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76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

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从现存近五万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诗歌题材的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

唐代又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

仅《全唐诗》所录即达二千多家。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

唐代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不下二十人。

其余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也有百人之多。

唐代待坛多种艺术风格的争奇斗艳,诗歌体制的完备成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伟观,可以和思想史上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前后媲美。

唐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灿烂。

最珍贵的部分之一。

在唐诗研究中,困难

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

唐诗繁荣的局面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定条件所促成,也是诗歌自身传统发展的结果。

唐诗的繁荣首先跟唐代的经济高涨和文化高涨是密不可分的。

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政治、法律、哲学等其他上层建筑一样,总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恩格斯在论及十八世纪法国和德国哲学繁荣的原因时指出,“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由于隋未农民大起义对于魏晋以来世族庄园经济的摧毁,加上唐初“均田制”的推行以及其他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促成了唐初一百多年的经济高涨,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唐时的中国是当时东方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正是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阶级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雄厚的社会财富,成为包括诗歌在内的唐代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唐代国际文化的广泛交流,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密切融合,唐王朝对思想文化采取相对自由的政策,儒、佛、道思想容许同时并存等等,都是促成唐代文化普遍高涨的有利因素。

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部门,都获得高度的成就,更对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

没有唐代音乐的普遍发展,就不可能出现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这类描摹各种器乐曲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诗篇。

唐代的一部分诗歌是可以合乐歌唱的,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同饮旗亭听唱的传说,元稹的“数十诗”曾由余杭一位善弹箜篌的歌女商玲珑演唱,都是例证。

唐代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

象王维既是山水诗的大家,又是南宗山水画的开创者,他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之六)。

这些艺术品种之间的创作精神和原则是相通的,它们互相吸收,彼此促进:

画家吴道子曾学书法于张旭,提高了自己的画境;张旭观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杜甫的名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风也宛如雄武健美的舞蹈,表现出相似的矫捷奔放的气势。

可以说,唐代的各种艺术品种共同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高度艺术水平,这为唐代诗人从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积累和艺术营养。

(节选自余冠英、王水照《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其鼎盛期,这一时期诗歌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也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许多著名的诗人。

B.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唐诗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诗歌在唐代呈现出的空前繁荣,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密切相关。

C.唐诗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无论是诗人数量、作品多少,还是艺术风格、诗歌体制等方面,唐诗都是后代难以逾越的高峰。

D.与古代思想史上出现的百家争鸣相似,诗歌到了唐代也形成了诗歌史上百花齐放的伟观,从这些唐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当时的社会状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唐代,和唐诗一样繁荣的还有政治、法律、哲学等国家上层建筑,它们呈现出的繁荣盛况的背后是当时社会经济的高涨。

B.唐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迎来了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高峰,这既与魏晋以来世族庄园经济的解体有关,也与唐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关。

C.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在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雄厚的社会财富,为诗歌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D.唐代音乐艺术的普遍发展,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等都是描摹当时各种器乐演奏的佳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门类在唐代文化领域中取得高度成就,得益于当时国际文化、国内各名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及相对自由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

B.唐诗中的一些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和当时高度发展的音乐相互融合,用于歌唱,王昌龄等人同饮旗亭时听唱的传说,元稹“数十诗”由歌女演唱就是明证。

C.诗歌、绘画

、书法等艺术品种在创作精神和原则方面具有相通性,既互相吸引,又彼此促进,如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就使题画诗得到了兴起。

D.文中提到的王维兼有诗人和画家的双重身份、吴道子向张旭学书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杜诗表现出的矫捷奔放气势,都说明唐代不同艺术之间的融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泰祥:

我对生命的交代在音乐上曹涵

他把徐志摩、余光中、郑愁予、席慕蓉、罗青、痖弦的诗和三毛的词谱成曲,为流行音乐注入优雅唯美的诗性,将台湾的华语流行音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创作涉及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从歌曲、室内乐到歌剧、管弦乐再至台湾少数民族民谣、客家民谣、锣鼓管吹乐,可说在台湾“唯一能做到既有山野情趣又不乏庙堂高雅”;他是齐豫、潘越云、叶倩文的老师,造就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一批重量级女歌手……他是李泰祥!

