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238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docx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主备人:

张琴芳复备人:

王琴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篇感人的小故事:

2、板书课题: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和我们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

【课文题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

上边有一个双引号。

读了课题,你能提出问题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放生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出示生字词:

必须 汤姆  铭刻  允许  从未见过 钓鱼 鱼竿  遵守规则  夜幕出垂   小心翼翼   斩钉截铁  

【重点读准下列字:

翘舌音“唇”、“垂”“甩”,平舌音“遵”,后鼻音“铭”。

3、反馈检查生字、词语读音反馈检查生字、词语读音

4.读文交流

自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文,要求边读边思,把字音读得更流利。

指名读文: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利,如果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

交流:

你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解决了那些问题?

说一说“爸爸(      )说: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谁能在这句话的括号内加上一个词?

5.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点拨:

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

6.默读质疑:

请学生默读课文的重要课文,看看在读书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7、合作学习生字。

 在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描红书写,互相评议,把字写美观。

(三)总结反思,扩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了生字、词语,课文也读得争取、流利了。

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

大家学得很主动,收获也很大。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着重讨论“爸爸为什么要求儿子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钓鱼的知识。

有条件的可以亲自体验。

第二课时

一、 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去钓鱼

1.谈话:

春光明媚,天气变暖,每到节假日,我们总能看到许多人拿着鱼竿去钓鱼。

你喜欢钓鱼吗?

你钓过鱼吗?

(指名说)

2.这不,有个叫汤姆的外国小男孩跟着他的爸爸钓鱼去了。

3、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学生齐读。

思考: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板书:

去钓鱼)

4、谈话:

夜幕初垂,一轮明月挂在天空,这样的情景钓鱼人的心情怎样?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二、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钓到鱼

1、过渡:

汤姆是第一次去钓鱼吗?

答案就藏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词语:

涟漪问:

水面为什么有涟漪?

汤姆是第一次钓鱼吗?

为什么?

(指导学生理解:

套上、甩起、抛向,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谈话:

汤姆钓到鱼了吗?

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

(学生自由读3、4自然段)

4问: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条大鲈鱼?

(学生讨论:

鱼竿弯成弧形、小心翼翼拖、理解词语“小心翼翼”)

5、看到鱼竿弯成弧形,爸爸的态度是怎样的?

(微笑、赞赏)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鲈鱼的大。

(板书:

钓到鱼)

【通过品读,感受汤姆钓鱼技术的熟练以及钓着大鲈鱼后惊喜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对儿子的赞赏。

.三、揭示课题

1、谈话【一条从没见过的大鲈鱼被拖出了水面,汤姆别提有多高兴了,爸爸的态度又是怎样呢?

2、揭示课题: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四、理解第三部分:

放掉鱼

1. 汤姆真的愿意把鲈鱼放掉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汤姆不愿意放掉这条大鲈鱼?

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汤姆心情的句子。

2. 交流出示句子。

3. 自由朗读句子,你能体会到汤姆怎样的心情?

然后把你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和同桌交流。

4. 哪些同学体会的是第一句?

体会到了汤姆怎样的心情?

(1)“为什么?

”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1)什么事让他这么不情愿呢?

A.出示爸爸的话

a.谁能学着爸爸来说说这句话?

b.他学得象吗?

你觉得哪里象?

c.让我们一起来学着爸爸低沉地说说这句话。

B.究竟是怎样的一条鲈鱼让汤姆这样不情愿的?

a.出示:

哇!

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b.自由读读,看看你能从这句句子中读出些什么?

(鲈鱼大,汤姆的惊喜)

c.你能把汤姆看到这条大鲈鱼后的惊喜读出来吗?

(指名读,听老师读,自由试试,齐读)

2)汤姆钓到这么大的鲈鱼,正惊喜万分,爸爸却让他放掉,难怪汤姆会那么不情愿。

谁能读出汤姆的不情愿?

指名读、齐读。

(2)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1) 你体会到了什么?

2) 你能读出他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吗?

指名读、齐读

(3)汤姆叹了口气,心想:

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1) 此时汤姆的心情如何?

2) 谁能读好这一句?

指名读、齐读

5.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知道汤姆很不情愿放掉这条大鲈鱼,但最后他还是放掉了大鲈鱼。

下面我们再来合作着读读四到十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汤姆心情的变化。

女生读汤姆的话?

爸爸的话请男生读?

其他的部分我请一个同学读。

【通过汤姆心情变化的词句,感受爸爸的高尚人格,感悟汤姆心情变化的原因和当时的想法。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6. 如果我是汤姆的话,钓到了这样的一条大鲈鱼,我也不情愿把它放掉。

  你们有什么理由说服我把这条鲈鱼放掉?

