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232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课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docx

《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docx

课题

八中:

《初中化学常态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编辑日期:

2013-11-26来源:

马鞍山教育网作者:

花山区教育局阅读次数:

194次[关闭]

立足常态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初中化学常态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马鞍山第八中学黄思国

(此课题研究报告获马鞍山市电教类课题研究报告评比一等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大初中化学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越来越强,水平越来越高。

教师的赛课、公开课、研讨课、常态课等都能基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常态课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何对杂乱无章的初中化学多媒体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根据课程、课标和学生的需要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初中化学教学资源库?

如何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使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常态课堂教学的目的?

如何建设适合的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如何使教师走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识误区和使用误区?

等等。

为解决多媒体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9年,课题组通过反复论证,申报了市级课题“初中化学常态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并立项,课题组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一、在建设初中化学多媒体资源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多媒体库建设的方法。

  1.在课题研究的探索中探索出资源库建设的方法。

  课题组为快捷、有序的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教程》,《教程》根据初中化学多媒体制作的特点,介绍了初中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般过程,重点介绍了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初中化学常态课课件的制作与个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进行研究,提出了个人多媒体库制作的方法和常态课堂快速制作课件的方法。

  下面是我们多媒体资源库的整体框架:

化学资源库(一级目录)——单元(二级目录)——多媒体素材分类(三级目录)——课题(四级目录)——具体素材。

这样,无论是制作多媒体素材还是查找多媒体素材都非常方便。

如:

化学资源库(一级目录文件夹),包含(以单元分类)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01走进化学实验室、02我们周围的空气、03物质构成的奥秘、04自然界的水、05化学方程式、06碳和碳的氧化物、07燃料及其利用、08金属和金属材料、09溶液、10酸和碱、11盐化肥、12化学和生活等13个二级目录文件夹,每个二级目录文件夹(以第六单元为例)又包含061教学设计、062学案、063课件素材、064视频素材、065flash素材、066图片素材、067复习提纲、068练习与检测、069其他等9个三级目录文件夹,每个三级目录文件夹中有各课题的多媒体素材,以065flash素材为例,包含0651金刚石、石墨和C60、0652二氧化碳制取和研究、065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3个四级目录,每个四级目录中包含具体文件,如065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包含的Flash文件有: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改进、灯火实验、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溶于水、人工降雨、一氧化碳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等。

下面是资源库的部分截图。

  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我们的多媒体库,常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课题组老师刻苦钻研,迎难而上,并攻克了很多难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何利用网页菜单栏下载在线化学实验视频,如何利用相关软件编辑化学实验视频,包括截取格式转换、修改和配音的方法及步骤,如何利用PPT调用网络化学教学资源,从而为PPT减负,使它具有良好的便携性和兼容性等,就是课题组老师在研究中总结出的成果。

  2.课题组基本完成了初中化学多媒体库的建设。

  资源库涵盖了初中化学新课学习所需要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每个课时所用的教学设计、学案、课件素材、视频素材、flash素材、图片素材、复习提纲、练习与检测、人机活动平台等,具体数据统计如下:

教学设计(课时)

学案(课时)

PPT课时数(个)

PPT张数(张)

Flash动画(件)

视频

(件)

图片(张)

人机互动平台(个)

45

45

75

1260

46

55

570

1

  课题组根据内容进行分工,每个成员制作好后课题组进行研讨,提出修改建议,进行修改定稿,课题组老师在使用资源库素材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再次进行修改。

资源库中六个实验操作示范视频由我校朱缘老师操作,信息中心录制。

具体是:

粗盐的提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酸和碱的性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等,六个实验视频涵盖了初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教学中规范学生实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二、初步构建了常态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在常态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注重方法的提炼,并在各级各类的赛课、研讨课中进行检验,逐步提炼出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见附件7)。

我们认为,初中化学常态课堂教学按照课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化学新授课,二是化学单元复习课,三是化学试卷评讲课。

对三类课型,课题组总结了三种不同教学模式:

  1.新授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其流程和多媒体的作用如下:

  新课学习一般包括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问题思考、探究学习、知识重构、反馈评价,在五个环节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呈现素材、呈现问题、多媒体辅助、呈现知识、呈现练习等作用,特别是第三环节,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在突破难点上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

  2.化学单元复习“图解、互动、综合应用”教学模式。

其流程和多媒体的作用如下:

  化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

知识归纳、概念图解、互动重构、综合应用等,在四个环节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重点再现、注释演示、呈现网络、出示问题等作用。

  3.化学试卷评讲课“评析、指导、练习”教学模式。

其流程和多媒体的作用如下:

  试卷评讲课教学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

全卷综述、错因分析、方法指导、变式练习等,在四个环节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试卷展示、注释演示、呈现过程、出示答案等作用

课题组进行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对比实验,证明此教学模式在试卷评讲课堂教学中效果明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模,贵在得模,以上也仅仅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框架,决不能教条的使用,在常态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中还要注意三个结合(见附件8),一是化学常态课中应注重多媒体与教学情境有效结合,二是化学常态课中应注重多媒体与探究式教学有效结合,三是化学常态课中应注重多媒体与教学练习有效结合。

切实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总结出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课题组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但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粗制滥造、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忽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分依赖现成课件等。

课题组提出的应对策略是:

  1.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2.拒绝以“电脑为中心”,过分依赖电脑,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有扬有弃,合理使用多媒体。

  3.课件的制作是制作、使用、发现问题、研讨修改、再使用……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注意课件内容的及时更新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成为课件的“播放员”,关注学生活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5.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适时、适度、适当;用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处。

