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19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docx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

.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

一.设想:

1.阅读延伸题的命题背景:

新题型: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思想,和新课程所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2010年《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一项,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发现创新能力的考查。

”在“考试内容”一项,古诗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部分都增加了: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②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题目以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为命题范围,各出一题,每题约10分,要求考生用200字左右作答。

题目既涉及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对文章的延伸性思考,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

2.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①“阅读延伸”,顾名思义,包括“阅读”和“延伸”两个要素,“阅读”即读懂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这是“延伸”的前提和基础。

“延伸”即读出自我,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并加以阐发。

阅读延伸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体。

而这一点恰好体现了阅读的本质:

有质量的阅读,绝不是单纯的信息吸收的过程,而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发现”,这种“发现”既是读者个性化的,又要高度契合文本,契合作者。

阅读延伸题,恰好回归了阅读的这个本质。

从这个角度看,此题的设置,对于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的读书人,确实有促进作用。

②阅读“延伸”题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扩展,这一扩展,是以一定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为前提,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从2010年高考的题型以及各区县的模拟题来看,阅读“延伸”题目具有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对考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

它要求学生思想更深刻,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

如果说准确的阅读保证了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起跑线,那么延伸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

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果一个学生平时不读书,不思考,无积累,在此题目面前,一切所谓的解题方法、技巧必将寸步难行。

(这一点与大作文亦有相同之处,延伸题的写作也可看做是一篇论述性的微型作文,如果将其再扩展成800字,就是一篇议论性的大作文。

)换言之,阅读延伸题关乎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及思维训练,绝不是仅凭高三一年的突击复习就可应付的,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准备。

谁能提早意识到延伸的重要,谁就能在高三的备考中领先一步。

3.文言文阅读延伸的价值: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千古流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的思想、经历,文章中的事情、事理、人情、文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同时更是延伸题和大作文中可能用到的材料。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重点都停留在语言层面,甚至把文言文教学异化为古汉语教学,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学习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把文言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古汉语教学就有问题了。

我们都清楚,文言文教学中第一个阅读障碍就是语言,但语言毕竟只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载体,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核心的内容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传导出来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感悟。

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们把一篇篇锦绣文章教成了单调枯燥的语法课,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甚至排斥的情绪,文言文教学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文言经典的人文内涵,在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积累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思想认识水平,作为阅读延伸题训练的一个突破口,不仅可以实现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追求,更体现了古代经典的更大的价值,避免了将文言文的教学当作枯燥无味的古汉语课,这也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观点的落实。

下面,我就在高二阶段,如何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二.做法:

1.积累素材,形成论据。

①作者: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大家之作,这些古代知识分子的精英,不仅为后世留下千古传颂的佳作,他们的思想、精神、人格上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成为后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理归宿。

这些思想、精神一代代延续下来,并逐渐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后世的文人作品乃至于现代文,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

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的作者群体必然成为我们今天阅读延伸的沃土。

例1:

2010年1月北京市抽样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作者余秋雨)

延伸题:

作者说:

“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

”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

(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

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

”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当时人们的短见、偏见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因为,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

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

直到汉代,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

例2:

2010年海淀区高三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沧浪亭记》(宋苏舜钦)

阅读延伸题:

《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谈一谈。

(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

遭遇官场的打击,苏舜钦能够于沧浪亭的一隅,安于冲旷,恬然自适。

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让心灵得到了解脱。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

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

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

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

正如泰戈尔所说:

“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

”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生命,又何苦不放过自己,激情所爱,奏出一份闲适。

例3:

2009年11月朝阳区期中考试

古诗阅读:

《送友人入蜀》(李白)

阅读延伸题:

《送友人入蜀》中诗人感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也就是说人的进退升沉早已命中注定,不必去问算卦占卜的君平。

请联系李白(或其他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人生进退升沉的看法。

(10分,200字左右)

例4:

2010年崇文区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木假山记》(宋苏洵)

阅读延伸题:

文中描写二峰“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请写出这句话的意思,并从下面三位古人——陶渊明、李白、苏轼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

例5:

2010年宣武区一模试题:

现代文阅读《鹭鸶的国境》(作者陈芳明)

延伸题:

文章结尾写道:

“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

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

要求:

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10分)

满分答案示例:

我认为这里的呼唤指的是回归本真,摈弃名利。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名誉蒙蔽双眼,被利益冲晕头脑,追逐功成名就的快感。

