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73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docx

如皋中学高三试题

江苏省如皋中学2013届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薄暮/厚古薄今楔子/锲而不舍曝光/一曝十寒

B.轧钢/相互倾轧大度/度德量力瘦削/削足适履

C.刹车/名山古刹叱咤/姹紫嫣红劳累/连篇累牍

D.堵塞/敷衍塞责干劲/疾风劲草呼吁/长吁短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从不呵斥挖苦。

B.古人云:

“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的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历史的集体记忆,就难有现实的广泛认同,就难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悲哀。

C.今年二月,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犀利哥”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D.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相比,舟曲的灾害异曲同工——相同的是都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同的是,舟曲发生的是罕见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众所周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五个副主题之间具有极为丰富的关联性。

主题馆每一个板块在重点对应一个副主题的时候,也将涵盖该副主题与其他副主题之间。

B.不管是企业的低碳行为,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低碳行为,其实都是要行之于简朴自然,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C.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房地产形势、发展及相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或对以往的房地产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进行展望。

D.今年春晚人气最旺的当属解散多年又重聚的小虎队。

“小虎队”这个演唱组合的名字,对80后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他们青春岁月所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

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

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环境的和谐;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

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从学科性质上看,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

从研究方法上看,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

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关键词:

4.如今过年,不少年轻人选择“宅居”在家,逛网上庙会、放网上鞭炮、发网上拜年祝福短信贺卡等等,这种新鲜过年方式给中国传统春节带来变化,也引发网民热议。

请就“宅居过年方式”发表看法。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态度鲜明。

(5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童区寄传柳宗元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自毁齿①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

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

当道相贼以为俗。

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

汉官②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

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少得自脱,惟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曰: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计曰: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幸而杀彼,甚善!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一虚皆惊。

童曰:

“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

“是儿少秦武阳②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注:

①毁齿,小孩换牙,指七、八岁。

②汉官,汉族官员,边境地区多是派汉人做官。

③秦武阳,战国时燕人,十三岁杀人,后作为荆轲的副手刺杀秦王,未成被杀。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耗:

减少

B.贼易之,对饮酒易:

轻视

C.童微伺其睡伺:

伺候

D.大府召视儿,幼愿耳愿:

老实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苟得僮,恣所为不问某所,而母立于兹

C.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愿以闻于官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区寄所以能够自救,在于利用了敌手麻痹大意、低估对方的智力和胆量的弱点。

B.再被贼人抓获后,区寄危在旦夕,但他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C.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牧童被劫的故事,揭露了掳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社会现实,并且说明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官匪本是一家。

D.区寄机智勇敢。

他伪儿啼哭,就刀就火绝绳,连杀二贼,哭叫报官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

虽是传记,但是可以看出本文虚构的成分居多。

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3分)

译文:

②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4分)

译文:

③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

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

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赠汪伦》。

《赠孟浩然》。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①,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②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读树李国文

树可以读吗?

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

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

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1957年以后有一段日子,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还肯跟我来往,我就经常去劳动人民文化宫。

那里的树,给了我特别的依靠。

因为在那些年里,所有以为靠得住的朋友,都来不及地闪开了,只有这些无言的树木,没有一点表示嫌弃我的意思。

太庙里的古树,那一种令人肃然的沧桑感,在昭示着我:

打倒了,别趴下,挣扎着,要活下来。

好像在说,我几百年立在这里,什么风霜雨电没经过,什么暑热苦寒没熬过,怎么着?

不还继续存活着!