1941年2月20日,李泰祥出生在台东的一个阿美族群的家庭,从小就对咿呀啦呀的古谣深感兴趣,一天到晚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稍大些后还模仿父亲拉琴的样子拉起曲子来。

但在十五岁那年考学时,出于对生计的考虑,他报了国立台湾艺专的美术印刷科。

那时候的他还有些懵懂,认为父母训诫的“一技在手,吃喝不愁”自是不会有错,因而很快满足于每天穿着肥大且厚实的工服穿梭于教室与印厂之间,渐渐将先前对音乐的喜好压至心底。

读了一年后,李泰祥经音乐科小提琴老师的推荐,参加全省音乐比赛,由

此结识一个前来担任钢琴伴奏的音乐系女生。

他为这个漂亮清纯的女生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心里泛起愈来愈大的涟漪。

于是,比赛过后,他一把撇下“台湾省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的荣耀,当即决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李泰祥找到艺专的校长,从美术印刷科转读音乐科。

不想,等到如愿坐进音乐科的课堂时,他才发现“心中的女神”已被父母送去日本求学,这让他伤心得一屁股跌坐在了地上。

但李泰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开始刻苦用功,以期早日学有所成。

为了全身心修习小提琴,李泰祥搬出艺专的宿舍,住仓库、睡书架,每天苦练至深夜。

后来,听说知名小提琴家陈清港先生打出招生广

告,他跑去报了名。

陈清港曾留学日本,在小提琴上造诣颇深,跟着他可以学习到好多音乐科里学不到的知识。

但一个清贫家庭,实在拿不出高昂的学费来,李泰祥就捡废品,打零工,卖衣物,一点点地积攒学费。

还好,陈清港看到李泰祥为学琴下的苦劲,更惊喜于他的才气和灵性,遂免除他的学

费,李泰祥这才顺利“拜师”。

李泰祥跟随陈清港学习小提琴时,一改先前少年人特有的执拗、叛逆和不安,变得出奇地沉静。

他总是早起晚睡,寡言少语,常常一拉琴就摇头晃脑数个小时。

有一次,陈清港有事需要外出,就布置了一道作业题――每人派发一份莫扎特第四号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要求勤于练习,待到回来时将逐一考评,对于不合格者会给予不同程度的惩戒。

大家都见识过陈清港的手段,故而纷纷想方设法地“拔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唯独李泰祥一个人依旧不紧不慢地摇头晃脑。

几天后,陈清港回来了,李泰祥不吭气,徐徐拉完一段后,才说:

“老师,我知道我的琴远未达到您的要求,但这几天下来,却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练习过程中的收获多于您想要的结果……”陈清港一听,击掌叫好,连连称赞他“孺子可教也”!

就这样,李泰祥很快就因进步神速而崭露头角――既在业内当红刊物《制乐小集》上发表作品,亦频频斩获各类重要赛事的头等奖项。

年少的李泰祥就这样一头闯入台湾音乐界。

1961年,李泰祥毕业后,当即被台北市立交响乐团聘去担任首席小提琴手。

此后,他或担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或指挥等要职,或出访美国各大交响乐团进

行观摩和进修,或深入台东做台湾少数民族音乐的田野采集和教学推广工作……他的音乐家之路就这样一步步走得宽广起来。

(节选自《名人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李泰祥说,创作音乐对他并不容易,尤其是备受欢迎的大众“诗词”歌曲。

他常常要深刻体会诗词中更深一层的含意,字斟句酌地完成,他总是忘掉自己音乐人的身份,而从读者的角度去体味。

(摘自《李泰祥生平》)

②李泰祥重视音乐的推广,认为艺术应当走出象牙塔,在艺术与大众音乐之间应该开辟一个新的空间,所以曾为众歌者创作了为数可观的大众艺术歌,如《橄榄树》《春天的浮雕》《菊叹》等。

(摘自《李泰祥资料》)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考学时,李泰祥受父母从业观念的影响,也出于生计考虑,只能暂时放下自己喜欢的音乐而报名去了国立台湾艺专的美术印刷科。

B.李泰祥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造诣,他得知陈清港打了招生广告后就报了名,后来成了陈清港卓有成就的弟子。

C.李泰祥在跟陈清港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逐渐成熟,一改先前执拗、叛逆、不安的性格,变得异常沉静、寡言少语,渐渐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D.从儿时模仿父亲拉琴到台湾省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再到拜陈清港为师,最后成为音乐大师,李泰祥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

