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153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docx

版高中生物第2章2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脑的高级功能试题苏教版必修3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课时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

1.简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重点)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重难点)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神经元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

(3)神经元结构的名称。

[填图]

①结构模式图

②结构示意图

(4)神经元的功能

①功能:

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②兴奋是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③兴奋的传导形式: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以电信号(也称为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特点

①离子分布:

神经元细胞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得多,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得多。

②离子流向:

Na+、K+分别有向膜内流入和向膜外流出的趋势。

它们能否流入或流出以及流入量、流出量的多少取决于膜对相应离子通透能力的高低。

(2)静息电位①产生原因: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K+可以外流,使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含有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

②电位特点:

细胞膜电位呈外正内负状态(叫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①产生原因:

神经纤维的某部位受到一定的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迅速内流。

②电位特点:

细胞膜电位呈外负内正的状态(叫动作电位)。

(4)兴奋传导过程在受到刺激的兴奋部位和与它相邻的未受刺激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此过程在膜的表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的传导。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突触

(2)其他结构:

D.轴突、E.线粒体、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3)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点:

单向。

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探讨

神经纤维上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

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探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提示:

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探讨

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

提示:

不能,否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分解或被移走。

1.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原因

(1)正常状态下,神经细胞内外K+、Na+的分布

(2)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1)突触的类型及表示方法

①轴突——胞体型:

可表示为:

②轴突——树突型:

可表示为:

(2)突触传递兴奋的过程

①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②神经递质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③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突触传递兴奋的特点

①单向传递: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②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ms)。

③对某些药物敏感: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3.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导

1.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解析】 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易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便于兴奋传导,故A、C正确;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故D正确。

【答案】 B

2.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解析】 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表现为外正内负,由此可知图中A点电位发生了变化,此处为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形成电位差,则图中弧线可以表示局部电流的方向,从而导致兴奋向A点两侧传导,膜内电流也向A点两侧传导,两者方向一致,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 B

3.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并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③作用于④,只能使④产生兴奋

【解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④组成,A正确;①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正确;③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③作用于④,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答案】 D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1)反射的概念:

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人体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

(1)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脑和脊髓。

(2)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

①一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②实例:

脑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调控脊髓排尿反射低级中枢,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探讨

若阻断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再刺激感受器,效应器还能作出反应吗?

请分析原因。

提示:

不能,因为任何反射活动的进行都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任何一环节被破坏,反射弧活动都无法进行。

探讨

肌肉是效应器吗?

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吗?

提示:

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

某些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

探讨

结合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与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关系。

提示:

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脑中相应高级中枢可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1.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2.反射的过程:

各种反射都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活动才能完成。

1.下面是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

【解析】 图示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A、B错;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因此刺激③时,①②⑤并不能产生兴奋,D错误。

【答案】 C

2.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解析】 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故反射弧中“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的传导正常,神经冲动可传到骨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从而引起感觉。

“右侧下肢运动障碍”,说明反射弧中“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传导不正常。

又由于“腰椎部受外伤”,所以不可能是效应器受到损伤。

可能的结果是:

传出神经受到损伤,或神经中枢中有关神经冲动传出的区域受到损伤。

【答案】 A

           人脑的高级功能

1.脑的组成及功能

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1)大脑: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调节人体生命活动。

(2)小脑:

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3)脑干:

内部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言语区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上有控制听、说、读、写活动的言语区。

言语区的一定区域出现损伤,能引起各种特殊的语言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失写症、失读症、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

(1)V区(视觉性言语区):

该区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讲话、书写、听懂别人谈话,但看不懂语言文字的含义,出现失读症。

(2)H区(听觉性言语区):

该区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讲话、书写、看书,但听不懂别人谈话,出现听觉性失语症。

(3)W区(书写性言语区):

该区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讲话、看书、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书写,出现失写症。

(4)S区(运动性言语区):

该区受损伤后,病人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达,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不同中枢的关系及意义

大脑皮层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分工,但各个部分相互协调,共同调控人体的各种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探讨

某人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此缩手反应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提示:

需要。

探讨

结合脑的组成及功能,探讨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分别与什么结构有关。

提示:

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走路不稳与小脑有关,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探讨

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而婴儿及许多偏瘫患者却不能,试解释其原因。

提示:

人的大脑能控制排便、排尿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婴儿由于脑发育尚不完善,许多偏瘫患者则由于大脑相关中枢受伤,从而导致丧失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致使大小便处于“失禁”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脊椎动物和人的各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不相同,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调控(如下图所示)。

1.某人因外伤而成“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往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

在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大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

【解析】 脑干有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脊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非条件反射的低级中枢,也是联系脑干与躯体的必需结构,因此“植物人”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脑干和脊髓。

【答案】 A

2.某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不能写字但能看书看报,那么受损的是(  )

A.运动性言语区B.听觉言语区

C.视觉言语区D.运动区

【解析】 不能说话能听懂别人讲话,不能写字但能看书看报,受损的应是运动性言语区,故A正确。

其余错误。

【答案】 A

1.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

A.神经中枢        B.传出神经

C.感受器或传入神经D.效应器

【解析】 注入麻醉药之后,失去了痛觉,说明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影响,还能够运动,说明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是正常的。

【答案】 C

2.静息时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解析】 神经纤维细胞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时,由于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Na+大量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 B

3.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

能正确表示突触后膜与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的膜电位状况是(  )

【解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分析:

A和C图中,突触小泡未释放神经递质,不合题意;B图中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突触后膜处于静息电位,不合题意。

【答案】 D

4.某外伤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在(  )

A.运动性语言中枢B.听觉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D.运动中枢

【解析】 病人会讲话、会书写,说明他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功能正常,能看懂文字说明其视觉性语言中枢功能正常,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说明其听觉性语言中枢受到损伤。

【答案】 B

5.(2016·全国甲卷)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

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解析】 

(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C,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C。

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

(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课堂小结:

网络构建

核心回扣

1.静息状态时,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受刺激时,Na+大量内流,膜电位则表现为内正外负。

2.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前者依赖于膜的流动性,运输方式是外排。

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是反射弧。

5.听觉、视觉、渴觉、冷觉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