虽然,它什么也没说,沉默着,但那庄重自敬、从容不迫、卓立挺直、不苟颜色的精神状态,使我渐渐悟透这点启示。

这些有了点年岁的古树,既不特别向你表示亲近,也不格外向你表示拒绝。

树老了和人老了,有相似之处,老人比较固执,老树比较倨僵,尽管如此,这对那时的我来讲,就是相当友善的态度了。

惟其感到可靠,不用提防背后突然的袭击,惟其感到可信,不必担心会兜头泼我一身污水,能在树底下得到这一份苟安,也就难能可贵了。

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

后来,我差不多有二十年光景被逐出北京,过着背井离乡的流放生活。

只要有机会回京探亲,我总要在那些古树下稍坐一会儿,尊敬地瞅着那些曾经慰我孤寂的老朋友。

直到我也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那顶帽子不翼而飞,才终于回到北京。

然而,人老了,腿懒了,也不常过来拜访这些老友。

只是每年的书市,挤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

累了,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重温我当年举目无助时的读树场景。

其实,一棵树,固然是一本书,再往深处探究,但更像一个人。

人各有各的不同风采,树,各有各的独特个性。

即使同一品种的树木,无论在山谷里林海起伏,在旷野里连片成群,在公园里彼此相邻,在马路上延绵不断,那也是形态各异,姿势不一,张弛收放,绝非一色。

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

这和我们大千世界里,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同样的道理。

这些太庙里的,曾经慰我孤独的老树,也许看得多了,久了,它们的身影,居然烂熟于心,如同老朋友那样,有一点变化便会觉察出来。

树木如人,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

因此,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书。

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

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这就是人和树的不同之处。

所有的人,尤其是有了名气的人,都会要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惟恐别人漠视,将他忽略或者忘却。

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不把他当回事。

而树木,在没有连根砍掉锯断之前,它的年轮,那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都是密藏不露的。

在其中所凝固着的她的一生,也许并不费解,可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人知道。

不想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这是树的性格。

惟恐人不知,恨不能吵吵嚷嚷得满世界都对他大惊失色,这是人的性格。

微风轻拂之中,枝叶摇摆之际,听那窸窸窣窣的响动,你能感觉到树木也是很有灵性的生物,和所有老年人一样,也是很爱回首往事,感叹当年的。

应该说,这些仍旧健在的太庙古树,至少见识过北京人从爷爷的爷爷那辈以来的往事:

谁忽然红了,谁一下黑了;谁日前赢了,谁后来败了;谁拔份一时,谁窝憋一世,谁平步青云,谁乐极生悲,谁说胖就喘,谁盛极而衰……结果呢,时过境迁,斗转星移,谁也逃不了病的病,老的老,死的死,亡的亡,最终的句号。

而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继续存在碧瓦黄墙之中,经历着满清的衰亡,民国的沿革,“五四”的启蒙,军阀的混战,日伪的占领,一直到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嗣后政治上的折腾。

不管这其间,是显赫的或卑微的,了不起的或马马马虎虎的,脚一踩地乱颤的,或蝇营狗苟,稀里糊涂过一辈的人物;也不管怎么样的折腾,鼓捣,翻跟头,跳得天高,最终都有伸腿瞪眼,退出舞台的那一刻。

所以,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树,能够多少参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11.文章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读树与读书都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4分)

答:

12.“其实,一棵树,固然是一本书,再往深处探究,但更像一个人。

”这里,作者为什么说一棵树像一个人?

(6分)

答:

13.作者在文章中写树与人的不同之处,旨在告诉读者怎样的做人道理?

请分条概述。

(4分)

答:

14.苏东坡困厄黄州,于佳山胜水中释放块垒,史铁生身残志坚,于断壁残垣中笔写华章;李国文也是在人与树的静观默察中,写出了堪称经典的《读树》。

请你简要谈谈其中的道理(或规律)。

(6分)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20分)

广陵散

宗利华

那时,聂政坐在一个酒肆里,面如止水。

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吹得檐角枯草,咝咝作响。

聂政的目光掷向窗外,有一稀稀落落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灰黄纸片散乱了黄昏的半个天空。

那队伍寂静而行,竟不闻半丝泣声!