5.材料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6.《橄榄树》是李泰祥创作的经典,其中“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的歌词影响了数以万计的人,同时也是李泰祥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文本谈谈李泰祥是如何追求自己的“橄榄树”之梦的。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名人

赵新

他们那个村叫沟里。

对巍峨峻峭连绵横亘的大山里来说,沟里已经是很大很大的一个村庄了:

它有200多户人家,1000多口村民,还有两三条曲里拐弯的村街,四五家卖烟卖酒的杂货铺子,一条小小的鹞子河在村前缓缓流淌,倒也青山绿水、风光秀丽。

沟里村的村民很为自己家乡的繁华热闹骄傲。

然而更让他们骄傲和自豪的是,沟里村是个文化村,出了不少人才。

村前前后后出了5位县团级干部,出了7位乡镇长级干部,出了20位中小学教师,还有一位著书立说的作家。

这些人和天上的星星月亮一样,把沟里村照耀得一片明亮和璀璨。

而紧邻它的南店村、东口村则没有这些荣耀,寂寞沉静,朴实得如同黄土地。

都说沟里村的风水好,沟里村的乡亲们伸着拇指大着嗓门儿说:

那是当然!

去年冬天,沟里村的赵进老汉去了北京。

赵进老汉70岁,认字不多。

他是去走亲戚的,那一天,赵进老汉一个人在雄伟宽阔的长安街上参观游览,走走看看,看看走走,该回家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老汉满面笑容地向路边的一位警察打听,问他到前门大街怎么走,老汉见警察态度和蔼,说话亲切,心里很感动,就拍拍警察的肩膀说:

谢谢,谢谢!

你真是一个好小子,长得也很俊,娶媳妇儿了没有?

警察见他说话很风趣,就又问了他一句:

大伯,您是哪儿的人哪?

老汉把胸脯一挺,豪情满怀地说:

我是沟里的呀!

警察糊涂了:

沟里?

沟里在哪儿呀?

老汉惊奇了:

老天爷,你在?

地方站岗值班,连沟里也不知道哇?

警察低头想了又想,还是摇了摇头。

汉说:

小子,别作难啦,鹞子河旁边、南店村上头、东口村下头那个村就是沟里!

我们村白云蓝天,青山绿水,架在鹞子河上的大桥就有七八十米长,非常阔气!

年轻的警察还是迷惑不解。

警察说:

老人家,鹞子河?

什么是鹞子河?

老汉说:

鹞子河就是一条流水的河嘛,因为我们村后面的山头长得特别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鹞子,所以那条河就叫鹞子河!

我们村名气很大,出了5个县长,出了7个乡长,出了许多校长和老师!

还出产红枣、核桃、花生,你要是需要,我就给你弄点来,保险不要你一分钱!

这一回警察听清楚了。

对他表示感谢后就叫了一辆出租车,把他送回了亲戚家。

腊月里,赵进老汉从北京回到了沟里村。

还等不得别人问他什么,他就把在北京问路的事情详详细细讲给了大家,结果引得乡亲们捧腹大笑。

村主任说:

赵进大叔,好我的老前辈呀!

你给咱沟

里丢人啦,给我这村主任丢人啦!

老汉说:

我实话实说丢什么人?

我说的都是咱们村多么好多么好,我说咱们村的大桥有七八十米长,我说咱们村后面的山头像只鹞子……

说来说去全村的人都知道他在北?

闹了笑话。

说来说去,他就成了县里的名人,常有不认识的人找上门来,问他那事是真是假。

老汉蔫了,他问他的女人:

我说错了吗?

我就是沟里的人,我又没说假话!

女人说:

按说没错,不过你当初不如这样说,我是石头寨的。

因为咱们村归石头寨管,石头寨是乡政府啊!

说话就过了年。

正月十八早晨,县长忽然来到赵进老汉家里,还给他带了酒烟好几样礼物。

县长拉住老汉的手说:

大叔,走吧,跟我到县城去吧。

今天县里召开县直机关干部大会,请您给大家说说您在北京长安街上问路的事情;您讲得越详细越好,越全面越好。

老汉的脸立刻涨得通红。

老汉说:

周县长,您也想看我的笑话?

