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20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宋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宋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宋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宋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宋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宋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宋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宋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词赏析.docx

《宋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赏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宋词赏析.docx

宋词赏析

《秋思》

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

枯萎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

傍晚。

⑵人家:

农家。

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

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

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

远离家乡的地方。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

《品》云: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

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里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陆机《文赋》云: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

“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

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

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

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谥。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哦,他们还好吗?

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

买了被子吗?

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为了所谓的前程吗?

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

那功名离我近吗?

远吗?

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

我又是那么的迷茫。

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

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

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

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

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

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

”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

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

“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

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

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

路途跋涉之艰辛。

求功名之困苦。

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

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因此,前人论曲,无人推崇这首小令,艺术眼光很高的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论说:

“《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元剧之文章》),”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晋代干宝《搜神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临川东兴地方,有个人捉来一只小猴子,将其绑在树上,欲棒杀之。

此时,母猴闻声赶来,向那人作哀求状,意为希望那人将其子小猴放掉。

可那个人没有怜悯老母猴,竟固执地将小猴用木棒打死。

母猴哀声呼号,气绝死亡。

那人将母猴剖腹,发现母猴肠子断成一寸一寸状。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公闻之﹐怒﹐令黜其人。

"后世用作因思念爱子而极度悲伤之典。

桓公叹柳,典故。

《晋书。

桓温传》载,一代枭雄桓温北征,经过金城地方,看到自己年轻的时候种下的细柳,已经是苍天大树,而自己也从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变成一个白发皓眉的老人的时候,不觉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1、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等。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周邦彦:

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元干: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唐诗:

1.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等: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王维:

《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

《过故人庄》

2.边塞诗派高适、岑参、卢纶、李益等: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高适:

《别董大》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浪漫派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李白:

《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4.现实派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兵车行》

1、花间词派

  花间词诞生于晚唐五代,花间词派作为最早的流派之一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

晚唐五代时,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相继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中心。

五代赵崇祚撰《花间词》,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韦庄、和凝、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人的500首词作。

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之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称为“花间派”。

花间派中“花间”两字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一句。

纵观花间词派一十八位词人,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词风浮艳,多写情爱。

大多数为所谓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闺情”代言体。

  2、南唐词派

  南唐词人主要指南唐二主(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

冯延巳学问渊博,多才艺,工诗,虽贵且老不废,尤喜为乐府词。

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人之首。

他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

南唐中主李璟好读书,多才艺。

“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南唐后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

  3、晏欧与北宋早期的小令  这是指晏殊登上词坛之前或者开始创作不久的一个时期,大约在真宗朝的后期与仁宗朝的前期(大约为公元1040年之前)。

流传至今的作品则仅仅只有十几位作家的数十首小令。

这一时期作家流传至今的作品大都只有一篇或三五篇,他们仅仅是偶尔为之。

从宋人的史料、笔记等记载来看,这一阶段词的创作现状就是如此。

这是宋词创作的一个萧条冷落期,或者称之为宋词创作的序幕阶段。

这一阶段比较有特色的作家有王禹偁、寇准、潘阆、林逋、宋祁、范仲淹等人。

  北宋词初祖——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有《珠玉词》三卷,存词一百三十余首,几乎都是短小的令词。

  

  4、柳永和慢词的发展

  比较早地接触到“慢词”创作的词人有欧阳修、张先、柳永等人。

在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词人便是柳永。

而且,柳永还发展了词的俚俗性特征,使之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口味,开创了“俚俗词派”。

柳永是宋词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

正是因为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道路。

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出灿烂的前景。

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个全才。

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

  5、婉约派——秦观、李清照

  秦观深受柳永词风影响,沿着柳永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其慢词创作也成绩斐然。

秦观留存的慢词的数量虽然远远不能与柳永相比,但是,在委婉言情、铺叙展衍方面还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接受了柳永词的影响,还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唐、五代词的成就,特别是接受了李煜和晏、欧、张先、宋祁等人的影响。

从内容方面看,秦观词沿袭了花间以来婉约词的传统,以描写恋情相思、离愁别恨和迁愁谪怨为主,富有个人的真情实感。

不仅如此,他笔下的恋情与别情往往与个人的不幸身世交织在一起,终于形成了一种秦观所特有的那种深沉浓重的哀愁。

就这方面讲,他又很象李煜,他在自己的词里较多地化用李煜的词句,并不是偶然的。

他学习柳永,在慢词创作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他对柳永并不亦步亦趋,而是有所继承,又有所摒弃。

他继承了柳永的铺叙手法,在铺叙中发展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同时还特别注意织进身世畸零的憾恨,并有意避免柳永部分词中出现的粗露与俚俗。

这就使秦观的词形成了一种典雅凝重与流丽婉转的风格。

  6、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

他打破许多成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

苏轼在这一方面并不符合当时词人与批评者的审美口味。

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对传统的突破,体现了苏轼对北宋词坛的卓越贡献。

继柳永之后,苏轼给词之创作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他的创作为以阳刚美著称的豪放词派之产生开拓了先路、奠定了基础。

苏轼是这样一位极其个性化的、天赋极高的、富有革新精神的作家,在词的创作领域,他当然也不甘心简单地沿袭、模仿前人,不甘心委屈自己去适应“艳情”、“隐约”等传统的创作框框,不甘心居柳永等名噪一时的词人之下。

他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入词的创作领域,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形式与技巧的诗化,追求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成为北宋词坛最具变革精神的词人。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

了结,完结。

  ③砌:

台阶。

雕栏玉砌:

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

应犹:

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

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

能:

或作“都”、“那”、“还”、“却”。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

  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

  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

  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

  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

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

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

所以王国维说: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是王国维说得好: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

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