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99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精析

专题1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2.“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体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4.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

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

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

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

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5.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6.影响下表中1921年数据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

39.79

22.13

34.55

44.24

A.第一次世界大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

7.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

他流着泪说:

“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

”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

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

8.《全球通史》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农奴制度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巩固苏维埃政权

9.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J.Hobsbawm)说:

“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

”又说:

“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何者是最恰当的理解?

()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10.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的太迅速了。

3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依然没有战斗,没有遇到抵抗。

”这说明被推翻的临时政府()

A.与沙皇政府性质一样B.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

C.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D.已转成帝国主义代表

11.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中回顾斯大林时代:

“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

”这说明斯大林时代()

A.苏联共产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

B.指令性计划经济滋生了全面腐败

C.高度集权体制助长了官员的特权腐败

D.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经发生了质变

12.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

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体制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

13.《论苏联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讨一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14.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于1917年11月举行,诸多学术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城市工人和前线士兵的广泛支持,但俄国社会革命党则获得了来自乡村地区农民的大量选票,使其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

这说明()

A.给农民分配土地使列宁赢得了民心

B.布尔什维克在广大地区获得了支持

C.工人和士兵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

D.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多元化

15.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

“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判断()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16.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A.在淡忘十月革命

B.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C.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D.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17.“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

A.全面恢复私有制B.实行商品贸易

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D.禁止私人贸易

18.“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

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对于这一观点的评价,正确的应是这一观点()

A.不可采信B.符合史实C.值得商榷D.表述隐晦

19.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

例如: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上述材料表明()

A.苏联由封闭走向开放

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

C.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消失

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

20.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21.某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

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

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独立宣言》发表B.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C.自由女神像落成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22.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这里“”应填写的是()

A.计划B.法治C.集体化D.工业化

23.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走势。

依据1917年到1928年苏俄(苏联)经济政策分析,其经济成长走势示意图最可能是

24.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

邻居说:

“加加林上天了。

”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

邻居说:

“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

”记者说:

“没关系,我可以等。

”邻居迟疑了一下说:

“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

”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苏联经济的短缺状态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

二、非选择题。

25.(24分)《世界大历史》是萨克雷等美国学者集体编著的历史巨著,显示了美国学界对世界历史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材料一全书分为五卷。

其总目录是

第一卷文艺复兴至16世纪

第二卷1571——1689年

第三卷1689——1799

第四卷1799——1900

第五卷1900至反恐战争

材料二每卷罗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

第三卷《1689——1799》的目录是

第一章俄国彼得大帝改革1689——1725

第二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第三章不列颠第一帝国1701——1761

第四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1740——1763

第五章启蒙运动约1750年

第六章农业革命约1750年

第七章美国革命1763——1783

第八章南太平洋的开辟1760——1790

第九章第一次工业革命约1760——1780

第十章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基础1770——1796

第十一章大西洋黑奴贸易约1730——1807

第十二章法国大革命1789——1799

材料三每章分为五个栏目。

第五卷第八章《冷战时期》的目录是

[概述]

[专家点评]

[①]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尼基塔·赫鲁晓夫

[②]

甲“铁幕演说”

乙“欧洲复兴计划”

丙《第二次哈瓦那独立宣言》

[论著选粹]

【史论】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大历史》的编撰特点。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并分析说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

(8分)

(3)依据材料三,为①②两个栏目命名。

从甲、乙、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如何体现本卷主题。

(8分)

(4)《世界大历史》是否会按照【史论】对20世纪的预判来写作第五卷,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6分)

26.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

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

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6分)

(3)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什么?

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

这一模式带来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6分)

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

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

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

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

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并简要分析两种体制的利弊。

(12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为解决体制弊端各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8分)

28.(21分)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

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材料二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

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

《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

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

《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五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

“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3分)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

(8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6分)

29.(15分)材料一“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

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

”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

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

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

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

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

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

“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是什么?

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

(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7分)

30.(12分)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按照钱乘旦先生的划分,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4—15世纪),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农业文明不断瓦解;第二阶段:

现代化的起动阶段(16—18世纪),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一个“现代”世界出现了;第三阶段:

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在这个阶段中,经历了两百年发展的欧洲终于迎来了成熟的现代社会;第四阶段:

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19世纪中期后),世界在破坏和重建中进步着;第五阶段:

现代社会的新转型阶段(二战后),从二战结束起,一个“后现代”社会正在形成。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31.(28分)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

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

(10分)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12分)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两国的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图显示的是美国从1960年到1970年增长速度比较一致,后来就迅速放缓,而苏联的情况是在1965-1975年间增速较慢,这是因为两国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导致的结果,故选C。

AB与事实不符,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2.A

【解析】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关键信息“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可以判断A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所以“有利于无产阶级”。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中两个高点并不是斯大林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反映,而是后任领导者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成果,排除A;60年代初期的低点的原因除了恶劣的气候,还有具体的气候、土壤条件、管理不善等,排除B;50年代中期的高点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C正确,答案选C;1985年,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的是经济改革,后因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才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排除D。

4.C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这与题干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斯大林模式强调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与柯西金所处时代不符,排除D。

5.D

【解析】“剥光为止”说明苏联这位领导人把苏联原来的社会通过改革给改没了,即苏联丧失了社会主义政权,故选D。

6.B

【解析】表格中1921年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都比1913年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推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故选B。

7.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可知苏联党内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由题干中“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可以看出苏联党内并不迷信赫鲁晓夫,因此A项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8.C

【解析】注意材料提取和判读,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