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5585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基本问题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最主要的几种是:

(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是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瞬时记忆或者感觉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还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叫长时记忆。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四)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

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其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三、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

这种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

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这些记忆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相互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同时,记忆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前后联系的一些阶段,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任何外界的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记忆的脑生理基础

关于记忆是否与大脑的特定部位有关,存在一些研究理论。

(一)非定位说

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Lashley,1929)最早提出了记忆的大脑皮层非定位说,或者叫做整合论。

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不是大脑皮层上某一特殊部位的机能。

这个理论后来得到了“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二)定位说

记忆的定位说认为,记忆是由大脑的特定区域负责的。

对动物进行脑切除手术的结果表明,大脑前、后联合区与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当动物的海马受损伤后,将难以形成新的短时记忆,不能学习新的技能。

研究还表明,记忆与额叶和颞叶的某些部位有关(潘菲尔德);也与某些皮层下组织有关(鲁利亚),当海马、乳头体和边缘系统受损伤后。

病人的短时记忆会出现明显的障碍。

总之,海马、乳头体、丘脑背内侧核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而两侧颞叶可能是存储长时记忆的重要部位。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类的描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脑功能区可能有差异。

他们让一些海马受到损伤的病人学习从镜子中阅读单词,病人在三天内就学会了,也就是说,病人可以形成新的程序性记忆——即怎样完成某一活动或任务的长时记忆,但是病人却记不得他们曾经学习过这一任务,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形

成新的描述性记忆——即关于一些事实的长时记忆。

这说明程序性记忆的生理机制可能不是海马,而是别的脑组织,如小脑(Cohen&Squire,1980)。

(三)SPI理论

近年来在记忆的研究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

SPI是串行、并行和独立的缩写。

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SPI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

他们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

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这5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上都存在一定的顺序。

它们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该理论还假定:

①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serial,S),也就是说,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统中得到编码,或者说,一个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另一个系统的输入,信息在前一个系统中得到成功的加工,才能在下一个系统中进行编码;②存储是并行的(Parallel,P),也就是说,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③提取是独立的(independent,I),也就是说,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

SPI理论系统总结了记忆研究的大量成果,并且提出了一种整合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方式,这对推进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解释已有的许多实验结果也有重要的作用。

但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模型,它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突触结构

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作为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由于涉及到结构的改变,因此其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要不断的巩固。

这种突触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会深刻地存储在大脑中。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

突触内的结构和生化变化使信息更容易在神经元间得到传递,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增加了。

(二)反响回路

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

刺激停止作用后,这种神经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时间。

人们认为这一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如果破坏了反响回路,可能引起“遗忘”。

(三)长时程增强现象

突触的传递效率会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出现长时程增强(TLP)现象。

例如海马在短暂的高频刺激后,海马神经回路中的突触传递效率增大,而且这种增大可以持续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

在大脑新皮层也同样存在这种TLP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刺激能使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这种刺激的痕迹也能以神经活动增强的形式保留下来,这就是记忆。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核糖核酸

科学家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个体记忆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从而达到记忆效果。

(:

二)脑内代谢物和记忆

研究发现,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一些研究表明,当外界刺激作用时,产生兴奋的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分泌出大量乙酰胆碱,它可以与游离于突触间隙的Ca2-起作用,减少Ca2+,保证神经冲动传递通畅。

当对正常人注射某些阻断药物时,这些正常人会表现出老年痴呆症的记忆衰退症状,而对记忆减退的人注射某种化学药物,可以使其记忆力得到改进。

第三节记忆的分层加工

一、记忆的~jn-r层次

(一)感觉记忆

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能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时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除视觉通道外,听觉通道也存在感觉记忆。

用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可以测查感觉记忆的保持情况。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其中听觉编码是主要形式。