  7.不可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并正确处理好课件与板书的关系。

  四、课题研究期间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1.多篇论文获奖发表(见附件1)

论文发

表(CN)

省二

等奖

省三

等奖

市一

等奖

市二

等奖

区级

获奖

个人

研究

合计

2

3

1

5

7

2

6

25

  

  2.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课例(见附件2)

  课例获奖如下:

全国一等奖

全国二等奖

省一等奖

省二等奖

省三等奖

市一等奖

合计

1次

1次

3次

1次

2次

4次

12

  公开课统计如下:

省级公开课

市级公开课

区级公开课

合计

1节

9节

3节

12

  

  3.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中化学组教师全员参与本课题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是我校在课题研究期间中考化学成绩在公办学校的名次:

(公办学校)

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

2013

名次(均分)

  三年的中考均分都居全市前三名,且一年比一年好。

  4.此课题研究报告获马鞍山市电教类课题研究报告评比一等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施又将更新换代,“手提技术”、“人机交互”平台的使用等在发达地区已进入课堂,我市很多学校也普及了白板,实行了人和白板的交互式教学。

由于我校多媒体进入课堂较早,反而在设备上落后于其他学校,目前使用的是传统的投影式设备,这对我们与时俱进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制约,反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何跟上形势,这将是我们后续研究要努力的方向。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

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

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常州市重点立项课题的子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

大纲指出:

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当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

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

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

(3)常州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

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4)我校随着常州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

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

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

所谓“探究性实验”,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开展活动,他们分别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

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学生实验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因此,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

(一)前测工作

为了了解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在进行课题研究前(2005年9月),笔者对74名新初三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你知道什么叫科学探究吗?

知道28人、占37.8%,不知道46人、占62.2%

你做过探究性实验吗?

做过19人、占25.7%,没做过55人、占74.3%

你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吗?

了解16人、占21.6%,不了解58人、占78.4%

你想尝试化学探究性实验吗?

想74人、占100%,不想0,无所谓0

在对28名“知道科学探究”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初二物理教材中了解到科学探究的,却没有做过探究性实验。

但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调查的74名学生中,100%的学生都想尝试化学探究性实验。

可见他们对于刚刚接触的新学科—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课堂实践

第一阶段:

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比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探究镁的性质”时,几乎是无从下手。

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

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

探究性实验——镁的性质(学案)

提出问题:

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可能有什么性质?

与铁、铜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作出假设(猜想):

制定实验方案:

①观察镁带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

②用砂纸打磨镁带,它的外观有什么变化?

③用打磨好的镁带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看看它是否能导电。

④取一段打磨好的镁带,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当镁带开始燃烧时,移到石棉网上方,让它继续燃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后产物的状态。

⑤取另一段打磨好的镁带,放入食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作好记录:

分析、归纳、证实或否定猜想: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镁的性质有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

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最后的“实验后感想”中写到:

“化学实验很有趣、很吸引我”。

“一根小小的镁条,在老师的手里竟能做出这么多的实验来”。

“在过去的学习中,老师教会我们许多的知识,包括一些物质的性质。

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我多想向老师那样做探究性实验啊!

第二阶段:

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

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下面是探究性实验《空气的捕捉》教学过程:

探究课题:

如何将一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

[面对问题,学生一时无法着手]。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你如何捕捉教室里的空气?

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生甲:

抓紧一个塑料袋,赶跑袋中的空气。

然后在教室里松开手,张开袋口在教室里跑一圈。

当塑料袋鼓满时,扎紧袋子。

这样我就捕捉到了教室里的空气。

[同学们一边笑,一边表示赞同。

老师评价:

方案很生动、很生活化,并且可行]

学生乙:

拿一个针筒,先把栓塞向前推,排尽空气。

然后到教室里后拉栓塞抽入空气。

学生丙:

拿一个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教室后,把水倒掉,教室里的空气就会进入瓶中。

……

回到课题:

如何将一个集气瓶中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

学生在上一个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并从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了如下方案:

在第一个集气瓶上塞双孔橡皮塞(连接导管和分液漏斗),另一个集气瓶里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

当从分液漏斗中加水时,第一个集气瓶中的空气就通过导管进入了另一个集气瓶中,当集气瓶中的水排尽时,就成功地将一个集气瓶中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

教师肯定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给予指导。

在教师适时“收与放”的指导下,学生第一次独立进行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第三阶段:

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取暖时所用的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质量变少:

取一小断镁带在空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

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

(2)学生提出猜想。

生1:

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根据前面学过的Mg+O2→MgO、P+O2→P2O5这两个反应就可算出是变大。

生2:

我认为变小,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生成炉渣和灰烬要比燃烧前煤和木材的质量要小。

生3:

我觉得不会改变。

从表面上看煤和木材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我通过它们燃烧的化学反应C+O2→CO2中却算出没变。

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3)教师启发引导。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

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方案①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

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

方案②取一段镁带,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1。

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把燃烧后的白色粉末收集起来并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④在10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将一支内有少量小块大理石的小试管有细铁丝固定在与100mL锥形瓶配套的橡皮塞上,将一支盛有稀盐酸的滴管插入橡皮塞,将上述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

将滴管中的稀盐酸慢慢加到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待反应完全后,再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说明:

其中方案①和方案②,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

方案③和方案④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

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

(5)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②“镁带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③“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

④“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⑤“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6)进行实验再探究。

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实验方案后,再实验就看到了反应前后天平是平衡的。

(7)师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说明:

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往往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两课时也完成不了。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能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第四阶段:

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