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131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

专题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一、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指根据题目提供的语言情境(或者图画),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进行扩展。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语言条件和命题者创设的情境进行扩展。

提供的语句语体色彩不同,提出的扩展要求不同,答题方法也不一样。

侧重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连词成句型

该题型往往要求运用所提供的几个词语,发挥合理想象,揣摩词语之间的联系,创设一种情境,写一段情景交融的话,或阐发一种哲理。

有的要求围绕某个中心,有的要求有明确的重点,还有的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

[方法指导]

连词成句型解题“3步骤”

第一步:

分析每一个词语的内涵、性质、特点等

要抓住所给词语的特点,根据所给的几个词语,想象可以组合成什么样的画面、情景或故事,并看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第二步:

分析题干要求,明确考查意图

第三步:

立足中心,合理组合

无论哪种类型的词语连缀题,都必须立足中心,按事理逻辑关系合理组合。

如果题干给了词语任选权,那么考生要先选择合适的词语。

1.从下面所给的第①组词语中任选1个,从第②组词语中任选3个,将它们连缀成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要求:

观点鲜明,语意完整,逻辑清晰,80个字左右。

①文化 协作 发展

②筷子 马车 足球 快递 刀叉 高铁 互联网 云计算 共同体

                                    

                                    

[解析] 第一步:

分析每一个词语的内涵、性质、特点等。

仔细分析两组词语可以发现,第①组为抽象概念,第②组除个别词语外,其他都为具体概念。

第二步:

分析题干要求,明确考查意图。

题干要求从第①组词语中选1个,从第②组词语中选3个,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可见命题人意在考查考生用典型事例论证抽象道理的能力。

第三步:

立足中心,合理组合。

选词作答前必须根据表达的中心筛选出合适的词语。

假设要写“发展”,就要在第②组中选择能体现“发展”的词语,其中“马车”“高铁”体现了交通工具的发展,“互联网”“云计算”体现了网络科技的发展。

[答案] (示例一)不同的文化各有特点、各有所长。

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西方人吃饭时用刀叉,吃起饭来都很顺手。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各种文化理应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组成造福人类的文化共同体。

(示例二)协作才能成事,生活中处处有协作。

两根筷子动作协调,才能顺利夹起美食;赛场上的足球队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精彩的进球;快递公司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将物品及时送到客户手中。

(示例三)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马车时代早已远去,高铁时代正呼啸而来,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正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必须及时自我更新,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诗意素描型

这种题型一般指对古诗名句的扩写,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对题目中所给句子进行扩写。

简单地说,就是把诗句改写成散文。

当然,原诗句的格调、主旨、意境不能改变,且要有合理丰富的联想、想象。

[方法指导]

诗意素描型解题“4步骤”

第一步:

读懂诗歌

即准确理解诗歌的意思。

第二步:

展开合理想象

所谓“合理”是指不能脱离诗歌中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的限制,不能天马行空,胡思乱想。

第三步:

答题时,对题干中的要求须特别留意

尤其是修辞、字数等方面的要求。

第四步:

避免一个误区

在具体描写时,要避免将想象扩写等同于诗句翻译,想象是依据诗意进行补充、扩展以使画面内容更丰富,而非诗句意思的简单展开。

2.根据下面的小诗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运用第一人称和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在家/窗前的桃花都是三月开/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

                                    

                                    

[解析] 第一步:

读懂诗歌。

“在家/窗前的桃花都是三月开”二句不难理解,意为在家里每年都能看到窗前的桃花在三月盛开;而“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二句稍微让人费解,因为桃花怎么会在冬天的夜里绽放呢?

仔细推敲,方知并非真的有桃花在冬天的夜里绽放,而是故乡的桃花即使在冬天的夜里也会在诗人的心里绽放。

故乡的桃花是诗人思乡的寄托。

通过对小诗的解读,考生便会知道“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二句应立足于想象,从诗人的心理上加以描写。

第二步:

展开合理想象。

根据诗句所给信息可知,诗是作者独处时思念家乡有感而发,因此应围绕“思乡”这一主题展开表述。

第三步:

答题时,对题干中的要求须特别留意。

题干中有“运用第一人称和心理描写”的要求。

“第一人称”,需要考生在心理上进行角色转换,结合生活经历、设身处地地站在“我”的角度想象一个异乡人思乡难归的苦楚,然后以“我”的口吻展开描写。

“心理描写”,限定了描写方法,考生在描写时可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心理活动。

[答案] (示例)冬夜如诗,临窗而坐,遥望家的方向。

想到自己离家数载,四处漂泊,不禁悲从中来,思乡之愁不知何处安放。

月光朦胧之中,似乎看到了家乡,看到了家中窗前的那片盛开的桃林,那一朵娇艳欲滴,一枝繁花似锦,弥漫着无限的思念。

那桃花盛开处,才是我心灵的港湾……

 续写补写型

续写补写型扩展语句,常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续写或补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续写或补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句文意相通,中心一致,语境和谐,语言风格一致。

[方法指导]

续写补写型解题“3步骤”

第一步:

针对语句续写型题目的特点,解题时须重视整体阅读和语境,以使续写内容与前文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第二步:

注意把握整个语段的语体风格、语言色彩,从而确保续写内容在形式上与整个语段协调、统一。

第三步:

注意题干中的相关要求。

修辞、句式、意境、感情色彩等符合要求。

要注意避免只顾形式不顾内容,或者只顾内容不顾形式,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等错误。

3.根据下面的情景,在横线上续写相关内容,以构成完整的语段。

要求: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居于小城,我总是怀想故乡卤汀河里自由穿梭的渔船,喜欢聆听小提琴曲《渔舟唱晚》。

每当音乐响起,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意画面:

                                    

                                    

[解析] 第一步:

从整体上把握语段,可以发现“怀想渔船”,喜欢听“小提琴曲《渔舟唱晚》”,脑海中浮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画面,都是以“渔船”为中心的,所以考生在续写时要紧扣“渔船”,先通过联想和想象描写渔人的活动以及活动的背景,再结合“诗意画面”这个语境提示,使续写的内容与前文形成有机的整体。

第二步:

整个语段属于书面语体,语言的抒情色彩浓厚,因此,续写内容必须与前文保持一致。

第三步:

题干中有“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的要求,那么考生在续写时必须根据整个画面的内容、特点、氛围等选择至少两种恰当的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夕阳下,一群野鸭排成一行,在河水中倒映出一道漂亮的剪影,那是它们正在结伴而归。

暮色中,渔人满载一船余晖,摇着轻快的船桨,唱着欢快的渔歌驶向岸边。

渔人高亢的歌声响彻整个卤汀河。

 话题阐发型

话题阐发型扩展是指给出“主题”或“中心句”,规定某种情境,要求对其进行阐发的一类试题。

[方法指导]

话题阐发型解题“3步骤”

4.请以“彩虹”为话题写一段话,或描绘一个画面,或表现某种哲理(二者只能选其一),不少于40个字。

                                    

                                    

[解析] 描绘画面,可适当添枝加叶,把彩虹置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中,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

而表现某种哲理,则需分析“彩虹”的形象特点,挖掘其虚无、迷人、多彩等角度的寓意,写出符合字数要求的通顺句子即可。

[答案] 描绘画面:

(示例一)故乡的天、故乡的云总是给人一种遐想,尤其是雨过天晴,那彩虹挂在天际,赤橙黄绿青蓝紫,缤纷迷离,将我带入梦幻般的境界。

(示例二)雨停了,天边出现一道迷人的彩虹,它那斑斓而缤纷的色彩,为澄澈的天空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美丽。

表现哲理:

(示例一)雨后彩虹借白云为衣,借阳光为裳,虽然有绚丽迷人的外表,但其本质终究是飘浮的水汽,注定只能昙花一现,难以永恒。

(示例二)彩虹,虽然没有长江一泻千里的激越恒久之壮美,却向人们绽放刹那的精彩;彩虹,虽然没有太阳普照万物之芒,却向人们奉献短暂的缤纷。

二、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是指考生按照命题者所给出的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最后归纳概括为符合命题要求的语言表达形式。

压缩语段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及表述能力。

 新闻类压缩

新闻类压缩语段题旨在考查辨识、筛选、提炼所给新闻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

它是一种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表达题,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点,体现了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较好地反映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生活的走向。

(一)提炼关键信息

新闻类提炼关键信息“3步骤”

第一步:

通读材料,把握大意

要读懂语段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即语段的陈述对象是什么。

第二步:

划分层次,提炼要点

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

具体如下:

第三步:

分条表述,通读检查

1.(2019·全国卷Ⅱ)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

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

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

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解析] 第一步:

通读材料,把握大意。

该材料主要论述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并加大了补水力度。

第二步:

划分层次,提炼要点。

该新闻共四句话,分为三层,第1、2句为第一层,第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从每层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按照“时间+事件”的模式组织答案。

