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038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0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docx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月考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2.0分,共120分)

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C

【解析】 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2.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

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

C.增加从业人口

D.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这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3.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

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  )

A.奴隶制集体耕作

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四百多把……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在“贵族的一个圆穴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A项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的形成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答案】D

【解析】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

5.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

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

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 从图中可知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C项正确。

6.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

“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7.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C项。

8.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9.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形成,故B项正确。

10.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自给自足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信息,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

11.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 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12.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  )

A.农业的发展

B.印刷术的改进

C.商业的繁荣

D.陶瓷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图示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3.下面画像选取自甘肃嘉峪关魏晋墓中的《耕耱图》。

此画像(  )

A.展示出当时农民劳作艰辛

B.说明男耕女织分工已形成

C.表现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反映出农业耕作技术成熟

【答案】C

【解析】图片展示的是农民耕作的场景,无法反映是否艰辛,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在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的时候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耕耱图》反映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强调耙、耱的目的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保墒防旱作用,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农业耕作技术是否成熟,故D项错误。

1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小农经济的阻碍

【答案】D

【解析】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以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故不利于雇佣关系的产生,故D项正确。

15.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

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A

【解析】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西亚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密切。

而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A项。

16.《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

“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这里“吾”的身份是(  )

A.官营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吾”需要通过制作鞋子、销售鞋子来维持生计,说明是民营手工业者,答案为B。

17.《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答案】B

【解析】 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布再少量卖到乡市,再转卖到城市,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18.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答案】B

【解析】 材料“该墓共出土礼器……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说明商朝青铜制造业发达,品种繁多,故B项正确。

19.史载:

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纴之作有十:

一曰布,二曰绢,三曰袘,四曰纱……八曰绮”,反映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  )

A.分工细致

B.规模巨大

C.品种丰富

D.供不应求

【答案】C

【解析】 “一曰布,二曰绢,三曰袘,四曰纱……八曰绮”表明品种丰富,故C项正确。

20.《国语·晋语》中说: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工商食官”可知,当时的官府控制着绝大部分的手工业品的生产,手工业被官府所垄断。

21.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丝织技术开始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唐朝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丝织技术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其都城长安是世界文明都市,故B正确。

22.元人熊磵谷在《木棉歌》中写道:

“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

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

”诗中描写的是(  )

A.家庭棉纺织生产的景象

B.青花瓷生产的景象

C.官营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D.青铜器生产的景象

【答案】A

【解析】 棉纺织业是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A项正确。

2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江宁织造局由皇帝派人管理生产,可见其属官营性质,因此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24.《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意在强调(  )

A.精耕细作

B.重农抑商

C.垦荒开矿

D.农工商皆本

【答案】D

【解析】

25.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

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

这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答案】D

【解析】 经济作物增长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作物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棉争粮田”“桑争稻田”,故D项正确。

26.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

“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答案】B

【解析】 苏州作为江苏的大都市,除了货缎外各种用品一应俱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27.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答案】B

【解析】 在画像中,有“北市门”“南市门”可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

28.下侧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

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

《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

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

A.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C.商帮大多聚集于此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答案】A

【解析】 苏州城“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表明市坊界限已被打破,故A项正确。

29.《史记·货殖列传》云: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西汉初期(  )

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答案】A

【解析】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政府政策松动的表现,但不是重商政策,故A项正确;B项错在“重商政策”“民营手工业”上;C项“交通便利”表述片面;D项材料未体现出来。

30.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发达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劳资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商标侵权案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1.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D项正确。

32.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

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  )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

33.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4.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草市

B.交子

C.夜市

D.商帮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说明是农村集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的草市,故A项正确:

交子市出现在四川地区中国最早的纸币,故B项错误;夜市是出现在城市中,故C项错误;商帮是同一地区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朝以后,主要是流动商业,故D项错误。

35.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

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泉州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l784年”可知,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故选B项。

3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使节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出使外国时,常常携带贵重商品作为表示两国交好的手段,A、B两项仅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D项的中英鸦片贸易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与题干表述不符;C选项的朝贡贸易则是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光荣礼节”(如郑和下西洋),故选C项。

37.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给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答案】C

【解析】联系清朝闭关政策并结合图示内容判断可知,清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反映了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故可排除A、B、D三项。

38.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有关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

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

C.由夜市逐渐发展而来

D.因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

【答案】A

【解析】市镇是由民间集市——草市发展而来。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宋代,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明清时期,大量市镇兴起。

故选A。

39.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

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

C.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D.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解答此题要注意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时代:

一个是唐代,一个是宋代。

唐朝时期,政府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按时进行开市、闭市,闭市后不得进行经营;市与坊严格分开。

但到了北宋时期,不再有时间的限制,坊与市的界限也打破了。

故应选C。

40.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纸币携带方便,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货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并未完全取代金属货币。

41.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答案】A

【解析】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农民失去土地,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故A项正确。

42.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

“(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

”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无法体现;D项错在“根本”二字,过于绝对。

43.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  )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答案】D

【解析】 防夷措施是限制外国人在华经商,也就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故D项正确。

44.下图为清朝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

45.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弃商从政

B.徽商追求虚荣

C.政府厉行抑商

D.政府放弃抑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可知C项正确。

46.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根源是(  )

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

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

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

【答案】B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产生大量流民与无主荒地,曹魏屯田制、南朝宋占山令、北魏均田制均是将无主土地收归国有,再分给农民耕种,故B项正确。

47.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 “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指出了“海禁”的弊端,故D项正确。

48.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答案】C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候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机会,经济的落后导致国力的衰退。

49.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下列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答案】B

【解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故选B项。

50.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B.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答案】B

【解析】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是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两个时间点都是清朝统治初期,反清斗争比较普遍,为防止沿海民众接济游走海上的反清势力,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物产丰富”,故C项错误;倭患是明朝时东南沿海的边患,不是清朝,故D项错误。

51.《汉书·食货志》载:

“(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

”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A.限售生活用品

B.出现垄断组织

C.推行抑商政策

D.盛行工官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

52.《礼记·王制》记载:

“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