短时记忆编码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大脑的觉醒状态、组块策略和加工深度。

复述时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

复述包括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

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时间很短,如果得不到复述,将会迅速遗忘。

遗忘主要是干扰信息引起。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和完全系列扫描。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一般按照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和主观组织等方式进行编码。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除了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外,对材料的加工深度也影响记忆的效果。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信息的保持依赖于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组织有效的复习,有没有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和是否科学用脑。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再认比回忆简单和容易,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再认比回忆出现得较早。

二、多重记忆系统

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memory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

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

我们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

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

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了不同的记忆形式。

第四节记忆遗忘与保持

一、遗忘的一般概念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二、遗忘的进程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

他利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用重学法为方法,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例如:

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1天后遗忘仅达到21.1%。

(二)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质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很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遗忘就较慢。

2.学习的程度。

对识记的材料达到刚好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

研究发现,过度学习的材料比刚好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材料的顺序对回忆系列材料有重要影响。

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4.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引起遗忘的原因

(一)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

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产生的。

这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

例如,前面学过的材料可以干扰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这种作用叫前摄抑制;而后学的材料可以干扰前面学过的材料,叫倒摄抑制。

有些研究表明,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

(三)压抑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当这种压抑被解除后,记忆可能恢复。

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他们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

这种遗忘也叫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

(四)提取失败:

认为我们之所以出现遗忘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四、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

为了避免或减少遗忘,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经常进行复习。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想有效地。

组织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为了避免在大量遗忘后难于补救,做到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二)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两种复习方式:

集中复习和分布复习。

大量的实验都证明了分布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好得多。

但是分布复习的间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三)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阅读与重现材料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重现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复习更有目的性。

(四)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五)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做卡片等。

外部的记忆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

第五节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概念

内隐记忆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记忆研究领域。

20世纪70年代,w掰in昏0n&weiskrantz(1974)在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虽然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但利用一些特殊的测验任务却发现,这些词仍对病人的测验成绩有影响。

这说明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记忆,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提取它,但它却在特定的作业中表现了出来。

后来,许多研究都发现了这种记忆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内隐记忆,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将内隐记忆从外显记忆中分离出来,是当代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

相对于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个体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时的记忆就是外显记忆,也可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一)加工深度

Graf等(1984)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分成四组,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表,但分别完成四种不同的实验任务:

(1)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

(2)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3)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4)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并进行记忆。

很显然,单词喜好度的评定和字母检索作业相比,要求被试对项目有更深层次的加工。

实验最后要求有识记任务的被试组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再认出刚才学过的词,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外显记忆;而对没有识记任务的被试则要求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其第一个想到的词,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

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二)保持时间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Tulving等人(1982)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词干补笔作业是一种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个阶段:

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在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

结果发现,在一周之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三)记忆负荷量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Roedigeretal(1993)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四)呈现方式

Jacoby(1981)等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五)干扰因素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通过词干补笔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内隐记忆的研究不仅扩充、丰富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内容,而且使我们对人类记忆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六节记忆的品质与培养

一、识记的敏捷性

识记同样的材料,有人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人则可以迅速记住。

人们这种识记速度的快慢,即识记的敏捷性。

记忆的这种品质很重要,因为只有记得快,才有条件记得多。

怎样提高识记的敏捷性呢?

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知道在每种场合记什么,不记什么,这样就可避免浪费时间。

其次,就是应当集中注意。

因为,在由注意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内,最容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最容易进行识记。

二、保持的持久性

识记一个材料后,有人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有人则很快就遗忘了。

人们这种对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即保持的持久性。

一般来说,识记的敏捷性往往与保持的持久性联系。

即记得快的人,常常又是保持得长久的人。

加强保持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

三、记忆的正确性

这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记忆这种品质极为重要。

如果缺乏记忆的正确性,那么记忆的其他品质就失去了它们的价值。

培养记忆的正确性,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

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

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四、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有的人尽管知道的东西很多,却不能随机应变地利用存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记忆的准备性。

就像一个杂乱无章的仓库,人们进来领东西,保管员一时无法找到一样。

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这样才能做到从有条不紊的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的记忆的好坏。

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