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610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的意义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科学概念

·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表现为风化、侵蚀、沉积等。

风化、侵蚀使地表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掉,而沉积使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表地形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人类造成自然灾害,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又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水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

·关注地表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因人类活动而加剧的自然灾害。

二、活动分析和建议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及结构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为第一部分,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一是因为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是最普遍的现象,二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模拟活动进行探究。

这部分内容共有4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通过模拟下雨,观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通过推测、模拟实验等活动,认识到降水量大、土地的坡度大、无植被覆盖是造成土地严重被侵蚀的主要原因;“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观察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还有沉积作用,了解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减少对土地的侵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三)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呢,活动程序是:

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去过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的地形特点,并带来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平原、山地等地形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地形图,进一步认识更大范围——中国和世界的地形;最后归纳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为什么不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的地形开始呢?

这是因为仅从学生生活的地区去认识地表的多种地形是有一定局限的。

兼顾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多样地形的要求,从学生见过的地形人手进行教学还是比较合理的,其中也包括了家乡的地形特点。

当然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图片,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的图片要能反映常见的一些地形地貌;在交流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说明问题的照片,让持有者上去介绍;要求介绍的学生主要描述所看到地形的特点;在介绍和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帮助和启发。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如何处理单元资料页的内容

本单元资料页的内容也是单元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起到拓展和延伸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能力。

其中“我们的土壤妈妈”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著名诗作。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字对土壤的作用,以及土壤对人类、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做了非常全面的、具体的和生动的描述,对学生树立保护地球资源的观念是有意义的,可放在“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结束后进行。

 

学科

五年级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26

课题

1、地球表面的地形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

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

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

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

2、初步观察地形图。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2、小结并提出: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学生交流:

这是什么地方吗?

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

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交流、讨论。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通过地形图的观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课后反思

学科

五年级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27

课题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

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3、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

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2、学生阅读资料。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

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

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

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

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

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了解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课后反思

学科

五年级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28

课题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

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

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

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⑶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实验:

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4、小结,延伸。

⑴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

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⑴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

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⑴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

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⑷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学科

五年级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29

课题

4.土壤中有什么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

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

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

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1、讨论。

有人说: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后反思

 

学科

五年级科学

备课人

张春燕

累计课时数

30-31

课题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所用课时数

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

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

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

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

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3、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

(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2、模拟实验:

下雨。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要求:

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

第二课时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上节课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

为什么?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

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

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第一课时

 

2、学生讨论交流。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观察并思考:

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第二课时

 

2、学生回答。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教育学生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课后反思

 

学科

五年级科学

备课人

张春燕

累计课时数

32

课题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

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

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5、小结:

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