看来,又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被暴君害死了。

聂政眼里,有恶恶的光一闪而过。

该去了。

聂政抹一把脸,左手将腰间的短剑一捏,凛凛地出了酒肆。

风舞得正邪。

次日黄昏。

修建宫殿的工地。

和聂政目光不经意地一撞,国君韩哀侯就明白了,这群匠人里头,有个人是来取他性命的。

他不动声色,转身就走。

聂政手里瞬时已多了一剑,脚步也迅疾跃起。

哪料韩王早有防备,躲得自是恰到好处。

聂政再出手,已然迟了。

卫士水般围拢过来!

聂政趁势翻墙而逃!

在父亲坟前,聂政跪了整整一夜。

现在,他需要藏匿了。

他的画像,已挂在了韩国的角角落落。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削瘦的身影出现在韩国的街市上。

那身影正踽踽前行,面前忽地就多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

那人浑身悄然一震!

“你,像极了一个人。

”女人盯了他道。

“谁?

”那人的声音嘶哑、冷漠。

“我的丈夫。

我足足三年没见到他了。

你浑身上下,有一个地方非常像他。

那人腮边的肌肉一抖。

“哪儿?

“牙齿。

那人仰天大笑,“你这女人,莫不是疯了?

”说完,直直地过去了。

眼角,却兀自有了泪。

转眼,又是三年。

这一天,韩国都城城楼下,蓦地就多了一个盘膝而坐的黑面男子。

面前横摆一张满身断纹的古琴。

此人轻挽双手,在那古琴上抚出第一个音符时,众人便止了手头活儿,齐齐地扭头来瞧。

再听,愈加不同凡响了,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时而深沉凝重。

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

路侧,立了数匹骡马,竟高昂其首,寂然无声。

不久,琴音把韩王的属下给吸引来了。

国君韩哀侯的寿诞到了。

宴上需要这么一位抚琴高手。

再打量那弹琴者,实在太丑陋了。

脸似锅底,发如乱麻。

张嘴一笑,那里面竟一颗牙齿也寻不见。

一开口,嗓音竟像破锣一般怪异。

众人皆感叹,奇人自有异像啊!

就这样进了宫。

韩王寿诞宴上,男子施了浑身解数奏琴。

把韩王及周围卫士听得如痴如醉。

琴音突然陡地一转,瞬时激昂起来。

众人闭目去听,竟在那里面听出了战马嘶嘶,铁蹄踏踏,兵车喋喋。

琴音愈走愈急,似乎是两军对垒,厮杀开来。

众人心旌慌乱,却又欲罢不能。

猛地一下,琴音戛然而止,随之一声惊呼!

细瞧,韩王胸前竟早就被刺入一剑!

韩王双手抓着剑柄,拚着最后气力问,你是谁?

为何要杀我?

男子哈哈大笑。

我是谁,已不重要了。

如果说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

男子说罢,抽出韩王腹中之剑,往脖子上只一横,鲜血四下崩溅开来!

次日,男子尸体和那柄剑一起被挂在了城楼下。

旁边有一白纸,上书“知此人是谁者,赏金千两”。

数日后,有一老妇跌跌撞撞而来,立住,号啕大哭。

“儿啊!

虽说你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只需看这剑一眼,就知道是你。

你,终是为你爹报仇啦!

说罢,取剑过来,笑道,“没想到,咱一家三口,都死于这柄剑身上。

”旁边有人待要阻拦,那剑已直直地刺入老妇胸膛了!

日光毒毒地照着火火的大地。

很远很远处,静静地,站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

女人默默地弯了腰,悄悄道:

“孩子,你不是想知道你爹的模样吗?

瞧,挂在上面的那个就是。

三年前,咱娘俩见到的那个人也是他啊!

而且,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爹的名字,叫聂政。

“为什么爹要那样做?

“当年,暴君要你爷爷为他铸剑,你爷爷铸成后怕他滥杀无辜,并没交给他。

他把你爷爷杀死了。

”女人已是泪眼朦胧!

