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693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备课

备课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二)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

(二),课本第1页至第7页。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2)使用纸折图形,要有环保意识,不浪费纸张,合理利用。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八、课时进度:

第一周至第二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P3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善于与别人交流。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

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

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

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

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有什么好方法?

三、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四、作业: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写完字的纸可以用来折图形,要有环保意识,不浪费纸张。

)。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

他介绍得对吗?

”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

“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

”再出示圆:

“它叫什么名字?

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

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

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

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

这是正方形。

师:

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师:

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

三角形。

师:

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

对了,这就是三角形。

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

三角形

(2)提问:

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

想一想?

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师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

(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

教师巡视

(3)交流。

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

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

(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

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

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

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

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

(出示图形,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

“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提问:

“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

(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

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

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2、例3

学习目标

1、会用同样的图形进行简单的拼组。

2、会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习情感、价值观:

遵守课堂纪律,有与别人交流的愿望。

学习重点:

会用同样的图形进行简单的拼组。

学习难点:

会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学具准备:

把课本第101页和第103页的三角形剪下,并各装在一个信封里,教育孩子妥善保管。

教学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拼组

读男孩的话:

问:

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二、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拼组

读女孩的话:

问:

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分别用了几个图形?

三、了解七巧板,利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1、认识七巧板

出示一套七巧板。

问:

一套七巧板有几块?

都有那些图形?

2、利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出示例3:

指导读男孩、女孩的话:

问:

用一套七巧板,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

四、巩固练习

1、拼一拼:

用4个⊿和4个⊿拼一拼。

(出示小明拼的。

问:

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出几个长方形?

快来试一试。

(出示小丽拼的。

3、试一试,想一想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五、布置作业

1、第6页练习一第4题。

2、七巧板拼图,比比谁拼得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6~P7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

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

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

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

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摆小棒时,要做到文明,积极发言。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约2分钟)

1、口算

9-6=30+2=8+51=50-20=

2、口答:

⑴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⑵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3、摆小棒算一算。

30+(7-2)=70-40+5

(小棒不要乱丢,保持教室卫生。

二、探究新知(学约20--25分钟)

1、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

(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

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⑴出示35-2。

指到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⑵引导学生总结:

35-2,就是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3根。

⑶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135分成3个十和5个一。

②先算5-2=3(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30+3=33(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⑷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1题。

3、出示“35-20”。

⑴学生摆小棒计算35-20,边摆边口述。

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

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各位上的数。

⑵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①把35分成30和5

②先算30-20=10(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10+5=15(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⑶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

先算30-20=10,再算10+5=15,所以35-20=15。

⑷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1题。

(指名说说算法。

)(展约7分钟)

四、练习巩固:

练习十六第2题。

(测约5分钟)

五、全课小结:

(评约2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例1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六、作业设计:

练习十六第 2、3、4 题。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养成认真计算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引约2分钟)

1、口算:

12-7=20+4=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学约20--25分钟)

1、教学例题。

⑴设疑导入:

引入:

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

教师出示例题。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进行踢球运动,注意安全,避免弄伤。

爱护运动场上的小草。

(板书:

36-8=)

⑵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怎么想的?

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⑶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

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

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⑷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

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

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

(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

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五题。

(展约7分钟)

(四)课堂测试:

(小黑板出示计算题。

)(测约5分钟)

(五)全课小结(评约2分钟)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

退位)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约2分钟)

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学约20--25分钟)

1、出示课本第72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判断算法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

为什么不对?

2、看图说图意:

(在湖中划船,不乱丢垃圾,爱护水资源。

三课堂练习:

(展约7分钟)

课本第72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新知(测约5分钟)

课本第72页第8题。

五、小结:

(评约2分钟)

表扬认真计算的同学,纪律好的同学,并进行奖励。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2页第10题。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约2分钟)

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学约20--25分钟)

1、课本第73页第11题。

2、课本第73页第14题。

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本第73页第13题。

说说从图上可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思考一下,该怎样列式?

(文明购物,要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三、巩固新知(展约7分钟)

1、课本第73页第12题。

2、课本第73页第15题。

四、课堂练习(小黑板出示)(测约5分钟)

五、评议,全课小结(评约2分钟)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小括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3、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3、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引约2分钟)

1、直接说得数。

15-6=17-8=5+4=8+4=

5+6=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学约20--25分钟)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例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

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

如何列算式呢?

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1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2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3样列算式呢?

板书:

“10-2-3=”“10-(2+3)=”

第一种算法:

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

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

板书课题:

“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10-(2+3)=

4引导学生计算。

10-2-3=先算10-2=8,再算8-3=5。

(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

(板书结果)

(三)课堂练习:

(展约7分钟)

1、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课本第7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四)课堂测试:

课本第75页练习十七第2题。

(测约5分钟)

(五)全课小结(评约2分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

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

“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板书)

教师指出:

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六)作业:

课本第75页练习十七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小括号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小括号,巩固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还记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二)新知

1、课本第76页第5题。

2、课本第77页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课本第77页第7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决?

4、课本第77页第8题。

5、课本第77页第9题。

独立完成。

6、课本第77页第10题。

(三)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连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引约2分钟)

3+4=17-6=8+8=12+5=

4+4+3=19-6-4=5+5+5=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约20--25分钟)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

讨论

汇报板书6+6+6=18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

说自己的想法。

(三)拓展应用课本第77页做一做。

(展约7分钟)

(四)巩固练习(测约5分钟)

练习十八第1、2题。

(五)课堂小结(评约2分钟)

(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连减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减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策略与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连减的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引约2分钟)

口算:

(小黑板出示)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约20--25分钟)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昨天的三个小朋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三)新知(学约20--25分钟)

出示课本主题图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

是不是能全部装完?

讨论交流。

汇报板书每次都减去9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

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28-9-9-9=1

说明什么呢?

5、验证做法

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验证呢?

小组讨论。

9+9+9+1=28

6、拓展应用课本第78页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展约7分钟)

练习十八第3、4题。

(五)课堂小结:

(评约2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减,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两个数的运算叫做连减。

连减就是从第一个数里减去第二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减第三个数,就是最后的得数。

(六)、作业:

补充计算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利用有用的数学信息,正确运用连加连减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