—800m左右,由深灰色的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状泥灰岩和中厚层状的角砾状石灰岩组成,裂隙和溶隙比较发育,在上部的峰峰组中含有似层状和凸镜状的石膏层,混合厚度约10m左右。

本区主要含水层为上马家沟组上段及下段几层角砾状石灰岩含水,岩溶裂隙和含水量很不均匀。

静止水位一般在+390—+400m之间。

2、中石炭统本溪组含水层组

本层主要由灰白色和黑灰色的铝质岩和粘土岩、深灰色石灰岩、灰白色细砂岩、少量的薄煤层组成。

三层石灰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透水性和含水性,本层的透水性比较强。

3、上石炭统太原组含水层组

本组主要含水层有:

K2灰岩(四节石)、K3灰岩(钱石)、K4灰岩(猴石)及上部的第一砂岩和K6(第二)砂岩。

K2灰岩位于太原组的下部,厚度6—12m。

K3、K4灰岩厚度较薄,含水量甚小。

4、二叠系山西组含水层组

本组主要含水层:

K7砂岩(第三砂岩)、S4砂岩(6号煤老顶)和S5砂岩(3号煤老顶),此三层砂岩裂隙均不太发育,因此含水性较差。

5、二叠系石盒子组含水层组

本组地层在区内广泛出露,主要含水层有K8砂岩(下石盒子组基底砂岩)、K9砂岩(黄色岩层段的底部砂岩)、K11砂岩(红黄色岩层段的中间砂岩)、K12砂岩(上石盒子组的狮脑峰砂岩)等四层。

K8砂岩,厚度一般7—10m,为中—粗粒砂岩。

K9砂岩与K8砂岩间距80m左右,厚度一般在10m左右,为中—粗粒砂岩。

K11砂岩位于上石盒子组红黄色岩层段上段和下段之间,平均厚度为10m左右,层位也比较稳定,由中—粗粒砂岩组成。

K12砂岩位于上石盒子组的中上部,由一套灰白色的粗砂岩和砾岩组成,厚度为25—35m左右,砂岩的底部是一层灰色的泥岩,属不透水层,因此本层含水较好,但由于层位较高,多裸露于地表,经长期风化和剥蚀,风化裂隙和荷载裂隙比较发育,因此含水以下降泉形式全部泄出地表。

6、第四系全新统、河床冲积层和坡积层含水层组

本区冲积和坡积层,主要集中分布在桃河、马家坡河、芦湖沟河、保安沟河、蒙村河的河床内及两岸的阶地内。

坡积层主要分布在一些沟谷的两岸和山麓地带。

这些现代沉积,是本区浅层水的主要源地,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二)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新景矿位于阳泉矿区的西部,由于受寿阳向斜的影响,煤层埋藏相对较深,地表水的补给条件相对变差,井下涌水量变小。

主要含水的岩层与区域的含水层基本相同,在煤系地层中,太原组有五层,即K2、K3、K4、K5、K6,除K2、K6在局部地段富水相对较好一些外,其它三层均较差。

在山西组煤系中,主要含水层有三层,即K7、S4、S5砂岩。

这些砂岩分布较广,层位比较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在井下开采中的涌水量极小。

上述含水层的储存量非常小,补给条件也非常差。

井田开采过程中揭露的断层均为中、小断层,构造破碎带不发育,对矿床充水的作用和影响不大,揭露的陷落柱基本不含水,只是在雨季向斜部位出现少量涌水。

(三)主要充水因素分析

煤系地层中的裂隙水和下部太原组层段的岩溶水以及大气降水的渗入和采空区低洼地带中的老空水,是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