先读读爸爸的的话,找到充足的理由,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我来演汤姆,看他能不能说服我放掉鲈鱼。

(1)生读。

(2)表演。

(3)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

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

(生齐读爸爸的话: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五、理解最后一部分:

永难忘、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内容,学生齐读

2、理解词语:

铭刻、一直铭刻、回响、一直回响

3、有感情朗读

【六、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七、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不情愿

爸爸:

赞赏→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应采取充分表现新课标理念的新型课堂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言训练不能丢。

本文的教学,要有机地插入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

想办法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可分离。

在教学本文时,不但要加强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更要提出“人文性”,加强对儿童的法制教育。

狼和鹿

主备人:

张琴芳复备人:

王琴芝

教学目标:

1.认读、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狼成了“功臣”,鹿却成了“祸首”。

感悟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狼、鹿、”图,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谁业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2.那么,今在,我们来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齐读)。

3.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齐读课题。

此时,面对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地围绕题目质疑,教师针对学生质疑的难易程度,做适时点评。

那么,狼和鹿你喜欢谁呢?

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

出示词语。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3.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1)贪婪:

形容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2)凶残:

形容非常狠毒、残暴。

(3)暗算:

暗中算计。

(4)袅袅:

a.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炊烟;b.形容细长。

(5)繁殖:

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6)蔓延:

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7)糟蹋:

a.浪费或损害;b.侮辱。

(8)饥荒:

a.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b.经济困难;周转不灵。

(9)葱绿:

形容长势很好,绿得很绿。

(10)自由:

不受任何拘束,很自在。

【读好下列短句。

活泼而美丽的鹿贪婪而凶残的狼

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每组短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第四关:

读通下列长句。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

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4.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每段讲了些什么?

5.理清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狼和鹿共存时森林的景象。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写人们杀掉鹿的天敌一一狼后森林的景象。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居然是“功臣”。

三、朗读课文

四、总结

1.你能大概说说文章写什么吗?

(引导学生抓住“狼与鹿”这两种动物,说一说)

2.对文章进行质疑。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2.过渡:

我们先去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一看。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插图:

来到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 (森林……小鸟……鹿……随机点评学生用到的好词好句)

引导学生想象并说说当时的森林的是什么样的?

3.指读第一自然段: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概括。

(交流、板书:

生机勃勃)

4.再读:

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景象?

5.指名交流读 (随机圈点:

一片葱绿、歌唱、嬉戏)

当时的鹿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这些鹿为什么这么的快乐呢?

6.如果学生不认为“但鹿群的后面……人们时刻要提防狼的暗算”也在写森林的生机勃勃,师问:

这些句子在写什么呢?

(如果学生有争议,教师可提示:

现在争论为时过早,学完课文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7.交流:

写出了狼的贪婪、凶残。

(近义词)

8.再读:

哪些词语写出了狼的贪婪?

哪些词语写出了狼的凶残?

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9.交流 (随机理解 “下毒手” “暗算” )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图上哪些鹿会被狼吃掉?

哪些鹿不可能被狼吃掉?

为什么?

因为不断遭到狼暗算,凯巴伯森林只有四千只。

10.指导朗读。

三、引读第二自然段

1.看到这个情景,当地居民会怎么想?

怎么说?

2.过渡:

所以,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3.选择字义:

“透” 

(1)

(2)(3)

4.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引导学生通过25年体会杀狼的时间长,通过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体会杀得多。

5.板书:

狼被捕杀 板画示意图: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

狼被大量捕杀后,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2.哪一句写失去天敌后,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那么到底有多少只鹿呢?

【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3.指读、板画示意图:

4.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自由王国”上加上引号呢?

自由读下文,找答案。

(“自由王国”发展到最后是灾难降临后的悲惨世界)

5.交流、板书:

灾难降临(什么灾难?

 饥荒、疾病)

6.这些灾情严重吗?

哪里看出?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思考:

现在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的?

7.交流、朗读或说说哪里看出灾情严重?

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而吃得下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1)从“灌木、小树、嫩枝、树皮”的顺序看出,朗读时的语音轻重

(2)从省略号里可以看出(省略了什么?

一切能吃得到而吃得下的绿色植物 )

(3)指导朗读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1)找出一对反义词(“消退”“蔓延” )

(2)这一增一减的速度怎样?

哪里看出?

(3)指导朗读 板画示意图:

疾病“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说明了什么?

(2)继续交流 板画示意图:

那么,此时的鹿群是怎样的呢?

训练学生想象说话。

【默读,讨论:

鹿为什么相继死去?