第一层的主体和事件是“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并加大了补水力度”。

第二层的主体和事件是“河道上的发电站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

第三层的主体和事件是“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第三步:

分条表述,通读检查。

加入时间合并三层信息,再根据字数要求调整个别字词即可。

[答案] 关键信息:

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二)拟写新闻标题

通常要求拟写一行标题(即主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注重时效性的除外),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对象和事件。

拟写时注意两点:

一挖掘新闻事件本质,二抓住关键信息。

往往用主谓句或对偶形式的语句来表达;可直接表明主题,有时也可用比喻等手法。

2.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人民日报》西安2019年5月7日电(记者张丹华) 陕西省政府7日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延安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一个贫困面较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近4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达62.5亿元。

延安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八个一批”工程,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有力助推了当地告别绝对贫困的进度。

如今的延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老区人民信心十足,正为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而接力奋斗。

                                    

                                    

                                    

                                    

[解析] 拟写新闻标题时,有导语的新闻语段,要在导语中筛选相关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新闻主体部分筛选相关信息。

分析这则新闻,第一段为导语,抓住新闻的报道对象“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事件“退出贫困县序列”,再从事件的意义“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最后对此进行深入提炼即可拟写出答案。

拟写答案时,尽可能采用原文中负载重要信息的词语来组织答案。

[答案] 延安贫困县全部“摘帽”奔小康

(三)拟写新闻导语

导语一般在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要将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概述出来。

标准新闻导语一般包括:

①新闻单位名称+②消息发出地名称+③发出时间+④主体事件+⑤(主体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或原因+⑥主体事件的简要过程+⑦状态、结果、影响或发展趋势。

[特别提醒]

如果试题材料不包括前三项相关材料,前三项内容可舍去;④⑤两条可互换位置;⑥中的“过程”需要用句子完成,如果字数要求极严,可以用主体事件名称带出过程。

3.请根据下面的一则新闻材料,拟写导语。

不超过30个字。

《四川日报》讯(记者王成栋) 2019年4月29日,                                    

                        。

当天,“丁丁”“如意”两只大熊猫,先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出发赶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然后搭乘俄罗斯航星航空公司派出的专机直飞俄罗斯。

中方派出饲养员和兽医随行照顾,直至两只大熊猫完全适应莫斯科动物园的生活。

为迎接两只大熊猫的到访,莫斯科动物园按照中方专家建议改造了大熊猫馆。

大熊猫馆包括两个室外运动场、两个室内运动场及专门的食物调制间、竹子保鲜室、监控室等。

为保证大熊猫吃到可口食物,莫斯科动物园与我省竹子、竹笋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从我省空运新鲜竹子、竹笋到莫斯科。

                                    

                                    

                                    

[解析]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题干中“拟写导语”的要求,明确导语精练概括的特点。

二要抓住新闻导语提及的时间(2019年4月29日),新闻主体提及的报道对象(“丁丁”“如意”两只大熊猫)、报道事件[“丁丁”“如意”离开四川(或“成都”),启程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

然后按要求作答即可。

[答案] 大熊猫“丁丁”“如意”离开四川(或“成都”),启程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

(四)拟写一句话新闻

要把握语段语意,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读者最关心、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标准一句话新闻一般包括:

①主体事件名称+②(必要的)时间(重要的高精尖科技实验时效性很强,有时要落实到分秒)、地点+③主体事件目前的状态、结果、趋势(即人们最关心的新闻点)。

4.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4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晚间开放。

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映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

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

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解析]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抓住题干中“一句话新闻”的要求,首先从时间、对象、事件等方面筛选关键信息,具体如下:

①时间:

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

②对象:

故宫(或“紫禁城”)。

③事件:

首次在晚间大规模点亮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然后将其整合成一句简明、通顺、流畅的话即可。

[答案] 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提取关键词

关键词这一概念在撰写正规论文时经常涉及,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

提取关键词是压缩信息类题型,主要考查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善于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

[方法指导]

提取关键词“3注意”

1.整体阅读,把握语段中心

要读懂语段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即语段的陈述对象是什么。

陈述对象即关键词之一。

2.明确与陈述对象相关的内容

关注语段中介绍陈述对象的内容,比如对其定义特性的阐释,或者以其为中心谈论的其他内容,如手段、要求、结果等。

3.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

从写作规律看,作者会通过反复使用重要词语来强化表意,因此对出现率很高的词要特别留意。

[特别提醒]

