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8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docx

X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包政发[2006]60号

包谷垴乡人民政府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巧家县委 巧家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县委相关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2006年-2010年)。

一、包谷垴乡概况

包谷垴乡位于巧家县县城东部,牛栏江南岸,地处两市三县交界,东和东北部与鲁甸、曲靖市会泽县毗邻,距巧家145公里,昭通85公里,鲁甸50公里,是巧家进入鲁甸、昭通的最后一站,素有巧家“东大门”之称。

全乡辖8个自然村,181个村民小组,共5019户计22455人(其中:

农业人口22053人,占98.2%,城镇人口402人,占0.02%,少数民族人口2100人,占0.09%。

国土面积125.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09亩,“四荒”面积6800亩,最高海拔2840米,最低海拔1080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为1200米左右),2004年经济总收入254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435万元,占95.8%,第二产业21万元,占0.8%,第三产业86万元,占3.4%),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784元,农民人均有粮273公斤,经济较为落后。

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100mm,人均收入748元,人均有粮320公斤。

经济林果以核桃、板栗、花椒为主,资源方面,森林覆盖率达48.6%,全乡普遍缺水,其他资源也都较缺乏。

粮食以苞谷、洋芋为主,经济作物在2002年以前以烤烟为支柱产业,后新兴发展蚕桑产业(全乡桑园面积4100亩)。

其中包谷垴、青山、洼落、新坪、红石岩五村为蚕桑基地村。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五村三化”为载体,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逐步推进我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用5年的时间,进一步把农业生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培育以烟、桑、畜、果、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群,使以村为单位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使全乡6个行政村以上有“五村三化”中任意一种层次的新农村创建示范点,力争有1-2个行政村建有小康文明村示范点。

四、基本原则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我镇文明新村建设“12359”的基本思路,是符合我镇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基本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认真总结我镇“12359”文明新村建设的经验,坚持“以基础设施为载体,产业为支撑,文化为内涵,多渠道筹资投入”的基本原则不变,在总结和继承“12359”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制定好新农村创建的具体标准,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二)突出生产发展原则。

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发展的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有效推动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这个要务抓好落实。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还是各种建设项目的安排,产业的规划发展,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后续管理,都必须充分考虑有利于创建点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绝不允许搞一阵风,创建结束后就偃旗息鼓,什么也没有留下。

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必须确保创建结束后,既能作示范引导,又能长期巩固。

(三)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原则。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规划和一些必要的投入。

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群众自建为主。

在投入上,除小康文明村外,其他各层次新农村的创建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的投入以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补助。

(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搞一刀切,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具体的标准。

各村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条件好的可搞小康文明村,条件稍差的可以选择小康文明村以外的其它任意一种层次的新农村建设。

不能将新农村建设搞成形象工程,搞成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不搞强行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

“五村三化”中每一种层次的标准是基本的标准,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不要求一步到位,循序渐进,逐步达到。

(五)规划先行,逐步实施。

新农村建设领导组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专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规划组,深入到各村加强调研,按照每个新农村创建示范点不低于30户农户的规模要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在制定规划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当地的实际和客观条件紧密结合。

(六)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示范带动工作,要按照“县建小康文明村示范点,乡建其它村示范点”的思路,抓好创建,搞好试点,逐步完善,逐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档次。

(七)整合资源、政策优惠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全乡各级各相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对落实到本部门的规划建设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卫生等各个方面、各个渠道的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资金用途不变”的要求,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务求实效。

规划建设中涉及向农民收费的,能减免的必须给予减免。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一)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围绕粮食、烤烟、反季蔬菜、林业、畜牧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推广提高工程,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

1、稳固烤烟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更新技术,提升质量,建立基地的总体目标,全乡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亩左右,年增面积5%左右。

加大科技兴烟、质量强烟力度,年增产值8%以上。

2、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按照积极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蚕桑的发展力度,力争到2010年优质桑园达5000亩。

3、稳步推进畜牧养殖业。

一是加快肉牛产业发展。

把握好黄牛改良、本地劣质公牛阉割二个关键环节。

继续抓好户均一头黄母牛示范村建设,扩张母牛群总量,年均新增母牛达100头;加强冻精冷配力度,落实村组干部跟踪责任制,扩大冻精冷配覆盖面,年均实现冷配200胎次以上;到2008年未基本淘汰本地劣质公牛。

二是生猪养殖要取得新突破,重点在畜种改良的基础上,积极组建生猪生产专业技术协会,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做大做强生猪养殖文章。

3、着眼于反季蔬菜开发种植。

合理开发利用冬闲田地,在老店、治乐、坪地营等村发展种植地膜冬早洋芋,田坝、大火地等沿牛栏江一带大力种植莴笋等蔬菜。

同时,为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协调引导,寻找外商信息,签订种植合同,逐步形成订单农业。

(二)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

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方向,通过加大扶持等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

按照“支部+协会”、“公司+农户”发展思路,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10年,各种协会覆盖农户达到70%以上。

