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96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docx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本章要点:

1、熟悉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药理学: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物:

是指能影响机体器官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其应用范围包括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等方面。

药理学研究内容:

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

②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命运),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③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二、药理学的发展史

我国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神农百草经》问世,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于公元1596年写成的《本草纲目》这部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名著。

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意大利生理学家F.Fontana(1720-1805)通过动物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

并为德国化学家F.W.Serturner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所证实。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其中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植物药中得到纯度较高活性成分的药物,如依米丁、奎宁、士的宁、可卡因等。

以后始人工合成新药,如德国微生物学家P.Ehrlich筛选出治疗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纳明(914)。

英国学者J.N.Langley(英)于1878年提出了受体的概念,为受体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现已被证实是许多特异性药物作用的关键机制此后药理学得到飞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许多药理新领域及新药,如抗生素、抗癌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抗肾上腺素药等。

近年药动学的发展使临床用药从单凭经验发展为科学计算,并促进了生物药学的发展。

药效学方面向微观世界深入,阐明了许多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本身的发展。

展望今后,药理学将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发展病因特异性药物治疗,那时将能进一步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本章练习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药物的概念是

A.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活性物质

B.预防疾病的活性物质

C.防治疾病的活性物质

D.治疗疾病的活性物质

E.具有防治活性的物质

2、药理学研究内容是

A.药物的作用及原理

B.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D.机体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E.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法

3、药动学研究的是:

A.药物吸收

B.药物排泄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D.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E.药物的分布

4、药效学研究的是:

A.药物的作用

B.药物的禁忌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D.药物的过敏反应

E.药物的适应症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5-7]

A.药效学

B.药理学

C.毒理学

D.营养学

E.药动学

5、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6、机体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7、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8、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

A.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B.防治不良反应

C.探索新药

D.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

E.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

9、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有:

A.药物的作用,

B.药物的分泌

C.药物的作用机制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用途

答案:

A型题

1A2D3D4C

B型题

5A6B7E

X型题

8ABCDE9ACE

第二章药效学

本章要点: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物作用两重性、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2、掌握药物的量效关系及主要术语:

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极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效能、效应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

3、掌握受体的概念和特征。

4、熟悉受体激动药、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的概念。

5、了解受体的类型及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

一、药理作用与效应

药物作用:

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药物效应: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

⑴兴奋;⑵抑制。

二、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

⑴治疗作用:

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作用;⑵不良反应:

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地反应。

1、治疗作用:

指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治疗目的分为对因和对症治疗。

⑴对因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⑵对症治疗:

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2、不良反应:

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

一般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

⑴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不严重,难避免的。

⑵毒性反应: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分为:

1急性毒性:

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

2慢性毒性:

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⑶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⑷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⑸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⑹特异质反应:

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⑺继发反应:

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三、量效关系

1、剂量

⑴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

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⑵治疗量:

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⑶极量: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⑷常用量:

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

⑸最小中毒量:

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⑹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可改用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

2、量效关系

⑴量反应:

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数或量的分级表示,如血压升降、平滑肌舒缩等。

①效价强度:

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常用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来表示,称半数有效量(ED50)。

②效能:

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⑵质反应:

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

⑴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⑵治疗指数:

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

该指标的药物效应及毒性反应性质不明确,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⑶安全范围:

是ED95~TD5之间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

药物的安全性与药物剂量(或浓度)有关。

⑷安全指数=LD5/ED95

⑸安全界限=(LD1-ED99)/ED99

四、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可通过以下方面产生药理效应:

⑴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

⑶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

⑷作用于特定靶点:

受体、酶、离子通道、载体、免疫系统和基因等。

五、受体学说

1、受体的概念

受体:

为糖蛋白或脂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内,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与药物相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

配体: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受体仅是一个“感觉器”,对相应配体有极高的识别能力。

受体-配体是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偶合,受体都有其内源性配体,如神经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等。

2、受体的特征:

⑴饱和性;⑵高灵敏度;⑶可逆性;⑷高亲和力;⑸专一性;⑹多样性

3、受体类型

根据受体存在的标准,受体大致分三类:

⑴细胞膜受体;⑵胞浆受体;⑶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传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受体分为四类:

①含离子通道的受体;②G-蛋白偶联受体;③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④细胞内受体。

4、激动药与拮抗药

根据药物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可将药物分为激动药与拮抗药:

⑴激动药:

能激活受体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效应力)。

①完全激动药: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α=1)。

②部分激动药: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α<1)。

⑵拮抗药:

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α=0)。

①竞争性拮抗药:

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可逆结合,量效反应曲线平行右移,斜率和高度(Emax)不变。

②非竞争性拮抗药:

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不可逆结合,量效反应曲线右移,斜率降低,高度(Emax)压低。

5、第二信使

受体在识别相应配体并与之结合后需要细胞内第二信使将获得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机制才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

