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24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学情分析测试习题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6年秋学期高三年级学情分析考试

(2)

历史试题

2016年10月2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1、《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

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玉器制造工艺的高超 B.服饰礼仪制度的规范

C.分封制度等级的森严 D.宗法制度嫡庶的差异

2、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

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

这一官员的做法(   )

A.剥夺了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B.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3、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

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

”这两个战场(   )

  A.是1937年以日本来对国共两党分化政策的结果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是相同的 

D.在抗击日军斗争中,政党的阶级利益完全一致

4、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5、“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

”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万隆亚非会议上美国官员对周恩来的评价

6、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

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

美国政府的这种政治现象说明(   )

A.符合三权分立的运行机制

B.最高法院有权改变联邦政府的职能

C.联邦政府对地方政策具有否决权

D.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立法权和行政权

7、列宁后来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我们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作为我们主要的和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工作的‘副产品’顺便便解决了”。

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和平法令》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C.颁布《土地法令》D.发表《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8、上图是20世纪后期苏联某历史时期

发布的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对此

解读不正确的是()

A.舆论攻击是冷战的一个重要手段

B.揭露了美国“和平”的实质

C.苏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D.苏联竭力夸大美国的敌意

9、陆龟蒙,唐朝晚期人,长期在苏、

湖两地为地方官的僚属,所著《耒耜经》

对曲辕犁构造做较为详细的记载,并记载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甘肃敦煌壁画再现

了曲辕犁耕作情境。

《耒耜经》记载和这块

壁画正确解读是()

A.图片史料比文字史料更客观真实

B.文字史料比图片史料更有史料价值

C.两者的描绘风格是一致的

D.文

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10、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一书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B.商人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11、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出现重大的松动B.资本主义萌芽在浙江一带兴起

C.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12、1882年9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清政府采取鼓励民间设厂的政策

B.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制公司的发展

C.公司经营方式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13、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

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D.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14、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描述到:

“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重大变革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D.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15、美国《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开始,每期的封

面都会选择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们代表着当时的社

会热点。

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

这表明

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问题是()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

C.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开放开发上海的浦东地区

16、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入注目的。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

A.女子缠足的恶俗已被政府明令禁止   B.广州开放较早导致女子服饰普遍西化

C.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    D.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已经获得解放

17、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B.传统的社会习俗受到挑战

C.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D.白话文已成传媒主体语言

18、“科恩在任职期间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能够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

科恩也骚扰英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

”据此推断科恩是(   )

A.荷兰的殖

民官员                   B.印尼的民族英雄 

C.西班牙的探险家                   D.法国的殖民总督

19、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头、纺织工业中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B.新兴行业的技术革新

C.社会阵营的分化D.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

20、19世纪中期,英国国会通过了一些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2年《矿井法》、1844年《工厂法》、1844年《公共卫生法》、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70年通过《初等教育法》。

对这些法案错误的表述是(   )

A.这些法案是工业革

命推动的结果

B.维护资本家利益,激化阶级矛盾

C.反映议会改革后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21.(12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治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他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县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候国,这些候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

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员任用等)的同时,把向航一部分权力奋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4分)。

 

(2)据材料二,就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分“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的认识?

(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

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

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

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2分)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

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

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

请说明理由。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1分)

 

23、(12分)社会习俗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

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货”,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

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

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

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XX•百科

材料二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单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

“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

材料三 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当时有一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XX•百科

材料四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两次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意图有何本质差异?

(4分)

 

(2)材料三中民众认为“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不剪发不算革命”,对此你如何认识?

(2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解放服或列宁装”流行的内外因素。

(3分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类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3分)

 

24、(12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北京政府的工商会议

1912年11月

南京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

1930年11月

参酌中外工商习惯,速订商律、公司律,许民自由经营,并尽保护提倡之责。

凡编辑中小学教科书,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以期普及。

征求工商意见,厘定工商法规。

斟酌工商现状,协谋改正关税,保护幼稚工业。

创设中华国货展览会,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

材料二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

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业

会议内容的相似之处。

(3分)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远因。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共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1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工业化道路发展中的成功做法。

(2分)

 

25、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

20世纪以来,英国倾力治污,使伦

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

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

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

(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

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特征。

(2分)

 

(2)比较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政治、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革”?

(4分)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3分)

 

(4)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3分)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6年秋学期高三年级学情分析考试

(2)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

CDBACACCDADDDDACBADB

21、(12分)

(1)主要内容: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4分)

(2)理由:

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候国直属中央。

(2分)

(3)原因: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分)

(4)认识: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是在继承中不断变革;既要加强中央集权,也要注重发挥地方的能动性。

(2分)

22、(12分)

(1)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

(2分)

实行冷战,遏制苏联(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任答2点,2分)

(2)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1分);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1分)

(3)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

(3分)

不能。

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2分) 

(4)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1分) 

23、(12分)

(1)政治意图:

材料一,精神上征服汉人,巩固满清统治。

材料二,革除陋习以开民智。

推进维新(新政)、发展资本主义。

(4分)

(2)认识一:

社会习俗的变迁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

(2分)

认识二:

习俗变迁是社会变革的表层反映,不能反映社会变革的本质(剪辫与否不能作为判断新旧与革命与否的标准;百姓剪辫并不意味着革命的真正成功)

(3)内外因素:

新中国的建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冷战”的国际环境。

(3分)

(4)主要因素:

经济的发展;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外来文化的影响。

(3分)

24、(12分)

(1)制定工商业法律法规;保护工商业发展;培养国民爱用国货的意识。

(3分)

(2)特点:

基础工业(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1分)

原因:

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3分)

(3)战略:

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分)

国际: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孤立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分)

(4)做法:

制定合理的政策(立足国情);调动人民的力量;借鉴他国经验。

(2分)

25、(12分)

(1)君主立宪制度;传统农业经济。

(2分)

(2)政治:

1832年议会改革;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4分)

(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

坏环境。

(3分)

(4)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