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833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22马说

*第22篇马说

[唐]韩愈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

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

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________ 今义:

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2)是马也[F]

古义:

________今义:

判断动词

(3)安求其能千里也[F]

古义:

________今义:

安定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__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F]:

______

(2)形容词作动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尽[F]:

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__________

4.重点实词

(1)故虽有名马名[F]:

________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

__________

辱[F]:

________

(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

________

骈:

__________

槽枥:

________

(4)不以千里称也称:

__________

(5)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

________

(6)食不饱,力不足足[F]:

________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__________

等[F]:

________

(8)策之不以其道道:

__________

(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__________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

__________

(11)执策而临之执[F]:

________

策[F]:

________

临:

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F]    

策之不以其道    

行道之人弗受[F](《鱼我所欲也》)    

益慕圣贤之道[F](《送东阳马生序》)     

不足为外人道也[F](《桃花源记》)    

伐竹取道[F](《小石潭记》)    

妾妇之道也[F](《富贵不能淫》)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F]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F](《出师表》)    

一食或尽粟一石[F]     

食之不能尽其材[F]    

担中肉尽[F](《狼》)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设酒杀鸡作食[F](《桃花源记》)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爱莲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然则北通巫峡[F](《岳阳楼记》)    

通计一舟[F](《核舟记》)    

虽有千里之能[F]      

安求其能千里[F]    

先帝称之曰能[F](《出师表》)    

必能使行阵和睦[F](《出师表》)    

曾益其所不能[F](《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探究设问

1.作者为何提及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一食或尽粟一石”说明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食不饱”,“食不饱”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则导致千里马被埋没。

表明“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再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的深刻含义,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剖析“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这就不只是压抑而是摧残了。

更进一步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说“食马者”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答案】按照驾驭它的正确方法来驾驭;按照喂养它的标准来喂养;通晓它鸣叫的意思,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5.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案】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表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6.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食马者”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

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伯乐发现、善待和重用,使得他们往往被埋没。

1.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编教参问题探究改编)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

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明确了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排比。

增强语势,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3.“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与“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的文字相同而标点不同,试加以比较,看看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何区别。

【答案】第一种标点,先提出反问,然后用推测的语气做出判断,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种标点,表示选择关系,非此即彼,没有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不符合原作的意思。

4.请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借“伯乐”和“千里马”表现文章主旨的。

【答案】①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的统治者。

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由此点明文章主旨。

5.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案】形象塑造:

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阐明的道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善待人才。

6.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1.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2.“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第一段:

不以千里称也

B.第二段:

安求其能千里也

C.第三段: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A.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B.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怒谴责;C.对“食马者”(即统治者)的辛辣嘲讽。

3.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金题演练

内容相关

一、阅读下面的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马说》全文

(二)子曰:

“骥注不称其力,称其德。

”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

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

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

骥:

千里马。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称

B.见

C.安

D.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语段

(一)中,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们会有怎样的命运?

(2分)

 

4.同样是描写千里马,两个语段表达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马说》全文

(二)伯乐谓秦穆公曰: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①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②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③而骊④。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

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节选自《列子·说符》,有删改)

注:

①担纆薪菜:

打柴并用绳索捆上担回。

②牝:

母马。

③牡:

公马。

④骊:

纯黑色的马。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

(2)使行求马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3.语段

(一)中,作者多次运用反问句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请任选一句作具体分析。

(2分)

 

4.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4分)

两个语段看似谈与马相关的问题,实则都颇有深意。

语段

(一)中通过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讽刺了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语段

(二)借九方皋相马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旨。

主旨相关

三、(2016河南16~19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马说》全文

(二)《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非虚言也。

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

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

《传》曰:

“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

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

①秉:

执掌。

②柱干:

比喻担当重任的人。

③殆:

大概。

④中人:

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

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名

B.足

C.道

D.通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结合语段

(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分)

 

4.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3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

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语段

(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

(二)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

(一)《马说》全文

(二)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注:

①璞:

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

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

何,为什么。

④理:

加工、雕琢玉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并列。

B.虽有千里之能    能:

能耐。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犹,尚且。

D.执策而临之    临:

驾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语段

(一)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意在说明什么?

(2分)

 

4.两个语段都暗写“人才”,语段

(一)中的千里马和语段

(二)中的玉璞的结局有何不同?

都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分)

 

补充设问

两个语段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22篇马说

知识盘点

一、1.

(1)食 饲 喂 

(2)见 现 表现

2.

(1)有时 

(2)这样 (3)怎么 

3.

(1)①用马鞭驱赶 ②日行千里 

(2)①吃尽 ②让……竭尽

4.

