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032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底测试试题

山东省曲阜夫子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底测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2.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否定血缘在政治中的决定性作用B.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

C.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D.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

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成为汉代农业生产的主体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4.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

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B.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

C.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D.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

5.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

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B.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D.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6.《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

这表明奈斯比特

A.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8..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

“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

9.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

A.儒学功利化B.儒学思辨化C.儒学理论化D.儒学宗教化

10.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

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

这一时期外交的主要任务为捍卫政权自立、主权自尊、国家自存。

据此,立国外交出现在(  )

A.1949—1956年B.1949—1978年C.1966—1976年D.1978—2012年

11.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

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

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

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

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大释法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B.人大释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C.人大释法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D.人大释法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

“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3.蔡代乡里劇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

拥有宜布教化、督催税、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丧祭祀等职权。

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乡里组织兼有行或与宗法职能

C.皇帝直接掌了乡官的任命权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14.史书记載: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

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5.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蚕丝非常畅销,号称“湖丝遍天下”,当地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便是养蚕、缫丝和丝织业,甚至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

该现象说明当时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B.海禁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江南地区农业日渐衰落

16.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廷的割台讨论与各省官绅的反割台奏请几乎同时展开,台湾京官叶题雁等人的呈文中写道:

“议者必谓统筹大局,则京畿为重,海疆为轻故耳。

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

”这表明

A.甲午战败已使清廷人心尽失、统治瓦解B.清朝的官绅们都已具有强烈的主权意识

C.时人的皇权认同高于国家认同D.清朝部分官绅受到公车上书的影响

17.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讲话中说:

“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

”这表明毛泽东()

A.公开承认了“大跃进”的失误B.从根本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C.有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初步设想D.要求全党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18.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

这说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D.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19.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

这表明毛泽东(  )

  A.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B.认为资产阶级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

  C.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   D.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20.表3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

票数

无罪

票数

死刑

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怠慢神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据表3,可反映出(  )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小题12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4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2分)材料一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

他们强调:

“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

”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

“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

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

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

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6分)

22.(14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

……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

……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2分),分析它们最终(汉代)还是流行开来”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2分),并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批判思想家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方面的思想主张。

(4分)并分析批判思潮出现的背景(4分)?

23.(14分)材料一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

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

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

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

“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材料二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

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

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

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

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

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

(8分)

(2)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并对这种现象作简要评价。

(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11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2分)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材料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将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

他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

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

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指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

1875年8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

当他答应出使英国之后,朝野的卫道士们简直视之为卖国贼,朋友们也为之惋惜,他家乡的秀才们竟然集会商议要捣毁他的住宅。

他根据朝廷的规定,报送出使日记,如实记录自己的见闻,却激起轩然大波。

一些信守只能“以夏变夷”的官僚认为日记不但没有痛诋西方,反而“谓其法度严明”,“富强未艾”“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在他们争相攻击下,清政府竟下令毁版。

其后,又为副使刘锡鸿奏参十大罪,包括“披洋人衣”“握手为礼”,议论以三角旗为国旗不妥,等等。

他的许多安邦治国大计自然无法见用,最终只能赍志而殁。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

晚清大变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郭嵩焘被朝野攻击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赴任驻英公使的背景。

(5分)

 

历史参考答案

1-5BACDC6-10DDAAB11-15DBBDA16-20CCDBB

21、(12分)

(1)相同:

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2分)

不同:

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反侵略)性质。

(2分)

原因:

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希望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是主要任务。

(2分)

(2)影响: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民主化);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6分)

22、(14分)

(1)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诸侯争霸)的需求。

(2分)但儒家主张“仁”“礼”,有利于社会稳定。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适应了君主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

统治者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分)

(2)宋代学者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积极入世,关怀现实,创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

(2分)

影响:

注重气节、操守、奋发励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

维系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分)

(3)变化:

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4分)

时代特征: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束缚思想;重农抑商强化。

(4分)

23、(14分)

(1)态度:

彻底批判传统礼仪文化.

评价:

打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捍卫了民主共和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但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全盘否定,不利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原因:

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自信心的提升。

影响: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但流于形式,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3)同:

革命时期都否定传统礼仪;都呈现简约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后来都出现传统礼仪的回归。

原因:

受民主革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近代工业文明的推动;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礼仪文化演变过程的理性反思。

24、(10分)

(1)治国方略:

厉行法治,严刑峻法;(2分)

影响:

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分)

(2)方略:

立善法(1分)

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

(3分)

(3)主要因素:

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

(2分,任答两点2分)

25、(10分)

(1)原因:

维护传统的专制体制;固守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的本质认识不足(5分)

(2)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先进的士大夫积极思考西方强盛之道;中英外交争端的出现。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