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059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景东一中学年下学期份考试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景东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6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共中央()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中央集权的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4.下图是某种经济形态下人们生活的写照。

此种经济形态开始解体于()

A.明朝中后期B.鸦片战争后

C.洋务运动期间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

5.《盐铁论·水旱》说:

“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6.“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

A.英国有权征服印度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7.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下列图片说明了()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

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

8.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转变

D.“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未能产生任何影响

9.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10.清《景德镇陶录》载:

“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1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12.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最主要区别是()

A.行政主权不同B.社会制度不同

C.经济基础不同D.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1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4.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l876年,《河流防污法》。

其主要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15.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

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

16.“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

”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

A.火车B.轮船C.电报D.汽车

17.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8.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这种认识是出于苏联在农村实施了(  )

A.余粮征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垦荒

19.柯达公司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垄断了当时世界90%以上的胶片产业,但在2011年,由于无法在数字时代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柯达公司提请破产保护(见下图),并于2012年初正式破产。

柯达公司的遭遇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②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长盛不衰 

③技术落后是柯达公司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 

④全球化依然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④

2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不包括(  )

A.消除贫困B.降低关税C.国际贸易自由化D.减少贸易壁垒

21.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

下面对“新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

B.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

C.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

D.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22.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下列哪一主张属于该流派的思想(  )

A.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

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

C.完全肯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

D.反对经济全球化

23.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主要是因为()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B.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

C.各国逐渐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D.各国经济政治利益趋于一致

24.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谈及苏联(俄)历史上的某次饥荒时,这样说道:

“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造成饥荒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

25.“当三十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AnnNixOnCooper,106岁的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

……”这是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获胜演讲,其中“新就业机会”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提供的()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工业生产

C.扩大农业生产D.举办公共工程

26.《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

“脱胎换骨”的含义是指(  )

A.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独占鳌头B.接受关贸总协定

C.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D.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27.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

以下是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增加了就业渠道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④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8.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

”与材料所说“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指的是()

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B.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

29.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

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A.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B.主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30.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

化后说:

“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

料中所反映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31.(8分)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

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

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崛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崛起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2(10分).阅读中日纱厂纺制20支纱的每包成本比较表(1933年):

请回答:

(1)归纳中国纱厂成本显著高于日本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

(2)1933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

(3)据表中信息,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

 

33(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说道: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

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二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3)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以及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考察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由生产资料私有转变为公有,由单干转变为集体,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故A错误;B正确;C是发展生产力,不符合题意;D是新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B。

2.【答案】C

【解析】地方制度的不完善说法有误,且不属于根源因素,故A项错误;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信息与宗法制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都是以农业为本,而中国社会又多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农业,有相当的分散性,且根源多数都是找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事实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呈现不断增强之势,且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4.【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解体。

5.【答案】C

【解析】“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是说当时已较广泛使用铁农具,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农具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B、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首先,马克思并不是肯定英国对印度征服的合理性。

其次,马克思认为,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比土耳其、波斯或俄国对印度的征服要好些,主要是因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土耳其、波斯或俄国依然是封建国家。

这意味着英国在征服过程中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故B项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图片解读及分析问题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戽斗、手摇翻车、脚踏翻车、高转筒车为我国古代的灌溉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和多样化。

故正确答案是D。

8.【答案】C

【解析】宋代“商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A项错误;宋代在“商业革命”推动下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故B项错误;“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主要是从长远发展和社会转型而言的,主要是指没有突破原始农业主导的生产力方式,故C项正确;宋代“商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A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指“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C项夜市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扬州等地,北宋开始较为普遍;D项清代时出现繁华的商业市镇,如汉口、佛山等。

汉代“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景德镇制瓷业兴盛,不能得出制瓷业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倚仗制瓷技能谋生的人,在当地超过了一半,故B项正确;制瓷业并不是全员参与,故C项错误;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表述太绝对,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学生易错选C项,因为他们认为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就能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同时也是由于不理解封建经济形态的含义导致的。

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自然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12.【答案】B

【解析】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是为解决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而实行的,是“一国两制”的产物,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13.【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把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作为国家的象征,可知体现的是国家与农业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分析与理解能力。

从材料法律名称来看都与污染有关,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15.【答案】B

【解析】当时青铜器受礼制的严格规定,它是身份、权力的象征,因此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16.【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便捷之处。

A、B、D三项无法做到“悬隔山海,而如指掌”,而电报可以做到,故选C。

17.【答案】B

【解析】四项中B项是导致中西合璧服装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余三项中A项表述和史实不符,

C项是次要原因,D项和题意没有直接关系。

18.【答案】C

【解析】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牺牲了农业农民的利益。

实行余粮征集制时,还处在苏俄时期,工业化还未起步,故A项错误;实行固定粮食税,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快速推进农业集体化,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牺牲农业,为苏联的工业化积累资金,故C项正确;大规模垦荒,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与工业的剥削无关,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柯达公司之所以破产是因为在时代更迭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解决改革的问题,因而没有获得足够的适应新环境的能量,②③正确;①④与本题无关。

20.【答案】A

【解析】A不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

故选A。

21.【答案】B

【解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但国家不是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故B项表述错误。

A、C、D三项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22.【答案】A

【解析】凯恩斯理论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政策可知,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故A正确。

B体现的是凯恩斯主义,C项不符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D项说法错误。

23.【答案】B

【解析】经济决定政治,由“建立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可知,要扣紧经济这个主题,D错误;A不符合史实;C说法错误;B正确。

24.【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不可能大肆屠杀,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实行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并没有体现重工业,故C项错误;为了摆脱饥荒引发的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以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屠杀牲畜,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25.【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通过举办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故选D项。

26.【答案】D

【解析】《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由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是对传统国家观念的挑战,使欧洲局势脱胎换骨。

2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可知,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国家颁布法令属于国家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②④是正确的;对开办旅馆者给予补助可促使人们竞相开办旅馆,从而增加就业,①正确;题干材料未能体现③,排除,故选C。

28.【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主义生产最明显的区别是:

公有与私有。

这里说的转变就是国有工业经营方式转为私有工业经营方式,而这就是他所说的“资本主义阵地”,故B正确。

29.【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紧密,互相影响。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0.【答案】A

【解析】不同年代生活的差异与当时的经济政策有关,60年代对应的是①②,70~90年代对应的是③④。

31.【答案】原因:

民族国家兴起,出现商业革命和手工业革命。

影响:

①西方对外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使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

②打通商路,推动世界市场初具规模;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③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解析】关键信息:

“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二是手工业的革命”。

原因依据关键信息归纳;西方崛起对全球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应从殖民扩张的影响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归纳。

32.【答案】

(1)捐税沉重,贷款利息高;生产耗费大;机械修配支出大;制造及销售杂费高;工资成本高。

(任答两点)

(2)有利:

国家基本统一;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实业救国思潮、反帝爱国推动等适当赋分)

(3)国家: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实现民族独立;减轻赋税,制订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方针。

企业: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工人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问,从表格可直接归纳。

(2)问,抓住时间1933年,结合此时中国(国民政府前期)政治经济状况即可。

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根据表格中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提出对策即可。

33.【答案】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