“那,我该找谁报仇?

”男孩抬了头问。

女人缓缓地直起身子。

女人无法回答。

据说,聂政抚过的那张古琴,后来为一方士所猎,遂创制了千古名曲——《广陵散》。

11.小说第一节所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2.小说中两次写到聂政抚琴,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琴声的?

这两处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13.赏析文中画线处的文字。

(4分)

答:

14.结合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聂政,联系其他有关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如荆轲、高渐离及关于干将、莫邪的传说等),谈谈你对“刺客”这类历史人物和“行刺”这种历史现象的看法。

(6分)

答:

六、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①在商业社会中,变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真正能够顺利启动变革项目,并取得成功的变革却寥寥可数。

为什么变革是一个人人都知道重要却往往无疾而终的活动呢?

究竟是什么在阻碍人们都期望的改变到来呢?

②《快公司》杂志的专栏作家丹·希思与奇普·希思兄弟在他们的新作《瞬变:

破解那些最艰难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造成变革如此之难的原因,并非是出路不存在,而是我们寻找出路时分配注意力的方式出了问题。

③通常,人们计划实施变革的思路是先找到问题所在,再据此研究解决方案。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就好像是水桶上密密麻麻的窟窿,到处都是,让人不知该从何入手,亦或是已经制定出了一套看似可行的变革方案,却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抵御习惯的诱惑,使得变革难以持续。

对此,希思兄弟提出,在这类情境下,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注意力从对问题的关注上直接转移到对解决方案的关注上,迅速地找出一种被证明确有其效的做法(两位作者称之为“brightspot”——亮点),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从而实现整体翻盘。

④希思兄弟首先援引了社会学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上世纪80年代的越南农村普遍存在着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1990年12月,当营养学专家杰瑞·斯特林奉命前往越南农村时,他研究了前任专家提交的报告后,并没有立即制定任何系统的变革方案,而是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当地有没有哪家虽然贫穷却可以把孩子喂养得很健康?

⑤他很快找到了这样一户人家,并仔细研究了他们的喂养方式。

原来,根据当地习俗,孩子们都随大人的饮食习惯一天两顿,但这户人家却减少孩子每次食用的分量,并让他们一天吃四顿,或者饿了就吃。

尽管总的食物消耗量与传统的喂养方式无异,却让消化能力较弱的儿童有时间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此外,这户人家还给孩子吃一些小虾蟹、野菜等当地人普遍认为儿童不能食用的杂食,让他们比只吃白米饭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⑥在找到“亮点”之后的工作就是,对这种成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复制。

斯特林开办了实践学校,组织当地所有的母亲互相传授。

数月后,当地165个乡村的200多万名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⑦希思兄弟将斯特林之前的那些专家的做法称为“考古学家的做法”,而斯特林的做法却是越过那一大堆问题,单刀直入,直击症结。

而且,这种原产于当地的“亮点”的最大优点在于,在大规模推广时,它能够更清晰地向人们展示出操作的可行性、细节以及实际效果,也不容易与整个大环境产生“排异反应”。

⑧希思兄弟认为,变革的关键无非是要找出一种新的奏效的方式,并说服人们按照这种方式行动。

但是,仅靠充分收集信息并不能帮助变革者制定出真正奏效的方式,更关键的是要说服人们按照新的方式行动,必须要在改变的过程中让他们看到实际的效果,来增强他们实施改变的决心与动力,并最终形成新的习惯。

⑨在希思兄弟看来,实现变革的真正困难,并不是找不到“亮点”,而是人们总是要么难以鉴别或熟视无睹,要么干脆先拒绝承认在看似一团糟的情境之下还可能存在着亮点。

⑩所有人,包括管理者,在面对最艰难的情境时都渴望“神助”,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如果不坚信当下的时局是可以改变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奏效的做法,那么即便等你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做法,企业也很可能早已面临倾覆之灾。

(陈之宇《21世纪商业评论》2010年4月号,有删改)

15.“斯特林的做法”与“考古学家的做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请根据文章④⑤⑥节的内容,概括斯特林做法的几个步骤。

(6分)

答:

16.在商业社会中阻碍变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分点说明。

(6分)

答:

1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

(6分)

答: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5~17题。

(18分)

伍立杨先生采访记

 采访者:

藏书报记者王雪霞

 受访者:

伍立杨

 问:

伍先生,在书界,您有着不小的名气,您觉得大家看重的是您的哪方面?

