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283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docx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

(二、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

为佛道、为众生而堪忍苦行,从正面来讲,会得成现前和究竟的无量的大利义,这个道理前面已经做了思惟、抉择。

下面我们再来抉择这种苦行从反面能速疾消苦的功德胜利。

这样思惟生起信心其实跟良药苦口的道理是一样的,明白这个道理的病人得到救命药时会满心欢喜,一点也不畏惧。

为了治病,他对吃药、扎针、手术等暂时的苦事都很有心力,一点也不怕,欣然接受,这里也是一样的意思。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者,如有一人是应杀犯,若截手指能免杀罪,发大欢喜。

如是若由人间小苦,总能脱离无边生死,别能永断那洛迦等恶趣众苦,极为善哉。

思惟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这个修心法,是先用比喻来做启发。

比如一个死囚,马上要上路了,这时如果给他一个机会,只要他肯截断一根手指就能避免被杀头,那这个囚犯一定会极欢喜的把这个手指截断。

因为对他来讲,只要能躲过砍头,一根手指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像这样,假如在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依靠修道受的一点点小苦就能脱离无边的生死患难,从此以后永远截断轮回,特别是永远断除地狱、饿鬼、旁生等的恶趣众苦,以这一点小苦换来的是免除无边的极重的大苦,这真是难得的好事情啊!

这个道理想通了以后观念就转变了,也就是由衷的认识到以小苦避免大苦是一件大好事,由于已经认定它是好而不是坏,因此一点畏惧也没有,而且非常欢喜这样受苦。

若能善思现前久远二苦差别,则于难行能生心力,全无所畏。

假使能好好地思惟现前受一点小苦和久远要受的大苦这两者的差别,那对于这样的难行之事必定能生出心力来,全然没有畏惧。

就像一个读书人,他明白在短短的几年里忍受一点读书的辛苦,将会得到一个美好的前程,一辈子的生计都有着落了,如果不这样那就没有出路,一直贫穷困苦,生活得非常艰难。

这是现世事情,只要能思惟两者的差别就会对读书的难行发生心力,能刻苦读书,一点都没有畏惧,那个吃苦的精神就出来了。

所谓观察二苦的差别就是要这么想:

如果我现在受一点修行的小苦,将来就一点苦也不会有,如果我现在不肯受这一点小苦,而是去享乐,那我未来必定要受极大的苦,所以现在这一生小小的苦受到尽头,是越来越乐,而现前不受这一点苦去享乐,将来就越来越苦。

这样把眼光放长远,看清现在安受苦和不安受苦两者,在久远的结果上有什么差距,一个是走向永乐,一个是走向永苦,这样对于暂时的一点难行会发起心力:

我一定要克服,咬紧牙关,一定暂时受几年苦,过后就会越来越好。

会发生非常大的心力。

就像学生暂时几年的苦读,将来就会有好大的出息,所以他一点都不怕的。

如云:

“若截杀人手,能脱岂非善?

若以人间苦,离狱岂非善?

就像《入行论》里所说:

如果截掉杀人犯的手指,能够脱免砍头的苦,那不是很好吗?

如果人间此时受一点小苦,修学几年就能够脱离地狱之苦,那不是太好了!

进一步来说,以现前若干年的受苦能够生到净土或者即生就成道解脱,那实在是太棒了!

这样反复的思惟,内心对学法过程中的一点小苦根本不在乎,不但不在乎,他还愿意受一点苦,因为挺过去了大好的风光就在前面,当然他会去做的。

(三、从微渐修无难之理)

从微渐修无所难者。

这是讲渐次修心的缘起道理,就像婴儿学习说话、走路一样,都是先从微小处开始,逐渐的发展,最终就没有困难。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不要害怕,不要认为“诸佛菩萨那么大的心量、那么坚勇的心力,我一个小小的凡夫根本达不到的。

”应当想:

大鹏最初也不过是个没毛的雏鸟,逐渐的翅羽丰满才能翱翔天际的,人只要心中具有勇悍的精神,终究能成就一翻大事业。

这样没有怯畏,先从微小处逐渐地练习,所谓“简易行,终久大”,先从小的地方开始逐渐的练习,以等流的作用会越来越增长广大,最终就发展成了诸佛菩萨的大坚忍、大勇悍。

这里首先是作略说,然后广说。

略说是标明缘起决定的状况,广说是要具体地知道如何在关键点上把握修心的要领。

一、略说

如云:

“若习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

”若被忍甲受苦意乐,杂诸小苦渐次修习,则忍苦力渐能增广。

《入行论》中教授说:

假使串习还不容易成功,这样的事情决定没有,所以这个道理在修忍上面也完全成立。

只要你能先修习忍受小苦,逐渐的串习,最后大苦也一定能忍受。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一直披着坚忍的铠甲,以安受苦的意乐先杂着一些小苦渐渐地锻炼、修习,则忍苦的力量也渐渐的能得以增广。

也就是说要从一些小苦开始锻炼,小苦能忍受了以后就再加重一些,然后觉得我的忍受力还能再升级一点,这样逐渐逐渐地就会使得忍苦的力量越来越增广。

要知道披上忍甲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志愿力不能丧失。

比如一个幼小的学生,如果他求学的志愿力一直披在身上,那就一定能走完十几年的学习之路。

这个坚忍的铠甲要贯彻始终,它的内涵是前面在思惟解脱等大利益的时候,就要先发展出来的,这里的意思是要一直坚固这个坚忍的意志力。

前面已经说了,在流转生死的时候,为无意义的下劣之事忍受了那么大的苦,现在为了引发自他无量的利益安乐,即便是超过世间的生死大苦无量百千倍的苦,我尚且应当坚忍而修持善行,这样的心首先要发展出来,发展出来了就已经披上了铠甲。

披着这个铠甲进入到苦的实际历练当中,因为有这个铠甲,所以不会被苦的枪弹击中身心。

一般如果心力怯弱的时候,一点点小苦就被吓倒了,但有了这个铠甲,对于受苦就有非常大的意乐,这成了一个保护自己在受苦的时候不会倒下的一个内在的保护机制。

有了这个以后还要做练习,练习的过程跟世间、出世间的修学的历程一样,就是首先真去吃一点苦,这个苦能挺得过去,根本没问题,然后苦再升级,发现还能再提升,就像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这就是练习。

那当然随着这种串习力量的加深,忍苦的力量就越来越大了。

其次,要广而细地了解到底该如何来推进,这又分三:

一、从微小处渐次修习;二、要以最坚稳的心力才能成就安忍;三、心若坚强,即使大苦也承住。

一、从微小处渐次修习

《集学论》亦云:

“此中若修小苦为先,则于大苦及极大苦而能串习。

譬如一切有情由串习力,于诸苦上妄起乐想,如是若于一切苦上,安住乐想而渐串习,则亦能住安乐之想。

《集学论》里也说到:

这里如果你是先修一个小苦,那么在你修成的时候就会增强自信心。

从缘起的发展上面,心力还会再往上进取。

所以先不要着急在大苦上修,太大的苦自己吃不消就会退却,修小的、自己能做得到的,就能培养出自信心,这是它的要点。

然后逐渐地发展,再串习程度更大一点的苦,这个过关以后又堪能串习程度极大的苦,这样越修越好。

这就像世间人学习技艺都是要先入门再熟练再精通,道理是一样的。

再看苦乐观念的发展过程,比如一切有情都是由非理作意串习的力量在那些苦上虚假地起乐想,因为一切都是由心作意而造成的,心作乐想则起乐想。

就像这样,“诸苦”就好比世间的名誉、利养等等,或者那些无义苦行,他如果认为这些是很光荣的、是很有利益的,这种身份很高贵,这是实现了自我价值,等等,有了这样的观念,他就会起安乐之想。

就像这样,我们在修道发生的一切苦上面,也就是说我们为了成办佛法和众生义利所经受的一切苦,如果认为这些都是安乐的,有这种想法,进而逐渐逐渐地串习,那就一定能住在安乐之想当中,这都是由串习力而出现的。

其实苦乐是没有自性的,都是由观念假立的,当我们真正能转的时候,一切苦都能转成乐想,只是一个心念的问题。

举个例子,假如我突然长了痔疮,只能躺在床上休息若干天,如果我作苦想,好苦啊,生病了又没人照顾,我也不能做其他的事,那这就是苦啊!