(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积极发展商业、服务业,做好劳务输出培训和宣传发动工作,进一步完善跟踪服务体系,解决务工群众后顾之忧。

力争到2010年,全乡30%以上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35%以上。

六、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努力提高村集镇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编制实施村镇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带动、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因村制宜,区别对待,分类创建,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管理,5年内逐步完成300人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提升乡村两级集镇和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006年,制定施行集镇综合管理办法,改观集镇脏、乱、差现象,初步完成集镇测设规划工作,力争解决集镇管网引水问题,解决居民和集镇周边两个自然村饮水难问题。

“十一五”期间,在2006年启动周家坪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清洁用水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目标;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8个行政村开通移动通讯,农户有线电视使用率达到80%以上。

(三)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大力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和清理垃圾、污水、柴草、废旧建筑物等“四改四清”工程,逐步使农村环境卫生基本达到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畜禽乱跑和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标准。

加快推进生态防护林、农田林网、油路林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十一五”末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46%。

稳步实施以沼气、节能灶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建沼气池2000口,节能灶使用4000个。

同时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加强对农药、化肥、薄膜使用的管理,逐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七、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新农村公共服务功能

(一)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育救助体系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力争3—5年时间,脱盲人员的复盲率控制在4%以内。

加强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对脱盲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由农业综合服务站等单位工作人员授课,年均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数达5500人次以上。

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到40%以上。

(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健全农村药品配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村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2010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

切实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十一五”期间,全乡农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5%以上。

(三)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把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纳入“十一五”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在借鉴水田坝文明新村、吊岩扶贫示范新村文化室建设的基础上,到2010年,9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一个文体活动场所、成立一支村文体队伍。

(四)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农村教育救助制度,及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救助。

全面实施残疾人生活、扶贫、康复、就业救助。

完善灾害应急机制,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稳步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逐步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

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五)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

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争取5年内对适龄农民培训一遍,确保人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进一步完善提高“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

八、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

(一)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文明诚信意识。

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努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尚。

(二)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力争到“十一五”末,乡党委和12个支部全部达到“五好五带头”标准。

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个领域、各种经济组织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加快农村民主法制进程。

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推行村级工作“阳光操作”、村务大事村民决议等制度,保证村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

积极引导组织农民加强自我管理和服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深入开展信访“网底工程”和“平安村居”建设,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大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农村治安、调解、普法、帮教、巡逻“五支队伍”,完善农村群防群治的治安防范网络,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邪教组织活动和霸头恶势力,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坚决扫除农村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加强农业农村安全生产管理,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按照“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布局,相对集中领导力量,集中领导精力、集中党政干部投入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今后五年内统揽农业农村工作最紧要的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咬定目标,坚定不移,务求实效。

新农村建设领导组负责组织实施示范村及全乡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资金运作、项目管理及技术指导工作;挂钩联系各村全面工作的班子领导,按照乡新农村建设领导组要求,结合挂钩村实际,指导制定所挂钩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宣传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争取农民支持,抓好典型示范,调动全镇干部职工、农民积极性,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做好建设新农村、构建地方和谐社会这篇文章。

(三)培植典型,示范推动。

要坚持把抓典型,抓示范,培植典型,推介典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不断更新领导观念的方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领导效能。

着力培植试点示范村,树立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着力培植“三清五改”示范村庄,树立文明卫生、村容整洁的典型;着力培植“三改一建”示范工程,树立道路硬化、庭院亮化、村庄洁化、村貌美化的典型;着力培植移风易俗遵守公德的文明示范户,树立破除陋习、倡导新风的文明致富典型;着力培植敢想敢为、敢打硬仗亲民、为民、富民的村级班子,树立“五好五带头”支部的典型;着力培植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农村无职务党员典型,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培植服务中心、顾全大局的镇直文明创建单位,树立围绕发展、积极奉献的镇直机关形象。

通过培植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把他们宣传推介到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和教育身边的人,把全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同心同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四)集中资金,保证投入。

积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办法筹措资金,抓住“双结双带”的有利契机,争取域外资金的投入,保证产业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乡政府出台相应的补助政策,重点扶持典型户的产业项目。

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按照“财政拨一点、企业出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原则,每年力争筹集建设资金,重点投入小康文明村建设。

其他类型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待组织验收后,按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助。

(五)强化督查考核。

各村、站所要把新农村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本《规划》要求,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要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

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村班子和站所职工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

十、新农村创建标准和规划内容

(一)创建标准

县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同时提出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村三化”的基本思路。

“五村三化”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是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今后5年,必须以“五村三化”载体建设为重点,开展好“五建五好”活动(一建基础设施,有一个好的发展基础;二建经济支柱,有一个好的产业;三建家园庭院,有一个好的村庄;四建精神文明,有一个的风貌;五建服务保障体系,有一种好生活。

),深入推进我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镇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围绕“五村三化”的目标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梯次推进”的工作方法,制定新农村建设“五村三化”的基本标准,指导全镇“五村三化”新农村建设。