把筛选出的关键词连缀起来要能表达语段内容;如果不能,就要重新确定。

5.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现在可以将大量碎片化的基础数据整合,实现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解决了扶贫对象不精准、资金投放不精准等诸多问题,运用大数据能够推进脱贫工作由粗放转为精准。

扶贫方式的变化将有助于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关键词: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的中心——“扶贫”,然后分析材料围绕“扶贫”谈论了什么。

第一句点出了“扶贫”的手段——大数据;第二句,讲大数据解决的扶贫中的问题,间接指出了“扶贫”的要求——精准;第三句,讲扶贫方式的变化将会带来的效果,即“扶贫”的结果——脱贫。

只要把握住“扶贫”的这三个方面,就能从材料中快速提取出关键词。

另外,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

“大数据为扶贫工作”“运用大数据”中出现两次“大数据”,“扶贫工作”“扶贫对象”“扶贫方式”中出现三次“扶贫”。

这些出现率很高的词一般均为关键词。

对个别出现率不高的关键词,则需结合语段中心来判断。

[答案] 扶贫 大数据 精准 脱贫

 下定义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

这种题型一般是为考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

[方法指导]

1.套公式

2.下定义“3步骤”

第一步:

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

如要给“笔”下定义,要先找到“笔”的“邻近大概念”——“文具”。

以“东西”“物质”“工具”为“大”不行。

第一个太“俗”,后两个太“宽”,也就是说,“笔是东西”“笔是物质”和“笔是工具”都不贴切。

只有说“笔是文具”才最贴切、准确。

第二步:

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

“笔”的本质特点是“用来写字画画”,而“细长的”“可以握在手中”等,是次要特点,可以略去。

第三步:

巧“连”,连接“小”与“‘特’+‘大’”

根据定义“小=特+大”,笔的定义应为“笔是用来写字画画的文具”。

“笔”的定义,还可以灵活表述。

除上述定义外,还可以表述为“用来写字画画的文具叫作笔”,也可以表述为“笔这种文具是用来写字画画的”。

无论怎样表述,都应有“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三个要点。

3.下定义,要用好“5原则”

(1)定义必须相称:

外延相等,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如“知识分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般都可称为“知识分子”。

(2)定义不能循环:

如“魔术是一种……魔术”。

(3)定义不能否定:

如“浪漫主义不是唯美主义”。

(4)定义不能比喻:

如“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下定义一般是单句。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给这种“被”现象下定义。

近年来,网络上的“被”现象非常普遍。

如某媒体称公众的工资增加了多少、幅度有多大,而一些人对此不认同,他们称自己的工资“被增加”;某地政府部门公布,该市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3%左右,人均GDP已达到9000美元,两项指标显示该地已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富裕水平,而不少人认为自己“被富裕”;有些公共政策出台后,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充分听取了公众意见,有高达百分之多少的人表示赞同,而相当多的人却对这种赞同心存疑虑,表示自己“被民意”;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这是有关部门出台的网瘾诊断标准,而绝大多数网民不赞成这一标准,称自己“被网瘾”。

                                    

                                    

[解析] 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分三步骤。

第一步:

确定句子的主干,即“被”是一种现象;第二步:

概括重要信息,如“公共信息发布”“被部分人否定”“‘被’字句”等;第三步:

把重要信息放到主干句中,合理组织语言。

[答案] “被”现象是指在一些公共信息发布后,该信息被部分人否定,在关键词前加“被”字而成为“被”字句的语言现象。

 概括语段要点

概括主要内容是语段压缩题中较常见的一种,这种题型一般要求既要厘清文段的结构和思路,又要概括出各层次大意。

从设题材料角度看,主要可分为四类:

说明类、议论类、记叙类、描写类。

说明性语段侧重考查它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事理;议论性语段侧重考查它的论点和论据;记叙性语段侧重考查它的六要素,实际上就是围绕记叙性文章的六要素命题;描写性语段主要考查景物及其特征,描写的角度及其目的、感情等。

总之,命题者是根据语段的性质和特点,设定考查点,高考主要考查对说明类、议论类语段的压缩,记叙类与新闻类相似。

(一)说明类

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点

说明类语段一般包括两部分:

一是解说说明对象(比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用具体的说明方法解说说明对象的特点。

压缩说明类语段时,应关注以下两个要点:

1.明确说明对象

即明确语段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什么。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具体可以从分析每一句话的角度入手,即通过分析语段每一句话的具体内容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7.(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

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

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