但是如果想,因为这样躺在床上就避免了去追逐名利等做很多世间无意义的事,或者终于能大休息了,太好了,心终于能歇歇了,这样子就感觉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就是大安乐呀!

因此苦乐的想法没有固定的,看你怎么来转。

所谓的“转为道用”就是在一念之间大变活人,真正懂得了,能全作安乐想,叫乐观主义精神。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去办一件事,从此地到彼地要走一万步,一般人会说苦死了累死了,因为他的心不行,他越想累死了就越是委曲越是苦。

如果想太好了,今天我的佛性能起用,一步一步走过去都是真安乐,安步当车,就像这样,走路是非常欢喜的。

同样的走路如果给他赋予奥运会百米赛跑争夺世界冠军,那些人那是拼命跑,因为他住在乐想,是有利可图的。

那么同样的事情如果想这真是很好,身心安乐,一切无非是妙用,那就是很安乐啊,事事都是安乐,吃饭也是安乐,穿衣也是安乐,看病也是安乐,待人接物也是安乐,扫地也是安乐,心一转就全是安乐,逐渐地串习,所有的事情都显现为安乐。

好比我们住陋室,一般人一看这住的是个什么地方,猪圈一样的,怎么能给我住这样的房子?

他一看了就发脾气,非常不满意。

但是如果你想这间屋子非常简陋,还有明月清风,多么地清净,住在这里就非常地欢喜。

同样的,有的人嫌弃穿布衣、吃粗食,面对这种衣食时非常不满意,发脾气,但假使想到布衣很好,粗食很健康,这样去受用是安乐的。

假使在监狱里受刑,一百皮鞭抽下去的时候,一般人都认为太苦了,这非人的折磨,我简直忍无可忍,我要去自杀。

同样,大变活人换一下想法,打得好,打得好,该打,消业障,这就变成乐想,非常欢喜地接受的,一点怨屈也没有,还边打边笑的。

又好比,想这样子是给我修忍的机会,是我的善知识,一念想就已经变过来了,比如说你现在对我这样子,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要自杀,有这种想法,或者反过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大猛力的加持,即使是这样,我的心也不动,太好了。

这都是在心上转了一下的,心上一转,无论怎样都是安乐。

假使今天坐车子经过非常崎岖的山路,颠簸不已的时候,有些人就想这个事真是苦,太难受了,但另外一个人换了一种想法,太好了,这样受一点苦最好能够代一切众生一次消光所有的苦,或者想真是太好了,真是历练我自己,再者一点都不动心,或者就把它转为乐想。

就像这样,要知道所谓的心想并没有什么自性,自己的心上要很灵活地变动,总的原则就是在一切苦上都安住乐想。

这个见解大了以后,那无处不是修道的场所,无事不可以增上修道的力用。

因此要想:

一切都是好的,任何事都是好的。

像这样一件件地串习,那真的就跟弥勒菩萨一样开口常笑,他没有不开心的事情。

二、要以最坚稳的心力才能成就安忍

又生此想,复如《猛利请问经》云:

“应当舍离如树棉心。

”《华严》亦云:

“童女,汝为摧伏一切烦恼故,应当发起难行之心。

”谓须心力最极坚稳,非心微薄之所能成。

再者,要生起这样的想,也就是一切事皆是安乐,一切苦都是好的有利益的,这种想法的量,按《猛利请问经》里所说,要舍弃那种如树棉一样的绵软的心。

《华严经》里也说:

童女,你为了摧伏一切烦恼的缘故,应当发起难行之力。

意思就是要有意地去受取难行的那种坚强的心力。

总的来说,这就是要让心力达到最极坚稳,在因位的建设上,这个心力一定要提起来,最终达到极度坚稳,那样才在一切苦中都有力量住于安乐之想。

因为在世俗谛的心想的发展上,已经强化到极度的时候,就能控制心不转在别的地方。

这不是心力微薄能成办的,如果心力太差、太弱了,一遇到苦就吃不消,马上就会堕在苦想里,会认为难忍、难受、我不行等等,或者落入嗔恚,因此首先要发展最坚稳的心。

像这样如果发展得坚强,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这就是下面要说的,如果心能这样坚强,那大苦也成了助伴,不管是什么样的苦都没问题,不但不会成为修道的违缘,而且成为大的增上缘。

三、心若坚强,即使大苦也承住

故若先发坚强志力,则诸大苦亦成助伴。

譬如勇士入阵战时,见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

若先未闻如是之法,虽闻云“我不能行此”自轻蔑者,则苦虽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缘。

譬如怯夫,虽见他血亦自惊倒。

从正反两方面来观察,如果先发起了坚强的意志力,那么即使是大苦也都成为修道的助伴,就好比勇士进入战场作战的时候,见到自己身体出血,由此反而能够助长他的勇猛意志力。

如果先前没有听闻到这样的教授,不知道苦是好的等等,或者虽然听到却心上不堪,说我没办法做到这些,而发生自轻,这样由于自己的心里不知道这是好的,或者心力上不能勇于受取,那当然苦即使是很小,也能成为他退道的因缘。

就像怯夫,即使见到别人出血也会吓得惊恐倒地。

这样就知道,先发坚强志力是至关重要的。

如云:

“有若见自血,反增其坚勇,有虽见他血,亦惊慌闷绝,此由心坚固,怯弱之所致。

如同《入行论》中所说:

有的人见到自己出血反而增强他的坚勇之心,有的人虽然见到别人出血也吓得惊慌闷绝。

为什么表现得如此不同呢?

这是由心坚固和怯弱所造成的。

由这个比喻就明白,这里最关键是要发展心,心好了,境自然就转成助伴,心如果不行,那就碰一点点苦就已经吓倒了,或者退下了。

这样发展坚忍的心以后,又要进一步去了解需要在哪些地方修安受苦忍,这涉及到了修学佛道的各个方面,这样了解以后就知道这种坚忍要贯彻在一切处。

由于有这种忍,将来他的精进不退、修道有成,都从这个忍能得到。

(三、处门广释)

分八:

一、依止处;二、世法处;三、威仪处;四、摄法处;五、乞活处;六、勤劬处;七、利有情处;八、现所作处

处门广释者。

若须安忍所生苦者,为当忍受由何生苦?

此分八处。

处门广释就是对于所须安忍的苦处,依照《菩萨地》作广大的解释。

如果说修习佛道需要安受种种方面所生的苦,那就具体的要了解须忍受由哪些方面所生的苦,这里分为八种,就是依止处乃至现所作处。

前面已经讲了怎么发起能忍的心,也就是引发胜解后发生安忍的欲,这样提起心力披上坚固铠甲,然后要结合各方面渐次地修习忍苦之心。

这里从广大门来说忍苦之处有哪些方面,这样介绍以后就会知道,要从现在的一个凡夫走到无上果地,每一步都要坚忍不移,生活、修学、世法、出离等等的方面,都要能忍住辛劳、忍住清苦、忍住各种的打击。