1、五村。

(1)卫生文明村

卫生文明村要突出以改变农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整治脏乱差现象,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厕、改厩、改路的“三清五改”为重点,开展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计划生育率达97%。

崇尚科学、破除封建迷信,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创建,抓好落实。

卫生文明村示范点要通过创建,达到“六有五无四通”要求。

“六有”:

有一套整洁卫生的住房,有一间卫生厨房,有一个沼气池或节能灶,有一个卫生厕所,有卫生畜厩,有固定的柴禾、垃圾、肥料堆放点。

“五无”:

院中无粪塘,墙上无乱张贴乱悬挂,房屋四周无杂物粪便,无邪教,无封建迷信活动。

“四通”:

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视。

(2)平安和谐村

平安和谐村要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整体联动防范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实现邻里和睦,村组融洽,居民团结,管理有序,平安稳定,社会和谐。

在具备卫生文明村“六有五无四通”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四有四无一满意”要求:

“四有”:

有治保会和村民联防巡逻队,有群众纠纷排查调解组织,有村规民约和管理制度,有义务法律宣讲员。

“四无”:

无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无民事案件转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邪教活动。

“一满意”:

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90%以上。

(3)科技增收村

科技增收村要突出科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强化协会组织建设,加大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实用科技培训、指导、服务,科技组织健全,科普活动有序开展,科普队伍得到壮大,掌握科技的农民大幅增加,以科技为主导的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

在达到卫生文明村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保实现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组织健全、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组织健全:

有科技领导小组,有专兼职科技辅导员、推广员,户户都有科技产业协会会员,有科技发展计划。

措施有力:

有科普宣传的基本设施,有科技推广应用的示范田、示范园,每年有两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

成效显著:

科技措施覆盖率100%,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的农户占100%,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4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4)特色产业村

特色产业村要围绕农业产业和劳务输出等产业的开发,建基地,搞示范,重特色,重点从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着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产业协会,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在确保农民增收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要通过创建,使创建点85%以上的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农民5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特色产业、85%以上的农户是产业协会会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5)小康文明村

小康文明村总体上实现了前四种新农村创建标准,产业化程度较高,群众文明程度提升较快,组织建设规范健全,村务管理民主有序规范,社会稳定和谐,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在全县各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领先行列。

达到五有条件。

有一个好产业

创建点培育1至2个支撑农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的机构、机制建立健全,运行良好,有支撑产业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产业协会,有产业推广应用的示范田、示范园,农民85%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产业的发展。

有一个好村庄

有一个好的村庄建设规划,达到“五通两室一场所”要求。

“五通”:

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

“两室”:

有文化活动室、卫生室。

“一场所”:

有一个公共活动娱乐场所。

有一个好家园

开展八建家活动:

建高标准住房、建宽敞整洁客厅、建绿色庭院、建卫生厕所、建沼气池、建卫生厨房、建洗澡间、建卫生厩,客厅无火塘,院中无粪塘,无露天茅塘,墙上无乱张贴乱悬挂,房屋四周无杂物粪便,无邪教,无封建迷信活动,计划生育率达97%。

有一条硬化连户人行路,有一套群防群治的安全机制。

有一种好生活

到“十一五”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成人识字率85%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适龄少年毛入学率分别达98%、95%以上;婴儿死亡率3.1%以下;电视机普及率100%;农户能方便使用电话。

有一种好风貌

创建点通过创建,呈现崭新的精神风貌,建立“三会三队”。

三会:

科技产业协会、计生协会、治保调解会。

三队:

文艺宣传队、科技文化普及队、村民联防巡逻队。

村务公开,政策、常用法律法规、经济发展规划、“八荣八耻”等道德规范、村规民约宣传效果好。

2、三化。

(1)便民服务网络化

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出发点,在全乡各村都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创建点有全程便民服务代办员。

(2)农村党建规范化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实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规范化建设,党组织的办公条件极大改善,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极大提高。

(3)农村经济产业化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农业产业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相互链接、密不可分的产业发展链条,农业产业与市场连结的渠道畅通,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走向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

(二)规划内容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一村一品”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和“五村三化”新农村建设标准要求,以发展经济和富裕农民为根本,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采取“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政策”的办法,最终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根据全乡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和各村发掘潜在优势,至2010年我乡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时间安排如下:

村 名

建设

地点

建设类型

建设规模

(户)

建设时间

产业发展

周家坪

何家湾

卫生文明村

30

2006年

生猪养殖

燕麦沟

燕子窝

卫生文明村

30

2007年

生猪、黄牛

新坪

田坝

卫生文明村

32

2008年

蚕桑种植

红石岩

湾子

卫生文明村

34

2009年

花椒、蚕桑

红箐

大地

卫生文明村

30

2010年

核桃、生猪

包谷垴

威林寨

小康文明村

30

2010年

蔬菜种植

 

包谷垴乡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月十九日

主题词:

农村 建设 规划

抄送:

县委办、政府办,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

包谷垴乡党政综合办公室   2006年10月19日

  (共印20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