现已确定的第二信使包括:

⑴环磷腺苷(cAMP);⑵环磷鸟苷(cGMP);⑶磷酸肌醇(IP3);⑷甘油二酯(DG);⑸钙离子。

本章习题:

一、A型题

1、关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正确的是:

A.与药物剂量无关

B.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强

D.选择性高的药物副作用多

E.选择性与组织亲和力无关

2、关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正确的是:

A.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B.主要是指可消除致病因子的作用

C.只改善症状的作用,不是治疗作用

D.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E.补充治疗不能纠正病因

3、关于不良反应,错误的是:

A.可给病人带来不适

B.不符合用药目的

C.一般是可预知的

D.停药后不能恢复

E.副作用是不良反应的一种

4、药物的副作用:

A.是治疗量下出现的

B.是中毒剂量下出现的

C.是停药后出现的

D.是极量下出现的

E.是用药不当造成的

5、药物的后遗效应:

A.是治疗量下出现的

B.是血药浓度降低至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效应

C.巴比妥类无后遗效应

D.此种效应都较短暂

E.此种效应都较持久

6、关于毒性反应:

A.用药剂量过大易发生

B.与体内药物蓄积无关

C.症状较轻

D.主要是指急性中毒

E.出现中毒后应减量

7、停药反应:

A.与反跳反应不同

B.突然停药可防止发生

C.是突然停药可出现原有疾病加剧的现象

D.避免停药反应要递增剂量给药

E.停药时,逐渐减量也不能避免发生

8、变态反应:

A.不是过敏反应

B.与免疫系统无关

C.与剂量有关

D.是异常的免疫反应

E.药物不一定有抗原性

9、关于特异质反应,错误的是:

A.其反应性质与常人相同

B.是不良反应的一种

C.特异质患者用少量药物就可能引起

D.与遗传有关

E.多是生化机制异常

10、关于极量,正确的是:

A.是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B.出现疗效时的最小剂量

C.一日用药的极限量

D.一次用药的极限量

E.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11、属于质反应的药理效应指标是:

A.心率次数

B.死亡个数

C.血压高低的千帕数

D.尿量毫升数

E.体重公斤数

12、治疗指数是:

A.LD50/ED99

B.LD50/ED50

C.LD5/ED99

D.LD1/ED95

E.LD5/ED95

13、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

A.95%有效量与5%中毒量间范围

B.治疗量与中毒量间范围

C.极量与中毒量间范围

D.极量与最小剂量间范围

E.最小中毒量与最小有效量间范围

14、某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平行右移,说明:

A.作用机理改变

B.作用受体改变

C.效价增加

D.有阻断剂存在

E.有激动剂存在

15、LD50是指

A.最大治疗量的1/2

B.最大致死量的1/2

C.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D.极量时的1/2

E.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治疗有效的剂量

16、三种药(A,B,C)的LD50分别为80、80、120mg/kg;ED50分别为20、40、40mg/kgp.o.,比较三种药安全性大小的顺序应为:

A.A>B=C

B.A=B>C

C.A>C>B

D.A

E.A>B>C

17、药物对动物急性毒性的关系是:

A.LD50越大,越容易发生毒性反应

B.LD50越大,毒性越小

C.LD50越小,越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D.LD50越大,毒性越大

E.LD50越大,越容易发生特异质反应

18、不正确阐述治疗指数的是:

A.用LD5/ED95表示也可,但不如用LD50/ED50合理

B.可用LD50/ED50表示

C.值越小越不安全

D.可用动物实验获得

E.值越大安全范围越广

19、以下阐述中不妥的是:

A.效价强度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B.最大效能反映药物内在活性

C.效价强度与最大效能含义完全相同

D.效价强度是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

E.效价强度与最大效能含义完全不同

20、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靶点不包括:

A.受体

B.离子通道

C.酶

D.DNA或RNA

E.作用于蛋白质,使其变性

21、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

A.主要与药物作用的载体有关

B.与机体免疫系统有关

C.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有关

D.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有关

E.主要与药物基因有关

22、关于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与特异性配体结合

B.药物与受体的复合物可产生生物效应

C.受体与配体结合时具有结构专一性

D.受体数目是有限的

E.拮抗剂与受体结合无饱和性

23、关于受体存在的部位,正确的是:

A.离子通道受体主要位于细胞核上

B.酪氨酸激酶受体是跨膜蛋白

C.细胞膜上有受体,细胞内无受体

D.细胞膜上有离子通道,但离子通道不是受体

E.G蛋白偶联受体位于胞浆中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B.激动药有内在活性,但无亲和力

C.拮抗剂对受体亲和力弱

D.部分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后易解离

E.拮抗剂内在活性较弱

25、已确定的第二信使不包括:

A.cAMP

B.cGMP

C.磷酸肌醇

D.甘油二酯

E.肾上腺素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26-30]