所谓的忍,就是处在这样的逆缘、顺缘等的状况里,为道的心是不会退的,也就是他有坚忍的力量,不会遭遇种种缘就怯弱、嗔恚等等而发生退转,一直有一种忍的力量。

比如他能够一直忍耐、堪忍,从而在佛道的方方面面能持住法道,这样了解了安忍之处以后应该把修安受苦忍的大波罗蜜多的学处在方方面面展开。

以下每一种都要了解在什么地方忍,要显明它的忍苦之处,然后又要知道在这些方面我如何来修忍,就是要明白忍的相。

这样就非常清楚在自己的心上怎么操作。

一、依止处

以下任何一处都有显处和明忍两个方面,就不一一述说了。

依止处者,所谓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是能增长梵行之依。

此等诸物若得粗鲜,他不恭敬,稽留乃与,不应忧郁,当忍由此所生众苦。

依止处就是要求无上佛道或者要证得涅槃寂静,暂时在人间有这个身体,要生存就要依止很多的维生的资具,也就是要以衣来御寒、以食来饱腹、要以坐具、卧具来安顿生活,生病的时候要有治病的医药以及其它的供应这个身体的各种物资,比如夏天要洗浴,冬天要取暖,出行要有乘具等等,这些就是能增长梵行的所依。

梵行狭义指离欲,广义指涅槃,也就是出世之法要修涅槃道,当然是以这个身体作为工具的,身体好,身安则道隆。

这些所谓的依止处就是指维生的资具,它是能够增长梵行的所依。

这些东西要从施主处得到,假使得到的是很粗劣的,品质差,数量少,人家给的差给的少,或者给的时候态度不恭敬,时间上拖延才给,在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心都不能忧郁,应当安忍。

在没得到的时候,那当然也有挨饿、受冻、没地方住或者生病得不到治疗,这种情形有很多很多的苦要出来。

或者跟施主接触的时候,也会有人和人之间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在这时候不应当忧郁,而应当安忍。

也就是在发生这些苦的时候,心不能动,如一下子发火、一下子心怯弱了,变了,这个就不好,所以在这个情形下心都要有一种坚忍的意志力。

二、世法处

世法处者,衰、毁、讥、苦、坏法坏、尽法尽、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种是为世法。

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众苦,应善思择而忍受之。

世法处,就是所谓世间八法的负面的四个法,以及作为有漏有为法本来的败坏等的苦相,这九种叫做世法。

在这些苦事发生的时候,如果不能修忍就会因此而忧愁、焦虑、嗔恚、怯弱等等,导致从菩提道上退堕下来。

因此在这些个时候,要善加思择而发生坚忍的心。

世间八法中负面的四个:

衰,是指利养的丧失或衰退,比如衣食受用等等得不到好的,或者很缺乏,过去曾是个富贵者,但现在很贫穷。

毁,是指名誉被毁坏,过去美名传扬,现在因为遭到诽谤而被流传恶名。

讥,就是当面的讥讽、挖苦、嘲笑等等。

苦,就是身心被逼恼的状况,以前身心很愉快,现在因为被逼恼而感觉很痛苦。

后面五个,广义来讲,世间万法本来是惑业因缘所起的法,当然它就是坏的自性,所以叫坏法,也就是一定会坏的。

又是尽的自性,也就是因缘一消散就没有了,一定是会穷尽、会彻底没有的。

老法是由于因缘所生的缘故,在生之后到了成熟的阶段,决定会出现衰退的老,这叫老法。

病法是指四大和合等维持一种健康轻利的状况,当四大不能维持的时候就出现病相,因此是病的自性。

再者,当生的因缘穷尽的时候,相续会断灭,所以是死的自性,叫死法。

当菩萨还有轮回的投生、处在生死界里的时候,内的身心、外的世界都一定是这样坏的自性、尽的自性、老的自性、病的自性、死的自性,处处都会出现这样轮回的苦相。

的确我们在轮回里这些都是常事,处处都有。

依照总体的这一切生起各种各样的苦,或者依于其中的一部分所生的各种的苦,在面临它们的时候,都要善加思择而发起忍耐、忍受的心。

这个所谓的善于思择,就是像前面所介绍的那样,当苦来临的时候,或者从世俗谛的缘起上作思择,或者从胜义谛的空性上作思择,因此而能够堪忍,也就是把前面的这些修法都用在这里做思择。