县长说:

大叔,这不是笑话,这是很光荣很骄傲的事情,谁说您丢人啦?

结果赵进老

汉还是在上千人的大会上讲了他在北京问路的事情。

想到他近来所受到的嘲笑,想到他天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他讲得很激动很有声色,后来就淌下了泪水。

周县长非常

严肃地总结道:

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能在车水马龙举世闻名的长安街上豪情满怀地宣传自己的家乡沟里村;我们在座的各位就不能在天津、上海、全国各地理直气壮地宣传我们的县、宣传我们的县城?

我们应该向赵进大叔学习,我们应该为他鼓掌,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县长给老汉深深地鞠了一躬!

大会上讲了,电视上播了,这一次赵进老汉成了真正的名人。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用大量笔墨对沟里村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突出了沟里村村大、富庶、名人多、风光秀丽等特点,为下文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简洁的语言来刻画形象,“……给我这村主任丢人啦”短短一句,就把村主任具有爱面子、虚荣、目光短浅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C.小说中的周县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他促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也是通过他揭示了主人公身上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深化了小说主旨。

D.小说情节波澜,将主要人物的遭遇置于带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中,由此揭示了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芸芸众生相,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E.小说以“名人”为题独具匠心,既指赵进老汉“闹笑话”成为县里名人,也指后来作报告、上电视成为真正的名人,前后的变化发人深思。

8.文中的赵进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概括分析。

(4分)

9.文中画线部分都写到大山深处沟里村的鹞子河,但每次写的背景和作用不尽相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鼎,泽州阳城人。

幼孤,能自立,读书晓大义,不妄言笑。

既长,勇力过人,尤善骑射。

初为泽、辽千户。

岁甲午,从塔海绀不征蜀,攻二里散关,屡立战功。

未几,宋将余侍郎烧绝栈道,以兵围兴元,鼎率众修复之,破宋兵,解兴元之围。

庚戌,从宪宗征大理国,自六盘山经临洮,抵雪山。

山径盘屈,舍骑徒步,尝背负宪宗以行。

敌据

扼险要,鼎奋身力战,敌败北,帝壮之,赐马三匹。

至金沙河,波涛汹涌,帝临水傍危石,立马观之。

鼎谏曰:

“此非圣躬所宜。

”亲扶下马,帝嘉之。

俄围大理,禽其主,大理平。

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从世祖南伐,攻大胜关,破之。

继破台山寨,乘胜独进,前陷泥淖,遇伏兵突出葭苇间,鼎奋击,连杀三人,余众遁去。

帝急召鼎还,使者以闻,帝曰:

“为将当慎重,不可恃勇轻进。

”遂分畀卫士三百人,以备不虞,且戒之曰:

“自今非奉朕命,毋得轻与敌接。

”秋九月,帝驻跸江浒,命诸将南渡,先达彼岸者,举烽火为应,鼎首夺南岸,众军毕渡。

至元三年,迁平阳路总管。

是岁大旱,鼎下车而雨。

平阳地狭人众,常乏食,鼎乃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开潞河鹏黄岭道,以来上党之粟。

修学校,厉风俗,建横涧故桥以便行旅,民德之。

十四年,改湖北道宣慰使,移镇鄂州。

夏五月,蕲、黄二州叛,鼎将兵讨之,战于樊口,舟覆溺死,年六十有三。

十七年,董文忠等奏:

“郑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属物产,宜悉与其子纳怀。

”帝从之。

赠中书右丞,谥忠毅。

后加赠柱国,追封潞国公,谥忠肃。

(节选自《元史·郑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

B.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

C.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

D.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午指干支纪年中的甲午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B.栈道又称栈阁之道,是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发明,专指古代行军作战时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

C.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通常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国家边境通常建造有烽火台。

D.路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

分设路、府、州、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鼎为将勇猛,屡获胜利。

他曾遭遇伏兵,奋力迎击,连杀三人;南渡时率先夺取南岸,众军全部渡江;