A.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

B.安全用药的最大剂量

C.引起50%最大效应的剂量

D.引起等效应反应的相对剂量

E.刚能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6、半数有效量

27、常用量

28、极量

29、效价强度

30、阈剂量

[31-35]

A.量反应

B.停药反应

C.副反应

D.变态反应

E.质反应

31、平滑肌舒缩反应的测定

32、反跳反应

33、过敏反应

34、硝酸甘油引起头痛

35、疗效用痊愈、显效、无效为指标表示

[36-40]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治疗作用

D.不良反应

E.变态反应

36、符合用药目的,可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37、与用药目的无关,且对病人不利的作用

38、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9、与剂量关系小,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不可预见的异常反应

40、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导致机体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41-45]

A.激动剂

B.竞争性拮抗剂

C.部分激动剂

D.非竞争性拮抗剂

E.拮抗剂

41、使激动药与受体结合的量效曲线右移,最大反应降低

42、使激动药与受体结合的量效曲线右移,最大反应不变

43、与受体有亲和力,内在活性强

44、与受体有亲和力,内在活性弱

45、与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46-50]

A.安全指数

B.治疗指数

C.半数致死量

D.安全界限

E.半数有效量

46、LD50/ED50

47、ED50

48、LD50

49、(LD1-ED99)/ED99

50、LD5/ED95

三、X型题

51、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A.变态反应

B.后遗反应

C.继发反应

D.毒性反应

E.副反应

52、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

A.对酶的影响

B.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C.影响核酸代谢

D.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E.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53、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包括:

A.LD50

B.ED50

C.LD50/ED50

D.TD5~ED95间的距离

E.LD50~ED50间的距离

54、部分激动药是:

A.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两重特性

B.与激动药共存时(其浓度未达到Emax时),其效应与激动药拮抗

C.量-效曲线高度(Emax)较低

D.内在活性较大

E.与受体结合亲和力小

55、现已确定的第二信使主要有:

A.钙离子

B.镁离子

C.环磷腺苷

D.肌醇磷脂

E.环磷鸟苷

答案:

A型题:

1B2D3D4A5B6A7C8D9A10E11B12B13A14D15C16C17B18E19C20E

21C22E23B24A25E

B型题:

26C27A28B29D30E31A32B33D34C35E36C37D38A39E40B41D42B43A44C45E46B47E48C49D50A

C型题:

51ABCDE52ABCDE53CD54ABCD55ACDE

 

第三章药动学

本章要点:

1、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2、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

一、药物的转运

药物的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

被动转运、载体转运。

1、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

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

此种转运不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差转运。

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包括:

⑴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药物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

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扩散。

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pH值,

弱酸性药物pKa=pH+log[HA]/[A-]

弱碱性药物pKa=pH+log[BH+]/[B]

pKa: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⑵滤过又称水溶扩散,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如药物经肾小球的滤过。

2、载体转运

⑴主动转运:

是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的跨膜运动,可逆浓差转运,有饱和性、竞争抑制性。

如药物自肾小管的分泌性排泄。

⑵易化扩散:

是借助于膜内特殊的载体的一种转运方式,不需耗能,但不能逆浓差,有竞争抑制性。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

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包括:

⑴药物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和给药途径;⑵机体因素:

胃肠道pH值、胃排空和肠蠕动性、吸收面积的大小、吸收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等。

不同途径吸收快慢顺序依次为:

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可分为四类:

1消化道给药;②注射给药;③吸入给药;④经皮给药。

首关消除:

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即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称之为首关消除。

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异丙肾上腺素、甲基睾丸素、乙酰水杨酸、喷他佐辛、哌替啶、可乐定、哌醋甲酯等具有明显的首关消除。

2、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

进入血液循环的药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是不均匀分布,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⑴药物的理化性质。

⑵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

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⑶局部器官血流

⑷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⑸药物的pKa及体液pH:

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7.0,细胞外液pH约7.4。

弱酸性药物在较碱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⑹生理屏障:

①血脑屏障:

是血-脑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由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这些隔膜的细胞间紧密连接,比一般的隔膜多一层胶质细胞,因此外源性药物不易通过。

分子量大,极性较高的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②胎盘屏障:

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

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

3、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⑴生物转化:

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

①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②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

生物转化分两个时相:

Ⅰ相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催化Ⅰ相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肝脏是生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

Ⅱ相为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

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⑵肝药酶:

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由多种酶所组成,可作为单加氧酶、脱氢酶和酯酶等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抑制。

①肝药酶诱导剂:

能够诱导P450酶,使之活性增加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加快。

如苯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苯妥英钠、地塞米松、水合氯醛、甲丙氨酯等。

②肝药酶抑制剂:

能够抑制P450酶,使之活性减弱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减慢。

如氯霉素、对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