比如说,世俗谛上就要想,这都是世间有漏的法,如果是受到了别人的诽谤也知道是业果的连锁反应,过去造了恶业应当忍受苦果。

或者说现在一切的财富都衰退了,没人供养承事了,也要知道这是自己的福报有限,到此为止了。

或者任何一种遭遇都要快忆念业果不虚的道理。

这么一想,就明白都是天理的安排,理所当然的,内心能泰然顺受,这是很好的。

再从修忍的功德胜利思惟,要想到:

这样一修,我就能消很多业障,能成就很大的福德,能成全我的波罗蜜多。

这样子就发起了大欢喜心,就把前面所说的那些用在这里。

再者,比如说处在世间有病、老、死、尽等等的苦,就要想这是有为法的法性,我应当接受,不应当起忧恼的心。

因为假使能解决也不必忧恼,如果不能解决,那忧恼也没有用,所以不如安心地顺受。

这样心处在一种坦然欢喜的状态里,就能排除忧刺。

从胜义上来想,要懂得这世间的一切显现都是幻化,就是像空花、影像一样,像水月、阳焰一样。

既然是这样,那受苦就跟梦里受苦一样,其实是受无所受,这样就了解正当受苦之际,或者正遭到各种的逆缘、迫害、谩骂等的时候,三轮都是空的,这样叫做善思择。

在各种境缘出现的时候,这样善加思择就知道它的真实的状况,由此发现没有理由发脾气或者生忧恼,这样就能安然忍受了。

举个例子,在《大智度论》里说到:

“复次,菩萨思惟:

世间八法贤圣所不能免,何况于我?

以是故,应当忍。

这是一个用来善加思择而发生安忍的理由,就是要想:

世间八法连那些圣贤们也是免不了的,如果在这个世间是时时都会遭遇的,就像娑婆人间的世间界里,冬天冷、夏天热那是没法避免的,所以我应当安忍。

或者说我们在沙漠里行进的时候,那个干渴是没法避免的,长途跋涉时双脚走得酸痛也是没法免的,或者在这世间要读多少书,那种辛苦是没法免的,或者在这个世间界,常常会遭到暴风骤雨、闪电等等,常常会有一阵讥毁的风或者一阵阵苦雨降临,连佛尚且有头痛等的显现,诸大圣者尚且有各种病痛出现,何况我这样的凡人?

这是轮回的常事,我应当坚忍。

就像这样,心里想通了就能忍。

“复次,菩萨思惟:

知此人身无牢无强,为老病死所逐,虽复天身清净,无老无病,耽着天乐,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离欲。

以是故,于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众生。

这也是一种善思惟,自己很能通情达理,能知道这人世间的事,一旦心通达了,那就是快乐的,不会发生很多的忧恼、嗔恚。

菩萨这样思惟:

我在这个南瞻部洲得到一个人身,当然它跟泡沫一样,不牢固、不坚强。

再者,这是一个有漏的蕴,是苦器而已,当然一直会被老病死等的苦追逐着,会追到身上来。

但是我想一想,假使得到天人的身体,很清净,也没有老没有病,可是也不理想,因为耽著那样非常诱人的天乐,就好像喝醉酒一样,没法修行佛道,出家离欲。

这样看,人间的苦乐夹杂,有这些苦激励我出离、激励我生悲、激励我求道等等,是很好的,有几分苦在身上就好修行。

以这个缘故,想通了觉得这是很好的事,对这个人生自己就能忍受一些修行上的老苦、病苦、辛苦等等。

这样叫做善思择而忍受,由此会提起坚勇的心力,好好地修福、修法、利益众生,就要像这样善于把前面的这些修法用上去。

又像《六度集经》里所说,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哪四种呢?

一、在求法的时候要忍受他人的恶骂;二、求法的时候要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也就是有身心、气候、环境等艰苦的时候不避开,能坚勇而行;三、求法的时候要随顺和尚阿阇黎而行,也就是要依教奉行,克服自身的惰性和不良的固执性,随自我而转的那种禀性;四、在求法的时候要能忍空、无相、无愿,也就是对于甚深的空性的法要能忍可于心。

诸如此类,在求法时,各种世法的凄风苦雨迎面打下来的时候,应当坚忍不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