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53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

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

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

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

“意象说”没有做论证。

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

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

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

“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

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

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

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_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

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

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

“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白凤1914年3月出生于成都。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

1925年,李白凤进入天津扶轮中学读书。

不久他又随长兄来到青岛,在铁路中学学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参加学潮运动,加上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

当时青岛有个传播进步文化的“荒岛书店”,他成了那里的常客,阅读不少进步书籍,还认识了常来书店看书的臧克家、崔嵬、于黑丁等文化人士。

1934年李白凤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学习,师从林庚。

戴望舒1936年10月创办了《新诗》杂志,李白凤在上面发表不少作品引起诗坛注目,并与施蛰存、戴望舒、吴奔星等现代派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一度靠写诗文为生。

李白凤的夫人后来在书中写道:

“1941年初秋,白凤离开南宁来到桂林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艺创作更贴近火热的抗日斗争。

”在桂林,李白凤结交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经端木蕻良的介绍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先生和欧阳予倩先生。

此时的李白凤满腔热情地搞起文艺创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1946年6月,李白凤来到上海暂居柳亚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绍下到财政局工作并找到住处。

当年他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艺创作。

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发表在《诗创造》《新诗》《大公报》等报刊杂志上。

由于上海物价飞涨,李白凤曾在柳亚子的支持下,挂牌为人治印来补贴生活。

1949年夏季,解放军的炮声逼近上海,李白凤拒绝了本家侄子送来的去台湾的船票。

李蓉裳记得李白凤当时说:

“好不容易盼到了这一天,怎能走啊!

”1950年,李白凤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批报名支援东北建设。

佟培基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57年春夏之交,在高校“大鸣大放”中,李白凤贴出《长歌当哭》一组18首七律,受到批判。

佟培基教授从一个文件盒中拿出一份1957年7月《人民文学》刊发的一篇李白凤的文章《给诗人们的公开信》说,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当年8月李先生被错划为“极右派”,隔离审查后于1958年被送往西华县农场劳教。

1963年4月李白凤劳改期满,失职居家,只靠夫人的工资维持生活。

他白天接受劳动改造,晚上回家再开始读书、练书法。

佟培基教授说,李白凤走遍开封的古旧书肆,寻搜南明野史笔记约97种,深夜挑灯相互校勘比对,渐渐草成《小腆纪年校补》《明史校补》《张苍水集笺注》等。

这个时候他和施蛰存又开始了通信,两人探讨学问,互通有无。

1966年夏,“文革”冲击到了开封,“破四旧”的时候,李白凤苦心收集的书籍、资料被红卫兵拉出4车全部焚毁。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李白凤仍然不坠青云之志,他刻制一方“十年不制衣”的石印用以自勉。

1969年,青年佟培基在桑凡先生的介绍下认识了李白凤。

佟培基教授说,李先生平易近人,那种高雅的气质和文人风骨让人心存敬意。

孙作云先生曾说:

“像白凤先生这样的人还如此醉心于学术事业,足使当今破坏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者耻。

1978年春天,李白凤被平反。

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却于当年8月18日病逝于开封。

(摘编自刘海永《诗剑平生任我行,困顿流离栖汴京》)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凤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学潮运动、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此后,他到“荒岛书店”阅读进步书籍,结识了臧克家等文化人士,并与他们成为朋友。

B.抗战爆发,这对李白凤却是好事。

他结识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等文化名流,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和欧阳予倩。

C在高校“大鸣大放”中,李白凤因一组七律受到批判,他又在《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给诗人们的公开信》,他因此被划为“极右派”,被隔离审查。

D.李白凤虽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他历经坎坷,“文革”时遭受迫害,晚年平反,踌躇满志却溘然长逝。

5.本文在结构、行文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李白凤的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

“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

‘谁不如锷?

’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

“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

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叙言:

“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

“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

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

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

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5分)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1—12题(11分)

省试

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

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②湘灵:

湘灵:

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

③云和瑟:

云和,古山名。

《周礼·春官大司乐》:

“云和之琴瑟。

”④帝子:

屈原《九歌》:

“帝子降兮北渚。

”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⑤冯(ping)夷:

传说中的河神。

⑥苍梧:

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

此代指舜帝之灵。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1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咏怀古迹

(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

共云山。

羯胡

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

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

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羯胡: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

庾信:

南北朝诗人。

侯景之乱,庾信长期羁留北朝。

13.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

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不见楼台,只有日月高悬,

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

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

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

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一句一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描述蜀道开凿过程的句子是:

,。

(3)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已逝和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5)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貌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③开国何茫然

④只是当时已惘然⑤暮去朝来颜色故⑥我从去年辞帝京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②这些画里的虾之所以,是由于他深刻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笔墨变化、写照已经达到了极高境界的缘故。

③有网友说“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A.当仁不让  栩栩如生  不屑一顾

B.义不容辞  出神入化  不屑一顾

C.当仁不让惟妙惟肖  不足挂齿

D.责无旁贷  栩栩如生  嗤之以鼻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效。

C.有着20多年历史的国佳集团和兴华公司,不仅有着强大的国际资金支持,而且拥有规避经济风险的成熟的加盟模式。

D.昨天,世界各大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对这次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作了详细的报道,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事件和基地组织有关系。

19.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一夜之间,社交网络就被“蓝瘦香菇”的梗刷屏了。

这个梗来源于广西南宁一小哥录的视屏,小伙说的“蓝瘦香菇”,其实是“难受想哭”。

在网络的世界里,类似这样突然爆红的词可谓不胜枚举。

①?

网络的放大效应,以及现实社会的从众心理是其主要原因。

对于网络热词是否入典,在学术届内部和社会公众中,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②,通用性、生命力以及价值观和社会效果是语言规范类工具书的重要标准,后者认为收录标准要宽,只要社会大众认可,就应该收录。

不管是否入典,网络热词要想真正进入语言系统,③,那些违背构词规律、缺失内涵情怀的词语,也只能昙花一现。

20.下面是“遗忘实验”测试数据表。

请根据图表内容,总结出知识遗忘的两条规律,并从中得出一条与学习有关的启示。

要求语言简明,表述准确。

每条规律不超过15个字,启示不超过30个字。

(6分)

 

时间间隔

记忆保持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20分钟之后

58.2%

1小时之后

44.2%

8-9个小时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

一个月后

21.1%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曾国藩说:

“善莫大于恕。

” 

安德鲁•马修斯说: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 

最新科学研究显示:

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

读了上面的这几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中心论点突出,条理清晰,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