①饿死。

(哪些句子说明它们没有吃的?

为什么没有吃的?

相机理解词语“蔓延”。

②病死。

(为什么二十多年前疾病没有在鹿群蔓延?

)】

8.现在你认为该怎么读“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五、明理。

1.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吗?

看示意图图说一说

2.理解“功臣”,为什么说狼是“功臣”?

对于谁来说,狼是“功臣”?

(理解引号的作用)从哪儿能看出狼是功臣呢?

3.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鹿它想这样做吗?

是谁让鹿去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

(理解引号作用)

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思考:

在狼暗算鹿,鹿只有四千只时,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一片生机勃勃?

而当狼被捕杀后,鹿群超过十万只以后,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绿色消退、枯黄蔓延呢?

在狼暗算鹿,鹿只有四千只时,鹿为什么会那么活泼、美丽、快乐?

而当狼被捕杀后,鹿群超过十万只以后,鹿为什么会疾病缠身、面临毁灭呢?

4.现在你认为该怎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枪杀狼的语句。

5.指导朗读:

“一个跟着一个” “哀嚎” (同情、愤慨)

6.想象:

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7.现在你认为第一自然段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凯巴伯森林的生机勃勃?

为什么?

8.指导朗读:

前者是活泼快乐的生机勃勃,后者是充满杀机的生机勃勃,读时请掌握好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

9.读完课文,我想小朋友会有很多话要说,你想说什么呢?

请你给凯巴伯森林的入口处设计一块警示牌,把要说的话用最简洁的语句告诉每一个进入森林的人。

10.交流、板书:

维护生态平衡 

【四.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克但又相关的联系。

你还了解哪些?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给予恰当地引导。

2.教师适当补充下列材料:

生物学家发现,鼠害严重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蛇类被大量捕杀;

白蚁与黑蚁是一对冤家,一旦相遇就会大动干戈,往往出现大兵团作战的场面。

结果常常是黑蚁大获全胜,白蚁损兵折将,纷纷逃窜。

于是,人们用黑蚁来防治毁坏建筑物的白蚁;

山雀和啄木鸟是一对好伙伴。

山雀喜欢飞到啄木鸟那儿,在地上等待啄木鸟啄出的虫子;而啄木鸟由于专心啄树皮,很容易遭到老鹰的袭击,于是山雀只要发现老鹰,就会给啄木鸟以信号;

狐狸是令人讨厌的家伙,但是如果没有了狐狸,兔子、田鼠、刺猬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多,那么田间的植物和果实就会大量减少。

总结:

今天,我们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课后,让我们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

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

【板书设计

大约四千只

狼  和  鹿       超过了十万只生态平衡

△            八千只病鹿】

 

19放飞蜻蜓

主备人:

张琴芳复备人:

王琴芝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目标: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

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1、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板书:

蜻蜓。

你对蜻蜓有哪些了解和认识。

学生交流。

   2、揭题、读题,读好“蜻蜓”这两个后鼻音。

启发猜想: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个别回答。

   3、导入:

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

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

快读读课文吧!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4、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扫除障碍,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陶行知慈爱抚摸七嘴八舌抢着苍蝇蚊子朋友掌握保持结构复杂成千上万入神

       二类字带的词语:

翠贞田埂平衡据说孑孓一撅一撅的

       会的学生教读,不会的直接出示拼音让学生读。

    

(2)你在读课文时觉得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读不准的可以再交流一下。

    (3)检查对课文的朗读,相机正音。

指导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

    (4)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学生交流。

说近义词:

慈爱抚摸入神说反义词:

复杂

    (5)【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落。

      一

(1)捉蜻蜓

      二(2—10)谈蜻蜓

      三(11)放蜻蜓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齐读第一节】

   2、学习第11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一段,思考:

从哪儿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蜻蜓了?

“纷纷”

      “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

    

(2)从孩子们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了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齐读第11节】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

(在课题“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

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

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查找关于蜻蜓的资料。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情意目标:

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3、根据主要内容来设计问题: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认识蜻蜓的?

你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一)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1、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2、自由读(2—10节),思考。

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

指导分层。

  

(二)学习(2?

—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

你从哪里知道的?

    2、通过阅读,你感觉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相机出示:

和蔼可亲热爱孩子循循善诱平等相待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读好第二自然段。

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

     ◇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补充了解孑孓。

     ◇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

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学生评议。

  

(二)学习(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

归纳:

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用——划出眼睛、尾巴的样子,用波浪线划出眼睛、尾巴的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交流:

◇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

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小心地翻过去

【理解“据说”一词。

补充说明“吃尾巴”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整体感悟,角色朗读。

     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