答:

杂文家牧惠、舒展、史学家王春瑜等先生,他们的文章求真求美,文采思想的搏动之下,字里行间,充溢关心民瘼的精神。

以他们为师,可能迈出了一点点的步子。

博客论坛上有读者说我最近的《故纸风雪》“……特别是在这本书里,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抨击极权专制,为民主而呼喊,其胆其识其才,均令人钦佩”。

过奖了,但这不妨是我追求的境界。

说名气呢,还真汗颜。

问:

买书、读书、作文在您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答:

说全部嫌夸张,总之几乎是全部。

“我生原为读书来”,我不敢说是“读书种子”,大抵因为无能,买书、读书渐成癖好,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似乎已成一种生活方式了。

问:

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买书、读书吗?

在《我的书房》一书中,我看到您的文章《书边散墨》,记述了您的书房,现在有多少册书了?

主要是哪方面的?

这些书都是为了阅读吗?

答:

有时候,告诫自己,这趟出门,片纸不带。

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

我的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

主要是古典文学、文史哲、别集、合集;晚清民初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宪政及美国史系列……等方面;大书如“廿四史”(中华标点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元文类”、“明文海”、“清文汇”,以及“民国丛书”第一辑数百种,小书如民智书局初版的《建国方略》等等奇书、杂书,很多。

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如钱钟书、唐德刚、苏轼、契诃夫等。

藏书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

有的朋友能两者兼顾,藏书多得吓人。

问:

您把自己的第一书房,命为浮沤堂,第二书房命为发呆室,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深意?

答:

浮沤来自于佛教典故,意谓人生在宇宙的大背景上其实很渺小,其间积极者看到积极,这是我的一点微意;至于发呆呢,就没有什么深意,人生包括读书生涯的枯燥、倦怠、得闲的时候,如朱自清先生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

问:

您曾长期供职于《人民日报》,作记者、编辑,1999年调到《海南日报》,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

答:

安居方能乐业。

以前为住房所苦,南来以后,居住环境条件大大改善了。

七千多册书,在几十平方米的大客厅就大致放下了。

当时逼近中年,没有一个较舒适的读书写字的环境,真可说是六神无主。

问:

您被流沙河先生归属于“富于春秋”的读书人,您写作的笔法也多有杂文的色彩,语言形式上也与文言文很近,这多少让您在众多的书人中显得有些另类,您自己怎么看?

答:

文言文的坐标指向:

美。

而美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这是它恒久价值之所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给我的书做的简介是“报人伍立杨的《大梦谁觉》,思路开阔,识见独特,汪洋恣肆,不拘常格,所谈大部分是民国史,但于古代史乃至世界史也多有涉及,于传统读史笔记题材外又辟一新天地,特别是有些谈古代诗歌、典籍的文章,见解颇为新奇独到。

”这是美誉也是过誉,但我愿意做这样的追求。

问:

作为一个书人,您觉得书人如今的责任是什么?

答:

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这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和良心责任,对社会的发展,宜居安思危并葆有远见。

应该清楚世界大势和文明的普世价值,宜在人本的意义上读书写作,为争取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而运笔;绝不能满脑子糨糊昧于大势却又振振有辞……

  问:

现在在忙些什么?

有没有新著面世?

答:

工作本身占用的时间已多,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去年出版了《故纸风雪》《大梦谁觉》。

今年山花文艺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