(1)名贵的 

(2)同“衹(只)”,只、仅 受到屈辱 (3)(和普通马)一同死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4)著称 (5)吃一次 (6)充足 (7)犹,尚且 相等 (8)正确方法 

(9)才能、才干 (10)通晓 (11)拿着 鞭子 面对

二、1.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鞭子

2.正确方法 道路 学说 说 道路 道理

3.相等 表省略 4.吃尽 让……竭尽 完

5.吃 同“饲”,喂 食物 供养,给……吃 食物 吃

6.通晓 贯通 通向 通过 相通 顺利 通向 总

7.能耐 能够 能干 能够 才干

三、1.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3.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金题演练

一、1.D(2分) 【解析】A项两个“称”的意思分别是“著称”“称赞”;B项两个“见”的意思分别是“同‘现’,表现”“拜见”;C项两个“安”的意思分别是“怎么”“指安身”;D项两个“知”的意思是都是“懂得”。

故选D。

2.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两个“其”1分,大意1分,共2分)

3.它们是千里马的事实不为人所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才能就无法发挥,就会遭受种种屈辱。

(意思对即可。

共2分)

4.语段

(一)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2分)语段

(二)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的赏识。

(2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参考译文】

(二)孔子说: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

”确实品德是本性中原本具有的,不是降生之初赋予的能力,而是等待降生之后培养的。

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了解它,本性不会增加,不了解它,本性也不会损坏。

依靠自己修习(本领),却听从于他人。

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不被照顾;死在马槽之间,不被重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不被计算。

文公所谈到的千里马,用喂养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那么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就能显现,不用喂养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马的能力就不能显现。

一如日行千里的权力不被自己操控而是听从于他人。

纵使马仍然是马,但本来就有的过失不也很多吗?

二、1.

(1)同“衹(只)”,只、仅 

(2)寻找(一小题1分,共2分)

2.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临”1分,大意1分。

共2分)

3.示例一:

“安求其能千里也?

”运用反问,表达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气势。

示例二:

“其真无马邪?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

(任选一例,意思对即可。

2分)

4.人才被埋没,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 对待人、事、物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意思对即可。

一空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二)伯乐对秦穆公说:

“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打柴并用绳索捆上担回的人,叫九方皋,他观察识别天下好马的本领不在我以下。

请您接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

过了三个月,(九方皋)返回报告说:

“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

”秦穆公问道:

“是匹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回答说:

“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不高兴。

召见伯乐,对他说:

“坏了!

您所推荐的那个寻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尚且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

”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

“(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

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

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

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九方皋)只看见他自己所需要看见的地方,看不见他不需要看见的地方;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地方,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地方。

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啊。

”等到那匹马到达,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三、1.B(2分)【解析】A项两个“名”的意思分别是“名贵的”“起名”;B项两个“足”的意思都是“充足”;C项两个“道”的意思分别是“正确方法”“学说”;D项两个“通”的意思分别是“通晓”“贯通”。

故选B。

2.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一食”1分,“食马者”的“食”1分,大意1分。

共3分)

3.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意思对即可。

2分)

4.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意思对即可。

一空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二)《诗经》说:

“朝中充满优秀卓越的人才,这是文王赖以治理百姓,天下安宁的原因。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讲忠信的人。

”并不是虚妄之话。

陛下执掌天下广阔的领土,怎么会没有担当重任的人可以固守四境呢?

(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途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开明,勉励又不笃厚。

《传》上说:

“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

”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

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杰出人物。

四、1.(2分)D 【解析】“临”在句中的意思是“面对”。

2.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道”“材”1分,大意2分。

共3分)

3.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没有伯乐的赏识。

(意思对即可。

2分)

4.语段

(一)中,千里马没有遇上伯乐,最终和普通的马一样死于马槽;(1分)玉璞虽然两度被指斥为石,但最终还是被琢磨成宝玉。

(1分)虽然千里马与玉璞结局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比喻“人才”,反映了统治者浅薄无知,很多有才能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被埋没、被摧残的社会现实。

(2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补充设问】

①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②要勇于举荐自己,主动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才能。

(一点1分,共2分)

【参考译文】

(二)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获得了蕴藏有玉的石头,捧着进献给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

雕琢玉器的人说:

“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和氏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和氏又把玉璞献给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

又说:

“这是石头。

”武王也认为和氏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

和氏抱着他的玉璞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的是血。

文王听说后,派人问他原因,说:

“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和氏说:

“我不是为被断足而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断定为石头,忠贞的人被断定为说谎的人而悲痛。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加工这块玉璞,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