究其根本是为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

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那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安逸隽永,那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之趣味。

相反的,名利带来的是为守住地位的疑神疑鬼,为守住富贵的患得患失。

摈弃名利,回归本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珍惜返璞归真的那份快乐与真诚……

从以上大量实例中可以看出,教材中古代作品中涉及的名家,不仅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更是学生作答可以运用的素材,其作用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对作者特别是名家的介绍。

特别是一些大家,绝不能一带而过。

其实,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了解其人,其作品的解读定将事半功倍。

当然,每一位大家的思想和经历都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在语文课上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延伸题200字的篇幅所限,迫使我们必须删繁就简,直击要害。

建议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致经历,典型事件,提炼思想人格中最有价值的一点,并做摘记,

课堂上交流,谈感受,最后归纳整理成“一个人,一两件事,一两句话,一种精神”。

这样,运用时就可做到简明、精准。

例如:

孔子为理想而奔走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庄子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的独立人格;

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崇高精神;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的淡泊明志;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胸襟;

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作品中的人物

以上所提到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人文积淀的必备内容,除此之外,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闪耀着思想与精神的光辉。

他们同样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固守的精神家园。

例如:

《勾践灭吴》中的勾践《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崤之战》中的蹇叔,《苏武传》中的苏武等人,考其行事,都是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历史人物。

他们或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或不计前嫌,妙语退敌;或挺身而出,冒死直谏;或坚贞不屈,不失气节。

他们的光辉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核心,则是一种深厚的爱国主义。

他们面对强暴,毫不畏惧,凭着超常的胆识和无比的勇气,坚持不懈地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努力。

头可断,血可流,绝不丧失气节,不使自己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受到损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有邹忌进谏的巧妙,冯谖狡兔三窟的谋略,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侯生与信陵君之间的肝胆相照,等等,莫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延伸的材料,为我们所用。

例如:

2010年高考题

现代文阅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

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

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示例:

季羡林先生在异国他乡,偶然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怀想起故乡的海棠花,海棠花拉近了与久别的故乡和苦难的祖国的距离。

作者写道: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这里,作者把对时间、空间遥远、疏隔的感触,转化为更贴近、更真挚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

其实,这种感受,我在《苏武传》中

就曾看过。

十九年,苏武面对寒沙衰草,怅望大漠飞雪,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祖国何其遥远,归路何其慢慢。

而当他怀抱旌节,思

念祖国之时,长安仿佛近在咫尺,祖国又是何其亲近,

这种反差正因情感深切所致:

遥远的思念,往往会被某种特定事物瞬间拉近——愈远愈切,愈久愈近。

“天涯咫尺”也包含着这份体验吧。

 从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今天的人们,应该是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了解这些史书中的精英,探求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品质,不仅可以在考试中为我所用,达到功利性的目的,对学生拓展精神空间,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有深远的意义。

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作品中的事理作品中所写的一些典型事件,其中蕴含着丰富人生的经验,透射出的立身、处世、治国等方面的智慧对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典型事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多角度看问题

《冯谖客孟尝君》一分为二看问题

《鸿门宴》从现象到本质,性格决定命运。

例1:

例如:

2010年高考题

文言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

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

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

文中说宋清对那些没钱的购买者,也都给好药,欠条堆积如山,却始终不去讨要。

到年底,把那些无力还欠款的借条,干脆一把火烧掉。

宋清经营药品四十年,欠条没有偿还的数以千计。

宋清这种不计眼前小利的行为,带来了意想外的巨大收益。

多年以来,被宋清焚烧掉欠条的受益者,有一百多人发达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管理数州,收入优厚,他们纷纷报答馈赠宋清。

宋清美名远扬,收益巨大。

宋清的做法,在教材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例如冯谖为孟尝君烧掉债券,为孟尝君市义的行为,最终顺理成章的获得了百姓的报答。

再如魏王只考虑眼前利益,拒不救赵,而信陵君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窃符救赵,不仅是对魏国长远利益的保护,而且获得了义的美名。

虽然题干要求“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自己的领悟,但如果能提及以上一例,不仅丰富了论据,使内容更充实,也显示出对该问题的历史脉络和思想背景的认识,联系古今,更加深了思想的深度。

例2:

2010年朝阳一模:

文言文阅读《唐邕》

延伸题: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唐邕角度:

出于公心,直言相谏;讲求方法,委婉进谏;才干卓著,值得信赖。

从帝王角度:

开张圣听,虚心纳谏。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从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联系古今,展开联想,解答此题是不难的。

满分答案示例1: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均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皇帝听取他的意见,才能做到赏罚分明,治国有方。

我认为,执政者应广开言路,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

齐王听取了邹忌的进谏,广开言路,才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魏征直言进谏,皇帝采纳,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楚王听信佞臣,不善于纳谏,放逐屈原,自己也落得个首身异处的下场,这也是不纳谏的后果。

在今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听证等制度使执政者更好地从人民当中获得意见,国力也因此逐渐强盛。

因此,执政者需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治国。

10分

满分答案示例2: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

这种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唐邕的进谏是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并且前一次通过对比,把道理说得透彻;后一次提出具体改进办法。

皇帝能听得进去。

另一方面是,唐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在皇帝那里平素就受信任,被重用。

所以皇帝才会听信他的直言。

这使我认识到:

“出以公心,胆气自豪”。

当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支部书记的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引起了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

出以公心,利国利民的建议必然会理直气壮,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听取意见,迅速采取措施,必然会取信于民,也才能更好地执政治国。

所以,只要不是出以私心,只要是为国为民谋福利,未尝不可直言。

例3:

2010年朝阳二模

文言文阅读《三国论》(宋苏辙)

阅读延伸题:

作者说:

“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

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

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

此题可以看出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认识能力。

题干中的“表面”一词,提示出这是外在的、非本质的现象。

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问题的本质是:

这些成功者其实胆识过人,他们或大智若愚,或高瞻远瞩、韬光养晦,或暂时隐忍,有永不放弃的信念等等,最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的延伸。

答案示例:

老子曾说:

“世皆谓我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成功者往往看上去不智不勇,然而这正是他们的智慧所在,即守柔处雌,谋定而后动。

文本中的刘邦便是依此消耗了项羽的勇与猛,最终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曾率领红军四渡赤水,看似原地打转毫无意义,却以极小的消耗与代价,搅乱了敌人的思路与计划,成功摆脱追赶并消耗了敌人的士气与力量。

红军的种种行为看似缺乏智慧,然而这正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我们若要取得成功,便要学习这样的方法,以经过三思而得出的最理想的方式取得成功。

从以上实例可见:

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典型事件,我们能够采用辨证的方法,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多角度、深入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而且课内的材料就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掌握方法,形成范式。

阅读延伸说到底还是思维与表达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训练。

但既然是训练,就必定有思路和方法可循。

掌握方法,形成范式,尽管会有可能形成桎梏,但对多数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而言,应该还是有必要的。

1.要让学生养成思维习惯,在思维方向上要有指导。

如思考问题要由事到理,由小见大,以及历史意识,现实意识等。

思想深度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所以,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在200字的文段中,尽可能的体现思维的高度和深度。

首先要学会由事到理,即由具体的事例提炼出经验教训,方法智慧,普遍真理。

也就是体现出由"小"上升到"大"的能力。

其次还必须由"大"落实回"小"。

这个"小",最好是自己的切身实际,它当然可以是你平时的所思所想,也可以是你发自内心的感悟,只要感悟真正"发自内心",就绝不至于过分雷同。

你要面对的问题当然会是一个大问题,但任何大问题背后也都必然有其历史脉络和思想背景。

不妨在答题的时候,尝试在其中注入历史意识(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否曾有人思考过,他们的答案如何,这个问题在历史过程中出现过什么变化)以及现实意识(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的提出有什么现实意义,面对未来我们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引入,必然会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无论你的观点是否足够新颖,只要你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并将其合理、恰切地呈现出来,我们也就完成了任务。

2.在文字呈现方面,要明确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要点,指导答

题方法。

尽管延伸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大体的行文思路要规范,基本要遵循文本——观点——分析——总结这样一条脉络来组织作答。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要点:

(1)扣题要准(注意审题,要落实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并正确理解文本,抓准延伸的出发点。

(2)观点要明(观点要正确明白,用一句话表明观点。

(3)分析要实(有理有据,分析具体,理由充分。

(4)语言要顺(语言明白晓畅。

四.结束语

总之,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将课内学习与思维训练、写作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古代经典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既落实了新课改的思想,又实现了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可谓益处颇多。

以上是我在课改一轮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只是切身做法与经验之谈,无理论价值。

更无高深之处。

姑且抛砖引玉,相信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