征蜀、兴元之战、征大理国等战役中都获胜利。

B.郑鼎忠心耿耿,得帝嘉奖。

他曾在盘旋曲折的山路上背负宪宗前进;在金沙河,宪宗站在危石上观察情势,他进谏说皇帝不应该这样做,得到宪宗的嘉奖。

C.郑鼎执政有方,深得民心。

针对平阳地少人多,百姓常吃不饱的现实,他采取了有效措施;还修复学校,振兴风俗,修桥方便人们出行,百姓感戴他的恩德。

D.郑鼎为国捐躯,享受衰荣。

至元十四年五月,郑鼎在讨伐反元叛军时溺水而亡;后朝廷赠封中书右臣和褒扬的谥号,后又追赠官爵、谥号。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敌据扼险要,鼎奋身力战,敌败北,帝壮之,赐马三匹。

(2)至元三年,迁平阳路总管。

是岁大旱,鼎下车而雨。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注】徐铉

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

远巷蹋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

鸳鸾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注】徐铉早年在南唐朝廷任职,由于与宰相不合,贬官泰州。

到泰州后的第一个寒食节,友人成判官(成十二)去拜望他,故作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寒食”即寒食节,即清明的前一两日。

开头两句“寒食”“清明”对举,是为了避免词面重复。

B.题目中的“赠”点明了写诗的缘由,本诗与李白《赠汪伦》《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属于赠别诗。

C.“常年”与“今岁”、“京华”与“海涯”形成对比,诗歌通过时空变化,主要表现了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D.颔联通过“蹋歌”“吹管”等带有音乐性质的描写,营造了一派热闹的景象,而诗人此时的情绪也随之变得热烈。

E.诗中“鸳鸯”“鸿雁”具有象征意义,“鸳鸯得路”指昔日同僚攀附权贵而显达,“鸿雁分飞”指志同道合的友人如今分隔天涯。

15.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赤壁赋》中,写作者与朋友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写信口吟诵《诗经·月出》篇目的两句是“,“。

(2)孔子在《论语·子罕》中阐述志向的重要性时说统帅可以更换,但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变的两句是“,“。

(3)在杜甫的《登高》

中,“”一句将作者自身坎坷遭遇和国势艰危结合在一起,写出来诗人的苦愁之深。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虽然现在已接近阴历四月,但空气中还残留着寒气,她身穿冬装,漫步于田间地头,一阵风吹过,仍然使她不寒而栗。

②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业务,比腾讯微信整整早了四年,但在微信等及时软件的强大攻势下,依然成了明日黄花。

③与北京、上海相比,近期深圳的商品房价要略胜一筹,对于生活在深圳的工薪阶层来说,能购买上经济适用房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④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对于再小的失误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集腋成裘,小的失误积累的多了,也会造成大的危害。

⑤50岁的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宇翔教授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大家纷纷为他点赞,陈教授却说:

“小事,不足挂齿。

⑥进入盛夏多雨季节,一段山体滑坡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引起不少市民的恐慌,公安机关最终行政拘留了流传该视频的始作俑者。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合肥市瑶海区天长路社区党务工作者陈艳玲通过微党课让社区党员干部心中时刻亮起“红绿灯”,增强了他们服务居民群众的意识和水平。

B.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与时代交汇的广阔空间,他们在这样的世界里袒露的胸襟、情怀,他们身上展现了传统文化之美。

C.城市“看海”是由于极端天气、超大降雨量等原因造成的,但有时我们也要思考:

城市规划建设还能不能做得更好?

是不是已经穷尽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D.事实一再证明,过度依赖工业化的粗放式城镇化道路走不通。

推行新形势下的城镇合作化,需要探索新规律,拿出新办法,发挥APEC的孵化器作用。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中国,①“门第”观念的影响,“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

旧时男女谈婚论嫁,②想到的是“门当户对”。

③“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④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⑤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

近年来,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

⑥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

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

A

由于

首先

/

然而

B

因为

不仅仅

/

因为

所以

但是

C

/

马上

既然

那么

可是

D

由于

往往

倘若

虽然

但是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人们常说,看了一个人书架上的书,就可以了解这个人。

同样,①,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看它出版过什么书。

现在,有的古籍出版社宛如一间杂货铺,只要能赚钱,②。

而有的非古籍出版社,因为看好四大名著、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经典名著的市场前景,即使③,也要争抢着挤进这个领域。

古籍出版承担着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如果一味迎合市场,往往适得其反。

21.阅读下面材料和配图漫画,回答问题。

(6分)

日前,深圳市公安局侦破一起特大网络股票诈骗案,初步掌握涉及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